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代谢的中心.人体内线粒体DNA突变可导致细胞氧化磷酸化及能量供应异常,可能与双相障碍的发生有关.文章就线粒体DNA与双相障碍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外周血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方法提取20名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DNA,通过重亚硫酸氢钠测序方法测量疾病组和对照组的DNA甲基化水平,用杨氏躁狂评定量表评定所有参与者的躁狂程度,并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DNA甲基化水平和躁狂程度的关系。结果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外周血DNA甲基化水平明显升高,而且其升高程度与躁狂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DNA甲基化水平可能与双相障碍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3.
<正>人类基因组包括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线粒体基因是位于核外的独立双链DNA。由于线粒体DNA没有内含子,全部都是外显子,因此线粒体DNA的任何改变都会导致其基因序列发生改变,进而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发生改变,引起呼吸链功能的变化和能量代谢的缺陷,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近年来,随着对线粒体研究的增多,很多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相继被报道。在PubMed、NCBI中关于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疾病的文献引用已超过10 000条。线粒体DNA作为  相似文献   

4.
丁一宗 《医学综述》2012,18(3):344-347
DNA聚合酶γ(polγ)是已知DNA聚合酶中唯一位于线粒体并参与线粒体DNA复制与修复的酶。POLG的突变可导致其编码的polγ功能异常,从而使线粒体DNA的复制发生障碍,影响线粒体的功能,引起线粒体相关的疾病。目前已发现POLG1基因的致病性突变多达130种,可导致Alpers综合征、渐行性眼外肌麻痹等线粒体疾病。现从DNA聚合酶γ的分子结构及其在线粒体DNA复制与修复中所起到的作用,阐述POLG突变与线粒体疾病的关系,并简要介绍几个常见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发生于脑血管疾病后常见的一种情绪、情感障碍,核心症状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兴趣消退、行为抑制等。大量证据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是抑郁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因素之一,遂提出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可能是PSD的发病机制之一这一假说。本文将从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氧化应激、线粒体DNA缺失、损伤或突变、细胞凋亡等方面综述线粒体功能障碍与PSD的关系,为明确线粒体功能障碍在PSD发病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为今后开发靶向抗抑郁药物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邹德梅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2):1496-1497
目的:比较精神分裂症与双相障碍患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方法:评估年龄、性别、种族匹配的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代谢综合征各项检测指标。结果:与精神分裂症相比,双相障碍患者体重指数(BM I)较低,但双相障碍患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类似。结论: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双相障碍患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相似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主要与抗精神病药的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线粒体DNA基因突变与疾病发生关系的研究是当前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人体内线粒体DNA的缺失或突变可导致氧化磷酸化及能量供应异常。随着对线粒体基因的深入研究,线粒体DNA拷贝数、结构等的改变与人类多种疾病有密切关系。既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核基因方面,近年来,线粒体DNA突变可能参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发生、发展有关的报道逐渐增多,为深入研究其与线粒体DNA基因突变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普玲  韩睿 《医学综述》2014,(22):4053-4055
线粒体细胞内氧化应激的平衡会影响线粒体DNA(mt DNA)的生物合成,导致mt DNA突变和水平的改变,线粒体基因突变导致三羧酸循环障碍,引起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导致糖尿病。同一个体不同组织mt DNA的水平不同,外周血mt DNA水平的改变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尚无定论。该文将探讨mt DNA突变的研究进展,mt DNA单倍群涉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病理学,以线粒体为靶向位点的药物或者治疗对于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9.
线粒体病实际上是一组多系统疾病,又称为线粒体细胞病。多数由于遗传缺陷引起线粒体代谢酶的缺陷导致ATP合成障碍,能量产生不足而发病。多由母系遗传,但也可见散发病例,由基因突变引起。线粒体有相对独立的基因组,即线粒体DNA(mt DNA),部分编码受核DNA(n DNA)调控。由  相似文献   

10.
线粒体在生产腺苷三磷酸的同时也产生活性氧自由基,个体氧自由基的积累,造成线粒体结构功能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损伤,线粒体功能受损出现氧化磷酸化障碍,细胞因能量供应不足丧失动力引发衰老。而mtDNA特殊的结构使其易被攻击,积累大量的突变,最终加速衰老的发生发展。mtDNA突变呈增龄性积累,表明线粒体DNA突变与衰老及衰老有关的衰退性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线粒体DNA的突变和蛋白表达谱的异常,将严重影响细胞的凋亡和能量代谢过程,这一变化可能是恶性肿瘤细胞代谢及功能异常的重要组成部分。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分析肿瘤细胞或组织在某一时间点内全蛋白的表达情况及活性,而基于亚细胞水平研究的线粒体蛋白质组学较传统蛋白质组学研究有更高的分辨率。线粒体蛋白质组的改变与多种肿瘤相关,随着亚细胞分离技术和蛋白质鉴定技术的发展,线粒体蛋白质组学在寻找新的肿瘤相关特性蛋白研究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除了遗传因素外,还可能与神经递质、神经营养、氧化应激、免疫炎症和环境等因素相关,并且可能是以上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免疫炎症机制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之一。该文总结了双相障碍免疫机制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和细胞因子水平研究,并探讨双相障碍与免疫异常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免疫相关方法在双相障碍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Ⅱ(CPTⅡ)缺陷症患者细胞生化学特性,为研究CPTⅡ缺陷导致能量代谢障碍分子机制提供基本数据。方法:通过基因组序列分析,确定CPTⅡ基因突变类型;通过检测CPTⅡ残基酶活性和酶促动力学特征,分析正常和缺陷CPTⅡ残基酶两者活性与CPTⅡ基因突变类型间关系;测定两者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和ATP生成水平;分析两者细胞膜电位。结果:生化学特性分析结果显示CPTⅡ缺陷症患者细胞的CPTⅡ残基酶活性明显降低,且呈热不稳定性;细胞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和ATP生成水平显著不足;细胞膜电位显著较低。结论:CPTⅡ是一个热不稳定蛋白酶,CPTⅡ缺陷导致CPTⅡ残基酶活性明显降低,脂肪酸β-氧化和ATP生成水平显著不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微卫星遗传标记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4号染色体进行扫描,查找与双相情感障碍关联的遗传位点,进而定位易感基因.方法 在4号染色体上间隔10cM(厘摩)遗传距离选择了22个微卫星遗传标记,对104例发病年龄≤20岁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与1000例正常对照者组成的DNA混合样本分别进行了基因扫描及分型.采用CLUMP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逐一比较患者组与对照组每个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 在4号染色体D4S1592和D4S402两个位点发现患者组与对照组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在D451592位点共得到7个等位基因片段,患者组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62,0.097,0.151,0.266,0.196,0.189,0.039,对照组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63,0.182,0.172,0.283,0.166,0.124,0.010,x2=15.968,P=0.006;在D4S402位点共得到13个等位基因片段,患者组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15,0.023,0.033,0.046,0.096,0.162,0.149,0.165,0.137,0.069,0.036,0.041,0.030,对照组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23,0.032,0.051,0.093,0.151,0.179,0.158,0.130,0.078,0.048,0.029,0.017,0.010,x2=31.553,P=0.002).结论 山东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与4号染色体上D4S1592和D4S402相关联,易感基因可能位于其附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和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ART)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的影响,及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和脂肪代谢异常(LD)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未治疗、已经治疗的HIV感染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线粒体DNA相对含量,比较不同人群PBMC中线粒体DNA有无差异,比较发生LD和未发生该症状患者线粒体DNA含量有无差异。结果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和已治疗的HIV患者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为非感染者的0.61倍和0.8倍,但无显著性差异(P=0.122)。发生LD患者PBMC中线粒体DNA相对含量(2-△△Ct)比无LD患者显著降低(0.57vs.1.12,P=0.045)。结论发生LD的患者血中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显著下降,可能作为潜在临床辅助诊断指标,但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线粒体DNA点突变与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临床确诊为遗传性共济失调的26例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的线粒体DNA,并对PCR产物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结果:所有对象均未检测到点突变。结论: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发生、发展可能与该区域点突变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