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络脉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治法萌芽于《伤寒杂病论》,病证论治体系于《临证指南医案》初步形成,如今在许多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络脉学说在皮肤病领域的应用仍有待发展。皮肤络脉分为气络、津络、血络。血络主内守,气络主卫外,津络主充润。皮肤血络为皮肤腠理所属的有形络道,是脏腑病变传化到皮肤的必由之路。血络调和,则气络条达,津络畅通,皮肤络脉病变以皮肤血络为关键枢纽,也是皮肤病变的前提。邪气伏藏于皮肤血络,是慢性皮肤病的病机特点。笔者总结了络脉学说的渊源和现代发展,提出皮肤血络理论,并就其内涵、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进行了阐述,旨在推进络脉学说在皮肤病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络病辨证浅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络脉是微小层次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 ,在结构上具有浅、深、末、网的四大特点。络脉有气络与血络之分 ,是气血运行的载体。络病辨证在临床辨证论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见的络脉病证为 :络气病证包括络脉气虚证和络脉气滞证 ;络血病证包括络脉血虚证、络脉血瘀证、络脉血热证和络脉血寒证 ;络脉虚证包括络脉气虚证、络脉血虚证、络脉阴虚证和络脉阳虚证 ;络脉毒滞证等  相似文献   

3.
根据络脉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络脉的通畅及渗布功能是心血得以正常运行和发挥营养作用的基本保证;阳气受损或气机痹阻导致的络脉失和是心绞痛的病理基础;血因气病、久病人络是心绞痛的病理转归。治疗上主张以通立法,提出以辛通为主、以润为辅、润补缓通的治则。  相似文献   

4.
李国栋 《中医学报》2021,36(3):522-525
糖尿病肾病病机为气络失和后,络气不充或络气郁滞,导致津血运行不畅,化为痰瘀;痰瘀搏结成毒,毒、瘀、痰、滞相互为患,胶结于肾之络脉中,损伤络脉,耗伤络之气血津液,导致络虚不荣。络虚愈重,痰瘀毒滞愈重,如此反复,循环无端。糖尿病肾病以气络失和为本,痰瘀互结为标,郁而化毒为转折,毒损血络为要。临证中应抓住糖尿病肾病病机关键,健脾补肾、活血通络、解毒防变,方可获效。  相似文献   

5.
简述络病理论的发展历史,以及运用络病理论对中风病证治的认识.认为中风病病位在脑之络脉,脑之脉络瘀塞,在脉络末端供血供气、津血互换、营养代谢障碍,引起脑之气络失养、脑神失用.论述了运用络病理论辨治中风病方法,主要包括解毒通络法、补肾活血通络法、益气活血通络法.  相似文献   

6.
络脉具有运行气血、络属脏腑等功能,可以分为运行经气的气络和运行血液的血络。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通调水道、主治节等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肺之络脉和气道结构功能的正常。感冒、肺痿、肺痈、肺积等病证均可见肺络病变,肺络病变主要的病机有络虚不荣、肺络郁滞、肺络绌急、热毒滞络、肺络瘀阻、肺络损伤和络息成积。肺络病变常始于气络病变,逐渐发展至血络病变,往往伴有气道壅滞、气道瘀阻、气道绌急等气道病变。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研制的连花清瘟胶囊、养正消积胶囊对于肺络病变具有显著疗效。对肺之气络、肺之血络和气道的功能、病机变化及常见肺络病变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络病治疗原则与通络药物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吴以岭 《疑难病杂志》2005,4(4):213-215
络脉广泛分布于人体上下内外的网络系统,承载经脉中运行的气血并将其敷布渗灌到脏腑组织,其络属脏腑肢节、津血互换、营养代谢、温煦充养、调节控制诸功能都与其“行血气”这一基本功能密切相关,因此络脉通畅无滞、气血流行正常是络脉系统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由于络脉结构特点支横别出、逐级细分、络体细窄、网状分布而决定的气血流缓、面性弥散的运行特点,导致各种内外病因伤及络脉而致络病,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毒损脑络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脑梗死毒损脑络机制是对中风病传统病因病机认识的提升。毒有外内之别,毒损脑络之毒多为内毒,且内毒为病,易损络脉,并可进一步败坏脏腑,使病情加重恶化,难治难愈。络脉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着眼于气络与血络,则可从功能与结构上对络脉进行整体概括并开展相关生物学基础研究。立足于络脉功能障碍与结构损伤,围绕邪蕴成毒,毒成络损来论述病气络、病血络的动态病理过程,并结合急性脑梗死缺血级联反应,试从急性脑梗死病理损害过程阐述毒损脑络机制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对“络脉、病络与络病”的思考与求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络脉是气络、血络和络脉缠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从络脉、病络到络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络脉为病”,络脉为病出现动风征象称之“络风内动”。络风内动是“病络”的表达形式,包括络虚动风、热毒生风及外风引动3种。络风内动术语本身体现出络脉形质的易变性,络风内动与肝风内动含义既有交叉又有区别。目前,络风内动理论已用于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术后、心衰急性发作或心肾综合征、快速性心律失常。以络风内动理论指导多种疑难或急危病证诊治的研究将成为中医药科研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日益升高,而祖国医学没有"代谢综合征"的病名,根据其症状可归为"肥胖""脾瘅"等范畴,气络学说以形气转化异常阐述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以气络学说核心——"承制调平"理论为指导,以"运脾津"为治则,提出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新思路.文章基于气络学说对代谢综合征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从毒损脑络理论假说出发认识出血性中风(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成为学界的一种新思路。微血管破坏受损是ICH的核心病变和基本动因,也是探求ICH后"病络"的生物学基础的一个切入点。络脉是以解剖为基础的结构功能统一体,与微循环、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存在密切联系。在ICH中,毒损脑络、络脉瘀阻、饮停络阻是ICH发病的关键病机,在现代生物学中它们与微循环调控、血管调节功能、血脑屏障等病理生理过程紧密相关。这种探讨将我们对ICH"病络"的认识带入了微观的层次,与现代科学的结合有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彭筱娴  张培彤 《中医学报》2021,36(3):465-468
恶性肿瘤在其生成、增殖及侵袭的慢性进展过程中,初则由气及血,久则由血入络.络脉网络全身、沟通内外,络脉失和则痰瘀互阻、虚实互结,病情缠绵反复.癌肿阻滞脉络,不通则痛,故疼痛持久而剧烈;痛证不除,局部脉络阻滞日久,耗伤正气,不荣则痛,导致络脉发病程度进一步加深.临证治疗癌性疼痛,当守叶天士“以通为用”之法,攻补兼施、标本...  相似文献   

13.
梅核气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表现为咽中如有物堵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可见于西医的慢性咽炎、反流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症.临床尤以慢性咽炎为常见,因其每因情绪变化或季节变换而发作,发病率较高,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笔者在临床上应用启膈散以化瘀、行气、散结为大法对此证进行治疗,效果尚佳.  相似文献   

14.
贾静  马小娜  郝秀芳 《中医学报》2021,36(5):964-967
胞络为络脉之一,胞络为病亦分虚实。薄型子宫内膜的发生分为胞络虚损和胞络不通两方面。因胞络空虚,无血可充,导致胞宫失养为病者当属虚;因寒、热、湿、毒外邪入侵及金刃等不内外因导致胞络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阻、络脉不通而无法将气血输送至胞宫者当属实。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应以通络为主,根据虚实不同,可分为扶正通络和祛邪通络。扶正通络重视补肾,治疗时阴阳同补,使肾中阴阳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常选用熟地、骨碎补、续断、川牛膝、巴戟天等;祛邪通络以活血贯穿始终,在应用当归、鸡血藤等活血中药的同时,应用川芎等行气类药物以助活血之力,调理络中气血,同时选用路路通、桂枝等辛温通络之品标本兼治,共奏行气活血通络之功。  相似文献   

15.
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涉及络分、血分,涵盖三阴经肝脾肾三脏,病邪已不单是疫气,还夹杂了湿、痰、瘀血等,病位由气分深入血络。治疗大法以扶正化恶血为主,以养肝益肾、疏肝健脾化瘀、滋阴益气化恶血为主要治疗方法。方药多化裁于经方,如平调寒热虚实之乌梅丸,开郁疏肝之四逆散,调和肝胃之柴平散,扶正化瘀之鳖甲煎丸,行气化瘀之旋覆花汤,健脾益肾渗湿之参苓白术散,调和肝脾之逍遥散等。并自拟养肝益肾、健脾清透的养肝益肾方。  相似文献   

16.
"百病生于气"的观点可以从气的相关概念及气与神的关系中得到印证.<内经>针对此观点从发病学角度进行了广泛的阐述,从气与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脏腑气机生理病理特点这三方面进一步剖析经文,发现其对血证、津液病证、脏腑病证的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络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气虚血瘀、久病入络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机,气虚为本,瘀血为标,久病入络是冠心病的最终病变,指出风邪入络及络虚是冠心病病在络的基本表现形式,揭示了“久病入络”所反映出来的络中气虚、络中血虚、络中血瘀的病机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提出了冠心病在络的诊察要点,认为益气活血、疏风通络法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防治冠心病的治法。  相似文献   

18.
瘀血是血液凝滞体内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与致病因素。根据临床实际,提出瘀血形成过程中存在“微瘀”这一早期病态,可存在于多种疾病的初起阶段,认为“微瘀”是血行轻微停滞或瘀血积于微处的一种病理状态,归纳其“有形而不易见”“积滞而未壅塞”“缠邪而久不愈”“作病而易夹邪”的病邪特征。间质性肺疾病(ILD)早期病情较轻,瘀血表现并不显著,但治以和络化瘀法可取得较满意疗效。因此提出ILD早期与“微瘀”密切相关,其核心病机在于经络相倾、气滞痰凝、微瘀初成,其咳嗽、气短、胸闷等症状,杵状指(趾)、听诊爆裂音等体征及影像学改变即“微瘀”之表现;进而以“微瘀”立论,探讨早期ILD的防治思路,采用和络化瘀法,通过益气、养血、活血、理气、化痰等治法以和调肺络,祛邪蠲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终以化解微瘀渐成之态,逆转肺间质纤维化之势。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5):129-132+136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的危重疾病,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导致心脏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病因。单纯的西医治疗可短期改善患者症状,但远期疗效欠佳。中医中药对于延长心衰患者的寿命、提高生存质量有明显的优势。赵含森教授认为调理气血津液是治疗心衰的关键,心衰的病机总属气血津液功能失调,气之虚为本,血之瘀、津之阻、液之亏为标,其气血津液的变化为基本病机,且贯穿心衰发生、发展始终。根据心衰不同阶段病机侧重,使用益气、活血、利水之法治疗心衰,尽可能恢复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