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肥厚型心肌病基因突变与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肥厚型心肌病(HCM)在临床并不少见,其是青少年和运动员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应引起广大全科医生的关注。了解基因筛查与HCM预后的关系、超声心动图对HCM早期诊断的作用及HCM的治疗进展对全科医生诊治该病有重要的意义。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  相似文献   

2.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一种具有家族性心肌异常倾向及独特的病理生理和临床进程的特发性心肌病。过去十几年中发现了可以导致HCM的许多基因突变,包括编码可收缩肌小节的10个基因,超过200余种不同突变。近年来发现编码非肌小节蛋白的基因及线粒体基因突变与HCM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对HCM致病基因和基因突变近年来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肥厚性心肌病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肥厚性心肌病(HCM)是一种以心肌肥厚、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为特征的特发性心肌病,55%以上的患者有家庭史,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HCM是一种易导致30岁左右青年人,尤其是运动员发生摔死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5000,年死亡率成人为2%~3%,儿童为4%~6%[1].1HCM病因的分子水平研究现状1990年,Solonmon等[2]首次报告一白种人HCM家系患者的致病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长臂,与心脏肌凝蛋白重链(Myosinheavychain,MHC)基因紧密连锁,随后一些学者相继在不同种族的HCM患者中发现心脏p-MHC基因存在多种错义突变,并且这些突…  相似文献   

4.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以心肌肥厚尤其是左心室不对称性心肌肥厚、心肌纤维肥大、排列紊乱为病理特征的原发性心肌病,是目前年轻人和运动员常见的猝死原因之一。目前HCM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基因突变所导致的常染色体疾病,呈显性遗传。最近研究发现心脏肌节蛋白基因以及相关的线粒体基因与修饰基因的基因突变,超过900种不同的基因突变类型与HCM发生发展以及临床表型有关。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关于HCM常见的基因突变与其临床意义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安贵鹏  张澄  安丰双  张运 《医学综述》2005,11(9):804-806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编码肌小节的10个基因的突变所引起[1],人群患病率约为0.2%[2]。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是HCM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因其肥厚的心肌造成左室流  相似文献   

6.
于景荣 《吉林医学》2008,29(3):231-232
肥厚型心肌病(HCM)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心脏病,主要由于编码心肌及肌小节蛋白的基因发生变异所致,其特征为室间隔、心尖或左室游离壁呈非对称性肥厚。由于其表现复杂多样化,无特异性,临床上常易误诊。因本病治疗特殊,故正确诊断非常重要。我科近6年共收治肥厚型心肌病(HCM)18例,其中10例最初误诊,误诊的疾病有: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心绞痛1例,扩张型心肌病(DCM)2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例。现将误诊的情况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7.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是肥厚性心肌病(HCM)的一个亚型,以心尖部心肌不对称性肥厚为特征。本病发生率较低,据报道日本AHCM占HCM的2.4%,美国AHCM占HCM约为20%,我国AHCM约占HCM的30%,该病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脏造影等有其特征的表现。但心电图表现类似冠心病心肌缺血,尤其是易误诊为非Q波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8.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复杂而又较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在近50年中已成为密切关注和研究的课题.肥厚型心肌病是各年龄段重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且年轻人的突然和意外死亡是该病自然病史中最灾难性的部分.  相似文献   

9.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是原发性心肌病的一种,多认为与遗传有关,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有心悸、胸痛、劳累性呼吸困难、头晕、晕厥等。HOCM也是猝死的常见病因之一。未经治疗或仅经药物治疗者,年死亡率达1.7%~4%,约有50%的HOCM病人可能发生猝死。 近年来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迅速发展,HOCM的介入治疗也发展较快,包括双腔起搏器植入,及经皮间隔化学消融(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PTSMA)的广泛应用。本文重点介绍PTSMA。1 HOCM的病理生理 HOCM是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的一种类型,约占HCM的25%,主要表现为室间隔不均匀显著肥厚,收缩期二尖瓣前叶移向间隔,形成流出道狭窄,导致左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tract,LVOT)梗阻,造成左室流出  相似文献   

10.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心肌病,通常表现为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伴或不伴有流出道的明显梗阻.普通人群的患病率为1:500[1].约有50%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有家族史,男女比例2:1,平均发病年龄为(38±15)岁.本病常为青年(特别是运动员)猝死的原因,且无特效治疗手段[2].  相似文献   

11.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血管紧张素原M235T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血管紧张素原 (AGT)基因多态性与肥厚型心肌病 (HCM )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技术扩增AGT基因目的片断 ,检测基因多态性。结果 :HCM患者的AGT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 <0 .0 5 ) ,HCM患者中同时具有AGTT等位基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缺失 (D)等位基因及AGTTT ACEDD基因型者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P <0 .0 5 ) ,DD TT基因型的HCM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高于其它基因型组合者和AGTTT型者 (P <0 .0 1,P <0 .0 1)。结论 :AGTT等位基因是HCM的危险因素 ,AGTT和ACED等位基因及TT和DD基因型对HCM发病具有协同作用 ,具有ACEDD AGTTT基因型的HCM患者有较严重的临床表型。  相似文献   

12.
肥厚型心肌病 (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HCM )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心肌肥厚 ,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为特征的心肌病。它的发病率为 0 0 4 %~ 0 4% [1 ] 。它可以表现为多样的临床症状 ,是青少年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常见原因 ,大部分患者以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规律发生 ,具有基因的异质性。本文综述了目前HCM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情况 ,重点阐述了β肌球蛋白的突变及定位、与临床表现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心脏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和α -原肌球蛋白的突变定位、还有环境因素及一些原癌基因对HCM的作用。1 遗传因素与家族性肥厚型心肌…  相似文献   

13.
胡厚源 《现代医学》2004,32(5):281-282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HOCM)是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一种特殊类型 ,其室间隔心肌显著肥厚 ,并造成左室流出道 (LVOT)梗阻 ,形成跨LVOT的压差(LVOTPG)。HOCM约占HCM总数的 1 4。HCM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遗传相关性疾病 ,是年轻人发生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在任何年龄段都可发生心力衰竭。对于有症状的或梗阻性的HCM ,传统的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标的一线治疗是服用负性肌力药物 ,如 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 (维拉帕米 )。虽然药物治疗可以控制症状 ,但仍有部分患者会丧失劳动能力和不能接受大剂量药物治疗 ,因此 ,他们更适于采用以…  相似文献   

14.
张绪洪  公维民 《医学综述》1998,4(9):495-496
<正>右室心肌病(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是一种主要累及右心室心肌的疾病,有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律失常性右室疾病、右室扩张性心肌病之称。该病原因不明,有家族群集倾向,30%有家族史;新近研究认为是染色体14q23~q24异常所致;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自杀,是该病的部分发病机制。现对该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正>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最常见的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500,往往以猝死为初发症状,是青少年尤其是35岁以下运动员猝死的首要原因。患者年死亡率约为1%。我国成人HCM的患病率为80/10万。根据左心室流出道(LVOT)内的血流动力学特点,HCM可分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与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  相似文献   

16.
肥厚型心肌病(HCM)作为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病,在临床工作中易被误诊为其它心脏病,因其猝死率高,治疗特殊,故应予以高度重视.本文对1987~1998年间我院确诊的33例HCM,结合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进行分析,旨在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从而正确地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7.
肥厚性心肌病的起搏器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成明  刘光耀 《重庆医学》2001,30(4):368-369
近年来起搏器功能不断拓宽,不仅用于缓慢心律失常,而且用于改善血液动力学障碍-减轻肥厚性心肌病的梗阻和晚期心脏病的心力衰竭.肥厚性心肌病(HCM)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和造成心脏性猝死的重要疾病.随着电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对HCM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从而对HCM开展了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新途径. 1 HCM的病理生理 HCM是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心室充盈受阻为基本病态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病.文献[1]报道肥厚性心肌病与HLA B27,DR3,DR4相关联,表明HLA基因与肥厚性心肌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据左室流出道有无梗阻而分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和肥厚性非梗阻型心肌病(NHOCM).由于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特别是HOCM时出现左室与主动脉根部之间的跨流出道(LVOT)压力差,此压力阶≥4.0kPa,梗阻越重压力差就越大.梗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流体力学的"射流相应”(venturi effect)使二尖瓣前叶向前移位(SAM)形成的梗阻[2].为克服心室内的阻力,左室需要强力的收缩,心肌代偿性肥厚,室间隔的进一步肥厚,使梗阻加重形成恶性循环,这一耗能过程使心肌储备下降,电稳定性降低;同时,由于心肌的异常肥厚,舒张顺应性明显减低,致舒张功能障碍,造成舒张压和舒张阻力增高,舒张容量减少以及肺静脉瘀血.以上的病理生理改变可使患者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心前区闷痛,各种心律失常.约1/3患者有先兆晕厥,常在活动后发生,这是由于左室流出道梗阻引起脑供血不足所致,每年约4%~6%的患者发生猝死[3].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与肥厚型心肌病(HCM)和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56例原发性心肌病病人(HCMl3例,DCM43例)及53例正常对照者的ACE基因型。结果:DCM组ACE基因型DD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比值比分别为4.16,2.65。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构成比,HCM组与正常对照组比无显著差异。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可能与扩张型心肌病有关,DD基因型可能是DCM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9.
肥厚型心肌病肌钙蛋白T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n FS  Zhang Y  Li DQ  Yang XS  Li L  Zhang C  Yan ML  Wang Y  An GP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6):1340-1343
目的调查中国人群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基因突变的发生情况并对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对71例HCM先证者及100名正常对照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于肌钙蛋白T(TNNT2)基因第8、9、10、11、16外显子范围内寻找突变位点,并了解基因型明确的HCM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在1例患者TNNT2基因的第9外显子上发现了一个新的错义突变位点124A>C(K124N)。由于在100名正常对照中未见该错义突变,故我们认为此突变位点为该患者的致病基因位点。该患者38岁起出现临床症状,超声表现为室间隔中度肥厚,家族中无心源性猝死发作史。结论肌钙蛋白T的尾端对于其连接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区域的基因突变可导致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生。证实了该病具有异质性遗传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基因点突变与肥厚型心肌病(HCM)及扩张型心肌病(DCM)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56例原发性心肌病病人(HCM13例,DCM43例)及53例健康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扩增心脏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第13、14外显子,用DdeⅠ、NⅠaⅢ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其扩增产物,分析有无8848位及9124位点突变。结果 1例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出现8848位点突变应产生的394bp片段,提示该病人可能存在8848位点突变。HCM病人未发现突变。结论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可能是DCM遗传易感性的基因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