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11):1002-1005
目的观察脑栓通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内脂素(visfatin)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讨脑栓通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机制。方法将5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无病变组6例、内膜增厚组9例、斑块形成组26例、管腔狭窄组1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各组患者静脉血血清APN、visfatin和TNF-α水平。并将其中50例超声检查诊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片治疗,观察组给予脑栓通胶囊治疗,治疗28 d,对比2组患者血清APN、TNF-α、visfatin水平的变化。结果随着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加重,血清APN水平呈下降趋势(F=165.377,P<0.01),visfatin和TNF-α水平呈上升趋势(F=240.901、102.603,P<0.01)。与无病变组比较,颈动脉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患者的血清APN水平均显著降低,visfatin和TNF-α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患者的血清APN水平均显著低于内膜增厚组,visfatin和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内膜增厚组(P<0.01);管腔狭窄组患者的血清APN水平均显著低于斑块形成组,visfatin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斑块形成组(P<0.01)。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清APN、visfatin、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APN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而visfatin、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APN、visfatin、TNF-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栓通胶囊可通过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血清中visfatin的表达,减少血清中TNF-α的分泌,促进血清APN水平增高,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内脂素(Visfantin)、脂联素(APN)和C-反应蛋白(CRP)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7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根据血管病变情况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Visfantin、APN、CRP水平,比较不同程度病变者血清Visfantin、APN、CRP的差异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Visfantin、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PN水平显著于低于对照组(P<0.01)。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血清CRP、Visfantin水平及Gensini积分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多支病变组血清Visfantin、CRP水平及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P<0.05)。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的APN水平均低于单支病变组(P<0.05),但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isfantin与CRP(r=0.929,P<0.001)、Gensini积分(r=0.777,P<0.001)呈正相关,与APN(r=-0.351,P<0.001)呈负相关;APN与CRP(r=-0.873,P<0.001)、Gensini积分(r=-0.740,P<0.001)呈负相关;CRP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692,P<0.001)。结论血清Visfantin、APN、CRP均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71例,均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强化治疗,均服用阿司匹林0.1g/d。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每晚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总疗程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AP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IMT,并分析IMT与APN、hsCRP、IL-6的相关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IMT、斑块检出率及hsCRP、IL-6的血清浓度均下降(P<0.05,P<0.01),血清APN浓度明显上升(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IMT、APN、hsCRP、IL-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IMT与APN均呈负相关(P<0.01),与hsCRP、IL-6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APN水平,降低IMT及血清hsCRP、IL-6,推测阿托伐他汀降低糖尿病患者IMT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2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21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APN水平。所有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均已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各组APN、受累血管病变积分、BMI、Cho、Tg、HDL-c及FBG水平。结果①CHD组血清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②SAP组、UAP组和AMI组血清AP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依次下降,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HD患者血清APN水平显著下降,低水平的APN水平可能与CHD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5.
陈雁斌  冯丙东 《医学综述》2012,(18):3093-3094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同期选择无脑血管病患者40例为正常组,比较观察组与正常组的血清内脂素水平,探讨该指标对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行阿托伐他汀联合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结果观察组内脂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内脂素水平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血清内脂素水平,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郭延秀 《海南医学》2013,24(17):2507-2509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联素(APN)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同时应用阿托伐他汀20 mg,1次/d,疗程均3个月,治疗前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APN水平,应用超声心电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①60例患者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APN水平分别为(5.71±1.85)mg/L、(11.08±2.78)mg/L及(15.08±3.72)mg/L,心力衰竭患者APN水平随心功能恶化而逐渐升高(P<0.01)。②治疗前两组患者APN、LVEF、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明显升高,LVEDD、APN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APN低于对照组,APN明显低于干预治疗前水平(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异常升高,且随患者心功能恶化而逐渐升高,阿托伐他汀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心功能,降低血清脂联素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联素(APN)和尿酸(UA)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对照组,每组32例;并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人30例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和治疗对照组均给予美托洛尔、肠溶阿司匹林、硝酸甘油注射液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前后采集各组清晨空腹肘静脉血,检测血清hs-CRP、APN和UA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治疗对照组(68.75%)(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治疗对照组患者血清APN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hs-CRP和U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清hs-CRP、APN和UA水平与治疗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治疗对照组血清APN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血清hs-CRP和UA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P<0.05),且观察组血清APN明显高于治疗对照组(P<0.01),hs-CRP和UA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s-CRP、APN和UA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对照组血清hs-CRP、APN和UA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APN和UA水平的变化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复方丹参滴丸可有效降低血清hs-CRP、UA及升高血清APN水平,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王庭学  吴国平  王光余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0):1296-1297,130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对照组61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清TNF-αI、L-6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量、颈动脉管腔直径、平均斑块面积和血清TNF-αI、L-6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量、平均斑块面积以及血清TNF-α含量均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可显著调节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性细胞因子,通过抑制炎症损伤,发挥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血清脂联素(APN)、趋化素(chemerin)、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9年1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另加缬沙坦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APN、chemerin、TIMP-1、金属蛋白酶-1(MMP-1)、金属蛋白酶-9(MMP-9)及脂代谢水平变化,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变化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CRP、chemerin、MMP-1、MMP-9、TC、TG、LDL-C水平及脂质斑块、钙化斑块、纤维斑块、混合斑块大小均明显降低,血清APN、TIMP-1、HDL-C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稳定病例明显增高,恶化病例明显减少(χ~2=36.147,P<0.001)。结论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可以有效下调chemerin水平,升高血清APN和TIMP-1水平,减轻炎性反应,改善脂代谢,从而降低冠状动脉病变进展及恶化,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病人血清脂联素(APN)表达及其与部分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CHD病人5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0例,测定其AP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1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P组和UAP组APN、TGF-β1均降低,IL-6、hs-CRP均增高,差异有显著性(F=10.36~16.16,q=3.26~10.08,P<0.05、0.01)。与SAP组比较,UAP组APN、TGF-β1降低,IL-6、hs-CRP增高,差异有显著性(q=3.26~3.97,P<0.05)。相关分析显示,IL-6、hs-CRP与APN水平呈负相关(r=-0.339、-0.322,P<0.01),而TGF-β1与APN水平呈正相关(r=0.294,P<0.05)。结论 CHD病人APN、TGF-β1、IL-6和hs-CRP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一定的相关性,有助于临床评价CHD病变程度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HD患者血清Ang Ⅱ与炎症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放免法测定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HD患者96例(CHD组)和CAG结果正常者54例(对照组)的血清AngⅡ、IL-6及TNF-α水平,同时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结果 CHD组的血清AngⅡ、IL-6、TNF-α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z=5.078,10.782,14.421,12.140).CHD组患者血清Ang Ⅱ水平与IL-6呈显著正相关(γ=0.696,P<0.01),与TNF-α呈显著正相关(γ=0.217,P<0.01),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γ=0.442,P<0.01).结论 CHD患者体内血管紧张素Ⅱ与炎症因子密切相关,可能共同参与了CH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干预对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冠心病患者86例作为试验组,全部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同期体检健康人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分为对照组、瑞舒伐他汀治疗前组和瑞舒伐他汀治疗后组(瑞舒伐他汀10 mg/d);治疗组根据Gensini积分分为:积分<30分(n=31例)、30~90分(n=38例)、>90分(n=37例)组。所有受试者均于清晨空腹采血,采用酶联免疫法和RT-PCR法检测血清中IL-6、IL-8、TNF-α的蛋白含量及mRNA水平,同时分析三种炎性因子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1)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较,试验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的蛋白含量及mRNA水平均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Gensini积分的增高IL-6、IL-8、TNF-α的蛋白含量及mRNA水平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瑞舒伐他汀治疗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的蛋白含量及mRNA水平均明显降低;Gensini积分<30分、30~90分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nsini积分>90分组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瑞舒伐他汀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血清中IL-6、IL-8、TNF-α的蛋白含量及mRNA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IL-6、IL-8、TNF-α的蛋白含量及mRNA水平能反映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瑞舒伐他汀能通过降低血清IL-6、IL-8、TNF-α的蛋白含量及mRNA水平,改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三种炎性因子联合检测可作为评判冠状动脉病变治疗效果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PN)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86例冠脉造影患者,分别按Genisi-ni积分、单支病变狭窄程度及冠脉病变支数分组,进行血清APN测定。结果①Genisini积分>19分组、10~19分组及<10分组血清APN水平均明显低于0分组(P<0.01),>19分组APN水平低于10~19分组(P<0.01),同时>19分组及10~19分组APN水平低于<10分组(P<0.05~0.01);②血管狭窄>90%、71%~90%及<71%组血清AP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并且>90%组、71%~90%组低于<71%组(P<0.01);③多支、双支及单支病变组血清AP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且多支病变组血清APN水平低于双支病变组(P<0.05),多支及双支病变组血清APN水平低于单支病变组(P<0.01)。结论血清APN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相关,有助于临床评价冠心病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 reaction protein,hs-CRP)、脂联素(adiponectin,APN)的影响。方法:121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普通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 mg/d,59例)、强化治疗组(阿托伐他汀80 mg/d,62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4 h、72 h、1周的hs-CRP、APN水平;比较两组1周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普通治疗组1周内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强化治疗组(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4 h两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普通组明显高于强化组(P<0.05);治疗72 h、1周,两组的血清hs-CRP均显著下降(P<0.01),强化组下降幅度大于普通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4 h两组血清ANP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普通组明显低于强化组(P<0.05);治疗72 h、1周两组的血清APN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升高(P<0.01),强化组升高幅度大于普通组(P<0.05)。hs-CRP水平与APN水平呈负相关(r=-0.52,P<0.01)。结论:早期强化他汀治疗能够有效减少ACS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这一作用可能与降低hs-CRP水平,升高APN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0例ACS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前后血浆TNF-α及MCP-1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n=30)进行比较。结果 ACS组血浆TNF-α、MCP-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服用阿托伐他汀4周后血浆TNF-α及MCP-1水平下降(P<0.01)。结论 ACS患者血浆TNF-α及MCP-1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炎性反应相关,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ACS患者血浆TNF-α及MCP-1水平,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以及单纯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脂联素(APN)、肿瘤细胞因子-α(TNF-α)及胰岛素抵抗(IR)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4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是否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进行分组,其中冠心病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与单纯冠心病组每组各120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APN、TNF-α以及IR含量,分析其与CHD并发NAFLD的联系。结果:冠心病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组120例患者血清中APN水平明显低于单纯冠心病组(P<0.05),TNF-α水平则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组(P<0.05)。APN与IR呈显著负相关,但IR在NAFLD、CHD中的因果关系尚不十分明确,有待进一步探讨。结论:APN、TNF-α以及IR水平测定对于减少NAFLD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使CHD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尼可地尔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的疗效。方法:收集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CSF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予阿司匹林、瑞舒伐他汀,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观察治疗4、12周后2组患者胸痛症状改善程度,并检测血浆脂联素(AP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指标。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胸痛症状均较用药前改善,血浆APN水平较用药前升高;治疗12周后升高更明显,且治疗组升高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治疗4周后hs-CRP及TNF-α水平较用药前降低,治疗12周后降低更明显(P<0.01),且治疗组下降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尼可地尔对缓解CSF患者的胸痛症状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CSF患者的血浆APN水平,降低血浆hs-CRP和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脂联素(APN)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PCI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0例)、低瑞舒伐他组(37例)和高瑞舒伐他组(4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PCI术前7 d开始给予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 d、术后1周及术后4周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hs-CRP和血清脂联素(APN)浓度;术前检测血脂浓度。结果 PCI术前三组间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术前三组间的APN和hs-CRP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1周和术后4周时,与阿托伐他汀组相比,低瑞舒伐他汀组APN浓度升高,hs-CRP浓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瑞舒伐他汀组较阿托伐他汀组和低瑞舒伐他汀组APN浓度升高更明显,hs-CRP浓度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可明显降低PCI术后血清hs-CRP水平和升高APN水平,且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病人血清脂联素和补体激活产物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病人血清脂联素(APN)与补体激活产物浓度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96例CHD病人血清APN和可溶性补体激活产物(sC5b-9)的变化,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4例,并以36例健康人检测结果作为对照。结果 CHD病人血清AP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sC5b-9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t′=5.624、6.448,P<0.01);不同类型CHD病人APN和sC5b-9浓度差异有显著性(F=56.258、69.724,q=5.665~11.259,P<0.01)。有并发症的CHD病人血清APN浓度明显低于无并发症病人,sC5b-9浓度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病人,差异有显著性(t′=6.934、6.455,P<0.01)。CHD病人血清APN与sC5b-9浓度呈负相关(r=-0.548,P<0.01);SAP组、UAP组和AMI组血清APN与sC5b-9浓度呈负相关(r=-0.513~-0.625,P<0.05、0.01)。结论 APN和sC5b-9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血清脂联素(APN)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测定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51例健康对照者的APN、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并分析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APN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AP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治疗前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治疗前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N降低、Hcy和CRP升高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治疗前APN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负相关(r=-0.69,P<0.01),治疗3个月后APN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也呈负相关(r=-0.71,P<0.01).结论 APN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