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制备苦参地龙纳米乳和纳米乳凝胶剂,并对其含量、理化性质和体外透皮特性进行考察。方法: 将苦参总碱溶入油相IPM,加入表面活性剂EL35、助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溶解混合为含药内相,恒温搅拌至均匀;将地龙提取物溶于去离子水中,在室温下边搅拌边缓慢滴加到含药内相中,恒速搅拌至澄清透明,得苦参地龙纳米乳。采用HPLC测定纳米乳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采用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径测定仪分别考察纳米乳的形态和粒径。以NP700为基质,制备苦参地龙纳米乳凝胶,并采用Franz扩散池对纳米乳、纳米乳凝胶的体外透皮特性进行考察。结果: 制备的苦参地龙纳米乳为O/W型微乳,外观圆整、均匀,粒径20.6 nm,含量稳定。苦参地龙纳米乳、苦参地龙纳米乳凝胶、苦参地龙水溶液、苦参地龙水凝胶的稳态渗透速率分别为0.148 4,0.118 3,0.030 6,0.032 1 mg·cm-2·h-1结论: 苦参地龙纳米乳、纳米乳凝胶的24 h累积渗透量和渗透速率均优于水溶液、水凝胶,可为苦参地龙药对经皮给药提供一种新的剂型。  相似文献   

2.
该实验主要考察苦参总碱纳米乳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及体外透皮特性。制备苦参总碱纳米乳,采用HPLC测定纳米乳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分别采用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度仪观察纳米乳的形态和测定粒径,并对苦参总碱纳米乳在低温(4℃)、常温(25℃)以及高温(60℃)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考察。最后采用Franz扩散池对纳米乳的体外透皮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该实验制备的苦参总碱纳米乳外观圆整、均匀,平均粒径为(15.55±2.24) nm,粒径分布值0.161;在4,25,60℃条件下放置15 d,其外观、粒径及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苦参总碱纳米乳的稳态渗透速率J为4.564 1 μg·cm-2·h-1;24 h的累积渗透量为110.7 μg·cm-2,是水溶液24 h累积渗透量(59.41 μg·cm-2)的1.86倍。实验表明苦参总碱纳米乳具有良好的透皮效果,可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种新剂型。  相似文献   

3.
丹皮酚微乳凝胶剂的制备及体外透皮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制备丹皮酚微乳和微乳凝胶剂,并对其含量、理化性质和体外透皮特性进行考察。方法:以IPM为油相,卵磷脂/APG为表面活性剂,1,2-丙二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在室温下采用磁力搅拌法滴加水到油相中,制备丹皮酚微乳。采用HPLC测定丹皮酚微乳中丹皮酚的含量。采用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径测定仪分别测定微乳的形态和粒径。以卡波姆940为基质,制备丹皮酚微乳凝胶。采用Franz扩散池对微乳、微乳凝胶的体外透皮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制备的丹皮酚微乳为O/W型微乳,外观圆整、均匀,粒径 32 nm,含量稳定。丹皮酚饱和水溶液、微乳、微乳凝胶的稳态渗透速率分别为47.846,103.760,70.401 μg·cm-2·h-1,12 h的累积渗透量分别为657.179,1 266.484,881.217 μg·cm-2。结论:丹皮酚微乳、微乳凝胶的12 h累积渗透量和渗透速率均优于丹皮酚饱和水溶液,可为丹皮酚经皮给药提供一种新的剂型。  相似文献   

4.
钟钰  胡鹏翼  郑琴  况弯弯  刘姗姗  朱丽云  帅书苑  杨明 《中草药》2020,51(22):5714-5722
目的 采用紫苏Perilla frutescens为模型药,制备紫苏精油纳米乳,进行处方工艺研究与初步质量评价。方法 根据紫苏精油在各辅料中的溶解量确定助表面活性剂,采用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法初步筛选适宜水包油型(O/W)纳米乳的表面活性剂,进一步筛选具备用量安全性的表面活性剂,确定纳米乳处方组成。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综合比较纳米乳区域大小、载药量、含水量,以及电导率、黏度、粒径及分布、稳定性等优化处方;研究对优化处方工艺的紫苏精油纳米乳的外观质量与形态、相关理化性质(黏度、pH值、电导率、Zeta电位、粒径及分布)、稳定性、体外渗透性以及鼻黏膜刺激性进行考察。结果 优化的紫苏精油纳米乳处方为14.3%紫苏精油-9.5% Transcutol P-19.1% Labrasol-57.1%水;根据优化的处方制备的紫苏精油纳米乳均一、透明、澄清,流动性良好,黏度(3.68±0.17)mPa·s;pH值为6.18±0.03,电导率为(109.61±0.89)μS/cm,Zeta电位为(-7.08±1.82)mV;平均粒径为(49.98±1.55)nm;透射电镜实验结果表明,紫苏精油纳米乳乳滴为球形,粒径大小均在100 nm以内;紫苏精油纳米乳具备离心稳定性、稀释稳定性、长期稳定性以及温度稳定性;于常温未密封的条件下储存1个月与6个月后紫苏精油纳米乳与紫苏精油的平均紫苏醛含量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8%和17.48%;鼻黏膜刺激性实验结果表明,紫苏精油纳米乳给药组与空白生理盐水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研究制备优化处方工艺的紫苏精油纳米乳,其外观形态、相关理化性质符合纳米乳质量要求,具备药物稳定性、药物渗透性以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优化克疣纳米乳的处方工艺。 方法: 以外观性状和粒径的综合评分为因变量,混合表面活性剂-肉豆蔻酸异丙酯(IPM),聚山梨酯80-无水乙醇、水-表面活性剂为自变量,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优选克疣纳米乳的处方工艺。 结果: 最佳处方为混合表面活性剂-IPM(8.090:1),聚山梨酯80-无水乙醇(3.082:1),水-表面活性剂(8.606 1:1)。制备的克疣纳米乳平均粒径27.46 nm,Zeta电位-0.522 4 mV。 结论: 优化的处方工艺稳定可行,制备的克疣纳米乳质量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采用"纳米乳-凝胶技术"制备雷公藤多苷纳米凝胶,并对其药效学进行考察。以油酸作为油相,聚氧乙烯蓖麻油为表面活性剂,1,2-丙二醇为助表面活性剂,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确定雷公藤多苷纳米乳的处方组成,制备雷公藤多苷纳米凝胶。以7%的2,4-二硝基氯苯丙酮溶液致敏,0.3%的2,4-二硝基氯苯溶液多次激发建立小鼠耳慢性皮炎湿疹模型,考察雷公藤多苷纳米凝胶对小鼠耳肿胀及皮肤红肿的影响;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FN-γ,IL-4和IL-8等细胞因子的浓度,对雷公藤多苷纳米凝胶的药效学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雷公藤多苷纳米凝胶可以显著抑制小鼠耳肿胀度(P<0.01),并可以改善造模后小鼠耳部皮肤出现的水肿、红斑情况。雷公藤多苷纳米凝胶还可以显著降低模型小鼠血清中IFN-γ和IL-4的表达。该研究制备的雷公藤多苷纳米凝胶对小鼠皮炎湿疹模型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望为临床皮炎湿疹的治疗提供一种新型外用长效制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制肝动脉栓塞用吡柔比星-碘油微乳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 方法 采用伪三元相图法研究不同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Km值形成微乳的能力及区域,优选微乳处方,制备吡柔比星-碘油微乳,并对微乳的物理性质、稳定性进行研究;采用MTT法对吡柔比星-碘油微乳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考察。结果 碘化油/大豆磷脂/无水乙醇/水形成的微乳粒径小、黏度低,初步稳定性实验表明,4 ℃下放置药物含量和粒径均无显著变化。MTT实验结果表明,吡柔比星-碘油微乳对人肝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空白微乳对肝癌细胞HepG-2抑制作用弱。结论 吡柔比星-碘油微乳制备简单,工艺重复性良好,质量稳定,体外抗肿瘤活性较强,为肝动脉栓塞给药剂型的改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稳定性良好的红景天苷微乳,建立其体外透皮研究实验方法,考察该微乳的体外透皮情况。方法:采用HLB值法制备红景天苷微乳,用离心法考察微乳稳定性,然后采用Franz扩散仪以离体大鼠皮作为透皮屏障,用高效液相分析法测定红景天苷含量,计算微乳制剂的稳态透皮速率。结果:成功制备平均粒径为(65. 56±4. 62) nm,在室温下稳定性良好的红景天苷微乳制剂,体外透皮实验得该微乳24 h体外透皮方程为:Q=0. 6953t-0. 8648 (r2=0. 9908),稳态透皮速率为0. 6953μg·cm-2·h-1。结论:本实验微乳制备方法合理、可行,制备得到的微乳制剂显著提高了红景天苷的24 h稳态透皮速率,明显改善了红景天苷的经皮渗透性。  相似文献   

9.
多烯紫杉醇纳米乳的研制和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制多烯紫杉醇纳米乳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先测定多烯紫杉醇在不同油相中的溶解度,再采用伪三元相图法研究不同乳化剂、助乳化剂和Km值形成纳米乳的能力和区域,绘制不同处方组成的相图,在此基础上制备多烯紫杉醇纳米乳;并对纳米乳的物理性质、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 以辛癸酸甘油三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聚乙二醇400/水形成了均匀稳定,粒径呈正态分布的纳米乳系统;用不同的介质稀释后,多烯紫杉醇纳米乳的粒径变化差异不明显;初步稳定性实验表明,多烯紫杉醇纳米乳在强光和高温条件下放置10 d,室温储存3个月,药物含量和粒径均没有显著变化,稳定性良好。结论 多烯紫杉醇纳米乳制备简单,质量稳定,为开发多烯紫杉醇新型口服制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芩苷纳米结晶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优选黄芩苷纳米结晶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稳定性。 方法: 以粒径及多分散系数(PDI)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优选黄芩苷纳米混悬液的制备工艺;经离心富集和冷冻干燥制备黄芩苷纳米结晶,观察结晶形态,比较混悬液与冻干粉的初步稳定性;采用摇瓶法测定平衡溶解度。 结果: 最佳制备工艺为黄芩苷溶于二甲基亚砜中配成50 g·L-1的溶液,注入20倍量0.5%卵磷脂水溶液中,冰水浴下30 000 r·min-1高速剪切8 min;制备的纳米混悬液粒径280.6 nm (PDI=0.047),纳米结晶粒径583.6 nm (PDI=0.12),结晶呈类球形;室温放置30 d后混悬液粒径急剧增大,而冻干粉粒径无明显变化。纳米结晶溶解度较原药提高了1.64倍。 结论: 沉淀法制备黄芩苷纳米混悬液简便可行且可显著提高纳米结晶中黄芩苷的溶解度,但工艺条件对纳米结晶粒径及稳定性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产地雷公藤药材中雷公藤甲素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测定雷公藤药材中雷公藤甲素含量的方法,比较分析不同产地雷公藤药材的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A为甲醇,流动相B为水,采用梯度洗脱,于218nm处检测,测定雷公藤甲素的含量。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雷公藤甲素浓度在39~195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45%,RSD为3.19%(n=6)。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雷公藤药材质量分析控制,不同产地的雷公藤药材中雷公藤甲素的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补肾益精丸干预雷公藤多苷诱导睾丸支持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无药血清组、雷公藤多苷组和补肾益精丸组,每组各12只,制备含药血清。体外培养小鼠睾丸支持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无药血清组、雷公藤多苷组和补肾益精丸组,每组4孔。血清干预后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结果:补肾益精丸组细胞增殖率高于雷公藤多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肾益精丸组细胞增殖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药血清组及雷公藤多苷组G1期细胞数增多,S期细胞数减少;补肾益精丸组与雷公藤多苷组比较,S期细胞数增多。结论:雷公藤多苷对睾丸支持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主要作用于细胞G1期及S期。补肾益精丸可有效拮抗雷公藤多苷对睾丸支持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雷公藤T4单体和干扰素对人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雷公藤T4单体和干扰素α -2b对人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 人成纤维细胞常规传代培养。用比色法检测分别加入雷公藤T4单体、干扰素α -2b、 5-氟尿嘧啶及T4加 5-氟尿嘧啶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雷公藤T4单体、 5-氟尿嘧啶及T4加5-氟尿嘧啶对人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干扰素α -2b对人成纤维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结论 雷公藤T4单体对实验性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雷公藤配伍甘草减毒大鼠体内尿液中的小分子代谢物以及相应生物代谢通路。方法:选取30只SD大鼠正常饲养5 d,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对照组、雷公藤组、雷公藤配伍甘草组,每组10只。应用HPLC-MS/MS-IT-TOF检测各组大鼠的尿液样本,并且按照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多元统计学方法以筛选并鉴定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在此基础上推测其可能影响到的生物代谢通路。结果:大鼠尿液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雷公藤配伍甘草组、雷公藤组和空百对照组分别聚集在不同的象限区域内;共鉴定出14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且推测出嘌呤代谢和硒氨基酸代谢最具显著影响。结论:雷公藤配伍甘草减毒的机制复杂,其中可能通过调控嘌呤代谢和硒氨基酸代谢通路而实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黄芪、水蛭、大黄及其复方抑制大鼠系膜细胞(mesangial cells,MC)产生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及Ⅳ型胶原(typeⅣcollagen,Col-Ⅳ)的强弱。方法:在大鼠MC体外培养的基础上,将脂多苷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的MC增生模型分为9组:控制组、模型组、对照组、黄芪组、水蛭组、大黄组、雷公藤多苷组、复方组、复方+雷公藤多苷组。采用ELISA法检测黄芪、水蛭、大黄及其复方等含药血清对MC表达FN及Col-Ⅳ的影响。结果:各含药血清组均能明显降低经LPS刺激后的大鼠MC产生FN及Col-Ⅳ的量,以复方+雷公藤组作用最佳,水蛭组、大黄组抑制作用较强,优于黄芪组。结论:证实了化瘀、泄浊中药水蛭、大黄在抑制MC产生FN及Col-Ⅳ方面优于益气类中药黄芪,复方+雷公藤组作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解雷公藤内酯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新生血管中bFGF的影响,探讨雷公藤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FGF在AA大鼠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并观察了雷公藤对其的影响。结果:雷公藤组可见少量的bFGF阳性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雷公藤内酯醇能降低滑膜组织中bFGF的表达水平,抑制血管生成,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dissolution and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cinacalcet in fasted state by preparing cinacalcet nanoemulsion. METHODS The oil phase, emulsifiers and co-emulsifiers were selected by solubility test and phase diagram studies. The dissolution in vitro and bioavailability in Bealge dogs of cinacalcet nanoemulsion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cinacalcet nanoemulsion was prepared with oleic acid(as oil phase), OP-10 (as emulsifier), PEG200 (as co-emulsifier) and water (W-W=3:8:4:15) and showed goog physical properties with regular round appearance. The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cinacalcet nanoemulsion was (24.1??3.8) nm. The poly-dispersity index (PDI) and Zeta potential were (0.261??0.032) and (-26.1??1.7) mV, respectively, which proved that the cinacalcet nanoemulsion formed a stable system. The in vitro dissolution of cinacalcet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being prepared into nanoemulsion. The pharmacokinetic study showed that the bioavailability of cinacalcet nanoemulsion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in Beagle dogs in fasted state and the absorbtion of cinacalcet nanoemulsion had no difference in fed and fasted state. CONCLUSION Cinacalcet nanoemulsion is easy to prepare and has small particle size,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dissolu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of cinacalcet in fasted state.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雷芪胶囊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黄芪、雷公藤和蜈蚣进行定性鉴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雷公藤半萜类生物碱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平均回收率为 98.68%,RSD为0.429%.结论该方法灵敏、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雷公藤甲素对类风湿关节炎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探讨雷公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在AA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并观察了雷公藤对其的影响.结果:雷公藤组可见少量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鼠滑膜关节腔滑液中白细胞介素-6水平检测中,实验显示对照组滑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和雷公藤组(P<0.01).结论:雷公藤甲素能降低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水平,抑制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