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由滑膜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等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17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炎性细胞因子,与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辅助性T细胞17相关的白细胞介素17水平及其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就诊的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9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同时期性别、年龄与病例组相匹配的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28处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指数将病例组分为活动组49例和稳定组30例。结果与结论:ELISA检测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活动期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7水平高于稳定期患者(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28处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指数均呈正相关(r=0.459,0.379,0.455;P〈0.05)。说明白细胞介素17参与了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28处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指数等同样能反映病情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h17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23(IL-23)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IL-17和IL-23的浓度,结果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并分析其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及x线片Sharp评分的关系。结果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IL-17和IL-2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水平(P〈0.01);血清IL-17和IL-23水平与患者活动度呈正相关(P〈0.05),与患者x线Sharp评分也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IL-17和IL-23水平与患者的活动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辅助性T2细胞的激活现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Tb)2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RA患者在淋巴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同时用酶免疫法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IL)-4、IL-6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RA患者D25和CD19水平升高,其差异有显著意义;CD8/CD28细胞减少,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CD3和CD4细胞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IL-4和IL-6增高,差异有  相似文献   

4.
脐血单个核细胞四种细胞因子表达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脐血单个核细胞四种细胞因子表达的检测习杰英韩丽邵文斌李旭陈葳刘娟为探索脐血干细胞移植的免疫和造血重建机制,我们检测了脐血单个核细胞(MNC)表达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及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相似文献   

5.
趋化因子CCL5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液炎性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趋化因子CCL5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的产生来源,以及CCL5水平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04-06/10遂宁市人民医院及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8例,以同期收治的骨关节炎患者21例为对照。所有患者取空腹外周血,有膝关节积液的1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6例骨关节炎患者同时抽取关节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及滑液中CCL5水平,并对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和滑液炎性细胞体外产生CCL5进行检测。用直线相关回归分析法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CCL5水平与关节肿胀指数、血沉、C反应蛋白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49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①CCL5水平:血清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明显高于骨关节炎患者[(911&;#177;388),(499&;#177;289)ng/L,P〈0.05];滑液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也明显高于骨关节炎患者[(1390&;#177;187),(662&;#177;154)ng/L P〈0.011;而且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液中CCL5水平明显高于血清中(P〈0.01)。②相关性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CCL5水平与关节肿胀指数、血沉、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3229,0.4001.0.3735.P〈0.05)。③白细胞体外产生CCL5水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液明显高于外周血和骨关节炎患者滑液(P〈0.05);但两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体外产生CCL5无差异(P〉0.05)。 结论:①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CCL5水平增高,且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性病变(关节肿胀指数、血沉、C反应蛋白)有显著相关性,表明CCL5在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②患者滑液炎性细胞是CCL5产生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背景: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作为肿瘤坏死因子a和白细胞介素1β的上游细胞因子,其调控作用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居重要地位。目的:分析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性的相关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非随机化同期对照及病例对照观察,于2005—09/200610在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完成。对象:选择门诊及住院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0例,另选同期健康者30例做对照组,其年龄、性别均与病例组匹配。方法:分析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AS(disease activity score)积分将其分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组及缓解组,并与30名正常人作对照。主要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类风湿因子半定量、C反应蛋白、血沉、血小板计数。②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浓度,比较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组、缓解组、健康对照组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③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组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水平与炎性指标、临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组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水平显著高于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但缓解组较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组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水平与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以及关节肿胀指数和关节压痛指数均呈正相关,而与年龄、病程、晨僵时间和类风湿因子半定量则无相关性。结论: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水平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显著增高,与炎性指标及关节肿痛呈正相关,提示可以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活动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学术背景:现代研究认为,关节炎(特别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可能存在某些易感基因,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导致机体发病,因此关节炎的基因疗法主要通过抑制或增强其发病机制中的某些环节来实现.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10基因治疗关节炎在动物实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的:概述白细胞介素10基因治疗关节炎的相关研究及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关节炎提供新的启示.检索策略: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5-01/2007-10有关白细胞介素10基因治疗关节炎的文献,检索词为"arthritis, interleukin-10",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白细胞介素10生物学功能的相关研究.②白细胞介素10基因治疗关节炎的应用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和综述.共收集到62篇符合要求的文献,通过查找原文,重点引用25篇.文献评价:引用的25篇文献中白细胞介素10治疗关节炎的机制研究10篇,全身性基因治疗研究8篇,局部性基因治疗研究4篇,人类类风湿关节炎病变组织的体外实验3篇.资料综合:目前白细胞介素10基因治疗关节炎主要采用直接体内基因治疗的方法.收集到的文献均显示白细胞介素10基因治疗可有效地治疗关节炎,对全身的关节产生保护性作用.病变关节腔内的局部注射治疗可以避免静脉或肌肉注射造成的其他组织和器官不必要的治疗暴露.结论:目前白细胞介素10基因治疗关节炎在动物实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基因技术的进步,白细胞介素10基因疗法有望成为治疗人类关节炎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中医以辨证论治为主,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作用于机体,阻止类风湿关节炎病变发展,在防治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目前中医在类风湿关节炎证候学的研究上尚存在较多分歧,证候分类种类繁多,难以统一,就其现状加以综述。 资料来源:本资料通过查阅清华同方数据库经计算机检索方法收集(其中小部分经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料手工检索),查阅来自1991—10/2005—07期间相关资料及专著。检索词“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上述主题词的文献,然后筛除单纯中医证型研究及单纯西医临床研究文献,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资料提炼:收集到178篇原始文献,有47篇与关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相关。再次排除10篇单纯中医证型研究及19篇单纯西医临床试验研究,共有18篇文献符合标准,进入综述。 资料综合:①近年中医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及分期:其代表性的学说继承《内经》旨意,以虚实立论,强调肝肾气血亏虚在发病中的决定作用,制定了祛风胜湿,温经散寒,清热通痹,益气养血,调和营卫等治疗大法。其病机主要为正虚邪犯。分期主要为活动期、缓解期,再具体分析。②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结合论证: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寒湿阻络证人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显著升高。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明显降低,而湿热阻络证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显著升高,人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显著降低,对应中医辨证分型中,肝肾两虚证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的水平高于(寒湿阻络证、湿热阻络证、气阴两虚证患者。又有研究发现,在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初诊时,辨证分型为:湿热阻络型、寒热错杂型、寒湿阻络型、痰瘀阻络型、肝肾阴虚(兼挟外感)型,其中湿热阻络型、寒热错杂型最为常见。③现代医学发现:一系列自身抗体如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体、抗Sa抗体、抗聚角蛋白微丝蛋白抗体等可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出现,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成为中医证型病证结合研究的新着眼点。 结论: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已成为当前中医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对中医证候进行规范化、定量化、标准化研究,建立统一的证候诊断标准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应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指标相结合方法,分析本病病因病机、证候演变的规律,揭示类风湿关节炎的证候本质。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性关节炎贫血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的研究张育,张之南,于孟学,蒋明,杨江燕,李秀荣类风湿性关节炎(RA)贫血的发生机制可能与细胞因子有关[3]。我们对RA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进行了检测,并观察了IL-1β在体外对正常骨髓红系及粒...  相似文献   

10.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及滑膜组织中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病变中起核心作用,白细胞介素17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炎症性细胞因子,与机体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目的:检测胶原性关节炎大鼠模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水平,并分析其与炎症指数、白细胞介素1 β、肿瘤坏死因子α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3/08在大连大学医学院免疫实验室完成.材料:雌性近交系Wistar大鼠50只,4~6周龄,体质量为(180±15)g.方法:50只大鼠随机取40只,建立胶原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另外10只作为正常对照.造模组大鼠每只尾根部皮内注射200 μ L乳化的Ⅱ型胶原,1周后,每只大鼠接受加强免疫,尾根部皮内注射乳化Ⅱ型胶原100 μL,诱发胶原性关节炎.对照组大鼠以相同剂量相同部位注射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于24 h后观察大鼠四肢的足肿胀度.ELIsA法检测胶原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1 β、肿瘤坏死因子α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并观察胶原性关节炎大鼠炎症指数.结果:胶原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1 β、肿瘤坏死因子α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并且白细胞介素17水平分别与白细胞介素1 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呈正相关;胶原性关节炎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7与关节炎炎症指数也有正相关关系.结论:胶原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7水平升高,且可能与病情活动、关节炎症和骨质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11.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清IL-6和sIL-2R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杨镜明董戴玉陈玲玲卞锦国陈晓任梅玉余金妹我们检测1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并与β2-微球蛋白(β2-MG)、乳...  相似文献   

12.
探讨白细胞介质2(IL-2)和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疗法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急性胰腺炎患者某些细胞因子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力  董穗生 《急诊医学》1999,8(5):314-315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了42例急性胰为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结果:所有胰腺炎患者在入院第1、4天,血甭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均明显升高,尤其是重型患者,升高更为明显。CRP在入院第1天无明显升高,第4天时升高显著。结论: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第三种细胞因子参与了急性胰腺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14.
取雄性SD大鼠60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正常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其余各组大鼠用弗氏完全佐剂制作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针刺治疗组用电针刺激肾俞穴,刺血治疗组则在照海穴刺络放血。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关节滑膜炎细胞浸润、滑膜细胞和滑膜纤维组织增生显著增多(P〈0.01),血清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含量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关节滑膜组织形态学改变减轻,其中针灸治疗组病理改变减轻较刺血治疗组明显;针灸组血清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含量显著增高(P〈0.01)。结果表明针灸治疗能有效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对滑膜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其机制之一可能与其提高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性关节火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免疫损伤机理,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8例RA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和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并检验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0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影响因素。方法根据病情,将5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为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组、缓解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组,并设立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清白介素一20水平并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晨僵时间等临床生化指标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白介素-20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以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尤甚(P〈0.05);血清白介素一20与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指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及x线分期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IL一20可能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17.
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受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6水平测定朱康儿KerryAtkinson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受者的免疫重建依赖于供者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因此所有患者在移植后都伴有严重的联合免疫缺陷。白细胞介素6(IL-6)是...  相似文献   

18.
背景:通痹灵是由《金匮要略》中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而成,运用于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已十多年,拟从白细胞介素2及白细胞介素2受体α链(CD25)的角度,从体内和体外两个方面,阐明其调控细胞免疫以及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目的:从体内体外两个方面,研究通痹灵对于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关节滑膜原代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以及通痹灵总碱对于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α链CD25表达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大学的金匮教研室,及另一所大学的生命科学院组织移植与免疫中心。材料:实验于2001-04/07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清洁级Wistar大鼠36只,雄性,购自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动物合格证号2000A050。体质量(110g&;#177;20)g。分为正常组,造模组,甲氨喋呤高剂量组,甲氨喋呤低剂量组,复方通痹灵高剂量组,复方通痹灵低剂量组,每组6只。方法:体内实验.采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动物模型,容积法测量足肿胀度,原代滑膜细胞培养,放免法检测培养液上清,观察通痹灵对滑膜内白细胞介素2的影响;体外实验,分离大鼠淋巴细胞,佛波醇酯或刀豆蛋白体外刺激,双色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通痹灵总碱对CD3^+,CD25^+表达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复方通痹灵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足肿胀度和滑膜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的影响。结果:体内实验,通痹灵高剂量可明显减轻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的足肿胀度,与甲氨喋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gt;0.05),通痹灵高、低剂量可明显抑制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内白细胞介素2的合成(P&;lt;0.01);体外实验,通痹灵总碱显著抑制刀豆蛋白刺激下的CD3^+,CD25^+的表达.而对佛波醇酯加离子霉素没有明显作用。结论:通痹灵可以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2合成及刀豆蛋白激活的白细胞介素2受体α链CD25信号转导通路,减轻局部关节的炎症,为其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免疫损伤机理,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8例RA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和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并检验其相关性。结果:(1)RA患者血清sIL-2R和IL-8水平均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血清sIL-2R浓度在类风湿因子(RF)阳性与阴性组中差异有显著性(P<0.01);(2)RF阳性患者血清sIL-2R与IL-8浓度呈正相关(r=0.74,P<0.05)。提示RA患者T细胞异常活化以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过程中的血管新生调节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莉  王彤  王杰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6):124-126
目的:分析比较各种血管新生调节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途径,为类风湿关节炎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85-01/2005-05有关血管新生和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方面的文献,检索词为“Rheumatoid,Osteoarthritis,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ascular growth mediated factor”,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血管新生和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方面的文献,筛除非随机对照实验、重复实验和综述,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资料提炼:共收集了123篇有关血管新生和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方面的文献,10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113篇。对10篇文献中提及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整联蛋白α,β3、肿瘤坏死因子α、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及白细胞介素8等血管新生抑制和促进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其途径进行综合分析。 资料综合:将所选资料按照以下顺序归纳总结:①类风湿关节炎的组织学改变。②类风湿关节炎与血管新生的关系。③血管新生抑制和促进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途径。 结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程发展与局部血管新生有密切关系.多种因子参与并调控了这一过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整联蛋白α,β3、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及白细胞介素8均被证明可促进血管新生,而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作用是双重的。另外.血管新生抑制因子也参与调节血管新生。因此,上述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