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前牙反牙合48例活动矫治体会。方法:下颌冠状斜面导板活动矫治器矫冶前牙反牙合。结果:48例前牙反牙合患者在矫治治疗过程中时间短,疗效快,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下颌冠状斜面导板活动矫治器矫冶前牙反牙合疗程短,疗效快,效果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测替牙列早期骨性前牙反[牙合]者与正常[牙合]者的下颌运动轨迹,并比较两者的差异。方法采用下颌运动轨迹超声波记录系统(ARCUSdigma系统),对处于替牙列早期的32例骨性前牙反[牙合]者和19例正常[牙合]者的空载开口和前伸运动进行比较。结果在空载运动中,处于替牙列早期的骨性前牙反[牙合]组运动中心的典型运动轨迹较正常[牙合]平坦,在运动的初始阶段出现向上位移,在矢状位上的垂直向及水平向最大位移均小于正常[牙合]组,但差异不显著;在空载开口运动中,骨性前牙反[牙合]组切点的典型运动轨迹为先垂直下降,然后前移一段距离后再垂直下降,与正常[牙合]组存在差异,在矢状位上的水平向最大位移与正常组存在显著差异。在空载前伸运动中,处于替牙列早期的骨性前牙反[牙合]组运动中心的典型运动轨迹较正常[牙合]组平坦,在矢状位上的垂直向及水平向最大位移均小于正常[牙合]组,但差异不显著;在空载前伸运动中,骨性前牙反[牙合]组切点的典型运动轨迹较正常[牙合]组平坦,在矢状位上的水平向最大位移显著小于正常[牙合]组。结论处于替牙列早期的骨性前牙反[牙合]与正常[牙合]研究对象运动中心及切点的空载开口和前伸运动轨迹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研究对象牙颌前部不同的咬合状态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 CBCT)结合Simplant软件,术前定量判断牙种植区骨密度。方法对141例牙缺失患者进行CBCT扫描,共187个牙缺失位点,数据导入Simplant软件,对种植位点骨密度进行测量,骨密度以Hounsfield units(HU)表示,结合Lekholm和Zarb分类法进行分类统计。结果牙缺失位点骨密度平均值为(530.35±211.65)HU,下颌前牙区(783.94±109.54)HU上颌前牙区(584.53±185.76)HU下颌后牙区(570.88±173.07)HU上颌后牙区(385.49±186.10)HU。上颌前牙区与下颌后牙区之间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CT可以反映患者术前颌骨质量信息,结合Simplant软件,对种植术前评估与规划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Bolton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上下颌牙齿间的牙量关系——Bolton指数,他指出:上下颌牙量间合适的比率是上下牙弓间最佳关系的基础^[1]。牙量不调可能造成:①保持正常覆盖时,后牙间隙关闭困难;②前牙覆盖正常,但后牙段为轻中度Ⅱ、Ⅲ类关系;③磨牙中性时,要保持正常覆盖,则上下颌前牙段完全关闭间隙困难。如果矫治完成阶段才发现这些问题,无疑会延长矫治时间和影响患者的矫治效果,因此,医师希望诊断时和治疗早期就发现并解决牙量不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测替牙列早期骨性前牙反者与正常者的下颌运动轨迹,并比较两者的差异。方法采用下颌运动轨迹超声波记录系统(ARCUSdigma系统),对处于替牙列早期的32例骨性前牙反者和19例正常者的空载开口和前伸运动进行比较。结果在空载运动中,处于替牙列早期的骨性前牙反组运动中心的典型运动轨迹较正常平坦,在运动的初始阶段出现向上位移,在矢状位上的垂直向及水平向最大位移均小于正常组,但差异不显著;在空载开口运动中,骨性前牙反组切点的典型运动轨迹为先垂直下降,然后前移一段距离后再垂直下降,与正常组存在差异,在矢状位上的水平向最大位移与正常组存在显著差异。在空载前伸运动中,处于替牙列早期的骨性前牙反组运动中心的典型运动轨迹较正常组平坦,在矢状位上的垂直向及水平向最大位移均小于正常组,但差异不显著;在空载前伸运动中,骨性前牙反组切点的典型运动轨迹较正常组平坦,在矢状位上的水平向最大位移显著小于正常组。结论处于替牙列早期的骨性前牙反与正常研究对象运动中心及切点的空载开口和前伸运动轨迹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研究对象牙颌前部不同的咬合状态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锥形束 CT(CBCT)测量下颌前牙唇舌侧骨壁厚度,为即刻种植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取132例正常牙合个体的 CBCT 图像,对其下颌前牙进行研究。测量根尖处、根尖1/4、根中1/2、根颈1/4处的唇舌侧骨壁厚度,比较左、右侧及性别之间骨壁厚度的差异。结果下前牙左右侧同名牙相应骨壁厚度无差异。除根颈1/4处外,舌侧骨壁较唇侧厚。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在根颈1/4处,唇侧骨壁厚度>2 mm 的比例分别占0、0和1.51%。在根中1/4处,分别占0.76%、1.44%和3.79%。性别对舌侧骨壁厚度有影响。结论应用 CBCT 建立了正常牙合个体下颌前牙区唇舌侧骨壁厚度的参考值,为即刻种植提供临床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与分析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三维重建与X线摄影在口腔正畸患者埋伏牙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经影像学检查诊断的98例口腔正畸埋伏牙患者(共132颗牙齿),全部患者在经过口腔正畸治疗前后均接受了CBCT三维重建与X线摄影检查,将正畸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由此对埋伏牙的分布情况进行相关分析。随后采用Kappa检验方法对CBCT及X线摄影在埋伏牙牙弓唇腭侧位置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的一致性进行判断。结果患者经过正畸手术操作治疗之后,证实132颗埋伏牙主要分布情况分别为上颌前牙区占41.67%、上颌后牙区占9.09%、下颌前牙区占17.42%、下颌后牙区占10.61%、上颌多生牙占16.67%、下颌多生牙占4.55%。该组患者数量所占比例如下:上颌前牙区占47.96%、上颌后牙区占9.18%、下颌前牙区占16.33%、下颌后牙区占10.20%、上颌多生牙占15.31%、下颌多生牙占1.02%。CBCT及X线摄影判断埋伏牙均具有较好的诊断方面的效能,且CBCT判断埋伏牙牙弓唇腭侧位的Kappa值要明显高于X线摄影。结论CBCT三维重建与X线摄影在口腔正畸患者埋伏牙诊断中的应用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CBCT相较X线摄影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综合临床诊断价值亦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测替牙列骨性前牙反(牙合)早期治疗前后下颌运动轨迹的变化,为骨性前牙反(牙合)早期矫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下颌运动轨迹超声波记录系统(ARCUSdigma系统),以兼顾髁状突平移和转动两种运动的运动中心和切点为下颌运动参考点,对处于替牙列早期的30例骨性前牙反(牙合)者早期正畸治疗后以6个自由度对其空载开口和前伸运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在空载开口运动中,当早期治疗结束时,运动中心的向上位移消失,在矢状位上的垂直向及水平向位移均增大,但无显著差异.当早期治疗结束时,切点的典型运动轨迹为先前移,再垂直下降,经过一段距离后再向后下方下降.在空载前伸运动中,当早期治疗结束时,运动中心的运动轨迹发生变化,为先向前下方运动,在矢状位的水平向位移显著大于矫治前.切点的典型运动轨迹变为先向前下方运动,在矢状位上的水平位移显著大于治疗前.结论 处于替牙列早期的骨性前牙反(牙合)患者,经早期口外支抗前牵治疗后,上下颌骨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随着口内颌垫的不断磨除,逐步建立起的正常前部咬合引导关系使下颌功能运动趋于正常化.  相似文献   

9.
在正畸治疗中,上下颌牙齿的咬合关系异常使正畸托槽不能正常粘贴,妨碍了正畸治疗程序的正常实施。如前牙区或后牙区的深覆[牙合]常使下颌托槽无法正常粘贴或粘贴后经常被咬合力撞击而脱落。  相似文献   

10.
FrankelⅢ矫治反[牙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怡  余兵 《西南军医》2009,11(3):406-407
目的研究Frankel Ⅲ矫治器对前牙反牙[牙合]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反[牙合]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前牙反[牙合]儿童25例,男性11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8.2岁,用FrankelⅢ矫治平均时间9个月,将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使用FRⅢ治疗后,上颌前牙唇倾度,SNA角,ANB角及下颌平面角的改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FRⅢ矫治器对于功能性及轻度骨性反[牙合]疗效显著,宜在替牙早期开始治疗。  相似文献   

11.
白蕊  徐皑 《西南军医》2017,(2):122-124
目的 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下颌恒前牙的根管构型等,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186名患者的CBCT数据,分析1026颗下颌恒前牙牙根数目、根管形态、对称性双根管下恒前牙根管分叉处至解剖型根尖的距离(双根下颌尖牙除外).结果 1026颗下颌恒前牙中,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的双根管发生率分别为10.71%、20.86%、4.63%.按照Vertucci的根管形态分类,所有下颌恒前牙以I型为主.下颌前牙的对称率:I型较高,其次为VI型、VII型.双根管解剖性根尖至下恒前牙根管分叉处的距离主要集中在5~8mm.结论 下恒前牙根管系统复杂多变;下恒侧切牙双根管率、双根管对称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测替牙列骨性前牙反早期治疗前后下颌运动轨迹的变化,为骨性前牙反早期矫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下颌运动轨迹超声波记录系统(ARCUSdigma系统),以兼顾髁状突平移和转动两种运动的运动中心和切点为下颌运动参考点,对处于替牙列早期的30例骨性前牙反者早期正畸治疗后以6个自由度对其空载开口和前伸运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空载开口运动中,当早期治疗结束时,运动中心的向上位移消失,在矢状位上的垂直向及水平向位移均增大,但无显著差异。当早期治疗结束时,切点的典型运动轨迹为先前移,再垂直下降,经过一段距离后再向后下方下降。在空载前伸运动中,当早期治疗结束时,运动中心的运动轨迹发生变化,为先向前下方运动,在矢状位的水平向位移显著大于矫治前。切点的典型运动轨迹变为先向前下方运动,在矢状位上的水平位移显著大于治疗前。结论处于替牙列早期的骨性前牙反患者,经早期口外支抗前牵治疗后,上下颌骨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随着口内颌垫的不断磨除,逐步建立起的正常前部咬合引导关系使下颌功能运动趋于正常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决青年人前牙列错位畸形严重而得不到常规正畸(正手术)治疗,我科开展了牙外科正畸术,并探讨如何提高正畸精确度、骨创愈合速度、减少齿槽骨吸收等临床问题。方法:采用减牙、钻隙加牙-骨块截开复位法对33例前牙错He畸形患者进行了治疗。结果:治愈29例,占87.90%。结论:证明牙外科正畸术术中不翻开粘骨膜瓣,不会引起整个牙-骨块坏死或出现牙周袋,且方法简便、疗效迅速,适合国情。  相似文献   

14.
有关急进高原突发急性牙髓痛的诊治报道较少 ,我科1995年— 2 0 0 1年以来共诊治此类病人 85例 ,16 3牙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 5 2例 ,女 33例 ,年龄 16~ 6 3岁 ;患牙 16 3颗 ,上颌前牙 16颗 ,上颌后牙 5 8颗 ,下颌前牙 5颗 ,下颌后牙 84颗 ,其中龋牙 38颗 ,深龋牙 10 7颗 ,龋坏已作充填的牙 18颗。1 2 诊断要点 乘机急进高原 4 8h内突发牙髓痛 ,冷、热刺激痛 ,夜间加重 ,或伴有轻度叩痛及同侧三叉神经放射痛 ,否认既往有牙痛史。1 3 治疗方法 未穿髓的患牙常规去龋、备洞、隔湿、消毒 ,近髓侧先垫一层由…  相似文献   

15.
牙尖诱导成形术是治疗患牙牙根尚未形成而牙髓根尖周有感染的年轻恒牙的一种方法[1] 。 1998~ 2 0 0 1年我们以氧化锌丁香油碘仿糊剂、复方抗生素糊剂和氢氧化钙糊剂为诱导剂进行根尖诱导术效果比较 ,证实前两种诱导剂的疗效显著。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本组 98例 ,男 6 3例 ,女 35例 ;年龄 7~ 13岁。共 115颗牙 ,均为牙根未发育完成并牙髓坏死根尖周炎症 ,其中上前牙 5 0颗 ,下前牙 6颗 ,上颌前磨牙 5颗 ,上颌后磨牙 10颗 ,下颌前磨牙 4 0颗 ,下颌后磨牙 4颗。前牙均为外伤所致 ,前磨牙均为畸形中央尖折断所致 ,后磨牙均为龋坏引起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牙源性颌骨囊肿的多层面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对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牙源性颌骨囊肿的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进行多层螺旋CT横断面平扫和多平面重建.结果:17例中,男性8例,女性9例,发生在上颌骨10例,下颌骨7例,根端囊肿10例,发生在上颌前牙区7例,发生在下颌前牙区1例,发生在下颌磨牙区2例,骨皮质变薄10例;含牙囊肿7例,发生在上颌前牙区2例,发生在上颌磨牙区1例,下颌磨牙区4例,骨皮质变薄7例,牙冠朝向囊内者7例,牙根位于囊外者7例,合并感染者1例;单囊型15例,多囊型2例,共19枚病灶.根端囊肿CT表现为牙根尖周围形状较规则的类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骨质破坏区,边缘清楚锐利,轮廓清晰,局部骨皮质变薄;含牙囊肿表现为边缘光滑的膨胀性生长的囊性肿物,骨皮质变薄,内含牙冠朝向囊腔的牙齿.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清楚显示牙源性颌骨囊肿的部位、大小、形状、数目和内外部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下颌智齿在萌出过程中,由于位置不够或牙胚在颌骨内生长发生移位等因素,常常造成萌出困难、部分萌出、异位萌出或阻生,呈现各种各样状态。临床上对反复肿痛、阻生引起邻牙龋洞等智齿,大多需用外科方法加以处置。笔者对下颌智齿拔除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例1 女,26岁,两年前张口受限,经理疗、针灸好转。近半年来张口受限伴弹响,以右侧为著,影响进食及咀嚼。检查:张口不足两横指,(?)反(牙合)、前牙闭锁(牙合),Ⅱ°深复(牙合)。(?)唇向位,(?)拥挤、触诊:右侧颞颌关节活动度极小。双侧薛瓦氏位片示:双侧颞颌关节腔后间隙增宽。左侧张口位时髁突可滑至结节前下方;右侧髁突前斜面模糊,张闭口髁突均在关节凹内。诊断: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反(牙合)、前牙闭锁(牙合))。 治疗经过:(?)拔除半月,关节症状好转,张口两横指。一月后戴上活动矫正器,(?)舌簧唇向开展。两月后关节症状基本缓解,张口近三横指、弹响减轻、咀嚼较前明显好转,可嚼花生米。拔(?)、排齐(?)、同时(?)也易于唇向开展,增大前牙覆盖。半年后复诊:(?)后移已入牙列,(?)剩余1.5mm间隙,前牙覆盖正常,保持。一年后照片复查:左侧张门位:髁突向前滑动增大,稍超过上颌关节。右侧:张口时髁突可滑至上颌结节处。双侧颞颌关节腔前后间隙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9.
碧兰麻在拔牙术中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咏  陈爱国 《人民军医》2004,47(9):513-515
目的 :评价碧兰麻在拔牙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门诊接受拔牙 196例 2 37颗患牙 ,随机分成碧兰麻麻醉组和利多卡因麻醉组 ,采用双盲法分别进行麻醉 ,上、下颌前牙及上颌双尖牙均采用常规唇、舌侧黏膜下浸润麻醉 ,下颌双尖牙和上、下颌磨牙采用阻滞麻醉。注射剂量 :浸润麻醉碧兰麻 0 8ml,利多卡因 2ml;阻滞麻醉碧兰麻 1 7ml,利多卡因 3ml。注射 5min后由同一位高年资医师完成牙拔除术 ,并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标尺VAS法对两组麻醉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碧兰麻组 95颗患牙 ,麻醉完全 71 6 % ,良好2 2 1% ,有效 4 2 % ,失败 2 1% ;利多卡因组 14 2颗患牙 ,麻醉完全 30 3% ,良好 4 3 7% ,有效 19 7% ,失败6 3% ;两组比较 ,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碧兰麻麻醉效果优于 2 %利多卡因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口腔局麻药  相似文献   

20.
牙髓治疗时碧兰麻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黎  李京花 《人民军医》2003,46(1):40-41
1999~ 2 0 0 0年 ,我院在牙髓治疗时应用碧兰麻麻醉 ,未发现其明显不良反应 ,且安全可靠 ,麻醉持续时间长。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6 2例 6 6颗牙 ,男 38例 ,女 2 4例 ;年龄18~ 6 0岁 ,平均 36 5岁。上颌磨牙 18颗 ,上颌双尖牙 12颗 ,下颌前牙 8颗 ,下颌双尖牙 8颗 ,下颌磨牙 2 0颗 ,其中慢性牙髓炎需做牙髓治疗 6 2颗 ,需制备窝洞 4颗。全身健康情况良好 ,临床诊断为急、慢性牙髓炎需做牙髓治疗或需在局麻下制备窝洞的上颌后牙及下颌牙齿。排除患牙大部分或全部死髓对局麻药过敏 ,有心血管、肝、肾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麻醉前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