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铊的卫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铊(Thallium,T1)是由William Crooks于1861年在德国发现并命名的,原子序数及原子量分别为81和204.37。铊是一种高度分散的稀有金属元素,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子、医药、航天、高能物理、光学、超导等行业。铊也是一种生理毒性很强的元素,铊及其化合物均有毒。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黔西南地区曾发生过罕见的慢性铊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1000人,原联邦德国也曾发生水泥厂附近居民因食用高铊含量的作物引起的较大规模中毒。  相似文献   

2.
作者通过详细的病例随访,调查了一起在印度加尔各答地质调查中偶然发生的铊中毒事件,并简略地提及其发病机制。引言许多国家(包括印度)常将硫酸铊用作杀虫剂和灭鼠药。这些国家极少遇到因自杀、杀人或偶然性的铊中毒。因而,对铊中毒的后果认识不足,对铊中毒的宣传也比其他除虫药中  相似文献   

3.
国外近40年急性铊中毒病例评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铊中毒的临床特征、预后及其治疗进展.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对收集近40年国外文献报道的39例急性铊中毒的个案病例资料进行复习.结果 急性腹痛伴下肢感觉障碍和(或)舌、口周麻木疼痛、味觉丧失可作为铊中毒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死亡原因主要是呼吸功能及心功能衰竭,胸闷、呼吸困难、昏迷症状及既往疾病史与发生死亡结局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净化疗法、口服普鲁士蓝、适当补钾、利尿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我国2004—2021年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生规律,为我国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处置以及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04—202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报告,从中提取发生年月、发生地区、中毒人数、死亡人数、职业危害因素、行业、企业规模等信息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21年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报告急性职业中毒事件528起,中毒5 426人,死亡600人,病死率为11.1%。上海市、安徽省、山东省、云南省和四川省报告事件数居前5位,共报告事件301起,占全国报告总数的57.0%。8月份报告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为64起(占12.1%),死亡89人(占14.8%)。窒息性气体、刺激性气体导致的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占所有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数的69.9%,这两类事件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所有事件死亡人数的82.0%。一氧化碳、硫化氢中毒占窒息性气体中毒事件数的82.9%;氯气、氨气、光气、氮氧化物和硫酸二甲酯中毒占刺激性气体中毒事件数的57.8%。发生急...  相似文献   

5.
收集2009年5月某市1起铊投毒案中5家医院收治的1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急性铊中毒进行回顾性调查,探讨急性铊中毒的临床诊疗及预后,以引起临床医师对铊中毒的警惕。结果显示,2例为急性重度铊中毒,均在短期内死亡;10例表现为亚急性、中度铊中毒,其临床表现以周围神经、视神经或中枢神经损害为主,部分患者毛发脱落明显;30例轻度铊中毒,其他为观察对象。中毒者早期多被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疾病或消化道疾病,延误救治,而轻度中毒患者经排查才被发现。提示,投毒所致铊中毒临床诊断难度极大,急性铊中毒临床较少见,对原因不明的周围神经、中枢神经损害及类神经症患者应警惕铊中毒的可能,若有毛发脱落和胃肠道症状,更应怀疑铊中毒,可结合血、尿铊定量确诊。对铊中毒患者的处理,重要的是尽早明确诊断,预后与中毒剂量相关,早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者预后不良,早期确诊并接受普鲁士蓝治疗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对职业性铊中毒标准修订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出职业性铊中毒诊断标准的主要修订内容。方法通过对铊中毒临床特点的简要复习,结合标准对修订内容进行讨论。结果职业性铊中毒诊断标准中急性中毒的分级由轻度、重度2级细化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级;提出尿铊的正常参考值和职业接触生物限值,引入急性铊中毒临床诊断参考值;将神经肌电图作为急性、慢性铊中毒的诊断起点条件之一,不再列为病情分级条款;根据国家药品管理的有关规定,将原标准正文中涉及药物改在附录中说明。结论根据上述结果对职业性铊中毒诊断及分级标准、有关辅助检查及处理原则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2004-2006年度突发中毒事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湖南省突发中毒事件发生的规律,找出突发中毒事件发生的特点,更好的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降低中毒事件的发生率,有效的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方法由调查员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情况收集全省2004-2006年度突发中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省2004-2006年共发生中毒事件110起,中毒人数3487人,死亡32人;突发中毒事件接报途径主要以疾病监测为主,占80.91%;中毒场所分布,家庭(含聚餐)发生突发中毒事件起数最多,为41.82%,中毒人数构成比分布则学校最多,占46.09%。突发中毒事件主要是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在具体的中毒原因上,有机磷等农药中毒、毒蘑菇食物中毒、蜡样芽胞杆菌、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居多,分别占18.81%、4.76%、8.49%、6.88%。结论加强家庭聚餐、学校集体食堂和餐饮业的卫生监督和管理,加强对突发中毒事件卫生知识的宣传,增强市民自我保护能力,能有效预防突发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我国1989~2001年65宗毒鼠强中毒事件分析及相关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特大毒鼠强中毒恶性事件频频发生,毒鼠强中毒已成为目前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及社会安定的危险因素。我们从1990年国内首篇毒鼠强中毒事件(发生于1989年)报道开始,检索了1990~2001年国内已发表的有关毒鼠强的318篇文献,并对其中资料完整的55篇关于65宗毒鼠强中毒事件的文章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探讨我国毒鼠强中毒事件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2001~2002年毒鼠强中毒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庆市 2 0 0 1~ 2 0 0 2年屡屡发生剧毒急性鼠药毒鼠强中毒事件。据卫生部门统计 ,共发生以食物为载体的毒鼠强中毒事件 3 6起 ,进食人数 42 6人 ,中毒人数 2 91人 ,死亡 47人 ,进食中毒率为 68.3 1% ,中毒死亡率为 16.15% (见表1)。表 1 重庆市 2 0 0 1~ 2 0 0 2年 3 6起毒鼠强中毒事件统计以食物为载体中毒起数中毒发生单位中毒原因家庭个体摊贩食堂学校投毒自服 进食人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中毒人群中毒时间36 31 31 1 351 42 6 2 91 47各年龄性别四季均有发生1 毒鼠强属禁用品毒鼠强是一种对人、畜均具有剧烈毒性的灭鼠药。国外早已…  相似文献   

10.
42例铊中毒随访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7年江西某地由于食用“非食用花炮盐”发生700余例铊中毒病例。为了进一步研究铊中毒的预后,我们对其中42例进行了随访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北京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状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3年度北京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006-2013年度北京市共报告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11 768起,中毒16 132人,死亡259人。93.9%(11 050/11 768)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发生在居民家庭内,99.9%(11 046/11 050)的居民家庭CO中毒事件为未分级事件。居民家庭CO中毒事件集中发生在冬季,高峰为每年11月至翌年3月。自2010年开始推广CO中毒报警器,除2012年度居民家庭CO中毒事件的发生有所回升外,其余年度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2010年开始推广安装CO报警器后,北京市居民家庭CO中毒事件报告的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安装CO报警器可减少居民家庭内CO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毒鼠强食物中毒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食品卫生状况的改善,食物中毒的病因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生起数和死亡人数在食物中毒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高。2002年9月14日发生在南京汤山的毒鼠强中毒事件,造成200余人中毒,38人死亡。毒鼠强中毒已不单纯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有关文献报道,就毒鼠强食物中毒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湖北省突发中毒事件发生情况,分析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增强突发中毒事件防控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湖北省2005-201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突发中毒事件资料,归类统计分析.结果 湖北省2005-2015年共报告突发中毒事件142起,中毒病例3 432人,死亡115人,病死率3.35%.根据事件分类,食物中毒117起,急性职业中毒10起,其他中毒15起;根据事件分级,较大事件63起,一般事件40起,未分级事件39起;家庭是突发中毒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十堰和恩施地区突发中毒事件占比最高,分别为23.94%和15.49%;毒蕈中毒事件死亡人数最多,沙门氏菌中毒事件发病人数最多;按规定时限报告的事件占所有突发中毒事件的33.10%.结论 毒蕈中毒是湖北省突发中毒事件防控重点,应加强源头预防;湖北省突发中毒事件报告率偏低,需规范信息报告工作,完善部门间信息互通机制,加强对突发中毒事件的监测与上报工作.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中毒现况与预防控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20年来,我国化学品应用增长迅速,仅农药的使用量就从1985年的10万t增长到2006年的近100万t。在化学品使用增长的同时,人工合成化学品和天然物质中毒事件的发生及危害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态。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资料显示,2007年上半年中毒事件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总数的13%,中毒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10.4%,而死亡人数却占到了总死亡人数的8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1993至2006年我国钡中毒的流行状况.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收集1993至2006年发生于我国的钡中毒事件,对钡中毒的原因、地区和年度分布、毒物的构成、临床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 1993至2006年我国发生钡中毒事件32起,75.0%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累计中毒654人,死亡37人,总病死率为5.7%,钡中毒分布于全国18个省或直辖市,发病高峰在1993至1998年.在所有钡中毒事件中,氯化钡和碳酸钡中毒最常见,分别占43.8%和34.4%.87.5%的中毒事件与钡盐的储存、加工、使用、运输和防护不当有关,90.6%的中毒事件为非职业性巾毒.60.2%的患者血钾低于3.5 mmol/L,3.1%的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窜颤.89.2%的患者死于呼吸肌麻痹和(或)恶性心律失常.结论 中国钡中毒事件仍时有发生,应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并加强有毒钡盐的监管.  相似文献   

16.
卫生部最近公布2004年1月~3月中旬,我国共发生15起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407人,死亡10人。其中亚硝酸盐引发中毒事件有5起,占总数的1/3;中毒224人,占总中毒人数55.5%;死亡4人,占总死亡人数40%。  相似文献   

17.
毒鼠强食物中毒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褚庆岱 《职业与健康》2010,26(18):2144-2145
近年来,随着食品卫生状况的改善,食物中毒的病因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生起数和死亡人数在食物中毒中所占比例逐年增高。2002年9月14日发生在南京汤山的毒鼠强中毒事件,造成200余人中毒,42人死亡;2003年2月12日发生在四川省什邡市的毒鼠强中毒事件,导致20人中毒,5人死亡;2005年安徽省发生的毒鼠强中毒事件7起,中毒44人,死亡10人;2007年10月12日湖北仙桃发生的毒鼠强食物中毒事件造成12人中毒,1人死亡;  相似文献   

18.
1982年2月3日至5日,兴宁、五华两县的七个公社、二十一个大队,曾先后发生因灭白蚁药污染茨粉(地瓜淀粉),引起砷化物致集体或全家中毒事件,共计中毒人数405人。在我省砷化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也曾发生过,但由灭白蚁药污染食品引起中毒,发生范围如此之广,中毒人数如此之多,还是首次。为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中毒事件的发生,我们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宾川县食物中毒原因,分析发生规律和特点。方法对宾川县2007-2009年所发生的食物中毒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7-2009年发生食物中毒47起,中毒人数946人,死亡5人,病死率为0.53%。中毒事件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第3、4季度发生的起数占70.21%;中毒就餐场所以家庭和宴席较多,占总起数的63.83%;中毒原因以植物性中毒为主,共31起,占总起数的65.96%;中毒人数最多,影响面大的食物中毒事件是微生物性中毒,8起中毒655人,占中毒总人数的69.24%;致死人的中毒事件是草乌中毒(2人)、毒蘑菇(2人)和沙门菌(1人)。结论误食有毒植物和植物加工不当是该县食物中毒发生频率高的原因,微生物所致食物中毒是较大的食品安全问题,草乌中毒和误食毒蘑菇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中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云南省楚雄州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发生的状况及分布规律,为预防和控制急性职业中毒提供科学依据和防治对策。方法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楚雄州10年间发生的10起急性职业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该州10起急性职业中毒事件,中毒人数146人,罹患率为66.36%;死亡6人,病死率为4.11%。职业中毒事件6起发生在乡镇企业。中毒主要在冶金和化工行业,共9起,中毒罹患率高达73.91%,且以硫化氢、砷化氢中毒为主。中毒原因主要是设备跑、冒、滴、漏,违反操作规程超负荷生产,无通风设施和个人防护不当。结论急性职业中毒应作为楚雄州职业病防治的重点,并应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