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心水症属中医心病的重危证候,《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白水”描述有“先从脚肿,上气为咳.”金·刘元素:“其肿,有短气,不得卧,为心水.”明·赵献可:“其证腹大、脐肿、腰痛,二足先肿.小水短涩,咳嗽有痰,不得卧…….”《灵枢》:“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可见“心水”一症当以咳嗽气促,不能平卧,尿少,浮肿为主要表现,与现代医学的  相似文献   

2.
论胸痹心痛(冠心病)发病"不止于心,亦不离于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其胸闷、胸痛等临床表现,其属于中医的“胸痹心痛”范畴。对于胸痹心痛,《内经》有多篇论述。如《灵枢·本藏》曰:“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的记载。《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胸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而《灵枢·厥病》有肺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肾心痛之论。由此,后代医学家多认为胸痹心痛发病与多脏腑相关。如尤在泾《金匮翼》曰:“五脏六腑任督支脉,皆络于心,是以积压脏腑经脉,挟其淫气,自支脉上乘于心,皆能作痛,然必有各脏腑病形与之相应”。  相似文献   

3.
邪毒致瘀:重型肝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肝炎是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而出现的严重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急,病情重,临床症状复杂,治疗棘手,预后极差,存活率仅为28.1%。由于本病以黄疸进行性加重为突出表现,故中医历来将其归属于“急黄”、“疫黄”或“瘟毒”的范畴,清&#183;沈金鏊《杂病源流犀烛&#183;诸疸源流》指出:“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谓之瘟黄,  相似文献   

4.
胃炎治法多端,有从寒、从热、从食、从气、从虚等,近又有人提出从瘀论治。笔者就30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从湿论治也是一种有效方法。1 源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中焦生湿”。《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景岳全书·传忠录》云:“嗜好酒浆生冷,以致泄泻、黄疸、肿胀之类,此湿从内出者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湿》云:“湿为重浊有质之邪,若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由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不运”。又云:“湿滞中焦者,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温运之,以苓泽腹皮滑石等以渗泄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云:“…  相似文献   

5.
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在其《清平乐&#183;六盘山》词中曾有“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激情绝句;而今现代版的“长缨缚苍龙”,再次奏响了人类健康领域的绝响之曲。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早在汉唐医书上就有哮喘病症的描述与平喘的方药,历代名家通过临床实践,对哮喘的病机与治则提出不少精辟的见解,迄今仍有指导意义。如明张景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既发时以攻邪为主,扶正气者须辨明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王旭高医案:“喘哮气急,原由寒入肺兪,痰凝胃络而起,久发不已,肺虚必及于肾,胃虚必累于脾。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恋不化,气机阻滞,一触风寒,喘即举发,治之之法,在上治肺胃,在下治脾肾,发时治上,平时治下”。李用粹《证治汇补》:“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  相似文献   

7.
一、哮与喘的辨证及致病原因: 证治宝鉴曰:“哮与喘其症之轻重绥急微有不同,哮症多有兼喘,而喘有不兼哮者。哮以声音言,喘以气息言,喘促而喉中如水鸡声者为之哮,气促而不能连续以息者谓之喘。哮症之因,内有壅寒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也。气喘之症,有实而喘者,邪之实也,有虚而喘者,气之虚也,实喘多起于暴,气长而有余,呼出为快,脉滑数而有力。虚喘者渐积所成,气短而息微,劳动则甚,脉微弱而无神。此脉症之不同,虚实之攸分,不可不知也。”沈金鳌  相似文献   

8.
仲景之痰瘀同病证同治规律探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瘀同病,是指在同一病证中,既有疾湿之象,又有瘀血之征的病证,因此痰瘀同病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其治疗也有特殊规律。仲景在《伤寒)7、《金匾》中对痰瘀同病同治均有论述,不过在《伤寒》中,痰瘀同治的方证较为分散,但同治的方证所占比例不少,其“证”、“治”之规律,试从以下几方面作管窥之析。1痰瘀变肺的证治《丹溪心法》说:“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瘀血,碍气而痰”。《血证论》亦说“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吐血咯血,必见痰饮”。以上说明,肺部疾患疾瘀为患居多。而仲景习用桔梗汤、外台桔梗散、千金…  相似文献   

9.
&#183;《罗马-Ⅲ》是D.Dmssman博士和他的合著者及80余位国际知名的临床专家和研究者为功能性胃肠病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 &#183;《罗马标准》目前是FDIDs的金标准,第三版是最新标准。  相似文献   

10.
“静以待时 ,无使倾移” ,语出《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原文 :“帝曰 :其久病者 ,有气从不康 ,病去而瘠 ,奈何 ?歧伯曰 :昭平哉圣人之问也 !化不可代 ,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 ,血气以从 ,复其不足 ,与众不同。养之和之 ,静以待时 ,谨守其气 ,无使倾移 ,其形乃彰 ,生气以长 ,命曰圣王。故《大要》曰 :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帝曰 :善。”  对于本节文义的理解 ,当今大家、仁者、智者颇有见地。其如《黄帝内经素问译释》所解 :有久病的 ,虽然正气已顺 ,但不能恢复健康 ,病虽已去而身体依然衰弱 ,是何道理 ?…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古典医籍中没有“骨质疏松症”病名 ,但在《内经》等医籍中 ,可以见到与“骨质疏松症”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相似的论述。根据其临床表现 ,当属中医学“骨痿”、“骨痹”、“肾虚腰痛”的范畴。1 肾虚证是骨质疏松症的病理基础  关于肾与骨的关系 ,中医古文献中论述甚丰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北方生寒 ,寒生水 ,水生咸 ,咸生肾 ,肾生骨髓。”《素问·逆调论》 :“肾者水也 ,而生于骨 ,肾不生则骨髓不能满 ,故寒甚至骨也。”《素问·宣明五气篇》明确指出 :“肾主骨”。《素问·痿论篇》中论述 :“肾气热 ,则腰脊不举 ,骨枯…  相似文献   

12.
1病因病机 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消瘅”病范围(但不等同这两种病)。早在《内经》已有论述,《素问·奇病论篇》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消渴病多由于患者嗜食甜食、肥甘之品,日久损伤脾胃,脾虚失于健运,痰湿内生,痰湿郁久化热,热伤气阴,气虚则血行无力,瘀血随之而生。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说:“淤血在里即渴……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淤血,故气不得通,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黄疸病》中曰 :“黄家所得 ,从湿得之。”明确指出黄疸的病机是湿。同时还提出“诸病黄家 ,但利其小便”的黄疸病治疗大法 ,这为后世认识和治疗黄疸病确定了一个原则。  然细观黄疸病的发生 ,原因实有多种 ,兹专就风邪在黄疸发病中的意义作一探讨。1 风为百病之长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 :“故风者 ,百病之始也。”认为风邪是引起多处疾病的原始因素 ,正如张景岳所言 :“凡邪伤卫气 ,如……寒、暑、湿、气、风者 ,莫不缘风气以入。”《素问·风论篇》中云 :“故风者 ,百病之长也 ,至其变化 ,乃为他病也 ,无常方 ,然致…  相似文献   

14.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中托里消毒散为治疗外科痈疽已成、不得内消之方。笔者用其来治疗脾虚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并通过典型病例说明,古方托里消毒散其补益气血、托毒消肿之功,是中医“异病同治”学术思想的又一次体现。  相似文献   

15.
笔者认为《中国药典》2 0 0 0年版一部中菟丝子所规定的“盐炙法”[1] 之炮制方法值得商榷 ,其“盐炙法”若改为“酒炙法”则更具临床实用意义。1 以古人之经验为商榷的基础  菟丝子以酒炮制是古代医学长期临床运用的经验之结晶 ,早在公元三世纪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菟丝子 ,酒渍服。”后来梁·陶弘景对酒制菟丝子的意义作了概括性的论说 ,在其《本草经集注》中曰 :“宜丸不宜煮 ,得酒者良”。此后 ,各时代的医家几乎都使用了酒炮制菟丝子的方法 ,只是炮制的具体操作方法不完全相同罢了。唐·孙思邈在其《千金方》中载 :“…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属“胸痹”的范畴,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灵枢·厥病篇》“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至《金匮要略》始有胸痹之称,并指出它的病因病机为阳微阴弦,选用瓜蒌薤白白酒汤等治疗[1]。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胸阳不振、阴寒内盛为胸痹的主因,兼有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属本虚标实的病变,余以为当以本虚胸阳不足为主。《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盛则邪气不能侵袭,邪气内侵必是因于正气之虚,故临证治…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病从痰瘀论治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称为“眩晕”“冒眩”“郁冒”等,《杂病广要》云“眩者玄也,谓忽然眼见黑花昏乱,少顷方定。晕者运也,谓头目若坐舟车而旋转也,甚有至于卒倒而不知者”。对其病因病机的探讨,认为多为风、火、痰、瘀、虚。现试从痰瘀互结理论探讨其发病基础,以寻找其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18.
1 古典医籍有关黄疸与坏病的论述 “坏病”首见于《伤寒论》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渴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统观全文,显然仲景所谓之“坏病”是因医者治法不当所坏,清·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亦注之曰:“言为医者所坏病也”。坏病的另一层意思可理解为“本为顺证,变为逆证”,即柯云伯谓之“坏病者变证也”。 关于黄疸病自《内经》以下即当作病来认识的,如《内经·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汉  相似文献   

19.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7,13(3):216-216
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应以1991年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中的应用》为准。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合使用;分子分母的计量单位同用中文或者同用符号表示,如次/分或mmol/L。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不能多于一条,如ng/kg/h应改用ng·kg^-1·h^-1或ng/(kg·h)的形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在祖国医学中属“哮证”、“喘证”、“痰饮”等范畴。哮必夹喘,故称哮喘。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性疾病,中医对哮喘的认识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即有“喘鸣”之类的记载,汉代《金匮要略》一书称为“上气”,从病例上归属于痰饮病的“伏饮”,后世医家称为“宿痰伏肺”。元代医学家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病机“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