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温然  陆洋  杨冰  李慧云  赵雪姣  杜守颖 《中草药》2013,44(20):2894-2897
目的 比较醒脑静不同制剂给大鼠鼻单向灌流后其有效成分龙脑和麝香酮吸收特征。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鼻单向灌流模型,GC法测定灌流液中龙脑和麝香酮的量,比较醒脑静滴鼻液与醒脑静微乳中龙脑和麝香酮在大鼠鼻腔的吸收。结果醒脑静滴鼻液中龙脑吸收速率常数(Ka)为(1.00±0.02)min?1,醒脑静微乳中龙脑Ka为(0.76±0.03)min?1;醒脑静滴鼻液中麝香酮Ka为(0.76±0.02)min?1,醒脑静微乳中麝香酮Ka为(0.58±0.10)min?1结论 醒脑静滴鼻液中龙脑和麝香酮在鼻腔的吸收均较醒脑静微乳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 考察氨氯地平(AML)的吸收机制,并研究左旋氨氯地平(S-AML)与其消旋体(RS-AML)在大鼠肠道吸收的差异性。方法 应用在体肠循环模型,采用HPLC测定S-AML及RS-AML在肠循环液中的质量浓度变化。结果 肠循环液中S-AML(或RS-AML)质量浓度为1,4,8 μg·mL-1时,S-AML(或RS-AML)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t1/2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S-AML(或RS-AML)在大鼠各肠段的kat1/2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S-AML和RS-AML二者的ka(或t1/2)在大鼠各肠段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肠循环液中加入P-糖蛋白(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后,S-AML和RS-AML的kat1/2均显著性增加(P<0.05),但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S-AML和RS-AML在大鼠肠黏膜的主要转运机制为被动扩散过程,无特殊吸收窗口;S-AML和RS-AML二者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无差异;AML在肠黏膜的转运无立体选择性。  相似文献   

3.
饶小勇  龚明  尹姗  罗晓健  简晖  冯育林  杨世林 《中草药》2013,44(24):3515-3520
目的 考察白头翁皂苷D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白头翁皂苷D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HPLC法测定肠灌流液中的白头翁皂苷D,以白头翁皂苷D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为指标,考察吸收部位、药物浓度、pH值和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白头翁皂苷D吸收的影响。结果 白头翁皂苷D灌流液在各肠段的KaPapp值为结肠>回肠>空肠>十二指肠,且各肠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pH值不断增加,KaPapp值也随之增加,且KaPapp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质量浓度(0.30、0.15、0.08 mg/mL)的灌流液在结肠的吸收无显著差异;灌流液中含P-gp抑制剂与不含P-gp抑制剂的白头翁皂苷D的肠吸收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白头翁皂苷D在大鼠各肠段均能较好地被吸收,吸收窗主要在结肠;一定范围内的药物质量浓度对白头翁皂苷D的KaPapp无明显影响,初步确定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白头翁皂苷D是P-gp的底物,且存在转运蛋白饱和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测定脱氢水飞蓟宾(DHS)的溶解度并探讨DHS在小肠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HPLC测定DHS含量,流动相甲醇-0.2%甲酸水溶液(60:40),检测波长255 nm。应用大鼠在体肠循环模型考察DHS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特性。结果: DHS于20,37℃振荡24 h的溶解度分别为0.46,1.23 mg·L-1。DHS在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中单位时间吸收率(n=3, ±s)分别为(17.81±6.37)%,(8.41±2.43)%,(12.95±5.06)%,吸收速率常数(Ka)依次为(0.176±0.069),(0.089±0.053),(0.158±0.058)h-1;DHS在十二指肠的Ka随药物质量浓度的增加基本保持不变。结论: 温度对DHS溶解度存在一定影响。DHS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均有吸收,在十二指肠段吸收量和Ka显著高于空肠段。DHS在小肠的吸收机制以被动扩散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 考察胡黄连总苷中胡黄连苷Ⅰ、胡黄连苷Ⅱ、胡黄连苷Ⅳ、草夹竹桃苷共4个成分在大鼠体内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阐明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的肠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胡黄连总苷肠灌流液中4个成分的浓度,以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为评价指标,考察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分别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特性。[结果] 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在大鼠不同肠段均Ka>1.65×10-2/min,Peff>2.0×10-5cm/min,表明这4个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速度及吸收能力均良好,但各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速度及吸收能力存在一定差异。胡黄连苷Ⅰ在不同肠段的KaPef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胡黄连苷Ⅰ无主要吸收部位;胡黄连苷Ⅱ、胡黄连苷Ⅳ和草夹竹桃苷在不同肠段的KaPef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胡黄连苷Ⅱ、胡黄连苷Ⅳ和草夹竹桃苷主要吸收部位分别为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此外,草夹竹桃苷与其他3个成分比较,KaPef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在不同肠段中吸收均最佳。[结论] 本研究阐明了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在不同肠段中吸收特性,为胡黄连总苷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异甘草素微乳(Iso-ME)对异甘草素(Iso)实验性小肠吸收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单向灌流模型和离体外翻肠囊模型研究异甘草素微乳在大鼠小肠的吸收行为。结果 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中,异甘草素微乳可被大鼠全肠段吸收,在各肠段的KaPapp均高于异甘草素;各肠段KaPapp是结肠>回肠>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吸收最好 (P<0.01)。在4~16 μg·mL-1内,异甘草素微乳在小肠的Ka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离体小肠吸收实验中,异甘草素微乳吸收量和吸收率较异甘草素分别提高34.45%和78.98%,肠壁通透性增加38.30%。在4~16 μg·mL-1内,吸收符合Fick′s扩散定律,表现出一级动力学过程。结论 异甘草素微乳通过提高肠壁通透性一定程度地改善其吸收,在小肠的吸收主要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天钩降压胶囊中有效成分钩藤碱、异钩藤碱的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动力学。 方法: 采用外翻肠囊法,用HPLC测定不同取样时间肠内液钩藤碱、异钩藤碱的含量并计算累计吸收量,以钩藤碱、异钩藤碱的累计吸收量对时间作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吸收动力学参数。 结果: 钩藤碱回归方程为Y=0.000 9X-0.008 5(r=0.908 6),Ka=9.0×10-4 (μg·min-1·cm-2),t1/2=12.8 h,异钩藤碱回归方程为Y=0.008 6X-0.178 2(r=0.909 0),Ka=8.6×10-3(μg·min-1·cm-2),t1/2=1.34 h。 结论: 天钩降压胶囊中钩藤碱、异钩藤碱在大鼠离体小肠的吸收为一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红景天苷的大鼠肠吸收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征。方法:运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以酚红为标示物,分别研究了不同浓度、肠段红景天苷的吸收情况。结果:红景天苷在pH 5.5~8.0的Krebs-Ringer(K-R)试液中稳定性较好。不同浓度的红景天苷在大鼠各肠段的Peff无显著性差异,表明红景天苷在大鼠小肠内吸收无明显变化,且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主要以被动转运方式吸收。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肠灌流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吸收速率参数(Ka)值表明,红景天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优于结肠。结论:红景天苷在大鼠小肠吸收方式以被动转运为主,且在肠道中易吸收。  相似文献   

9.
α-常春藤皂苷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考察α-常春藤皂苷的肠道吸收特性,探讨α-常春藤皂苷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模型、运用HPLC法测定药物的质量浓度,分别研究吸收部位、药物质量浓度、pH值、肠道菌群以及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α-常春藤皂苷吸收的影响。结果 α-常春藤皂苷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顺序为回肠>结肠>空肠>十二指肠;且以质量浓度为75、150、300 μg/mL的供试液进行实验,KaPeff没有显著性差异;药物的吸收随pH值升高而增加;扰乱大鼠肠道菌群会干扰α-常春藤皂苷的吸收;含P-gp抑制剂组和不含P-gp抑制剂组相比,α-常春藤皂苷的KaPeff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α-常春藤皂苷在全肠道均有吸收,但在肠道下部吸收较好;在实验质量浓度范围内,药物的吸收无浓度饱和现象,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药物在碱性环境下吸收较好;肠道菌群对α-常春藤皂苷吸收有显著影响;α-常春藤皂苷不是P-gp底物。  相似文献   

10.
张琴  刘莉  刘强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8):617-620
 目的 研究超微粉碎对川芎中阿魏酸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性质的影响。方法 家兔灌胃给药10 g(生药)·kg-1,耳中动脉取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兔血清中阿魏酸含量,色谱条件为:色谱柱Thermo Hypersil GOLD-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含0.5%冰醋酸)(20∶80),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322 nm,柱温30 ℃。用3P97计算川芎超微粉和普通粉中阿魏酸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参数。结果 建立了HPLC测定家兔血清中阿魏酸含量的方法。口服普通粉和超微粉混悬液后阿魏酸在家兔体内符合一室模型,权重为1/C2。普通粉组和超微粉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ke(0.004 97±0.000 60)和(0.005 89±0.000 78) min-1;ka=(0.065 4±0.012 5)和(0.134±0.033) min-1;t1/2(ka)=(10.590±3.323)和(5.162±1.200) min;t1/2ke=(139.52±17.01)和(117.78±15.13) min;tpeak=(42.640±6.882)和(24.359±3.72) min;ρmax=(345.97±50.79)和(387.58±42.58) ng·mL-1;AUC0-t(n)=(80 539±12 826)和(77 295±10 342)ng·min·mL-1; AUC0~Infinite=(93 360±15 832)和(91 058±18 673)ng·min·mL-1。结论 川芎超微粉中阿魏酸在家兔体内的吸收和消除的速度都比普通粉快,AUC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邢潇琳  范春雷  丛晓东  杨培培  蔡宝昌 《中草药》2015,46(11):1645-1648
目的比较姜黄素葡甲胺共晶(MGC,姜黄素与葡甲胺通过氢键连接的新共晶化合物)与姜黄素的肠吸收参数变化。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段单向灌流模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对药物的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分别计算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 MGC在十二指肠与结肠的Ka和Papp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其他各肠段间吸收特征相近(P0.05)。各肠段Ka数据排序: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Papp数据排序: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回肠,MGC的全肠段Ka为(9.966±0.030)×10-3 min-1,Papp为(6.871±0.013)×10-3 cm/min,较姜黄素分别提高了1.53和2.21倍。结论 MGC较姜黄素有更好的肠吸收特征,提示MGC生物利用度可能提高。  相似文献   

12.
刘诗雨  柏希慧  董林娟  王昌利  宋逍 《中草药》2016,47(14):2488-2491
目的考察葛根素羧甲基壳聚糖微球的在体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以HPLC法测定葛根素的量,分别考察不同灌流体积流量、药物质量浓度、肠段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并对比了葛根素原料药及载药微球的吸收特性。结果灌流体积流量对葛根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有显著性影响(P0.05);葛根素的质量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性影响(P0.05);葛根素在空肠和回肠的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大于在十二指肠处的值(P0.05);载药微球在空肠的Ka和Papp值显著高于葛根素原料药(P0.05)。结论葛根素羧甲基微球中葛根素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其在空肠和回肠段吸收较好,羧甲基壳聚糖作为载体能显著提高葛根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3.
姜黄素磷脂载体的表征及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以磷脂为主要材料制备合适的载体,改善姜黄素的口服吸收。方法 分别制备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和脂质体,从包封率、形态、粒径、结构等方面进行表征,并通过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比较两者的肠吸收。结果 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和脂质体的包封率分别为(90.81±1.32)%和(81.59±2.41)%,粒径分别为(91.69±12.26)和(76.39±8.58) nm,Zeta电位分别为(-13.73±4.37)和(-11.27±1.26)。透射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到两种磷脂载体分散于水后均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囊泡。DSC、IR和Roman光谱分析证实,磷脂复合物中姜黄素通过羟基与磷脂的PO基形成氢键结合,而脂质体中药物和磷脂间无化学键结合。磷脂复合物和脂质体的肠吸收膜表观渗透系数分别为(1.131 2±0.049 8)和(0.478 0±0.012 0)×10-6 cm-2·s-1,较原料药分别提高了17.60和5.90倍。磷脂复合物在结肠、十二指肠和回肠的吸收显著高于脂质体。 结论 磷脂复合物较脂质体更能促进姜黄素的肠吸收。  相似文献   

14.
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淫羊藿中黄酮类化合物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对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总黄酮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淫羊藿苷在大鼠各肠段的渗透系数按空肠、十二指肠、回肠、结肠顺序依次分别为(5.25±0.17),(4.27±0.28),(1.99±0.09),(0.80±0.03);淫羊藿总黄酮中淫羊藿苷在大鼠各肠段的渗透系数按空肠、十二指肠、回肠、结肠顺序依次分别为(3.65±0.18),(4.68±0.17),(1.64±0.08),(0.58±0.26)。结论淫羊藿总黄酮中有多种成分在大鼠肠段会发生代谢转化,其中淫羊藿苷经过大鼠肠段后代谢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荷叶碱大鼠肠道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用肠管外翻模型研究荷叶碱在大鼠不同肠段的体外肠吸收特征。方法 在不同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肠管外翻模型中分别加入10、20和40 μg·mL-1的荷叶碱,在不同时间点取样,采用Agilent 11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肠囊内药物浓度,计算荷叶碱的吸收参数来分析其在肠道的吸收特征,比较不同肠段对荷叶碱通透能力的差异。结果 37 ℃下,不同浓度的荷叶碱在台氏液中2.5 h内稳定,方法学考察均符合生物样品的测定要求。荷叶碱在大鼠不同肠段中的吸收在一定浓度内无饱和现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依次为(0.014 4±0.005 4)、(0.019 6±0.003 3)、(0.021 5±0.004 4)、(0.017 8±0.003 2) min-1。结论 荷叶碱在大鼠不同肠段的转运为一被动扩散过程,不同肠段的吸收具有线性吸收的特征,吸收速度依次如下:回肠、空肠、结肠和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16.
斯皮诺素在体胃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斯皮诺素在大鼠胃、肠及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为其剂型设计提供生物药剂学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模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胃肠灌注液中药物的浓度.结果:不同质量浓度(10,20,40 mg·L-1)的斯皮诺素在大鼠胃部2h的吸收百分率分别为20.35%,21.88%,20.23%;药物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为(0.026 4±0.001 4),(0.023 4±0.0009),(0.022 6±0.0009),(0.026 5±0.0006) h-1;药物质量浓度为10,20,40 mg·L-1时,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23 1±0.001 5),(0.024 1±0.001 6),(0.023 3±0.002 9)h-1;当pH为6.5,7.2,7.8时,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23 5±0.001 5),(0.024 1±0.001 6),(0.022 1 ±0.002 6)h-1.结论:斯皮诺素在大鼠胃肠道各部分均有吸收,且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药物在大鼠肠内吸收不受药物浓度和pH的影响;药物的吸收按十二指肠、结肠、空肠、回肠的顺序依次下降,药物在胃中的吸收较好.  相似文献   

17.
芒果苷及其磷脂复合物大鼠在体肠吸收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比研究芒果苷及其磷脂复合物大鼠在体肠吸收情况,考察磷脂复合物对芒果苷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选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以芒果苷为对照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磷脂复合物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吸收。[结果]芒果苷磷脂复合物在肠各吸收部位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大于芒果苷,其中在空肠的吸收均显著强于其他部位(P<0.01)。[结论]与芒果苷相比,芒果苷磷脂复合物可改善大鼠的肠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