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在空腹和高脂饮食下非诺贝特微粒化胶囊的生物等效性,了解食物对非诺贝特微粒化胶囊吸收的影响。方法分别在空腹或高脂饮食下,24名成年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两种非诺贝特微粒化胶囊,用HPLC测定血药浓度,对其药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空腹时,非诺贝特微粒化胶囊和力平之胶囊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AUC0→96:(208.4±65.0),(155.7±108.9)mg·h·L-1,ρmax:(10.1±3.0),(5.3±3.8)mg·L-1;tmax:(4.1±0.6),(6.0±2.6)h。在高脂饮食时,非诺贝特微粒化胶囊和力平之胶囊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AUC0→96:(221.7±57.6),(220.5±58.2)mg·h·L-1,ρmax:(14.2±2.5),(14.4±2.6)mg·L-1;tmax:(4.9±0.9),(4.5±1.1)h。经统计学分析,在空腹条件下非诺贝特微粒化胶囊与力平之胶囊生物不等效,前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以AUC0→96计为(153.2±40.0)%。而在高脂饮食下,非诺贝特微粒化胶囊与力平之胶囊生物等效,前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1.2±12.0)%。结论非诺贝特微粒化胶囊的生物利用度受高脂饮食影响不明显,但饮食可提高其ρmax,而高脂饮食可显著提高力平之胶囊的AUC和ρmax。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非诺贝特酸简单快速的血浆样品提取方法,比较研究2种进口非诺贝特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血浆样品加内标地西泮和乙腈,涡旋振荡,高速离心,上清液进样分析。采用两制剂二周期自身交叉试验方法,18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口服非诺贝特胶囊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各200mg,HPLC测定血浆非诺贝特酸浓度,DAS软件计算药动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非诺贝特在人体内代谢为非诺贝特酸,非诺贝特酸和内标地西泮分离良好,二者的tR分别4.10和5.40min左右。非诺贝特胶囊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峰浓度ρmax分别为(9.04±1.65)和(9.51±1.77)mg·L-1;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4.61±1.04)和(5.0±0.77)h;半衰期t1/2分别为(19.75±6.17)和(18.98±5.40)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151.96±41.76)和(160.59±50.07)mg·h·L-1;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0-t为(97.5±22.6)%。结论非诺贝特胶囊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综述固体化技术用于自(微乳化制剂的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结论 利用各种制剂固体化技术可将液态或半固态自(微乳化制剂转变为固态自(微乳化制剂;自(微乳化制剂固体化后不仅改善了液态制剂生产成本高、不便携带、低温储存过程中的药物或辅料的析出以及药物化学稳定性问题,而且保留了液态自(微乳化制剂提高难溶性药物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的特性;此外还可根据药物特性和实际需要,通过添加其他辅料或包衣制备缓释或控释制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制备地西泮固体脂质纳米粒,评价其制剂学性质,并探讨其经鼻腔给药后的药动学过程。方法 用高温乳化-低温固化法制备地西泮固体脂质纳米粒,考察了其包封率、体外释药、粒径分布、Zeta电位和形态;大鼠经鼻腔给予固体脂质纳米粒或静脉给予地西泮注射液后经股动脉插管采集血样,采用HPLC测定血药浓度,以DAS1.0软件估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制备的地西泮固体脂质纳米粒形态为类球形,平均粒径为(104.4±0.56 nm;Zeta电位为(-18.50±0.98 mV;包封率为(98.8±3%。经鼻腔给药后,地西泮固体脂质纳米粒的tmax为11 min,ρmax为(0.33±0.01 μg·mL-1,绝对生物利用度为67.01%。结论 鼻腔给予地西泮固体脂质纳米粒后吸收迅速,绝对生物利用度较高,有望成为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新型制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非诺贝特双层渗透泵片在犬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并评价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采用LC-MS测定比格犬体内的血药浓度,采用DAS 2.1.1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血浆中非诺贝特酸的Cmax分别为(1 100.0±771.2)、(924.3±564.0)ng/mL,tmax分别为(6.7±8.5)、(2.5±0.5)h,AUC0-t分别为(17 841.1±12 220.7)、(17 615.5±12 870.2)ng·h/mL;t1/2分别为(17.7±8.2)、(16.4±3.3)h,MRT0-t分别为(24.7±4.0)、(24.5±5.2)h,受试制剂中非诺贝特酸的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4.7±12.4)%。结论 受试制剂非诺贝特渗透泵片和参比制剂非诺贝特缓释胶囊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6.
西罗莫司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备西罗莫司(sirolimus,雷幅霉素,rapamycin,RAPA)自微乳化释药系统(RAPA-SMEDDS)以提高低水溶性药物-RAPA的生物利用度。 方法 用HPLC-UV测定RAPA含量;通过溶解度实验和伪三元相图筛选SMEDDS 组分;采用星点设计和效应面法优化处方以获得自乳化后粒径小于50 nm的自微乳化制剂;考察并比较优化处方与市售口服液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结果 优化后RAPA-SMEDDS的处方为30%MCT、50%Cremopher EL和20% Labrasol,每1 g SMEDDS中载药2.0 mg;自乳化后形成乳滴的粒径和PDI分别为41.10 nm和0.247;不同稀释介质及不同稀释倍数对微乳粒径大小及其分布影响较小;单剂量灌胃给药后大鼠体内SMEDDS和Rapamune口服液的主要药动学参数:ρmax分别为(13.37±2.78)和(4.15±1.48)μg·L-1,tmax分别为(2.60±1.29)和(5.40±1.34)h,AUC0-48 h分别为(157.75±70.77)和(73.36±34.12)μg·h·L-1。结论 优化所得处方自乳化后粒径小于50 nm,大鼠体内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15.04%,RAPA-SMEDDS可明显提高药物的口服吸收。  相似文献   

7.
葛根总黄酮分散片的药动学研究及其与愈风宁心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葛根总黄酮分散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生物利用度,并与市售愈风宁心片进行比较。方法:大鼠灌胃给药葛根总黄酮分散片(受试制剂)及市售片(参比制剂)混悬液,采用HPLC测定给药后各时间点的血药浓度,用统计软件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分散片与市售片的Cmax分别为(20.21±0.18),(9.90±0.25)mg·L-1;分散片的Tmax=(0.50±0.03)h,市售片Tmax=(1.09±0.02)h;分散片相对于市售片的生物利用度为182.68%。结论:葛根总黄酮分散片吸收快,起效时间明显提前,生物利用度明显优于市售片。  相似文献   

8.
李楠  邓艳平 《中草药》2024,55(7):2216-2226
目的 通过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理论制备大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emodin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Emo-SLN)。方法 利用鱼骨法和使用故障模式、影响和危害性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criticality analysis,FMECA)方法筛选出关键质量属性(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s,CQAs)、关键物料属性(critical material attributes,CMAs)以及关键工艺参数(critical process parameters,CPPs),并采用熔融-乳化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用Box-Behnken设计(Box-Behnken design,BBD)优化制剂。结果 确定CMAs为脂质、表面活性剂、药脂比;CPPs为超声功率;CQAs为粒径、ζ电位、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放率。通过BBD优化制剂,测得其CMAs:脂质单辛酸丙二醇酯(CapryolTM 90),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Cremophor® RH40),药脂比1∶170;CPPs:超声功率216 W;CQAs:粒径(138.900±1.143)nm,ζ电位(−21.90±0.50)mV,包封率(98.28±1.43)%、载药量(0.23±0.01)%、体外释放表现为在48 h内累积释放率达80%,具有缓释特性。结论 该项目利用QbD成功制备质量符合CQAs要求的Emo-SLN,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从而促进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姜黄素自微乳化释药系统处方优化及体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制备姜黄素自微乳化释药系统(Cur-SMEDDS),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 测定姜黄素在各辅料中的溶解度,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自微乳化基质,以粒径和溶解度为指标确定最佳处方,并对Cur-SMEDDS的体外释药性质进行研究。结果 Cur-SMEDDS最佳处方组成为:EO-Cremophor RH40-Transcutol P比例为30∶52.5∶17.5,乳化后微乳的平均粒径为36.14 nm。结论 成功制备了Cur-SMEDDS,可显著改善姜黄素的溶解度,有望提高姜黄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0.
格列吡嗪缓释胶囊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格列吡嗪缓释胶囊在正常人体内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6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单剂量 po 10 mg和多剂量 po 格列吡嗪缓释胶囊及控释片后的血浆药物浓度,计算两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及相对生物利用度,以cmax,AUCo~48等指标,利用方差分析、双单侧t检验及(1-2α)置信区间分析判定两制剂生物等效性。结果 两制剂药-时曲线有双峰,连续服药4 d达稳态,单剂量与多剂量给药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经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格列吡嗪缓释胶囊与控释片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制 2- 羟甲基 -3,5,6- 三甲基吡嗪的前药 2- 羟甲基 -3 , 5 , 6- 三甲基吡嗪棕榈酸酯静脉乳剂,以期延长川芎嗪的生物半衰期。 方法 以川芎嗪为原料,经氧化、酰化、水解、酯化等反应合成 2- 羟甲基 -3 , 5 , 6- 三甲基吡嗪棕榈酸酯,进而以大豆油为油相,注射用大豆磷脂与泊洛沙姆 188 为乳化剂,制备其初乳,再经高压乳匀机匀化,制得其静脉乳剂。 结果 所得产物经核磁共振氢谱、质谱、元素分析及紫外光谱确证其结构为 2- 羟甲基 -3 , 5 , 6- 三甲基吡嗪棕榈酸酯,色谱纯度大于 98% , 乳剂平均粒径为 253.2 nm , Zeta 电位为 - 28.7 mV ;长期留样放置 12 个月,制剂外观性状、粒径、 Zeta 电位、 pH 及含量等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 结论 研制的 2- 羟甲基 -3 , 5 , 6- 三甲基吡嗪棕榈酸酯乳剂理化性质稳定,可达到静脉注射制剂要求,为进一步考察其药动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非诺贝特缓释片中非诺贝特。方法采用DikmaC18色谱柱(20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水(90:10);检测波长:288nm;柱温:25℃;体积流量:1.0μL/mim进样量10μL。结果非诺贝特在2.0~12.0μg/mL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F=0.9999);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10、30ng/mL;平均回收率为99.86%,RSD值为0.72%(n=9)。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可用于非诺贝特缓释片中非诺贝特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考察转相超声乳化技术制备的莪术油亚微乳理化性质,并与高压乳匀法制备的莪术油亚微乳进行比较.方法 分别采用转相超声乳化技术和高压乳匀法制备莪术油亚微乳,比较其形态和粒径分布,HPLC法测定了其含药量,并进行稳定性比较.结果 转相超声乳化技术和高压乳匀法制得的亚微乳平均粒径分别为188.14、277.78 nm,含药量分别为9.240 1、8.743 6 mg/mL.转相超声乳化技术制备的亚微乳的稳定性和粒径分布有了显著提高.结论 转相超声乳化技术制备的莪术油亚微乳平均粒径更小,粒径分布更窄,含药量更高,稳定性更好,而且制备工艺设备简便,对改进亚微乳生产工艺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考察转相超声乳化技术制备的莪术油亚微乳理化性质,并与高压乳匀法制备的莪术油亚微乳进行比较.方法 分别采用转相超声乳化技术和高压乳匀法制备莪术油亚微乳,比较其形态和粒径分布,HPLC法测定了其含药量,并进行稳定性比较.结果 转相超声乳化技术和高压乳匀法制得的亚微乳平均粒径分别为188.14、277.78 nm,含药量分别为9.240 1、8.743 6 mg/mL.转相超声乳化技术制备的亚微乳的稳定性和粒径分布有了显著提高.结论 转相超声乳化技术制备的莪术油亚微乳平均粒径更小,粒径分布更窄,含药量更高,稳定性更好,而且制备工艺设备简便,对改进亚微乳生产工艺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基于鼻腔给药制剂高载药量的要求,采用独特的溶质相转移技术,将黄芩提取物磷脂复合物制备与亚微乳成型工艺集成,制备得到了高载药量的亚微乳。在药物溶散方法研究中,对传统的搅拌法、研磨法、匀浆法和创新的溶质相转移技术进行了考察,以药物分散的均匀性和载药量作为评价指标,确定了溶质相转移技术作为药物的溶散方法,该技术使亚微乳的黄芩提取物载药量达到了1.33%(磷脂复合物为4%),较传统亚微乳载药量显著提高;对溶质相转移的方法和相转移时机进行了研究,确定在黄芩提取物磷脂复合物的无水乙醇液总体积回收至剩余30%时加入油相,继续回收无水乙醇而实现溶质相转移,溶质相转移效果理想;药物溶散至油相后,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确定了初乳的制备工艺;以初乳和亚微乳的粒径、PDI以及稳定性参数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对处方组成和高压均质参数进行了优化,最终形成了稳定可行的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16.
的:观察不同剂量化瘀调脂方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脂效果及对血清NO、SOD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雄性健康大鼠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化瘀调脂方高、中、低剂量组及非诺贝特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法造模成功后,实验组予不同剂量化瘀调脂方灌胃、非诺贝特组给予非诺贝特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给药4周后,测定甘油三酯(TG)、血清胆固醇(TC)及血清NO含量和SOD活力。结果:①化瘀调脂方高、中、低剂量组及非诺贝特组血清TG、TC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 化瘀调脂方高剂量组降低血清TG水平与非诺贝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血清TC水平与非诺贝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模型组大鼠血清NO、SOD明显低于空白组(P<0.01),化瘀调脂方高、中、低剂量组及非诺贝特组血清NO、SOD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P<0.05)。高剂量组NO水平高于中、低剂量组及非诺贝特组(P<0.05)。结论: 化瘀调脂方具有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作用,并能提高SOD活性、升高血清NO水平,且具有一定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考察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在小肠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并与非诺贝特原料药进行对比。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回流实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酚红浓度,HPLC同时测定非诺贝特及非诺贝酸的浓度。结果 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在整个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高于其原料药,两者在50~200 μg·mL-1内的Ka值均基本保持不变,在pH 6.0、6.5、7.4条件下的吸收速率亦无显著性差异,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Ka值分别为(0.373±0.002 1)h-1、(0.329±0.000 8)h-1、(0.362±0.001 4)h-1、(0.347±0.007 9)h-1。结论 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在整个肠道均有较好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8.
微孔膜乳化法制备丝裂霉素碘油复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采用新型微孔膜乳化法制备粒径均匀、包埋率高、包埋稳定的抗癌剂碘油复乳药物载体。方法 以丝裂霉素为模型药物,将丝裂霉素的水溶液与碘油混合,用均相乳化器制成W/0型初乳后,用适当压力将W/0型初乳通过微孔膜压入外水相,制备出了W/0/W型药物载体,对该药物载体的粒径分布、包埋率、体外控释等进行了研究。结果 以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HC040)作为碘油相乳化剂,碘油与丝裂霉素水溶液体积比为2:1,制备W/0型初乳时的条件为3 minJGOOrmirT1时,所得到的丝裂霉素碘油复乳载体粒径均匀,粒径分布系数值达到13.2%以下,药物包埋率达90%左右,在4尤下储存稳定性可达30 d以上,在37℃下能以适当的速度释放出药物。结论 采用微孔膜乳化法制备的碘油药物载体粒径均匀、包埋率高、储存稳定,有望成为临床靶向给药的一种新剂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猫爪草纳米乳喷雾剂并初步考察其对慢性咽炎大鼠模型的影响。方法:通过溶解度测定,选择溶解猫爪草提取物能力较强的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绘制伪三元相图比较纳米乳区域的大小以确定辅料种类及Km值;考察猫爪草纳米乳喷雾剂对大鼠慢性咽炎模型病理组织的影响,对局部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以蓖麻油聚氧乙烯醚(EL-40)-甘油-肉豆蔻酸异丙酯(IPM)-水(质量比为21∶7∶10∶61)制得的猫爪草纳米乳性状良好,平均粒径为(84±3. 12) nm,多分散指数(PDI)为0. 106,体系稳定。大鼠慢性咽炎模型病理检查结果表明,阳性药对照组、猫爪草纳米乳喷雾剂(高、中)剂量组的大鼠咽部病理学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结论:猫爪草纳米乳喷雾剂制备简单,纳米乳粒径小,对慢性咽炎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苏子油软胶囊和非诺贝特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高三酰甘油(TG)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苏子油软胶囊和非诺贝特缓释片治疗,疗程8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脂各成分、肝功能、踝肱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大动脉弹性(C1)和小动脉弹性(C2)。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TG均显著下降,非诺贝特缓释片降低TG幅度大于苏子油软胶囊(30.4%比20.7%,P〈0.05)。两组降TG能力虽有差别,但两组均能显著降低haPWV、C1和C2,且两组无明显差异。非诺贝特缓释片治疗后有2例(6.7%)患者出现肝功能轻度异常,改服苏子油软胶囊后均恢复正常,而苏子油软胶囊组无一例出现肝功能异常。结论苏子油软胶囊和非诺贝特均能显著降低TG,改善大小血管功能,且苏子油软胶囊对肝功能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