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浅谈高校建设与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建设是大学校园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校园化的物质载体,也是校园化教育发达程度的外部标志。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大学校园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课堂知识的传授,对于人才品格、情操的培养,则很大程度地依赖于校园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纵观古今中外的大学发展历史,无不注重校园环境教化育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校园化是构成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面前。军队医学院校只有提高对校园化意义与特性的认知,锻造高品位的先进校园化,塑造军医学院富有特色的校园精神,才能充分发挥教育人、熏陶人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军事医学人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网上校园化活动是校园化活动的特殊形式。当前,高校网上校园化活动在整体上体现出网上行为从被网络控制转向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网络传播从无序走向有序、网上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单一变得日益丰富多彩等特征。只有坚持“提升品位,引领社会;强化特色,创造品牌;促进发展,服务成才”的发展方向,才能促进高校网上校园化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用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构建校园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校园化精神是现代高校管理的必由之路。中医化的精神内核是构建中医药院校校园化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广西中医学院在CI导入中突出中医化精神,在教学改革中突出中医化传统,在环境建设中突出中医化氛围,在课外活动中突出中医化特色,用浓厚的中医化熏染中医药学人,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促进了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5.
1 校园多维文化氛围的内涵校园多维文化氛围可概括为“一个轴心,三个层面”。一个轴心: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三个层面:一是精神层面。指构成校园主导群体所共同遵循的世界观、人生观、成才观、治学观、道德观等。在校园内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二是制度层面。指校园内的各种规章制度。三是物质层面。包括校园风貌,校内的教学、科研设备水平,文化体育设施,科技、文化体育活动,校服、校徽、校歌等。“一个轴心”是校园文…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药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和中药事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颁布,中药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因而对中药人才的需求趋势出现了新的变化。据被调查的制药高新技术企业反映,未来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商品的竞争。而它的竞争力取决于商品中的化科技含量,这一切又是由高素质的人才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加强实习管理的途径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我国将由一个医药生产大国转变为医药强国,新的形势对高等药学人才的素质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药学学科的发展又将逐步走向综合,复合型的药学人才越来越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实习阶段是培养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关键,它有力地促进了学牛把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8.
校园是一个特殊场合,它的安全不仅是”安全”的问题,更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未来,因此校园安全一直为全社会所关注。随着和谐社会的推进,“平安校园”也成为一个建设热点。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学生层次的多样化,新的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危害也越来越隐蔽。使得高等院校的校园安全管理压力剧增,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如何建设网络文化环境下的校园文化。首先描述新型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从硬环境上看,新型校园是一个智能化、开放化和虚拟化有机结合的教育、学习和研究的平台。从软环境上看,随着网络广泛地深入校园,校园人渐渐被“信息化”了,校园精神也被赋予特别的意义。同时提出一些建设思路:健全网络化校园的物质基础,在网络化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0.
校园是培育人才,尤其是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和谐校园文化中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其树立的途径和手段研究明确,对和谐校园的整体建设进行有力指导,充分发挥校园的育人作用,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护理管理当中的人本管理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人才管理、民主管理、情感管理、自主管理、化管理五个方面论述了人本管理在护理中的作用。强调了人本管理模式当中“人”的因素,它要求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思想是职工不是单纯的劳动力,不再被看作经济人,而是企业的主体,是“社会人”和“化人”。人本管理不同于以往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它的精髓就是企业是由人来组成,需要靠人进行管理,所做的一切应当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衡水卫校全体师生围绕如何“构建和谐校园,保障学校的持续发展”进行了大讨论,每位师生员工在其讨论小组中踊跃发言,献计献策,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制订了实施意见。1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构建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而又人人和谐相处的校园环境,是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望。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合格人才的培养、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2构建和谐校园的实施措施2.1学生教育和管理学校的工作归根结底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卫生学校培养的人才,其职责是治病救人,要求学生医德高尚、医技高超,否则将给患…  相似文献   

13.
校园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学校培养的人才既要有知识,又要富有能力,更要有能使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学生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四个特点。学校要转变思路,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等方面得到突破,培养和营造能够迎接挑战的建设和接班人。选择课堂内外健康的化知识相关的有益活动,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从而抵制不良化的侵蚀和毒害。从多角度、多方位帮助他们确立人生指南,坚定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没有多样化的、先进的校园化支撑的学校将注定是落后的、没有前途的学校。  相似文献   

14.
浅谈医学期刊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等医学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把成功的医学经验、理论知识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传播给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高等医学教育大致由三个连续阶段组成。第一阶段为基础教育,也是医学人才的在校培养阶段,它主要是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和初步的技能训练来完成。第二阶段为毕业后医学教育,它以专业定向的专科化教育为特点。第三阶段为CME(Continuingmedicaleducation),它主要是指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学历后医学教育。它是历史最长、教育层次最高、运动着的开放系统,具有特定的运行机制。它将伴随医学人才成长的始终,成为医学人才不断更…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的学风是校风的一个重要标志,学风建设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高等学校作为人才的摇篮,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她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思想道  相似文献   

16.
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稳定校园环境,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提出四个论点:创造良好的物质文化是基础,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是关键,建设平等的制度文化是手段,实施自觉的行为文化是目的,并分别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和谐的校园文化对于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来讲,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并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涵为理论基础,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为高等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8.
搞好校园建设,必须重视规划设计。对校园内的道路、管线、景点、场地和服务设施等环境要素的布局和建设要作出总体构思,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规划好、建设好校园的环境,应当解决好以下问题。If充分认识规划设计的工要性技园规划设计是对学校当前与未来建设作出一个全局的、总体的安排,它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纲,是各项单体建筑的总依据,它关系到校园建设完整性、科学性和将来的发展,还涉及到投资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校园内各种建筑物都是百年大计,要从长远考虑,做好近期、中期和远期的…  相似文献   

19.
新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其道德品质、职业水平、敬业精神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如何加快新教师的教师化,使其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工作岗位,并以最大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从新教师的教师化这一问题入手,谈谈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推动学校的人才建设,真正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就人才。  相似文献   

20.
医学生的校园教育阶段与临床实习教育阶段在我国现行的医学类学生培养中是两个相对分割的体系。校园教育强调的是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临床实习阶段则强化了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能力和解决疑难病例经验的积累。如何解决二者存在的矛盾,使之协调发展,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