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环球  何晓松 《江苏医药》2003,29(8):569-570
目的 检测胃癌患外周血中癌细胞端粒酶活性,以探讨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用PCR-TRAP-ELISA法检测52例胃癌患外周血端粒酶的活性,按照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有无转移来分析端粒酶与胃癌的关系。结果 外周血中检测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53.8%,低于相应的胃癌组织阳性率(81.3%),胃癌患外周血中肿瘤细胞端粒酶相对活性的升高与患的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对患判断肿瘤是否转移复发,检测患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要优于检测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采用原位杂交和原位末端DNA片段标记技术对60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和细胞凋亡指数(AI)进行检测。结果,60例中49例端粒酶阳性,占81.67%;55例可观察到凋亡细胞。32例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中端粒酶阳性率为93.75%,明显高于28例无淋巴结转移组的67.86%(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AI为(5.51±2.70)个,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8.82±3.17)个(P<0.05);淋巴结转移组胃癌中的端粒酶活性与AI呈负相关(P<0.05)。提示,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可作为胃癌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3.
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道兵  罗旭 《贵州医药》2005,29(10):879-882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改良的TRAP法对40例膀胱癌组织、20例膀胱癌癌旁2cm膀胱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用Yecan酶免分析仪连续测定其450~630nm的OD值。结果40例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为0.567±0.251。正常膀胱组织无端粒酶活性存在。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高于癌旁组织OD值(P<0.01)。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Ⅲ级>Ⅱ级>Ⅰ级(P<0.05),OD 值在膀胱癌中随分级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浸润性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明显高于浅表性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P<0.01)。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P<0.05)。复发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明显高于原发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 值(P<0.05)。结论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及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与膀胱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以及是否复发无关。但端粒醇活性强度OD值与膀胱癌的分级、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复发有关。膀胱癌各病理参数中端粒酶阳性率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用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作为比较可能更能显示其真正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胃癌形成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 ,采用 TRAP-PCR-EL LSA方法对 32例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32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强阳性 19例 ,弱阳性 10例 ,阴性 3例 ,阳性率为 91.0 % ( 2 9/ 32 ) ;癌旁组织中 2例呈弱阳性 7% ( 2 / 2 8) ,其余为阴性。提示端粒酶活性可能成为该类疾病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测定子宫内膜癌组织42例,正常子宫内膜8例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hTR(人类端粒酶RNA模板基因)活性表达率为85.7%和35.7%,有显性差异(P<0.01)。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的部位,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浸润程度,淋巴结转转移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TR活性表达率明显增高,可能与肿瘤的发生有关。但与子宫内膜癌的发展,转移与预后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6.
日益增多的资料提示,端粒酶激活是恶性肿瘤一个显的生物学特征,是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的根本所在。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研究国内外已有报道,我们采用TRAP-PCR-ELISA技术检测胃液中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探索其在胃癌诊断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作为胃癌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PCR-ELISA)检测72例胃病患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结果 胃癌标本端粒酶检测阳性率为84.4%(27/32);癌旁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为4.2%(1/24);慢性浅表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标本端粒酶阳性率0%(0/16)。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可能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胃癌标记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宫颈病变细胞端粒酶的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CIN1 108例,CINⅡ50例,CINⅢ35例,宫颈鳞癌38例,腺癌14例,正常对照组40例,年龄22 ~ 65岁,平均年龄44...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胃癌及癌前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对就诊的胃癌者、行溃疡性手术者和行胃镜检查者共计178例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疾病包含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中晚期胃癌。结果根据患者病情分为胃炎组、肠上皮化生组、胃癌组,另取正常胃黏膜为空白对照组。端粒酶阳性检出率胃炎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组与胃炎组、肠上皮化生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性别、肿瘤位置、大小、浸润深度、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胃癌端粒酶表达水平关联性不大。结论端粒酶不但能在胃癌组织中可以检测到,在癌前病变也有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银染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和TRAP-ELISA两种方法检测人胰腺癌细胞株中端粒酶活性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 用TRAP-银染法和TRAP-ELISA两种方法检测人胰腺癌细胞株及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并检测经RNase和加热处理的阴性对照标本。结果 10个以上的P3细胞均为端粒酶阳性,而RNase和加热处理的标本均为阴性,胰腺癌细胞株Patu-8801亦为阳性,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为阴性。结论 两种方法均为特异、敏感的端粒酶活性检测法,TRAP-ELISA方法更简单、方便,并证实两株人胰腺癌细胞株均为端粒酶阳性。  相似文献   

11.
端粒和端粒酶与人类的衰老和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端粒是一种封闭真核染色体末端的脱氧核糖核酸,对染色体起保护作用,端粒酶是一种特异的染色体末端转移酶,它的存在解决了染色体末端复制缩短问题,同时认为端粒酶的过度表达与细胞的永生化和癌变直接相关。因此,有关端粒和端粒酶的深入研究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细胞癌变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李道兵  罗旭 《贵州医药》2004,28(10):873-875
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手术前后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微孔板杂交法对 2 4例膀胱癌患者术前尿、2 0例术后尿和 10例正常人尿进行定量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结果 2 4例膀胱癌患者术前自排尿端粒酶阳性率 83 3% (2 0 / 2 4 ) ,端粒酶活性OD值 0 4 4 8± 0 2 32 ;术后 2 0例膀胱癌患者自排尿端粒酶阳性率 10 0 % (2 / 2 0 ) ,端粒酶活性OD值0 2 16± 0 16 3;10例正常健康人的尿沉渣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均阴性 ,端粒酶阳性率为 0 0 % (0 /10 ) ,端粒酶活性OD值 0 0 84± 0 0 5 8;膀胱癌患者术前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率和端粒酶活性OD值明显高于术后患者尿及正常人尿的端粒酶阳性率和OD值 (P <0 0 0 1)。结论检测尿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可以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膀胱癌早期诊断和术后随访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14.
Telomerase and its potential for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elomerase and telomeres are attractive targets for anticancer therapy. This is supported by the fact that the majority of human cancers express the enzyme telomerase which is essential to maintain their telomere length and thus, to ensure indefinite cell proliferation--a hallmark of cancer. Tumours have relatively shorter telomeres compared to normal cell types, opening the possibility that human cancers may be considerably more susceptible to killing by agents that inhibit telomere replication than normal cells. Adva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ulation of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the telomere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elomerase and telomere associated binding proteins have opened new avenues for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Here, we review telomere and telomerase biology and the various approaches which have been developed to inhibit the telomere/telomerase complex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y include inhibitors of the enzyme catalytic subunit and RNA component, agents that target telomeres, telomerase vaccines and drugs targeting binding proteins. The emerging role of telomerase in cancer stem cell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cancer therapy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端粒酶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诊断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TRAP-ELISA方法,对109例乳腺癌、30例正常乳腺组织及囊性增生病、30例乳腺腺纤维瘤和10例乳腺癌前病变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正常乳腺组织及囊性增生病无端粒酶活性,乳腺腺纤维瘤有23.33%端粒酶呈弱表达,乳腺癌前病变有4例端粒酶表达。乳腺癌中88.07%可以检测到端粒酶活性,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端粒酶阳性率不断上升。其中端粒酶阳性率在临床I期为64.29%,Ⅱ期及以上为91.58%(P<0.05)。端粒酶阳性率在腋淋巴结转移阴性组中为75.56%,而转移阳性组中为96.88%(P<0.01)。端粒酶表达在ER(-)组与ER(+)组间无明显差别。端粒酶表达在PgR(-)为95.08%,在PgR( )组为79.17%(P<0.01)。结论:正常乳腺组织中无端粒酶表达。从乳腺癌癌前病变至各期乳腺癌中,端粒酶表达逐渐上升,端粒酶激活可能是乳腺癌形成和发展中的关键步骤,可以为乳腺癌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在其预后判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临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1990年1月至2008年5月手术治疗16例残胃癌患者与同期收治的其他胃癌626例对比。结果残胃癌男性多于女性,初次胃部分切除手术距残胃癌的诊断时间平均为13.5年,70%为BillrothⅡ式吻合者,63.3%发病在吻合口,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28%、15%,与同期其他胃癌对比74%、46%、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3)。结论残胃癌可行全胃切除,P形空肠袢代胃Roux—en-Y式吻合重建消化道。残胃癌的手术治疗可获得与原发性胃癌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宋魏 《天津医药》2014,42(8):799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和胃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胃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和34例胃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观察。结果 胃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和胃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肿瘤发病部位、远处转移及区域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yN 、CgA和CD56三者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2个因素与预后相关(P<0.05);胃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短于胃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患者(P<0.05)。结论 免疫组化染色对胃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和胃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确诊具有重要意义,肿瘤神经内分泌细胞数量的多少对患者预后评估及辅助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EBER显色原位杂交技术(CISH)在口腔颌面部淋巴上皮癌中特有的操作与改进方法。方法应用CISH技术,荧光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EBER原位杂交检测试剂盒对40例疑为口腔颌面部淋巴上皮癌的病例进行EBER检测。结果EBER阳性率为95%;阳性信号主要定位在肿瘤上皮细胞巢的细胞核上,呈棕黄色,周围淋巴细胞及正常组织未见明显着色;信号定位准确,染色结果清晰易辨,无背景干扰。结论简化操作EBER原位杂交检测试剂盒能够节省时间、增强信号强度和提高工作效率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506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9个可能的风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糖尿病、术前胃潴留、吻合方式及精神紧张等是导致胃排空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而年龄、根治范围、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并不影响胃功能恢复。结论糖尿病、术前精神紧张、术前胃潴留,毕Ⅱ式吻合方式是胃排空障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