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把丝裂霉素-C(MMC)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滤过手术,提高难治性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方法 采用随机方法,把难治性青光眼43眼,分为丝裂霉素-C组23眼,进行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对照组20眼,小梁切除术中不用丝裂霉素-C。结果 术后6mo,MMC组功能性滤过泡的比例为15/23(65.22%),对照组为7/20(35%)(P<0.05)。术后6mo,MMC组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分别为73.91%和91.30%;对照组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分别为40%(P<0.05)和555(P<0.05)。结论 MMC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滤过术,功能性滤过泡的比例和手术成功率均提高。  相似文献   

2.
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治疗中已成为最普遍采用的手术,但其术后常发生手术区球结膜下和巩膜之间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纤维化、瘢痕形成致滤过道阻塞,使滤过泡难以形成,影响手术成功率。为抑制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纤维化的倾向,我院2002年6月-2004年4月使用丝裂霉素C(MMC)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抗瘢痕形成,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丝裂霉素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二院眼科李颖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眼科郑镇顺丝裂霉素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能够显著地延长滤过泡的功能及降低眼内压[1],现将我院1995年1月至8月,对46例59只青光眼病人小梁...  相似文献   

4.
[背景]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使用丝裂霉素的疗效.[病例报告]对30例43眼的各种青光眼病人实施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术中在巩膜瓣下放置含有0.4 mg/L丝裂霉素C的棉片4 min,再用生理盐水冲洗;手术成功者为27例39眼,有效者为3例4眼,[讨论]在小梁切除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彭伟  李劲  刘志远  朱格非 《中外医疗》2009,28(23):183-184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中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小果切除术中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18例18眼难治性青光眼,术后随访1年,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率为83。3%;眼压由术前的(45.17±12.01)mmHg降至术后的(16.89±3.42)mmHg。采用配对f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为滤过泡漏,前房出血,浅前房。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手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给予难治性青光眼患者丝裂霉素C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商丘市梁园区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丝裂霉素C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测量两组眼压、视力;术后定期采集3 ml空腹血待测,应用ELISA方法检测白介素-6(IL-6)、白介素-2(IL-2)、维生素B6(VB6)、叶酸(FA)及维生素B12(VB12)水平。结果术后,对照组VB12、IL-6、IL-2水平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A、VB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周、术后12个月视力均明显低于观察组,眼压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难治性青光眼患者丝裂霉素C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效果较好,可明显提高视力,有效控制眼压,改善症状,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辅以丝裂霉素素C或5-氟尿嘧啶(5-FU)治疗各类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配对方法对21对青光眼使用丝裂霉素C或5-FU辅助小梁切除术治疗,1α后复诊,对手术成功率,功能性滤泡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丝裂霉素C组手术成功率为90.5%,5-FU组为81.0%;Ⅰ级手术成功率丝裂霉素C组为81.0%,5-FU组仅为42.9%,功能性滤泡发生率丝裂霉素C组为85.75,5-FU组为47.6%。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比联合应用5-FU具有更多的优点;方便、可靠、Ⅰ级手术成功率及功能性滤泡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及丝裂霉素C(MMC)联合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8例(10眼)难治性青光眼均采用瑞济冷冻干燥羊膜移植联合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术中于巩膜瓣和结膜瓣下放置0.3mg/mLMMC2min.术后1周、1月及1年,检查记录术眼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情况。结果术后1周无浅前房出现,术后早期持续性低眼压1例,术后1年除1眼眼压23.78mmHg需用药物控制外,其余9眼眼压在7~18mmHg之间,均保持功能性滤过泡及良好的前房深度。结论羊膜移植及MMC联合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可减少滤过道疤痕的形成,有效控制术后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黄维军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19-20,59
目的评价P波离散度及左房内径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发生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 4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按是否伴有房颤分为房颤组(n=20)和无房颤组(n=22),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P波最小时限并计算P波离散度,同时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对这些指标进行两组间的比较。结果房颤组较无房颤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及左房内径明显增加(P0.01);房颤组与无房颤组患者比较,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140ms、P波离散度40ms、左房直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P波最大时限140ms、P波离散度40ms和左房直径增大是预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发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心电图 P波离散度、P波宽度与阵发性心房纤颤的关系。方法 :测量已确诊的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 180例 (研究组 )心电图 P波离散度、P波最大宽度 ,并以正常人 10 0例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心电图 P波离散度、P波最大宽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P波离散度、P波最大宽度为一种预测阵发性心房纤颤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科2008年1月~2010年1月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100例,按有无阵发性心房颤动分为观察组45例(有阵发性心房颤动)和对照组55例(无阵发性心房颤动);测量两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Pmax—Pmin),并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用心脏彩色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的舒张末期的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的左心室后壁厚度、舒张末期的左心室内径、左心房内径,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Pmax、P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左心房内径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预测因子;两组的舒张末期的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的左心室后壁厚度、舒张末期的左心室内径、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ax、P波离散度、左心房内径是原发性高血压病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将它们联合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诊断辅助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左房内径变化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冠心病患者分为3组:非心房颤动组、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持续性心房颤动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人左房内径增大者,心房颤动及二尖瓣返流发生率明显高于左房内径正常者(P〈0.01)。结论冠心病人左房内径增大者,心房颤动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5.
阵发性房颤与NT-proBNP水平及P波离散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玲  闫超  孙晶 《医学综述》2014,(1):132-135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与N末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及P波离散度的相关性,为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诊断、预后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37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同期健康体检的34例窦性心律患者作为体检组。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NT-proBNP水平和P波离散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房颤组房颤时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体检组(P<0.05);②房颤组转复为窦性心律后NT-proBNP水平仍显著高于体检组(P<0.05);③房颤时NT-proBNP水平高于转复为窦性心律后NT-proBNP水平(P<0.05);④房颤组转复为窦性心律后P波离散度与体检组P波离散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P波离散度大于体检组;⑤房颤组转复后NT-proBNP水平与P波离散度呈显著性正相关(r=0.215)。结论检测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和P波离散度对房颤的诊断、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对老年高血压病并发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观察52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观察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并与52例老年高血压病无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Pmax分别为(124,23±10.22)ms和(106.34±8,35)ms,Pd分别为(48.87±7,68)ms和(35,56±5,12)ms,前者均大于后者(P〈0,01)。在观察组,Pmax≥110ms时,预测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77.6%;Pd/〉40ms时,预测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1%。结论Pd可能是预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敏感心电图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P波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塞并发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并发阵发性房颤 (PAF)与体表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 (Pmax)、P波离散度 (Pd)的关系。方法 :观察 2 9例急性心肌梗塞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 (观察组 )的Pmax和Pd ,并与 2 7例急性心肌梗塞无阵发性房颤患者 (对照组 )比较。结果 :①Pmax、Pd :观察组显著大于对照组 (Pmax :12 5 0 1±7 6 8ms比 10 8 92± 6 32ms ,P <0 0 1;Pd :4 7 2 1± 9 90ms比 30 0 1± 6 95ms ,P <0 0 1)。②Pmax >110ms和Pd >4 0ms预测PAF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准确性分别为 86 4 %、82 1%、91 6 %和 88 8%、85 6 %、92 1% ;当Pmax >110ms且Pd >4 0ms预测PAF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准确性分别为78 1%、88 2 %、94 0 %。结论 :Pmax延长和Pd增加可能是预测急性心肌梗塞并发PAF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8.
19.
刘玉芝 《医学综述》2011,17(22):3386-3389
血管紧张素Ⅱ、基质金属蛋白酶9、缺氧诱导因子1α、TLR2作为免疫炎性因子在房颤患者体内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反映炎性反应在房颤的发生与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关药物(如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激素的抗炎作用对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有一定的影响。现就炎症与房颤发生与转归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评估CHADS2评分预测卒中风险的准确性.方法选择收治并确诊的8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为病例组,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82例为对照组.结果与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相比,缺血性脑卒中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的各项危险因素均明显增高P<0.05;除心衰、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脑卒中等传统危险因素外,体重指数超高、冠心病、嗜酒、高脂血症、左房面积扩大及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等因素均致使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高P<0.05.结论 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不仅与CHADS2评分上各项危险因素相关,且与体重指数超高、冠心病、嗜酒、高脂血症、左房面积扩大及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等因素亦有密切关系,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治疗,以达到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