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有研究确认大宗人群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与季节有明确相关性,但没有关于全髋及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季节因素的相关研究。 目的:分析全髋及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季节的相关性。 方法:对866例行全髋及全膝人工关节置换的1114个关节进行回顾性分析,共506个髋关节,608个膝关节。其中,男313例420个关节,287髋、133膝;女553例694个关节,219髋、475膝。平均年龄(60.98±0.87)岁。关节置换后3,7,10 d复查彩超检测下肢和盆腔深静脉行下肢多普勒彩超检查,分析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季节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人工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夏冬季差异最明显(χ2=7.190,P=0.007),春夏(χ2=6.995,P=0.008)、秋夏季(χ2=5.663,P=0.01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表明季节与关节置换后血栓发生率有明显的相关性,冬季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和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以我院2017年9月—2018年10月因双膝重度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选择膝关节置换方案分为2组,单膝组(31例,31膝)行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双膝组(31例,62膝)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和术后3 d血红蛋白水平,术后失血量和输血量,并评价两组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力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结果双膝组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膝组(P<0.05);而两组在其他系统并发症及感染、肺栓塞、死亡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双膝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单膝组,失血量及输血量均显著高于单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双膝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单膝组(P<0.01),两组膝关节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力分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3.
背景深静脉血栓由于可继发致命性的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已被公认为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随着人工关节外科的不断发展和手术日益普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已倍受关注.目的观察髋臼周围动静脉的解剖位置及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损伤情况,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设计单一样本观察,自身前后对照.单位大体解剖在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解剖实验室完成,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浙江中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完成.对象正常成年人体骨盆标本60具(男30具,女30具),选择浙江中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2002-03/2003-08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方法大体实验于2003-03/05在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进行.观察60具骨盆标本双侧髂外动静脉的解剖位置及股动静脉分支与髋臼的关系.为了观察方便,制作髋臼的12点划分模式图,从髂前上棘到髂前下棘作一条连线,该线的延长线与髋臼缘相交处即确定为12点,其他点按顺时针排列.对30例患者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周行双侧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髂外动、静脉及股动、静脉分支与髋臼的解剖关系.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③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正常成年骨盆标本60具,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3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髂外动静脉及股动静脉的解剖观察结果发现股动静脉分支旋股内外动静脉绕髋臼走行,且进入髋臼内;拉钩的安全位置在点12~3和5~9点为安全区,反之9~12点及3~5点为易损伤区.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进行双侧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发现有11例并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7%.③不良事件及副反应3例出血达1 000 mL.为充分暴露手术视野,用拉钩阻挡肌肉等组织,即造成血管的长期积压,血流迟缓.结论人工全髋置换术易损伤髋臼血管内壁,从而导致血流减慢和血小板聚集,最终促使血栓形成.同时术中失血多,使血液黏稠导致血栓形成.根据易损伤区及安全区模式图可知,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可以减少的.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膝关节置换技术日趋成熟化,但由于各地区差异,其在住院时间、用药等诸多方面未形成规范、统一的共识,故为了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医疗费用,2009年中国原卫生部开始推广临床路径工作。目的:分析执行临床路径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的效果与效益。方法:纳入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符合因骨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的病例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65例患者接受临床路径干预,对照组65例未接受临床路径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抗生素使用情况、置换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置换后膝关节功能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置换前住院时间均缩短,总住院费用、药品费用及检查费用均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抗生素使用更合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研究组置换后3个月膝关节K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在手术费用、置换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置换后1个月膝关节KSS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临床上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实施临床路径干预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更有效的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较高.目前尚不清楚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目的:观察不同原发病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47例,年龄64~93岁,根据原发病不同分为2组:骨折组68例,置换前经历了创伤,均为股骨颈骨折患者;骨病组79例,术前未经历过创伤.根据患者生理年龄、置换前社会活动能力、骨质情况、预期寿命等选择全髋假体,其中采用生物学假体5例,混合型假体12例,其他全部采用骨水泥型假体.对术后出现患肢肿胀和/或疼痛,下肢伴有或不伴有Homans征/Neuhofs征阳性的患者常规应用加压超声技术进行超声多谱勒检查.结果与结论:骨折组置换后32例出现患侧肢体肿胀,伴有疼痛者20例,出现Homans征/Neuhofs征15例,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29例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股骨颈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1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症状,于置换后17 d猝死,尸检证实为伤侧下肢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骨病组置换后20例出现患侧肢体肿胀,伴有疼痛者11例,出现Homans征/Neuhofs征9例,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股骨颈骨折患者比骨病组患者具有更高的血液凝固状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更高(P<0.05).提示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背景:大量文献研究表明,空气波压力治疗在预防髋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有重要作用。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8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加个人行为功能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置换后第2天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双下肢;比较两组患者患肢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结果与结论:治疗后2周,试验组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明显减少,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缓解患肢肿胀,改善凝血综合指数,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已成为各种髋部疾患的最终治疗手段。但THR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却成为临床上一项棘手问题,处理不当可能继发致命的肺血栓栓塞症。文献报道THR后DVT发生率较高,可达40%。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手术时间的缩短和预防措施的改进,术后DVT的发生率有不断下降的趋势。认为临床预防DVT的发生是THR手术成功的关键,现将THR后DVT的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双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2001—02~2006—06我院为17例患成功行双侧全膝置换术。手术配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9.
背景:深静脉血栓由于可继发致命性的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已被公认为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随着人工关节外科的不断发展和手术日益普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已倍受关注.目的:观察髋臼周围动静脉的解剖位置及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损伤情况,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设计:单一样本观察,自身前后对照.单位:大体解剖在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解剖实验室完成,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浙江中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完成.对象:正常成年人体骨盆标本60具(男30具,女30具),选择浙江中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2002-03/2003-08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方法:大体实验于2003-03/05在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进行.观察60具骨盆标本双侧髂外动静脉的解剖位置及股动静脉分支与髋臼的关系.为了观察方便,制作髋臼的12点划分模式图,从髂前上棘到髂前下棘作一条连线,该线的延长线与髋臼缘相交处即确定为12点,其他点按顺时针排列.对30例患者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周行双侧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髂外动、静脉及股动、静脉分支与髋臼的解剖关系.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③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正常成年骨盆标本60具,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3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髂外动静脉及股动静脉的解剖观察结果:发现股动静脉分支旋股内外动静脉绕髋臼走行,且进入髋臼内;拉钩的安全位置在点12~3和5~9点为安全区,反之9~12点及3~5点为易损伤区.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进行双侧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发现有11例并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7%.③不良事件及副反应:3例出血达1 000 mL.为充分暴露手术视野,用拉钩阻挡肌肉等组织,即造成血管的长期积压,血流迟缓.结论:人工全髋置换术易损伤髋臼血管内壁,从而导致血流减慢和血小板聚集,最终促使血栓形成.同时术中失血多,使血液黏稠导致血栓形成.根据易损伤区及安全区模式图可知,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可以减少的.  相似文献   

10.
背景:现中国临床上常用抗凝药物为利伐沙班,但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同时,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增加。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具有良好预防效果,但对于能否将其作为全膝关节置换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常规用药至今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比较阿司匹林和利伐沙班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324例骨关节炎患者随机等分为3组,于置换后12 h,分别用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干预治疗14 d。所有患者均随访4周。 结果与结论:与低分子肝素组相比,利伐沙班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P0.05)。结果证实,利伐沙班拥有较强抗凝效果,但并发症发生率高。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相比疗效和安全性均无差异。阿司匹林作为全膝关节置换后多模式抗凝治疗的一部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背景: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早期功能恢复一直存在着争议。目的:评价双膝骨关节炎患者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方法:根据置换方案将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双膝骨关节炎患者86例(116膝)分为两组,双膝组(n=29,58膝)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单膝组(n=57,57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分别对两组患者置换前后的关节活动度、屈曲挛缩度、肌力、疼痛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置换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71,0.418);置换后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及双下肢不等长双膝组均显著低于单膝组(P=0.006,0.0013,0.026);同时双膝组置换后HSS评分优于单膝组(P=0.003)。提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在屈曲挛缩度、疼痛症状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方面优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而两种方案在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下肢肌力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背景: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早期功能恢复一直存在着争议。目的:评价双膝骨关节炎患者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与选择性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方法:根据置换方案将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双膝骨关节炎患者86例(116膝)分为两组,双膝组(n=29,58膝)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单膝组(n=57,57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分别对两组患者置换前后的关节活动度、屈曲挛缩度、肌力、疼痛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置换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71,0.418);置换后屈曲挛缩度、疼痛评分及双下肢不等长双膝组均显著低于单膝组(P=0.006,0.0013,0.026);同时双膝组置换后HSS评分优于单膝组(P=0.003)。提示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在屈曲挛缩度、疼痛症状评分、双下肢不等长及HSS评分方面优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而两种方案在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下肢肌力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8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68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吸烟时间长、术前下肢静脉有病变者、有糖尿病病史、有高血压病史、术前体质量指数>27 kg/m2、术中失血量>500 m L、术后未进行下肢辅助锻炼、术后卧床时间>4 d、血液高凝、有心房颤动史、合并肺部感染是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单因素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下肢病变、术中失血量>500 m L、血液高凝、高血压病史、心房颤动病史、肺部感染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较多,因此应重视这些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背景:当患者双侧膝关节发生退变性骨性关节炎时,是一期双侧同时全膝关节置换还是分期置换,目前仍存在争论。目的:比较一期与分期全膝关节置换修复双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收集于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治疗的双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照患者手术方法分为一期组(n=68)和分期组(n=71),采用Gemini MK II全膝关节系统分别进行一期全膝关节置换和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结果与结论:与分期组相比,一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短,平均术后输血量较大,医疗费用较低,但两组患者的术后膝关节功能、并发症、患者满意度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且至末次随访均未发现假体周围骨溶解。提示尽管一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增加患者的输血量,但是能够节约医疗费用、减少住院天数,因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双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张茗 《全科护理》2014,12(7):617-617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干预。[方法]对32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采取早期、有效的护理干预,预防DVT的发生。[结果]无一例发生DVT,患膝功能恢复好。[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能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背景:人工关节置换后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但有关感染发生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分析影响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22例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25例,女97例,平均年龄63.1岁(27~82岁),平均随访3.6年.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对性别、年龄、肥胖程度、关节原发病(是否为免疫相关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关节内注射类固醇类消炎药史、假体类型、术中失血量、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发热(> 38 ℃)持续时间、术后1 d血色素13项临床因素与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置换后发生感染9例,发生率为7.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与感染相关的因素中手术持续时间长、术后伤口引流量多及术后发热持续状态长者,置换后发生感染的风险分别增加到5.823,10.561,7.757倍(P < 0.05).提示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及术后发热持续状态是预测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背景:人工关节置换后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但有关感染发生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分析影响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22例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25例,女97例,平均年龄63.1岁(27-82岁),平均随访3.6年。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对性别、年龄、肥胖程度、关节原发病(是否为免疫相关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关节内注射类固醇类消炎药史、假体类型、术中失血量、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发热(〉38℃)持续时间、术后1d血色素13项临床因素与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置换后发生感染9例,发生率为7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与感染相关的因素中手术持续时间长、术后伤口引流量多及术后发热持续状态长者,置换后发生感染的风险分别增加到5.823,10.561,7.757倍(P〈0.05)。提示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伤口引流量及术后发热持续状态是预测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背景:膝关节外翻畸形临床相对较少,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治疗效果不如膝关节内翻畸形。对于置换入路、软组织松解方法步骤及假体选择目前均无统一看法。目的:总结病例资料,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中医院关节骨一科同一组医师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37例(42膝)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13个膝关节;女26例,29个膝关节。年龄56-78岁,平均63.7岁。对比分析患者置换前后膝关节活动范围、股胫角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的差异,评估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临床效果。结果与结论:置换后随访6-36个月。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由置换前平均68.5°提高到置换后末次随访时平均108.5°,置换前股胫角平均16.82°。减少到置换后末次随访时平均5.62°,置换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平均39分提高到置换后末次随访时88分,末次随访时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疗效肯定,是改善畸形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08年8月行关节置换手术58例临床资料.结果:58例中髋关节置换32例,膝关节置换26例.均经循证分析,针对发病原因,制定DVT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基本措施如术前评估及健康教育、促进静脉回流、观察下肢血液回流、加强引流管护理、选择合适穿刺部位等,同时辅以物理干预和药物预防.本组术后仅3例发生DVT,发生率5.2%.结论: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内避免三大病因是预防DVT形成的关键,同时应采取综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降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如无经过治疗及护理DVT的发生率可达47.1%。我科2000/2005—05共行人工关节置换术119例,术后并发DVT10例,采用“预防为主,配合治疗”的方法,疗效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