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静脉输液治疗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制订防范措施,提高输液安全。方法对2010年-2012年我科发生的37例静脉输液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并制订防范措施。结果37例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依次为护理人员查对不严、低年资护士业务水平低、护士巡视病房不主动、不重视输液卡的规范书写等。结论完善静脉输液相关规章制度和流程再造,加强护理人员培训,积极开展缺陷自曝和质量控制,是保证静脉输液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病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度南通市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人民医院儿科常规护理的静脉输液患儿340例(常规护理组),2021年度进行护理风险管理静脉输液患儿340例(风险管理组)。常规护理组按照医嘱执行护理措施,风险管理组成立静脉输液小组、制定输液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加强护理人员输液培训、实行弹性排班制、加强健康教育、完善输液技术环节。对比2组静脉输液护理质量、静脉输液不良事件、护理满意度。结果 风险管理组护理人员穿刺位置选择、穿刺技术、固定方式、防范渗漏、无菌操作、处理能力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风险管理组患儿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88%,低于常规护理组的8.53%(P<0.05);风险管理组护理态度、输液沟通、输液技术、输液巡视、问题处理、输液环境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将护理风险管理用于儿科病房静脉输液,可提高护士静脉输液质量,减少输液不良事件,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门诊输液室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并总结风险管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近期在本院输液室发生护理缺陷及错误的77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相关风险因素及系数,并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制订了一系列的风险管理制度。结果:导致门诊输液室给药风险的因素有用药错误、静脉穿刺造成的外伤等。实施风险管理后,2010年、2011年度门诊输液室护理缺陷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仅为0.101%、0.090%,较前两年显著降低。结论:门诊输液窒实施风险管理可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急诊输液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探讨相关护理措施.方法 对我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间急诊输液过程中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潜在的风险因素.结果 液体渗漏3例,给药错误1例,患者过敏2例,药物配制错误2例,一次穿刺未成功6例.结论 急诊输液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较多,护理人员要根据不同的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对1例输血过程中的护理缺陷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从而制定措施,通过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建立护理缺陷管理制度及查对制度,加强输血流程管理,进一步规范输血技术操作,确保受血者的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儿科门诊输液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管理措施,包括护理人员素质培训、技术培训、各项规章制度培训、应急预案培训、严把配液关、加强安全防范及宣教工作、消毒隔离工作、合理分配工作人员、流感高峰期间的人员动态调整、查对制度,不良事件及时上报,儿科门诊优质护理的开展。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能有效保证病人的输液安全,避免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降低呼吸科静脉输液给药风险的护理措施以及体会。方法通过在呼吸科建立静脉输液给药风险管理小组并使用精益的管理工具,对静脉输液给药中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估。不断地完善静脉输液的相关规章制度,对输液的质量予以评估,加强对护理人员风险知识的培训,强化他们的风险意识以及防范风险的能力。实验结束之后对护理措施实施前后的护理风险事件以及相关炎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施静脉输液给药风险的护理措施之后护理风险事件以及相关炎症的发生率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P0.05)。结论强化静脉输液给药风险的护理措施,加强对风险的评估以及对风险事件的管理可有效地降低静脉输液给药中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有助于提高患者输液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减少医疗纠纷,杜绝护理差错发生,切实落实查对制度,保证护理安全.从2006年1月开始,我院建立床旁输液卡,护理人员静脉用药前在患者床旁进行三查七对,及时、准确地执行输液医嘱并签名,2006年1~8月执行结果输液护理差错发生率为0,而2005年同期输液护理差错发生率0.87 %.表明建立床旁输液卡,加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使查对制度落到实处,可以杜绝护理差错的发生.有利于增加患者的信任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作为护理文书的原始记录,可为法律诉讼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儿科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原因进行探讨分析,寻找有效的改善对策,提升护理质量和安全性。方法:2010~2014年我院共出现了50例儿科输液不良事件,我们对这些输液不良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寻找,积极的提供针对性的处理对策来改善护理效果,提升护理质量。结果:儿科不良静脉输液事件的产生多是因为药品检查不严格,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不能够遵守护理操作流程。结论:对儿科静脉输液护理管理进行强化,对医院低资历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安全教育,加强输液规范化管理,为减少临床输液不良事件的产生积极的努力,提升护理质量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静脉输液是病人治疗疾病行之有效措施之一。然而在差错统计中,输液类差错占首位[1]。大多数的差错是没有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引起的,三查七对流于形式,查对制度淡化是差错发生率高原因之一。我院护理人员在输液接液操作中差错时有发生,发生差错环节主要是护士在床前执行医嘱时因查对不严,查对不认真造成的,给医疗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为此我院护理部自2009年1月份以来制定并实施了规范床前查对制度,强化了床前查对流程管理,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护理查对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核心制度,静脉输液是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是静脉输液安全的保障[1].自2010年1月开始,我院采用三人核对联合患者参与查对应用于患者静脉输液中,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确保静脉输液用药安全,现总结经验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院内2009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静脉输液16 320例中存在33例静脉输液差错进行分析,其中床号、姓名差错15例,药名差错8例,药物剂量差错10例.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静脉输液患者18 610例,其中39例患者的隐患在输液前都被成功阻止,1例发生输入错误药物,原因是夜间只有1名护士上班因查对不严而引起缺陷.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发生的护理缺陷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为寻求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间发生的204例护理缺陷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最多的护理缺陷类型是输液注射及医嘱处理;查对不严和护士责任心不强是护理缺陷发生的主要原因;护理缺陷发生最多的的班次是白班;护理缺陷发生率,在不同年资护理人员由高到低依次为5年、10年以上、5-10年。结论:为了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应加强输液注射及医嘱处理环节的管理,强化查对制度及护士的责任心,加强白班的工作,增强工作年资低于5年护士的教育及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科2016年6月输液的240例患儿作为参照组,对其实施常规责任制护理,选取2016年7月输液的240例患儿作为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外加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发生输液不良事件的频次。结果实验组患儿发生输液不良事件频次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给予护理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大大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刘乾惠  袁琼  张跃群 《西部医学》2014,(3):378-379,38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原因和安全管理对策。方法应用鱼骨图对2012年5月~2013年5月老年冠心病患者静脉输液护理不良事件50例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导致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原因主要有护理人员知识欠缺、技术操作水平低、安全意识淡薄,患者疾病因素、遵医行为差,医院护理人员配置不足、安全监管不到位等。结论鱼骨图直观、清晰地揭示了老年冠心病患者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原因,有利于管理者建立并实施预防老年冠心病患者静脉输液护理不良事件的制度,保障患者输液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静脉采血护理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防范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我科在静脉采血过程中发生的或潜在的52例护理风险事件,统计分析其中的护理问题并提出相应防范策略。结果主要的静脉采血护理风险原因有护理技术不过关,缺乏基础理论知识,查对制度和消毒、无菌制度执行不严格,工作繁忙等。结论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建立建全安全管理监督机制,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意识,可有效降低静脉采血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才可确保采血的安全性,提高采血质量。  相似文献   

16.
50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永霞 《海南医学》2010,21(22):155-156
目的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为儿科护理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儿科所发生及上报的50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护理人员沟通技巧欠缺、责任心不足、患者缺乏参与和配合意识、人力资源不足有关。结论为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护理安全,应加强护士沟通技巧的培训、强化查对制度落实、建立共同参与的护理查对模式、完善人力资源配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小儿静脉输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于2014年7月-2014年12月在儿科门诊开展品管圈活动,通过成立品管圈小组、分析护理风险、制定护理流程、总结护理经验等多项措施的开展,针对门诊患儿的静脉输液风险进行干预管理,统计患儿静脉输液风险事件发生率,并与2014年1月-2014年6月我院儿科门诊尚未开展品管圈活动时的患儿静脉输液风险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1.3%)低于对照组(10.8%),差异显著(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小儿静脉输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能有效降低患儿静脉输液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儿科静脉输液80例小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静脉输液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我院制定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分析两组患儿静脉输液时的多次穿刺、液体外渗、头皮刮伤、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的多次穿刺、液体外渗、头皮刮伤、发生率情况比较,观察组患儿配合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儿在静脉输液中的依从性,同时患儿及其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黄丽芳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0):1399-1400
目的:通过优化改进输液查对流程来预防静脉输液差错的发生。方法:2012年以来我院护理部对输液查对操作流程进行了全面的改进与优化,措施包括改变排班模式、改进静脉输液操作查对流程、调整住院患者输液卡的打印时间与核对时间等。结果:2012年共发生静脉输液差错7例(0.04%),较2011年度输液差错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优化输液查对流程有利于预防护理差错的发生,保证了静脉输液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中最常见的一项技术操作,据统计,约90%~95%的住院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治疗[1],因其具有侵入性、风险性而占据临床护理缺陷、护理纠纷的较大部分.我院急诊科负责全院的门、急诊及留观患者的输液工作,为此,急诊科加大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力度,规范操作规程,确保查对制度的落实,对静脉输液查对流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通过培训提高护士的理论知识和输液技术,降低输液差错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