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引流管的不同管理方式在膝骨关节炎(KO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行TKA治疗KOA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各32例。A组TKA术中不放置引流管;B组TKA术中放置引流管,早期夹闭2 h后持续引流;C组TKA术中放置引流管,每2 h中间断夹闭110 min,开放10 min,直至6 h后持续开放。记录三组术前和术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患肢周径、膝关节活动度(ROM)、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三组hb、HCT较术前降低,且B组低于A组、C组(P<0.05)。术后三组VAS评分低于术前,患肢周径长于术前,且B组和C组VAS评分低于A组,患肢周径短于A组(P<0.05)。三组术后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引流量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ROM不同时间、组间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三组各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用或不用止血带是否会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早期临床疗效产生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7月本科收治的98例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拟接受初次单侧TKA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全程不使用止血带)和对照组(全程使用止血带),每组49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1)观察组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3d Hb和HCT水平、输血率、住院天数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观察组术后3d、5d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的膝关节KSS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术后1d、3d、7d的患肢肿胀程度和膝关节活动范围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3d测得CRP、IL-6、CK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用或不用止血带行TKA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全程不用止血带在术后早期具有疼痛缓解快、关节活动范围大、患肢肿胀程度轻、机体炎症因子释放少、膝关节功能改善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100例择期TKA老年患者,根据不同的镇痛方法分为CFNB组和PCIA组,各50例,PCIA组术后静脉自控镇痛,CFNB组行超声引导下0.25%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比较术后患侧膝关节、静息持续被动运动VAS评分、患肢主动关节屈曲活动度,记录术后患肢股四头肌力分级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24h、48h、72h,CFNB组患侧膝关节的静息痛及运动痛程度显著低于PCIA组(P<0.05);术后24h、48hPCIA组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度明显低于CFNB组(P<0.05);术后1d、3d、5d,CFNB组患肢股四头肌肌力评分均明显高于PCIA组(P<0.05)。结论:CFNB应用于老年TKA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PCIA,利于早期康复训练及下肢肌力功能恢复,患者术后恢复质量显著提升,是TKA术后多模式镇痛方案中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9,(11):1485-1488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下肢力线的影响。方法:TKA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电脑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TKA术治疗,观察组则在TKA手术基础上以3D打印技术进行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和下肢力线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1周膝关节活动度、下肢力线变化和膝关节HS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均有所提高且下肢力线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1周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且下肢力线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两组HSS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3D打印技术用于TKA术中可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下肢力线以及HSS评分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镇痛方法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疼痛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自该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行TKA患者8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41例和B组41例。A组采用连续股神经阻滞,B组采用静脉镇痛。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及术后7 d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肌力评级及膝关节功能评分(HSS)。结果两组VAS评分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术后3 d、术后7 d明显降低(P0.05);A组VAS评分术后3 d、术后7 d低于B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7 d肌力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膝关节HSS评分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膝关节HSS评分术后3 d、术后7 d明显增加(P0.05);A组膝关节HSS评分术后3 d、术后7 d高于B组(P0.05)。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对TKA术后疼痛和功能恢复明显优于静脉镇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女性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不同患肢体位对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11月于本院关节外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且符合实验要求的332例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A组(102例):患肢术后髋关节及膝关节伸直位;B组(111例):患肢髋关节屈曲抬高45°,膝关节伸直位;C组(119例):患肢髋关节屈曲抬高45°,膝关节30°屈曲。三组患者均干预24小时并于术后24小时拔除引流,比较三组患者术后24小时和72小时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24小时引流量和术后5天皮下淤斑率,并对比术后3天、5天膝关节活动度。结果三组患者术后24小时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术后72小时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差别有显著性(P〈0.05);三组术后5天皮下淤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患者术后3天、5天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女性患者中术后患肢屈髋位与髋关节伸直位相比可减少 TKA 术后总出血量、引流量及隐性失血量,相同屈髋角度下,屈膝30°较膝关节伸直位可减少隐性失血量。所以有理由认为患肢髋关节屈曲抬高45°,膝关节30°屈曲位相对有效地减少TKA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7.
刘涛  李文华  周正新 《安徽医学》2021,42(7):736-739
目的 比较固定平台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与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3例膝关节内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41)与B组(n=52).A组患者行固定平台型UKA,B组患者行保留后交叉韧带型TKA.比较两组患者各围术期指标、静息时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及屈、伸膝情况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48.63±10.23)min、手术切口长度(7.63±2.42)cm、术中出血量(53.62±8.30)mL、术后引流量(80.80±10.68)mL,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静息时VAS评分和膝关节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第3、7、14天静息时VAS评分均低于B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下地负重步行达1 min时间(3.63±1.51)d、屈曲90°时间(6.72±1.65)d、最大伸膝度数(1.43±0.13)°、最大屈膝度数(110.52±9.67)°,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固定平台型UKA和保留后交叉韧带型TKA均能有效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但固定平台型UKA患者早期术后体验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冷敷联合氨甲环酸(TXA)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早期局部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初次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3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A、B、C组。A组45例患者TKA术前静滴TXA 1 g, B组45例患者在静滴TXA的基础上,关闭切口时关节腔注入TXA 1 g, C组45例在联合TXA组的基础上术后进行冷敷治疗。比较3组患者术后早期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 A组,B组、C组术后引流量更低,且C组术后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术后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更低,且C组术后24、48 h疼痛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术后3、7 d关节活动度(ROM)更高,且C组术后3、7 d ROM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A组,B组、C组术后3、7 d两股部周径差更低,且C组术后3、7 d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任何不良反应。围手术期间所有患者均无心脑血管意外,无动静脉栓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关节腔内灌注冷冻氨甲环酸注射液对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雌雄未分)45只,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3组,建立TKA模型,术毕关节腔内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通过引流管向兔膝关节腔内分别注入A组:冷冻生理盐水注射液3 ml(0℃);B组:常温氨甲环注射液3 ml(30 mg/ml);C组:冷冻氨甲环酸注射液3 ml(30 mg/ml,0℃)。术后引流管夹闭4 h后开放行持续负压引流,术后24 h拔除引流管,记录各实验对象术后切口的引流量及术后第3 d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的下降幅度。结果:术后24 h,3组实验对象切口引流量分别为A组(9.61±1.31)ml,B组(6.37±1.25)ml,C组(4.13±0.88)ml,C组术后平均引流量明显少于A组(P=0.000)和B组P=0.000)术后的切口引流量;术后第3 d 3组实验对象的Hb下降幅度分别为A组(22.80±3.23)g/L,B组(17.73±4.16)g/L,C组(13.80±3.82)g/L,C组术后第3天的Hb下降幅度明显低于A组(P=0.000)和B组(P=0.006)的Hb下降幅度。结论:兔膝TKA术后关节腔内灌注冷冻氨甲环酸注射液较常温氨甲环酸注射液相比,更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引流量和术后Hb的下降幅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静滴氨甲环酸 (TXA) 联合关节腔注入肾上腺素 (EPI) 对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 失血量及膝关节早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22例初次行单侧TKA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不同的给药方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TXA+EPI组 (n=31) :松止血带前10 min给予TXA静滴 (10 mg/kg) , 在缝合关节囊结束前向关节腔内注入EPI稀释液50 m L (1:200 000) , 注射后夹闭引流管2 h;TXA组 (n=31) :于松止血带前10 min给予TXA静滴 (10mg/kg) , 同时术后夹闭引流管2 h;EPI组 (n=30) :在缝合关节囊结束前向关节腔内注入EPI稀释液50 m L (1:200 000) , 注射后夹闭引流管2 h;对照组 (n=30) :仅术后夹闭引流管2 h.观察四组患者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输血率、术后35 d髌上及髌下10 cm周径平均变化值、术后7 d膝关节HSS评分, 术后7 d完善双下肢血管超声, 随访3月, 明确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TXA+EPI组、TXA组、EPI组较对照组在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输血率、术后35 d髌上及髌下10 cm周径平均变化值上均显著降低 (P<0.05) , 但在术后引流量上, EPI组较TXA组减少更加明显, 差异显著 (P<0.05) , 其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7 d HSS评分TXA+EPI组要高于其余3组 (P<0.05) .结论 氨甲环酸联合肾上腺素明显减少了初次单侧TKA术后失血, 减轻了TKA术后膝关节肿胀, 促进了患者早期膝关节的功能锻炼, 加速了膝关节功能的康复, 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但有可能造成伤口延迟愈合等并发症, 临床应用需谨慎.  相似文献   

11.
叶海棠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5):1906-1907
目的比较分析无痛留置尿管与常规留置尿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600例中老年男性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200例,观察患者留置尿管前、留置尿管操作中、留置尿管后的生命体征,同时观察B、C 2组患者操作过程中的疼痛程度。结果 A、B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C组。结论无痛留置尿管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尿道损伤机会,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尿道注油法置管在男性导尿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需要导尿的200例男性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方法置管(对照组)和注油方法置管(观察组);比较两组的置管一次成功率、尿道出血率、尿道疼痛情况、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尿道置管一次成功率为98%,优于对照组的80%;观察组尿道出血率为2%,明显低于对照纽的10%;观察纽尿道感染发生率为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观察组尿道疼痛的总例数及疼痛级别亦均低于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尿道注油法置管在男性导尿术中有明确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166-169
目的 探讨隧道式PICC置管方法与传统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3月我中心收治的76例PICC静脉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隧道式PICC静脉置管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静脉置管方法,研究结局包括并发症发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渗血程度与量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和导管脱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常规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技术,隧道式PICC置管术可有效降低置管后渗血、机械性静脉炎及导管脱出的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介绍一种新型大鼠蛛网膜下腔置管法,并比较几种常见的鞘内置管方法,为脊髓水平的神经生理实验及疼痛研究提供更有效方案.方法 选择90只230~25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Yaksh组,寰枢椎(AA)组和尾置管(L)组,分别从枕骨大孔、寰枢椎间隙、腰5-6椎间隙置管至蛛网膜下腔.三组模型建立后,观察大鼠置管后死亡率、肢体瘫痪率及体重变化情况,并测定其缩足反应阈值(PWT)、甩尾反应潜伏期(TF)和吗啡镇痛效果.对比三组间是否有差异.结果 置管后AA组和L组发生死亡和肢体瘫痪的百分率明显低于Yaksh组;且体重恢复情况明显优于Ysksh组;术后7d内,AA组大鼠的PWT值和TF值与术前基础值相比最为接近;吗啡镇痛实验说明AA组置管方法与其他组相比并无差异.结论 大鼠经寰枢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方法具有死瘫率低、身体恢复快、对后续实验影响小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新型鞘内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