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不同入路途径在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应用,并比较其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5月诊治的右半结肠癌病人97例,根据腹腔镜下不同入路途径不同,分为经尾侧-中间联合入路组(对照组)和回字形右下入路组(研究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总手术时间、开腹中转率、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淋巴结清...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腹腔镜结肠切除术已被广泛用于结肠癌根治术中,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对手术疗效起重要作用。由于右半结肠区域血管走行复杂,因此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操作难度更高,需要慎重选取手术入路。本研究通过比较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尾侧入路与中间入路的临床效果,探讨该手术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9年5月收治并确诊为右半结肠癌的患者13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8例。一组患者采用尾侧入路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尾侧入路组),另一组患者采用中间入路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间入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以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尾侧入路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23.52 min vs.168.64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2.46 mL vs.24.28 mL)、中转开腹率(2.94%vs.11.76%)均明显优于中间入路组(均P<0.05)。两组患者的通气时间、通便时间、恢复饮食时间、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尾侧入路组患者的切口感染、肺部炎症、吻合口瘘、及肠梗阻发生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23.53%vs.35.29%)均明显低于中间入路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淋巴结清扫数、TNM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尾侧入路组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中间入路组(82.35%vs.52.94%,P<0.05)。结论:尾侧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具有安全、微创、简便、可操作性好的优势,有利于保证手术视野的充分及解剖定位的准确,其近远期疗效均优于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高清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入路选择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9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资料,按照不同入路方式分为侧方入路组和中间入路组,分别54例、42例。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完成分析。手术相关指标、中位生存期采用( ±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预后指标采用四格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侧方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均短于中间入路组(均P<0.05),两组的镇痛时间、住院时间及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侧方入路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7%,低于中间入路组的11.9%,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方入路组中转开腹率为3.7%,低于中间入路组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0,P<0.05)。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术后1年复发率及1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采用侧方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及排气时间,并可有效降低中转开腹率,其预后效果与中间入路相当,值得在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尾侧入路与中间入路腹腔镜辅助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探讨尾侧入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实用性。 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8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资料,随机分为尾侧入路组及中间入路组,各44例,进行不同入路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尾侧入路组的手术时间为(112.7±42.1)min,术中出血量为(51.7±4.8)ml,显著少于中间入路组的(130.5±37.2)min、(72.3±5.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阳性淋巴结数目、中转开腹率、拔管时间、术后引流量、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尾侧入路法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更加安全、有效,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更易于外科医师掌握,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腹腔镜技术用于右半结肠癌手术的安全性及不同入路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145例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常规入路组(n=47,采用中间入路),侧方入路组(n=53,采用侧方入路),开腹术组(n=45)。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术中术后指标、手术前后免疫指标等采用( ±s)描述,F检验;术后并发症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侧方入路组患者的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排气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开腹组与常规入路组患者(P<0.05),而住院时间、镇痛时间、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等指标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但与常规入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方面,开腹术组则要显著低于两组入路组(P<0.05)。术后三组患者的免疫指标CD4、CD8、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侧方入路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 结论侧方入路在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免疫功能,安全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完整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 CME)经尾侧-中间联合入路(简称尾侧联合入路)与传统中间入路(简称中间入路)在手术学、肿瘤学等方面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6月收治的68例右半结肠癌病人。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尾侧联合入路组37例及中间入路组31例。采用West分级系统评估比较两组的CME完成质量以及手术安全性、术后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结果:病人均经CME完成质量评估。尾侧联合入路组CME完成率为86.5%,中间入路组CME完成率为80.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尾侧联合入路组腹腔镜下解剖时间较中间入路缩短[(62.70±12.22) min比(70.39±11.98) min,P=0.01]。两组病人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及远期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经尾侧联合入路可缩短腹腔镜下解剖时间,CME完成质量、安全性、预后两种手术入路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尾侧中间联合入路与传统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的技术优劣。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胃肠外科(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病人,根据手术入路分为传统中间入路组(中间组)和尾侧中间联合入路组(尾侧组),并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情况、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病理情况、CME完成情况等)。结果 共纳入75例病人,其中中间组35例,尾侧组40例,两组病人基线水平(除CA19-9外)、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病理情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切除肠管长度(24 cm vs.22 cm)、A线长度(9.8 cm vs.9.4 cm)、B线长度(9.0 cm vs.8.5 cm)、切除系膜面积(112.4 cm2 vs.109.0 cm2)、中位淋巴结清扫数(19枚 vs.19枚)、淋巴结清扫合格率(97.1% vs.97.5%)、CME完成率(80% vs.85%)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肥胖[体重指数(BMI)≥25]为影响CME完成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9)。结论 尾侧中间联合入路与传统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在安全性、可行性、短期疗效、淋巴结清扫彻底性及CME完成质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仍需更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RCT)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镜尾侧入路联合中间翻页式清扫(尾侧中间联合入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巩义市人民医院普外科2017-11—2020-09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6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尾侧中间联合入路组(观察组)和传统中间入路组(对照组),各30例。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术中情况、术后临床指标。随访12个月,统计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结果 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随访12个月期间的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尾侧中间联合入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随访12个月期间的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等指标,与传统中间入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其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轻、淋巴结清扫数多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侧-尾侧-中间入路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3年随访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83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资料,均接受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根据术中入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将中间入路的40例患者纳入中间入路组,将以头侧-尾侧-中间入路的43例患者纳入混合入路组。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等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并发症、复发率及转移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混合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比中间入路组少(P0.05);两组肛门排气时间、初次饮食时间、腹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3年复发率及转移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入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中间入路组低(7.0%vs. 22.5%)。结论与中间入路相比,头侧-尾侧-中间入路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进而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尾侧联合中间入路与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比较尾侧联合中间入路与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日期截至2021年7月,对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头侧优先混合入路(头侧-尾侧-中间)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全系膜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以期为手术入路提供新的选择。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采用头侧优先混合入路施术的39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研究组),并与同期接受传统中间入路的44例患者(对照组)进行短期疗效分析。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标本肿瘤直径、淋巴结清扫数量、中转开腹率、吻合口并发症与术后并发症(切口、肺、泌尿系感染、肠梗阻、出血等)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完全结肠系膜切除的理论,头侧优先混合入路在手术难点处理、提高手术安全性与质量控制、教学推广普及方面具有优势,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新的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手助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采用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2组均为40例。实验组接受外侧入路,对照组接受中间入路,比较2组患者术中的一般情况及短期疗效。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131.3±17.5)min,术中出血(57.9±16.5)m L,对照组分别为(187.3±16.2)min和(104.5±19.8)m L,实验组少于对照组(t=14.852、11.435,P均0.05),2组术中标本切除长度、淋巴结清除个数、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vs 17.5%,χ2=0.949,P=0.330)。结论:在手辅助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外侧入路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但中间入路更有利于解剖结构的暴露及肿瘤的根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和比较中间入路、尾侧入路以及尾侧中间联合入路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对右半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和术后累积生存情况。 方法前瞻性单盲选择2016年2月至2019年7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的96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各32例:中间组(行中间入路)、尾侧组(行尾侧入路)和联合组(行尾侧中间联合入路)。比较三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术后累积无病生存率(DFS)、总生存率(OS)。 结果中间组、尾侧组分别中转开腹3、1例。尾侧组和联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中间组,且联合组优于尾侧组(P<0.05);联合组肛门排气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尾侧组和中间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0.05)。三组患者术后累积OS和D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7、0.714,P=0.893、0.700)。 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术中行尾侧中间联合入路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更具优势,有益于患者术后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随着对关键解剖标志、手术层面及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理念等认识的深入,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手术技术日益成熟,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消化道重建方式逐步规范。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对规范淋巴结清扫范围、寻找正确解剖平面以及减少术中并发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头尾侧联合手术入路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以期进一步提高该手术的疗效与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肿瘤外科120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术中采用头尾侧联合入路(观察组),52例采用传统中间入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10.9 min vs.150.9 min,P<0.05)、平均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25.5 mL vs.50.8 mL,P<0.05),但两组在淋巴结清扫总数、手术标本质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行亚组分析显示,无论在肥胖或肿瘤位于结肠肝曲的患者中,观察组除了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方面优于对照组外,术后排气时间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头尾侧联合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随着腹腔镜设备广泛普及和器械不断改进,加之腹腔镜技术的推广及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可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Background: Preliminary results showed some benefits of 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ic surgery (SILS) over conventional laparoscopic colectomy, including better cosmesis, less postoperative pain, and faster recovery, but these results need further confirmation. In addition, the literature still lacks comparative studies between the two approaches to prove the above-mentioned advantages of SILS over conventional laparoscopy and, most importantly, its equivalent effectiveness in terms of initial oncological results. Patients and Methods: Two consecutive series of 10 patients undergoing three-port conventional laparoscopic right hemicolectomy (3PCL-RH) and 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ic right hemicolectomy, respectively, were compared in their short-term surgical and oncological outcomes. Results: Analysis of peri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outcomes reveal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SILS group an anastomotic leakage occurred, which was conservatively treated by continuous drainage, total parental nutrition, and antibiotic therapy. The analysis of oncological outcomes showed no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length of distal tumor-free margin and harvest of lymph nodes. Conclusions: Despite its feasibility for right hemicolectomy and its equivalent short-term surgical and oncological outcome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laparoscopy, SILS demonstrated no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terms of surgical incision length and postoperative course compared with 3PCL-RH. We acknowledge that the small sample size and the nonrandomized design are a limit of the study. Thus,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re recommended to prove the superiority of 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ic right hemicolectomy.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中间入路法与传统侧方入路法在右半结肠癌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 于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将入院拟行手术治疗的4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前瞻性随机分为两组(各24例),分别行中间入路和侧方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中间入路法与侧方入路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22.5±25.8)min及(162.9±30.9)min(P=0.0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5.8±36.2)ml及(104.6±58.2)ml(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并发症分别为4.2%和8.3%,术后并发症分别为8.3%和16.7%,淋巴结清扫数分别为(17.4±3.2)枚和(17.8±3.4)枚,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8±2.2)d和(8.0±3.6)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间入路法较传统的侧方入路法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D腹腔镜下动脉优先入路与传统侧方入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短期疗效及预后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右半结肠癌7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进行不同入路3D腹腔镜手术,各39例。对照组采取传统侧方入路,观察组采取动脉优先入路。对两组患者手术短期疗效及预后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减少,淋巴结清扫数量增加(t=5.763、27.316、6.485,均P<0.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腹腔引流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一次主动进食时间更短,短期疗效更优(t=18.656、6.928、6.153、6.462,均P<0.001)。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4%(6/39),显著高于观察组的2.6%(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3,P=0.048)。观察组2年生存率为8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9,P=0.001)。 结论3D腹腔镜下动脉优先入路相较于传统侧方入路治疗右半结肠癌短期疗效及预后均更优,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改良手术路径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右半结肠癌患者97例.根据不同的手术路径分为观察组(改良腔镜手术组,n =48)和对照组(传统腔镜手术组,n=49).主要观察比较两种手术路径的手术质量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中转手术例数),其次观察比较术后恢复情况[排气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并发症(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漏)].结果 改良腔镜手术组的手术时间短于传统腔镜手术组[(124.0±27.8) nin vs(156.0±43.6) min,t=4.303,P<0.05],在术中出血量、中转手术例数、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漏)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改良路径使手术时间缩短,是一种更容易操作、稳定、规律的手术路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