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4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小板计数联合凝血四项检查在肾病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鄂州市鄂钢医院收治的50例肾病综合征失代偿期患者作为观察A组,选取50例肾病综合征代偿期患者作为观察B组,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三组均接受血小板计数与凝血四项检查。比较三组凝血四项与血小板计数水平,以肾穿刺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凝血四项与血小板计数诊断肾病综合征的准确率、特异度。结果:观察A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观察B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低于观察B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PT、APTT、TT、FIB水平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检查、凝血四项联合检查诊断肾病综合征的准确度、特异度高于单独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计数联合凝血四项检查诊断肾病综合征的效能较高,在病情评估方面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芮刚  张杰浇 《右江医学》2002,30(3):210-211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 (CardiopulmonaryBypass,CPB)病人在正常手术前后 ,血液凝血时间长短变化规律。方法 :19例体外循环病人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段做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实验 ,同时测定血小板计数 (PLT)、纤维蛋白原 (FIB)。结果 :体外循环术后各时间段PT、APTT、TT均高于术前水平 ,PT、APTT直至术后 2 4小时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PLT、FIB较术前均降低 ,FIB至术后 2 4小时恢复正常。结论 :CPB术后早期凝血功能异常是导致PT、APTT和TT延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20,(4):506-509
目的:探讨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这五项凝血指标水平与肾病综合征的关联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8例肾病综合征患者,130例肾小球肾炎患者和136例健康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肾病综合征患者组的FDP、FIB和D-二聚体检测高于肾小球肾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肾病综合征组的D-二聚体、FDP阳性率分别为86.8%和68.4%高于肾小球肾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肾病综合征组的PT和APTT结果低于肾小球肾炎组和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小球肾炎组D-二聚体、FDP、FIB、PT和APT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可以提示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血凝状态和血栓风险,有利于患者的合理诊疗及血栓预防。  相似文献   

4.
肾病综合征(NS)以原发性肾病常见于儿童,临床表现是大量蛋白尿,或有高度水肿,血液高凝,高粘;合并感染.血管堵塞,急性肾衰而危及生命。单用中药或西药,病情经治得以缓解后易于反复和产生副作用,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为提高肾病的治疗效果,近年来,我门诊部对72例肾病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疗效较明显,临床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科学》[4]中单纯型肾病、肾炎型肾病诊断标准。高凝状态按参考文献[1]制定以下标准:凝血酶原时间(PT)比正常参考值(11~14s)缩短>3s,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正常参考值(35~45s)缩短>10s,血浆纤维蛋白原(FIB)>4.0g/L,血浆D二聚体(DD)>0.5mg/L。符合两项及以上者。  相似文献   

5.
产妇立前PT APTT FIB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APTT)、纤维蛋白原 (FIB)测定三项凝血指标对待产妇发生妊高征、DIC的早期预防和诊断的意义。方法 利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CL - 2 0 0型全自动血凝仪 ,以及配套试剂(校准吕、质控品及检测试剂 )测定 2 70例待产妇血浆中PT、APTT、FIB并与 2 5 0例外科术前病人进行对照。结果 待产妇女2 70例PT :10 6 6± 0 6 5 ,APTT :30 6 7± 3 13,FIB :5 74± 1 2 5与外科术前妇女 2 5 0例PT :11 96± 0 87,APTT :32 7± 4 4 1,FIB :4 0 5± 1 30比较 ,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待产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PT、APTT、FIB三指标的测定对妊高征、DIC早期诊断、预防、治疗及预后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及纤维蛋白原 (FIB)对各型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测定 80例健康人对照血浆和 84例临床已确诊为肝脏疾病的病人血浆 PT、APTT和 FIB。结果 :发现各型肝脏疾病与 PT、APTT和 FIB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各项指标的灵敏度 PT>APTT>FIB。各型肝脏疾病 PT增高程度重症肝炎 >肝癌 >肝硬化 >慢性轻、中度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且随病程的好转 PT值逐渐下降。结论 :血浆 PT的检测是观察肝脏损伤的一项敏感指标 ,为临床对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动态观察以及预后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脂肪乳糜对凝血功能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双份高脂肪乳糜血,一份采用常温高速离心分离血浆(去脂肪乳糜血浆),一份采用常规低速离心分离血浆(原血浆),再用Sysmex CA7000血液凝固分析仪测定去脂肪乳糜血浆和原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凝血酶时间测定(TT)和纤维蛋白原测定(FIB)。同时用手工法测定原血浆的PT、APTT、TT和FIB,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SysmexCA7000血液凝固分析仪测定原血浆的PT、FIB结果与Sysmex CA7000血液凝固分析仪测定去脂肪乳糜血浆的结果和手工法测定原血浆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T和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ysmex CA7000血液凝固分析仪测定去脂肪乳糜血浆结果与手工法测定结果比较,PT、APTT、FIB、TT四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脂肪乳糜对血液凝固分析仪测定PT、FIB的结果有严重的影响,采用常温高速离心分离血浆,可去除高脂肪乳糜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香丹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评价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即连续服用泼尼松8~12周,同时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皮下注射肝素钙,连续注射2周。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香丹注射液,连续给药5~10 d。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尿蛋白定量、比较血浆白蛋白浓度,在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小板含量(PLT)及凝血四项水平。结果和对照组患者比较,治疗组患者完全缓解率显著提高(P0.05);和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尿蛋白含量、PLT含量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血浆白蛋白含量、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和对照组患者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患者24 h尿蛋白含量、PLT及FIB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血浆白蛋白含量及PT、APTT、INR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采用香丹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中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甲波尼龙治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资料,其中有35例仅采用甲波尼龙+基础支持治疗,记为A组;剩余40例均采用甲波尼龙+基础支持+低分子肝素治疗,将其记为B组。对比2组治疗后血浆白蛋白、24h尿蛋白定量、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B组血浆白蛋白高于A组(P<0.05),24h尿蛋白定量和FIB低于A组(P<0.05),APTT长于A组(P<0.05),PT与A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疗效分布与A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2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甲波尼龙能够显著改善肾功能和部分凝血功能指标,增强疗效,且不会显著增多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阿魏酸钠联合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病综合征病人存在高脂血症,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液粘稠度大,抗凝治疗必不可少,且疗效确切。自2003年5月-2005年1月,我们在常规应用激素的同时试用阿魏酸钠(迈诺康)治疗肾病综合征病人,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凝血三项在外科手术前常规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卫生部文件卫医发[2000]412号《关于出凝血实验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的通知》中提出如下要求:停止使用出血时间测定项目的Duke法,停止使用凝血时间测定玻片法和毛细血管法,停止使用一般外科手术的常规出血时间测定,用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Fr)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联合检测取代。我室根据卫生部要求和临床需要及病人承受能力开展了凝血三项,即:APTT、PT、FIB加PLT,因为PLT在血常规检测中已包括,我们将操作规程改变前后的3186例外科手术前患者的APTT、PT、FIB结果与旧的出凝血时间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病人急性高容量性血液稀释后凝血状态的变化。方法:选择65岁以上手术病人,64例用羟乙基淀粉及乳酸林格氏液进行血液稀释。血液稀释前、后15min测凝血常规凝血酶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栓弹力图(TEG)。结果:血液稀释后,两组血红蛋白(Hb)及血细胞比容(Hct)显著减少,PT显著延长,AFIT无显著变化。结论:中度急性高容量性血液稀释不仅不会造成凝血障碍,反而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肾病综合征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②方法 4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黏稠度,治疗前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③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T和APTT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血浆黏稠度减低,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无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肾病综合征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 通过对骨折患凝血4项(PT、APTT、FIB、TT)与D-二聚体(D—dimer)的检测,试图筛选出可用于临床预测脂肪栓塞的前瞻性检测指标;用于预防性治疗骨折患并发脂肪栓塞疗效观察的检测指标。②方法 采集骨折患清晨空腹抗凝血液(PT抗凝管),用法国STAGO半自动血凝分析仪及STAGO配套试剂,检测PT、APTT、FIB、TT、D—dimer。③结果 骨折后患血液FIB及D—dimer增高,经用药治疗后得到明显的改善。④结论 FIB及-dimer的变化可作为脂肪栓塞的前瞻性检验指标,对预防性治疗的疗效观察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手术前检测凝血系列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280例手术前病人进行凝血酶原(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同时进行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结果:506例病人PT延长,占9.58%;312例病人APTT延长,占5.9%;3例的出血,不应作为术前的常规筛选试验。凝血时间由于日常所用的玻片法不敏感,也应淘汰,PT和APTT的敏感性较强,是二期止血缺陷的筛选试验。因此,建议把PT和APTT做为手术前常规筛选试验。避免病人围手术期异常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超早期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凝血指标的变化。结合临床,观察中小剂量天普洛欣(UK)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测定12例溶栓患治疗的不同时间TT,PT,APTT,FIB,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TT,PT,APTT于溶栓后延长,而FIB于溶栓前后无显差异。结论:中小剂量UK溶栓后,纤维功能增强,血液处于低凝状态。天普洛欣特异性较高,对FIB影响较小。病人于溶栓后未发生出血现象,说明此方法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 观察和分析在凝血测定过程中,影响凝血测定结果 准确性的常见因素.②方法 对采血量合格的凝血标本在不同放置时间和离心条件下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进行测定.③结果 抽血量在1.6mL(8∶1)和2.0mL(10∶1)时,PT、APTT、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抽血量在1.4mL(7∶1)和1.2mL(6∶1)时,PT、APTT、FIB、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下放置4h,APTT、TT测定结果 与即刻测定结果 差异有显著性(P<0.05),PT、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放置8h、24h,PT、APTT、FIB、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5min与10min相比,PT、AP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15min和20min与10min相比,PT、APTT、FIB、TT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结论 凝血试验前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对保证结果 的准确性非常关键,在日常工作中,应该严格把握好各个环节,减少误差,为临床科室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凝血四项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标本放置于不同时间和温度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结果的影响,为合理有序安排实验和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依据。方法将同一标本分别置于室温(18~25℃)及4℃条件下4h、8h、10h、24h,采用日本东亚SysmexCA50型半自动血凝分析仪和美国太平洋凝血试剂测定PT、APTT、TT和FIB,并将所得结果与即刻测定结果进行配对比较分析。结果室温下,标本放置8hPT差异无显著性(P>0.05),放置4h APTT差异无显著性(P>0.05),放置24h TT和FIB差异无显著性(P>0.05)。4℃下,标本放置24h PT、APTT、TT和FIB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PT、APTT的测定结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在治疗肾病综合征上,西医首选激素,但很多病人并不适合,如伴有糖尿病肾病综合征、乙肝相关性肾炎、结核病、肿瘤和老年人等病人;另外,激素的副作用不仅使病人感到痛苦,同时也不利于激素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新勇 《吉林医学》2013,(32):6696-6697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肾病综合征患者60例,给予血液透析结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出院,治疗后PT与FIB值明显少于治疗前(P<0.05),APTT与TT值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D-D阳性率为50%,治疗后D-D阳性率为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有不同程度高凝状态,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进行凝血指标的监测,有助于临床预后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