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8岁,因外伤后右下腹痛3 d入院,伴发热,尿黄,无尿急、尿频、尿痛,无排尿困难,无血尿。B超示右肾下极包块。入院后尿常规:WBC、RBC升高。螺旋CT平扫示右肾肿大,形态失常,下极可见团片状高密度影,CT值约62 HU,最大层面范围约4.0 cm×3.6 cm(图1)。诊断为右肾挫裂伤并血肿。一周后CT复查血肿灶范围缩小,密度减低。半年后患儿症状加重,复查CT平扫右肾较前明显增大,密度不均,多发斑片状高低混杂密度灶(图2),增强后右肾实质广泛破坏被软组织肿块取代,强化不均,肾门受侵犯,右肾静脉及腔静脉内见充盈缺损(图3)。诊断为右肾恶性肿瘤,肾…  相似文献   

2.
脾结节病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42岁,查体发现脾大,患者无任何不适主诉。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B超:脾脏体积增大,内部回声异常,提示结核、淋巴疾患待排。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磁共振平扫:脾脏体积增大,其内多发弥漫性细小结节灶,T1像呈略高信号(图1),T2像略低信号(图2),DWI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探讨增强CT扫描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分析。方法入选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47例,入选患者均在发病内12小时入院,且进行急诊头CT平扫检查,于发病后24-48小时内进行头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并在入院7d后再次进行头部CT平扫检查,观察和分析增强CT造影剂外渗和脑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结果 47例患者中有17例出现陈旧性脑梗死病灶,12例患者出现局灶性改变,其余患者未见明显异常。发病24-48h对患者再次进行头CT平扫检查结果发现,47例患者均存在大面积脑梗死,其中2例发现出血转化,剩余的45例进行增强CT扫描检查,其中11例出现造影剂外渗情况加强。针对进行增强CT扫描的患者在1周内复查头CT平扫发现15例出血性转化,其中影像学检查中出现点片状高密度影患者占绝对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增强CT扫描造影剂外渗在复查CT梗死灶内均出现高密度改变。全部病例中发现出血转化17例(36.17%),其中经增强CT扫描可预测的出血性转化11例,预测准确度73.33%。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急性发作时早期应用头CT平扫基础上的增强CT扫描检查能够帮助临床早期发现脑出血转化,有助于快速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有利于患者的疾病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支架取栓术后平扫CT高密度征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我院2015年8月至2019年10月连续登记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脑梗死并行机械取栓的患者,根据术后即刻平扫CT高密度征分为高密度征组和无高密度征组,分析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NIHSS评分(术后24小时及出院时),出血转化率,3月mRS评分及死亡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符合要求的110例患者,术后即刻平扫CT高密度征的76例,发生率69. 1%。高密度征组溶栓比例高于无高密度征组(P<0. 05),高密度征组DNT、OTP、穿刺到达到m TICI2b-3级时间、取栓次数均明显高于无高密度征组(P<0. 05)。术后即刻平扫CT高密度征与死亡率、出血转化率、出院NIHSS评分、3月mRS评分有关(P<0. 05)。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支架取栓后平扫CT高密度征可以预测患者临床转归与预后。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0岁,农民,因2015年10月27日于外院体检行CT发现纵隔占位1个月入院,无特殊症状,既往体健,无禽鸟及其粪便接触史,查体未见异常.2015年11月28日于我院复查胸部CT:双下肺背段及后段可见多个团块状高密影,边界尚清,增强后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2);前上纵隔血管见一高密度肿块影,呈“垂舌征”改变,边缘欠清,增强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小片状及囊状不强化坏死区(图3);占位性病变并双肺多发结节灶,考虑胸腺癌并双肺多发结节灶,且双肺多发肺大泡;血常规:WBC3.67×10.9?L-1,N 45.50%,L45%;尿常规、粪便常规、肿瘤五项、凝血功能、生化全套、病毒全套未见异常.拟诊为"前上纵隔占位胸腺癌;双肺多发结节转移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CT与增强CT扫描在腹部肿瘤腹腔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80例,根据诊断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实施CT平扫后实施增强CT扫描)及对照组(仅实施常规CT平扫),各40例。对比2种不同CT扫描方式的转移部位诊断情况及病灶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转移部位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诊断最小种植灶面积、种植灶宽及种植灶长均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扫描实施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增强CT扫描用于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较常规CT扫描对病灶的敏感度更高,诊断准确率高,患者实施增强扫描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龙光宇 《微创医学》2011,6(5):416-417
目的分析急诊脑动脉溶栓术后即刻CT平扫颅内高密度影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后即刻CT图像表现,观察颅内高密度灶发生的部位、CT值及随访结果,将其分为3型,Ⅰ型为正常对比剂分布,Ⅱ型为对比剂滞留或渗出,Ⅲ型为颅内出血。结果脑动脉溶栓术后即刻头颅CT检查示:Ⅰ型17例(65.4%),Ⅱ型6例(23.1%),Ⅲ型3例(11.5%)。结论动脉溶栓术后即刻头颅CT图像的高密度灶成因各不相同,根据其发生部位、CT值及24 h随访复查进行鉴别,对指导术后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 T在肺癌手术后短期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 0 1 6年4月-2018年8月肺癌术后30天内回院复查的患者61例,61例患者均进行常规CT平扫及低剂量CT扫描。比较两种扫描方式图像质量、图像优良率及辐射剂量情况。结果常规CT平扫图像质量评分为(3.52±0.30)分,低剂量CT图像质量评分为(3.29±0.40)分,常规CT平扫图像质量评分明显高于低剂量CT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92,P﹤0.05),常规CT平扫图像优良率为95.08%,低剂量CT图像优良率为9 3. 4 4%,常规C T平扫图像与低剂量C T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2,P=0.697);常规C T平扫C T辐射剂量及C T剂量指数分别为(19.46±1.30)mGy·cm、(178.15±16.36)mGy·cm,明显高于低剂量CT(10.36±1.26)mGy·cm、(99.94±16.12)mGy·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低剂量多层螺旋CT成像质量高,能满足肺癌术后短期复查要求且电离辐射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能谱CT碘含量定量测定技术在脑动脉介入术后的诊断价值。方法 37例脑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能谱CT扫描发现颅内高密度灶,以最优单能量图并金属伪影消除重建。分析高密度物质在碘基图和水基图中的表现,测定相对碘含量。结果借助能谱分析,能谱CT单能量图判断出31例脑组织碘性高密度灶和6例出血,而常规140 kVp混合能量图将18例碘性高密度灶判断为出血,6例出血判断为对比增强高密度,与单能量C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19,P<0.05)。出血灶和碘性高密度灶中碘含量分别为(1.17±0.80)mg/mL和(4.53±1.54)mg/mL,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碘性高密度灶24 h前后的相对碘含量分别为(5.25±1.87)mg/mL和(1.73±1.27)mg/mL,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CT碘含量定量测定技术可准确鉴别脑动脉介入术后出血和碘性高密度灶,可作为脑动脉介入术后评价病情和指导治疗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应用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Hepatic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3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观察FNH的CT影像学表现,总结征象特点。结果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平扫呈略低或等密度、中央疤痕低密度;动脉期除疤痕外均呈现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呈等或略高密度、延迟后呈等或略低密度;病灶中央或周边可见明显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影像表现具有明显特点,利于诊断,同时也可与肝细胞癌、血管瘤、腺瘤等肝脏其它病变进行鉴别,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1.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38岁.因“体检发现右肺结节6d”于2016年1月8日入住我院.患者于2年前因右侧胸痛于当地医院就诊,胸部CT提示双肺结节进行性增大,考虑肺部真菌感染,予以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2个月,复查肺部结节无进一步发展,故每隔半年复查1次.2016年1月2日于当地医院复查CT提示右中肺结节.2016年1月6日至另一医院检查CT提示:肺窗示右肺中叶内侧段有一分叶状肿块,截面大小约1.5 cm×1.6cm,密度均匀,边缘呈毛刺状,纵隔窗示肿块平扫CT值60 HU,病灶内下缘见血管影相连,灶内未见钙化灶,两肺同时见多发大小不一的小结节(图1),诊断为右肺中叶周围型肺癌并两肺多发转移瘤.人我院后体格检查未见明显体表淋巴结肿大,未见皮肤红斑等异常体征.入院检查:血常规及肺功能均正常,B超检查示肝脏、胆囊、胰腺、肾脏及肾上腺未见明显异常,头颅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自发病以来,患者偶有胸痛、干咳,无咯血、胸闷、气急,精神状态良好,体力情况良好,食欲、食量及睡眠情况正常,体质量无明显变化,大、小便正常.自述无吸烟、饮酒史,无二手烟接触史,职业中有粉尘接触史.2016年1月12日于全麻胸腔镜下行右肺中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对乙肝肝硬化相关性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3例乙肝肝硬化相关性SHCC临床资料,术前均行肝脏CT平扫和增强扫描,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对乙肝肝硬化相关性SHCC的诊断价值。结果 73例患者中,CT平扫检出SHCC癌灶59个(64.13%),CT增强扫描检出SHCC癌灶85个(92.39%),CT增强扫描检出率显著高于平扫(P0.05);其中60例为单发,13例为多发;癌灶形态为类圆形,直径0.6-3.0(2.09±0.65)cm;分布位置:肝右叶54例,肝左叶19例;CT平扫高密度3个,低密度56个,等密度34个;肝动脉期检出癌灶84个(91.30%),高密度(明显均匀强化)63个,边缘强化或中心点状强化17个,低密度4个,等密度8个;门脉期检出癌灶66个(71.74%),高密度8个,低密度58个,等密度26个;延迟期检出癌灶73个(79.35%),均呈低密度,另19个呈等密度。各期扫描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CT三期增强扫描可显示乙肝肝硬化相关性SHCC的强化特征,有助于提高SHCC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单纯疱疹病毒性Ⅰ型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本病国外报告其发病率为 4~ 8/ 10万 ,国内尚缺乏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1] 。近年 ,我们遇 1例 ,结合文献报告如下。1 病历报告  患者 ,女 ,5 3岁 ,以发热、头痛、癫痫收入院。行头颅CT平扫检查 ,见左颞叶内侧部一类圆形低密度区 ,边缘模糊 ,密度均匀 ,无明显占位效应。脑电图出现弥漫性高波幅慢波 ,给予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 ,患者症状好转 ,2 1d后行头颅CT平扫复查见左颞叶低密度区周边出现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 ,CT值 5 5Hu ,继续给予阿昔洛韦治疗 ,…  相似文献   

14.
陈琦  王龙胜 《安徽医学》2012,33(12):1716-1717
<正>病史摘要患儿男性,8岁,4个月前因腮腺炎、腹痛住院治疗,给予抗感染治疗后未见好转。影像检查B超示右颈部不均质低回声,甲状腺左叶形态增大伴其内低回声,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大。CT平扫示甲状腺双侧叶散在类圆形低密度灶(图1),增强后轻中度强化,颈根部多发肿大淋巴结(图2);胸部CT示右下肺条索状模糊影(图3),腹部CT平扫示肝内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图4),增强后渐进轻中度强化(图5~7),部分椎体骨质破坏(图8)。  相似文献   

15.
正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8岁,主因"间断咳嗽、咳痰伴气促、胸痛5个月余"于2016年7月15日入住我院呼吸科。患者5个多月前受凉后出现间断咳嗽,咳少量白色泡沫样痰,伴气促,活动后加重,平卧不受限,伴右侧胸痛,以深吸气后明显,伴四肢关节疼痛,无红肿,无发热、咯血,无盗汗、消瘦等不适。该患者2016年3月曾就诊于我院,2016年3月7日查胸部平扫及增强CT(图1),结果示:(1)前上纵隔富血供结节灶,考虑胸腺瘤;(2)两肺多发结节灶;(3)右肺中叶炎性纤维化;(4)纵隔及两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2016年3月14日行前上纵隔肿物及左肺上叶胸膜下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1)(左肺上叶)肺  相似文献   

16.
王建 《基层医学论坛》2016,(23):3257-3258
目的:分析CT扫描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41例大脑中动脉区大面积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发病12 h以内入院,入院后给予急诊头颅CT扫描,发病24 h~48 h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周后再进行CT平扫。结果41例急诊入院患者经头颅CT平扫,13例患者存在单发或多发陈旧性梗死病灶,11例额、颞、顶叶局灶性改变。发病24 h~48 h内的CT平扫发现大脑中动脉区存在大面积梗死病灶,累及额、颞、顶叶,其中3例有出血性转化,大面积缺血病灶内存在小斑片状、点状高密度影。38例增强扫描患者1周后复查CT扫描发现11例发生出血性转化。41例患者中其发生出血性转化14例(34.1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进行CT平扫与增强扫描可及时发现出血性转化,对制定治疗方案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7岁,已婚,因"左背部疼痛2个月余伴胸闷"于2017年5月28日入我院呼吸内科。患者于2017年3月起出现左侧背部疼痛,3月18日于我院查胸部CT平扫无明显异常,1个月后仍有左侧背部疼痛伴有胸闷。2017年4月27日至外院就诊查胸部CT示左侧胸腔积液伴有左侧肋骨包块(图1);肋骨三维成像CT示左侧第7后肋骨皮质毛糙,肿瘤不除外(图2)。患者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旨在探讨超声和CT在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1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者,收集61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比较不同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结果 CT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的总检出率及总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8.76%、85.39%,超声检查分别为88.76%、85.39%,两者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对脑室管膜下出血灶检出率明显优于CT(100.00%vs87.09%),超声对脑室内出血灶检出率、诊断正确率均为100%,明显高于CT检查72.22%、66.66%(P0.05);CT检查对硬脑膜下、蛛网膜下腔出血灶检出率及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P0.05);超声检查中新生儿颅内出血灶主要表现为强回声,部分患者可发生不同程度脑室增宽、脑中线结构移位;CT扫描中出血灶多数均表现为高密度影,硬脑膜下出血小脑幕多见高密度增厚,颅底出现新月形高密度区;少数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灶存在矢状窦旁"三角征"。结论超声和CT检查均可有效检出并正确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超声对脑室内、脑室管膜下出血灶显示优势较为明显,CT在检出硬脑膜下、蛛网膜下腔出血灶中优于超声,临床可根据患者个人情况,选择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例可疑脑梗塞患者行CT平扫及灌注检查,发病时间为30min~12h,观察分析其CT平扫表现及灌注图像的CBF、CBV、TTP图像表现。所有病例均在5~10d后复查CT。结果 3例CT平扫隐约可见梗塞灶,15例平扫未见异常,在12例脑梗塞灌注扫描图像上可见明显灌注缺损区,表现为CBF、CBV下降,而TTP延长,其中3例在部分灌注缺损区边缘仅表现为CBF下降、TTP延长而CBV未见异常或轻度升高,CT复查该区未见异常。3例Cr平扫及灌注扫描均未见异常,Cr复查1例未见异常,2例为基底节及脑干腔隙性脑梗塞。结论 Cr灌注成像最早可在出现症状45min后显示脑梗塞灶,早期诊断的特异性好,脑梗死区表现为CBF、CBV明显下降,TTP明显延长,半暗带区表现为CBF下降,TIP延长而CBV正常或轻度增高。Cr灌注成像对显示小的梗塞灶不敏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对B3型纵隔胸腺瘤诊断及术后复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42例B3型纵隔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所有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和相关影像学资料,根据资料总结B3型纵隔胸腺瘤手术前后在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中的图像特征,且以手术过程病理活检结果为标准,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B3型纵隔胸腺瘤诊断的正确率及在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42例B3型纵隔胸腺瘤患者共72个病灶,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其病灶检出率和平扫比较(97.22%vs94.44%)无差异(P0.05),但增强诊断符合率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CT平扫检查(χ2=4.086,P=0.043);术前在多层螺旋CT平扫中,绝大部分显示在前纵隔处可见类圆形或类椭圆形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影的软组织块,且密度不均匀,病灶边缘与前部心包分界不清,局部心包显示增厚。可有局灶钙化,少数呈小的弧形钙化。而在增强扫描中,前纵隔所见病灶在动脉期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内见不明显强化坏死区,且病灶边缘与前部心包局部分界不清,而在静脉期病灶显示持续不均强化。而术后复查多层螺旋CT平扫示前纵隔肿块处较术前比较明显消散且存在少许絮状物,前部心包局部稍增厚。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对B3型纵隔胸腺瘤的检出及诊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其中增强扫描检查较平扫而言,其诊断符合率更高,可更为清晰的显示出病灶的内部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更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