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右半结肠癌行腹腔镜完整系膜切除(LCME)的外科平面构成和手术路径,并评估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顺德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行LCME的44例右半结肠癌病人临床资料,术中观察右半结肠癌LCME外科平面位置、构成和毗邻关系,总结手术路径,分析手术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 44例病人均未发生肠系膜上静脉、十二指肠、输尿管、生殖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中出血量(73.0±32.3)m L,手术时间(200.0±33.3)min,清扫淋巴结(22.0±9.7)枚,术后首次排气时间(74.0±19.9)h,术后住院时间(10.0±2.2)d;术后无吻合口漏、腹腔脓肿发生。随访6~4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仅2例术后出现远处转移。结论按照基于3个外科平面(即升结肠系膜后叶-肾前筋膜间隙、升结肠系膜后叶-胰头十二指肠筋膜前叶间隙、右半横结肠系膜后叶-右侧胃背系膜间隙)的手术路径进行右半结肠癌LCME,可安全有效地达到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 统计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2010年6月至2011年7月实施的36例腹腔镜辅助全右半结肠系膜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结果 3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为(134 ±22)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95±53) ml;平均检出淋巴结15.7枚/例;术后排气时间平均为(3.1±1.2)d;术后并发症率为17% (6/36),其中淋巴瘘4例,肺部感染1例,术后出血1例.结论 腹腔镜辅助完整右半结肠系膜切除治疗右半结肠癌是安全有效的,可以达到系膜和淋巴组织切除的最大化.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完整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 CME)经尾侧-中间联合入路(简称尾侧联合入路)与传统中间入路(简称中间入路)在手术学、肿瘤学等方面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6月收治的68例右半结肠癌病人。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尾侧联合入路组37例及中间入路组31例。采用West分级系统评估比较两组的CME完成质量以及手术安全性、术后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结果:病人均经CME完成质量评估。尾侧联合入路组CME完成率为86.5%,中间入路组CME完成率为80.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尾侧联合入路组腹腔镜下解剖时间较中间入路缩短[(62.70±12.22) min比(70.39±11.98) min,P=0.01]。两组病人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及远期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经尾侧联合入路可缩短腹腔镜下解剖时间,CME完成质量、安全性、预后两种手术入路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为2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平均(55±20)岁,Dukes分期A期1例,B期8例,C期11例。结果:2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50±5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0±100)ml,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平均(48±12)h,术后并发肺部感染2例,无出血、切口感染、肠瘘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10±2)d。术后患者均随访(6±3)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在熟悉解剖结构、精细操作、密切配合的前提下,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腹腔镜手术视野良好,直视下操作暴露清晰,解剖结构容易辨认,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  相似文献   

5.
探讨腹腔镜中间入路法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手术要点、安全性及临床应用。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8年4月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66例患者,其中开腹33例,腹腔镜中间入路33例。腹腔镜手术以回结肠血管为起始入路标志,以肠系膜上静脉为解剖学标志,建立正确的外科平面进行系膜血管的解剖及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显示,腹腔镜中间入路与开腹侧方入路比较,其在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有优势,并发症和术中出血量减少,但手术时间延长。结果表明,腹腔镜右半结肠癌中间入路完整肠系膜切除,手术安全,创伤小,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右半结肠癌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的效果。方法随机将74例接受CME手术的右半结肠癌患者分为2组,各37例。对照组采取开腹手术,观察组采取腹腔镜手术。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右半结肠癌患者采取腹腔镜CME术,手术效果与开腹手术相当,而且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探讨右半结肠癌腹腔镜完整系膜切除(LCME)的外科平面构成和手术路径,分析其手术效果。以2013年5月—2014年10月治疗的8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传统结肠癌根治术,观察组给予基于3个外科平面(升结肠系膜后叶-肾前筋膜间隙、升结肠系膜后叶-胰头十二指肠筋膜前叶间隙、右半横结肠系膜后叶-右侧胃背系膜间隙)的手术路径行右半结肠癌LCME。观察两组围手术期一般情况、淋巴结清除数目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淋巴结清除数目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的CEA、CA199和CA12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年上述指标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观察组术后1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切口感染、肠梗阻、吻合口瘘和术后1年总体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升结肠系膜后叶-肾前筋膜间隙、升结肠系膜后叶-胰头十二指肠筋膜前叶间隙、右半横结肠系膜后叶-右侧胃背系膜间隙3个手术平面的手术路径对右半结肠癌有较好的手术效果,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随着对关键解剖标志、手术层面及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理念等认识的深入,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手术技术日益成熟,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消化道重建方式逐步规范。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对规范淋巴结清扫范围、寻找正确解剖平面以及减少术中并发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头尾侧联合手术入路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以期进一步提高该手术的疗效与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肿瘤外科120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术中采用头尾侧联合入路(观察组),52例采用传统中间入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10.9 min vs.150.9 min,P<0.05)、平均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25.5 mL vs.50.8 mL,P<0.05),但两组在淋巴结清扫总数、手术标本质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行亚组分析显示,无论在肥胖或肿瘤位于结肠肝曲的患者中,观察组除了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方面优于对照组外,术后排气时间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头尾侧联合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随着腹腔镜设备广泛普及和器械不断改进,加之腹腔镜技术的推广及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可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成像在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5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实验组术前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明确肠系膜上血管及其分属支走行;常规组术前不行血管成像,均行腹腔镜辅助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对比两组临床资料、手术资料、术后3年生存率等。结果:56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理分期(TNM分期)、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意外损伤血管数量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年生存率为64.29%(18/28),常规组为57.14%(16/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前行血管成像,利于指导手术操作,可避免血管意外损伤,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增加了手术效率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在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我院胃肠肿瘤外科完整结肠系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患者42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开腹手术20例,腹腔镜手术22例.结果 4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46.43±30.73)min(90~24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52.86±38.97)ml(100~30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1.5±2.45)d(6~16d),无严重并发症,无住院期间死亡病例.中位淋巴结清扫数17.5枚(12~50枚),淋巴结阳性率11.43%,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1~28个月),肿瘤复发率为2.38%.结论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在中间入路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医学中心医院复制基于膜解剖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例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基于膜解剖术式)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行经腹直肠癌根治术(Dixon),3例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相关并发症情况、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23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20~280 min,平均(186.1±44.4)min;术中出血量5~60 mL,平均(17.0±14.2)mL;淋巴结数量5~21枚,平均(12.6±4.5)枚;住院8~17 d,平均(10.3±3.0)d。术后1例患者出现吻合口出血,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基于膜解剖的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安全性高,肿瘤根治性较好,可行性高,术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操作认真,具备必要的手术器械,配合规范默契,完全可复制,适合在非医学中心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中间入路法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手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55例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以回结肠血管为起始入路标志,以肠系膜上静脉为解剖学标志,建立正确的外科平面进行系膜血管的解剖及淋巴结清扫。结果:5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1.82%)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113.5±13.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75.2±16.5)ml,切除标本长度平均(15.4±5.26)cm,淋巴结清扫数量平均(16±3)枚,术后排气时间平均(3.5±1.8)d,恢复流质饮食时间平均(3.2±0.85)d,平均住院(9.75±1.5)d。术中无肠系膜上静脉、十二指肠、输尿管、生殖血管损伤,术后无切口感染、吻合口漏、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发生。55例患者随访10~40个月,平均(25.5±2.3)个月,未发现吻合口复发、穿刺孔或辅助切口种植转移、远处转移等。结论:以回结肠血管为标志的中间入路法能快速准确地进入Toldt间隙及胰腺十二指肠前筋膜间隙,既能保证肿瘤的根治性,又能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尾侧入路与中间入路腹腔镜辅助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探讨尾侧入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实用性。 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8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资料,随机分为尾侧入路组及中间入路组,各44例,进行不同入路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尾侧入路组的手术时间为(112.7±42.1)min,术中出血量为(51.7±4.8)ml,显著少于中间入路组的(130.5±37.2)min、(72.3±5.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阳性淋巴结数目、中转开腹率、拔管时间、术后引流量、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尾侧入路法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更加安全、有效,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更易于外科医师掌握,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解剖标志、手术层面等手术关键技术日益成熟,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消化道重建方式逐步规范,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理念得到广泛推广。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对规范淋巴结清扫范围、寻找正确解剖平面以及减少术中并发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中间入路具有较高肿瘤安全性和操作便利性。外侧入路方式目前临床较少采用,适用于肠系膜上血管区域粘连严重或肠系膜炎症导致局部组织层次显露不清等情况。尾侧入路既满足结肠癌根治的全系膜切除原则,同时较中间入路操作更加简便易行。头尾侧联合入路方式是在尾侧入路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可减少对大网膜、结肠及其系膜的多次翻动,并有助于缩短腹腔镜手术的学习曲线。关于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不同入路法的近远期疗效的高质量研究有限,目前尚无最佳手术入路的定论。  相似文献   

15.
Since 2001 we have conducted a prospective randomised study of right laparoscopic-assisted hemicolectomy vs open right hemicolectomy for right colon cancer in order to assess the differences in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results as well as oncological clearance. Thirty-three patients with right colon cancer received laparoscopic-assisted right hemicolectomy (LRH) and were compared with 33 patients who underwent open right hemicolectomy (ORH). We analys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number of postoperative days of starving, postoperative days tolerating a liquid diet and a soft diet, duration of postoperative ileus, as well as the distance of the resection margin from the tumour (< 5 cm or >5 cm), and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s found in the resected specimen. We also compared the length of operative time, blood loss, and any associated surgery. Morbidity occurred in 1 patient undergoing LRH (3.0%) as against 4 patients (12.1%) in the ORH group (p < 0.05). Postoperative ileus lasted 3.15 days (range: 3-5 days) in the LRH group vs 3.0 days (range: 1-4 days) in the ORH group. Median operative time was 251 min (range: 130-360 min) in the LRH group vs 222.9 min (range: 135-360 min) in the ORH group, while blood loss amounted to a median of 135 mi (range: 100-300 ml; SD +/- 42.9 mi) in the LRH group vs. 404.1 ml (range: 250-1000 ml; SD +/- 159.3 ml) in the ORH group (p <0.05). The distance of the resection margin from the tumour was more than 5 cm in both groups. In the LRH group a median of 12.7 lymph nodes were removed (range: 9-31; SD +/- 4.5) vs. 18 lymph nodes in the ORH group (range: 8-29; SD +/- 3.9) (p < 0.05). Associated surgery was performed in 15.1% of cases in both groups. In our experience LRH present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dvantage in terms of morbidity and blood loss compared to ORH. Equivalent oncological clearance was obtained, fulfilling the stated criteria of 5 cm free resection margins and number of lymph nodes resected, though we removed fewer lymph nodes in LRH compared to ORH (p < 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机器人与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近期及远期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机器人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n=57)或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n=231)的28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61例, 女性127例, 年龄(60.3±12.8)岁(范围:17~86岁)。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4匹配, 匹配后机器人组56例, 腹腔镜组176例。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近期结局, 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 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机器人组与腹腔镜组相比, 总手术时间相近[(206.9±60.7)min比(219.9±56.3)min, t=-1.477, P=0.141], 术中出血量更少[50(20)ml比50(50)ml, Z=-4.591, P<0.01], 清扫淋巴结数目更多[(36.0±10.0)枚比(29.0±10.1)枚, t=4.491, P<0.01], 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腹膜结构损伤的差异。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结直肠癌患者分为腹腔镜组(LO组,27例)和开腹组(CO组,23例),前瞻胜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淋巴结清除数及其阳性数目、肠管切除长度、肿瘤距两端切缘距离和切缘病理学: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两种手术方式对腹膜结构损伤的程度。结果L0组手术时间比CO组短[(150.6±39.5)min比(183.0±39.2)min,P〈0.05],失血量显著少于CO组[(80.0±75.2)ml比(234.5±235.3)ml,P〈0.01]。两组切除标本长度、肿瘤距两端切缘距离、清除淋巴结总数及淋巴结阳性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标本切缘均为阴性。光镜观察:CO组肠管浆膜完整性受损程度、系膜脂肪细胞与间皮细胞覆盖脱失程度、红细胞及炎性细胞聚集程度均较LO组严重(P〈0.01);扫描电镜观察:CO组结直肠浆膜覆盖完整性受损程度、间皮改变程度和基底膜暴露程度均较LO组严重。结论在达到同等根治切除清扫程度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比传统开腹手术对腹膜结构损伤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使用血管结扎束(Liga Sure)进行手术的效果及短期安全性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7年2月使用血管结扎束进行的34例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中、术后资料,分析患者使用血管结扎束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纳入的3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74.0±28.3)min,出血量(34.0±33.5)ml,无术中并发症,无损伤肠系膜上血管主干病例发生;2例患者发生乳糜漏,2例患者出现系膜破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0±4.6)d。平均获检淋巴结数量为24枚,阳性约1.2枚,共有15例患者伴有淋巴结转移。结论通过上述结果,使用Liga Sure进行的病例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出血少,手术时间短,Liga Sure可用于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游离,短期效果及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回结肠血管为人路标志的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根治术的难点及处理。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月对24例结肠癌行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根治术。按肿瘤处理原则,内侧人路,结扎相应血管,清扫淋巴结,并通过小切口在腹腔外进行切除吻合。结果24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36~200min,平均150min。术中出血15~200ml,平均40ml。清扫淋巴结12~25枚,平均17枚。辅助切口4~7cm,平均5cm。术后住院6~9d,平均7d。除1例术后切口液化感染外,无其他切口或穿刺口并发症发生,无肠漏及腹腔感染等发生。18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2例发生肝转移,其余患者未见有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正确选择后腹膜切开点,有利于肠系膜上静脉游离和融合筋膜间隙的分离;正确理解全结肠系膜切除、熟知胃结肠干的解剖变异,是减少术中出血和顺利完成规范化手术的成功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