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一、石膏的合理应用 石膏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退热药物之一,多与其它中药配伍组成复方汤剂,如张仲景《伤寒论》所载的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白虎汤和竹叶石膏汤等。然而石膏的适宜剂型远不止于此。据记载,尚可作浴汤、茶剂、擦剂、丸剂、粥剂、散剂等,此外,亦  相似文献   

2.
近代名医张锡纯,运用生石膏匠心独具、经验颇丰,人颂“张石膏”,兹择其要介绍于下。1 因人制宜,变通剂型 历代医家用生石膏,多伍以他药煎而为汤。然张氏依患者及疾病的不同,还为饮、为散内服,出神入化,每拯危急于顷刻。  相似文献   

3.
《中成药》1979,(5)
藿香正气水属于中药液体制剂,其处方源自宋朝《太平惠民和济局方》中的“正气散”,原方为散剂,是已有800余年临床历史的方剂。我厂为继承发扬祖国的医药遗产,对正气散进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工作,改革了其剂型,子5遵年创制了蕾香正气水,其主要技术特点为:剂型设计合理、分散媒选用恰当、药物提取方祛适宜、直接选用生半夏处方以及广蕾香、紫苏叶以挥发  相似文献   

4.
<正> 张老临证四十余年,学验俱丰,擅长中医外科。现将其运用自制瘘疮药捻和金玉散治疗疮疡、流痰、痈疽、瘰疠、漏疾等外科重症的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一、瘘疮药捻、金玉散的配制:1.瘘疮药捻:红粉1份,煅石膏5份。上二味研细末,过120目筛,拌均备用。先将面粉加水加热调成粘稠的浆糊状,薄薄的涂抹在长短适宜  相似文献   

5.
中药剂型特点与疗效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的药物剂型服用后产生的药效、持续时间、作用特点都有较大差异.所谓"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之,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充分说明了剂型与疗效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微型包囊技术、固体分散技术等新型制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传统剂型基础上发展出一批新剂型.它们虽然与一般剂型有相似的外观、性能和给药途径,但由于运用了先进的制药原理和技术,表现出更优良的药效学、药动学性能,其临床疗效也更出色.  相似文献   

6.
清代名医陈修园氏博采众方,勤于收集,善于总结,尤其在急症治疗方面,颇有独到处。笔者试就陈修园氏之论治急症的经验与方法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同道。1 据病种 剂型多样  在陈修园的医书中,理论阐述较多,医案记载较少。有关其临床经验,多散在于其他一些相关书籍中。有的是在复诊时,方知为先生所沿用。故有的学者认为其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教育学家,殊不知其也是一位杰出的临床医学工作者。陈氏根据各种不同的病种,选用不同的剂型给药。论中举凡汤、丸、散、膏、丹等剂型均有,可谓剂型多样。有的是单独用之以汤,有的则是汤、丸、散并施,要据病…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17,(11)
目的分析治疗支气管哮喘中成药剂型、组方配伍规律及核心用药、功能主治。方法收集目前正在使用的治疗支气管哮喘中成药,对其剂型、构成、核心组合、功能主治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9种中成药共有95个剂型,其中以片剂、胶囊剂、丸剂多见,共涉及233种中药饮片。中药配伍中以麻黄与甘草、苦杏仁与甘草、苦杏仁与麻黄等多见,核心中药组合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味构成,功能主治主要为平喘、止咳和化痰,27.17%的中药饮片为化痰止咳平喘药。结论通过支气管哮喘中成药剂型、构成、核心组合、主治的挖掘分析,可为临床辨证用药及支气管哮喘中成药的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方药治病,不仅在其剂量变換,配伍更易以后,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而且当它的剂型改变了,也会有所变異。剂型的变換,目的在于适应病情的变化,便于服用,更重要的是使方药更好地发揮它的疗效,这是值得重視的。中药剂型有湯、丸、散、膏、丹等十多种,真是丰富多采。其中的散剂,还分內服与外用两类:內服者又有調散和煑散之分,調散是以細末为剂,用茶、酒或蜜等調服,《局方》川芎茶調散;煑散則有細末入煎連渣服和粗末入煎去渣服之別,前者如《金匱》薏苡附子敗酱散,后者如《局  相似文献   

9.
规范汤剂及小料制剂制备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法新  马开 《中医研究》2010,23(1):7-10
中药汤剂是中医临证用药的主要剂型,具有辨证加减、灵活运用、适宜广泛、易于吸收、力大功专、无可替代之特点。自伊尹创汤剂以来,汤剂的发展历经了3000多年、5个发展阶段,一直以“多溶出,少耗散”为主轴。汤剂虽代有发展,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与中医药大发展的需求已极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彭智平  周强  刘文科  郭允  赵林华 《中医杂志》2012,53(23):2002-2004
仝小林根据多年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形成了系统的用量策略,其中因方施量乃是整体用量策略之一.因方施量策略具体包括根据制方大小决定用量和根据处方剂型决定用量,并由此提出了精方与围方的概念.因方施量策略总体而言:以制方大小而论,精方用量偏大,围方用量平和;以处方剂型而论,汤剂用量最大,煮散用量相当于汤剂的1/2~1/3,丸、散(服散)、膏、丹剂型的用量相当于汤剂的1/10.制方大小与处方剂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共同决定着处方的合理用量.  相似文献   

11.
大黄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莉莉  郭红  李达  张艳  吴军 《四川中医》2008,26(5):32-33
大黄性味苦寒,用于治疗皮肤病,多取其清热泻火、消肿解毒、活血化瘀、凉血止血之功.临床常以之为君药,配伍成清热荆、泻下剂、理血荆等,治疗疖痈脓肿、带状疱疹、丹毒、慢性溃疡等病,证属实热者.代表方有大黄甘草汤、大黄(庶虫)虫丸、颠倒散、桃花散等,剂型多样,配伍灵活,内服外用皆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钩藤散由钩藤、石膏等11味生药组成,临床用于高血压的治疗。本次以钩藤散的降压作用为指标,对钩藤及石膏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赵艳 《江苏中医药》2013,(11):58-60
分析研究明代及明以前重要医方书等文献资料中有关方剂剂型定义、种类、制备等内容,认为明以前的常用剂型以散剂、汤剂、丸剂为主,其次为酒剂、洗剂、膏剂、栓剂、灌肠剂等;明代切制饮片兴起,使得汤剂再次成为主要的剂型,改变了宋元时期普遍采用粗末煮散剂型的用药风气,同时内服膏剂与酒剂广泛应用,剂型种类增多,剂型制备工艺较之前代亦有明显改进。  相似文献   

14.
<正>中成药是中医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饮片)为原料,按照国家药品管理部门规定的处方、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药品,包括丸、散、膏、丹等各种传统剂型,以及在传统剂型基础上,开发的颗粒剂、口服液、  相似文献   

15.
<正>中药制剂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汤时期已有了酒剂和汤剂,到秦汉时期则又有了丸剂、散剂、膏剂……,唐宋时期发展到共有20多种剂型,不仅有了口服制剂,而且有了栓剂、膜剂等多种的外用剂型。中药剂型的形成,是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正是基于这种理论,传统的中药剂型才有“汤者荡也,丸剂缓也,散者散也……”的认识,但在当时并不能正确认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现代生物药剂学的发展,为中药剂型的改进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麻黄与石膏配伍常用于外寒兼见内热.仲景表里双解之时,多以石膏伍麻黄,而非芩连等苦寒药物.仲景应用麻黄石膏之品,解表时麻黄用量在麻黄汤中3两麻黄的基础上常见增加,而清里时石膏用量在白虎汤中1斤石膏的基础上常见减轻,如麻杏甘石汤等.简言之,《伤寒论》麻黄石膏表里同治之要为:表里双解,多以石膏伍麻黄;石膏为伍,解表麻黄量酌增;表邪未尽,清里石膏要减轻;剂量比例,仍待临证所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撬拨复位配合中药热敷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中远期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采用经皮单针或双针撬拨复位石膏管型外制动、中药热敷散熏洗方法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48例52足。结果:优12例、良32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84%。结论:撬拨复位石膏管型外制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简单、有效,并发症少且费用低;配合中药热敷散外治可促进功能恢复,适宜基层医院开展推广。  相似文献   

18.
“散”为中医药传统剂型之一,随着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传统剂型以其节约中药材资源、节约能源、工艺制备相对简单、使用方法多样等独特优势,又重新引起关注.其中煮散能节省饮片用量,并节省大量煎煮时间,从而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且服散、外用散、药茶具有简、便、易、廉等优势.试从散的历史沿革,古今工艺制备,现代动物和临床研究,煮散、服散、外用散等优势,以及推行“散”亟待解决的问题方面做一简要的概述,以此对“散”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谈中药制剂     
传统的中药制剂主要指丸、散、丹、膏等。但为了更好地适应疾病治疗需要,在剂型改革中也吸收了许多新的剂型,如针剂、片剂、冲剂等。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服用方便,易于贮存、保管和携带,故深受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欢迎。现就生产中药制剂问题,谈谈如下: 一、中药制剂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中医理论,中药制剂其效用往往与剂型有密切的关系,如谓:“丸者,缓也”,“散者,散也”。这就是从中药的传统剂型——丸、散的内服作用而言,如丸剂因质坚  相似文献   

20.
浅析中药煮散剂特点及临床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煮散剂是指以水或酒为溶媒与药材颗粒共煮去渣得浓的汤剂剂型。如半夏予姜浴、导赤散等。煮散剂始见于《治百病方》.以“煮散”命名的方剂首载于《千金方》,如丹参牛膝煮散。宋代煮散剂盛行,沿至今日常用的煮散剂有曹香正气散、人参败毒散、七味白术散、牡顿散等。虽自清以后,煮散剂日趋减少,今天临床上亦少见使用,但由于中药资源不断地减少及由于中药汤剂临床应用的现状,都迫切需要对这一传统的中药剂型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和发展。放本文通过对该剂型的特点及与汤剂、散剂的比较阐明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必要性。五煮散剂与散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