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普通柄与加长柄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8例,全部患者均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其中12例患者行加长型骨水泥型股骨柄半髋置换术,16例患者行普通型骨水泥型股骨柄半髋置换术,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接近术前,两组近期随访均无假体移位、松动及下沉。结论:对于高龄粗隆间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在骨折复位固定良好的前提下,加长柄骨水泥型临床疗效较普通柄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并无明显优势,但仍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对远期效果行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普通柄与加长柄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8例,全部患者均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其中12例患者行加长型骨水泥型股骨柄半髋置换术,16例患者行普通型骨水泥型股骨柄半髋置换术,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接近术前,两组近期随访均无假体移位、松动及下沉。结论:对于高龄粗隆间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在骨折复位固定良好的前提下,加长柄骨水泥型临床疗效较普通柄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并无明显优势,但仍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对远期效果行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背景:采用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还存在一些争议。 目的:观察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对比。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的23例高龄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的患者11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12例。比较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Harris评分,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12-18个月随访,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组治疗后主动直腿抬高角度、治疗后下床时间、治疗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1周Harris评分优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治疗后6周、3个月、6个月的Harri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组远期髋关节疼痛的发生率高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因此,作者认为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后近期疗效较好,但远期综合疗效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股骨部分采用非骨水泥固定已成为国际流行的趋势,但临床上许多诸如高龄、绝经、强直性脊柱炎等情形导致发生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其选用生物固定柄的股骨柄效果仍有待大宗病历证实。目的:总结使用BetaCone双锥度生物固定型髋关节柄在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6-10/2008-01在天津市人民医院完成。对象:选取同期天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11例严重骨质疏松患者(11髋),强直性脊柱炎4例,髋关节置换后无菌性松动5例,股骨颈骨折2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2例虽为双侧患病,但考虑到患者身体状况仅行单侧置换。BetaCone双锥度生物固定型髋关节柄假体为德国LINK公司产品。方法:11例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均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融合髋手术先行股骨颈楔形截骨以获得较好的显露。在髋臼假体安装完成后,股骨髓腔近端开口,保持正确的前倾角打入髓腔锉,选用与扩髓锉同号的假体安装复位。置换前后使用Harris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常规摄髋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了解假体与骨界面是否有透光区和硬化带,观察假体是否有移位发生以及假体与股骨的接触情况、假体固定的稳定性。主要观察指标:全髋关节置换效果,置换后并发症。结果:11例骨质疏松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目前平均随访8.7个月。由于本病例分析是早期报道,故取4例随访时间达6个月的患者病历进行结果分析。Harris评分由置换前的平均47.3分上升到置换后的83.2分,优良率90.1%,最近一次随访X射线片评价假体在位良好,无松动、下沉现象,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满意。1例翻修患者于髋关节置换后3个月复查时发现1区有局限性透光带,无明显硬化带,患者无静息痛或活动疼痛,无全身发热、局部红肿表现,为骨长入性稳定。置换过程中发生大转子骨折1髋,经张力带钢丝固定良好。股骨劈裂1髋为股骨距裂纹骨折,再次处理髓腔,假体置换后4个月骨折愈合,假体稳定。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未发生神经并发症,无急性感染和下肢深血栓形成。结论:使用BetaCone双锥度生物固定型髋关节柄治疗需行全髋关节置换的严重骨质疏松患者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选择初次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不稳定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骨水泥型组和生物型假体组,各30例,分别行相应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髋关节脱位发生情况和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骨水泥型组和生物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型组住院时间短于生物型组(P0.05)。骨水泥型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生物型组(P0.05)。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患者均出现髋关节脱位的情况。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骨水泥型组Harris评分高于生物型组(P0.05)。结论与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相比,骨水泥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不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患者住院时间更短,在改善患者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更易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中国临床康复》2010,(39):7377-7377
1股骨颈内侧径测量法术前选择股骨假体型号 2股骨峡部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中的作用 3高龄患者锥形股骨柄假体全髋置换后的中期疗效 4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42例:5年同一机构治疗者≥12个月结果随访 5个体化股骨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骨水泥型和生物型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31例,其中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术63例,生物型半髋关节置换术68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和术后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生物型半髋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少于骨水泥型组(P0.05),骨水泥型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均少于生物型关节置换组(P0.05);骨水泥型组和生物型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7%和10.3%,术后1年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9.8%和91.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行骨水泥型和生物型半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状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普遍认为非骨水泥型假体适用于年龄< 65岁的患者,骨水泥假体适用高龄、骨质情况欠佳的患者.但没有明确证据表明非骨水泥假体不适用于年龄> 70岁、既往身体健康、日常活动量满意、无骨质疏松或有轻度骨质疏松的患者.目的:观察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用于老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效果.方法:纳入行非骨水泥假体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年龄> 70岁的老龄患者57例65髋,平均年龄86.3岁;其中股骨颈骨折33例33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8例25髋,髋关节发育不良6例7髋.记录置换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置换后初次下床活动的时间、置换前及置换后3,6,12,24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X射线片结果、置换后并发症.结果与结论:随访6~40个月,平均19.6个月.53例完成随访,4例失访,未发现假体松动和需翻修手术病例.Harris评分由置换前的平均(40.7±18.9)分提高到置换后的(89.2±5.5)分,优良率为93.7%.置换后并发症包括术口血肿1例、脑血管意外1例几泌尿系感染1例.提示老龄患者用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能达到满意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背景: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移位股骨颈骨折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案,但是否应用关节置换作为转子间骨折的初次治疗,目前国内学者还有争论。目的:通过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纳入老年髋部骨折患者90例,年龄≥80岁,转子间骨折组35例,股骨颈骨折组55例。患者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随访1-5年,从置换过程时间、出血量,置换后负重时间、并发症,Harris评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两组平均随访2.8年,在髋关节间隙变化、疼痛、假体柄松动下沉,假体翻修率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过程中出血量、置换后负重时间、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转子间骨折组比股骨颈骨折组置换时间稍长(P〈0.01)。说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的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具有与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水泥柄LubinuSSPII假体与生物柄Corail假体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患者髋部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56例(共72髋),分为两组,水泥组26例(34髋)使用LubinuSSPII假体,生物组30例(38髋)使用Coral假体。术后连续随访3年。术后以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活动度及并发症。结果两种假体置换后2年和3年的Harris评分有所不同(P〈0.05),水泥组3年后无假体松动发生,3例发生骨溶解;生物型假体置换3年后1例发生溶骨性疾病,无假体松动发生。结论Corail全涂层股骨柄假体治疗髋部疾病与高性能骨水泥LubinuSSPII柄假体相比,其早期临床疗效和稳定性欠佳,但术后3年疗效尚可,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均低于骨水泥假体.其长期临床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抛光型股骨柄假体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假体置换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双锥面高抛光股骨柄段体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63例67髋。股骨假体固定采用第二代骨水泥技术,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髋关节脱位发生。双下肢长度差异为(3.1±1.2)mm。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6±10)分。结论抛光型股骨柄假体通过其在假体设计和假体固定上的改进,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假体置换中所遇到的假体固定困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背景:许多学者均认为骨水泥型全髋置换适合应用于年老且合并较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生物型全髋置换适用于较为年轻的患者。目的:对比中年患者生物型全髋置换和骨水泥型全髋置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比分析58例骨水泥型全髋置换者与70例生物型全髋置换者置换后6个月、2年及5年的肢体功能恢复与影像学评估结果以及Harris评分,均为40~60岁中年患者。结果与结论:生物型假体置换后6个月、2年、5年的Harris评分明显优于骨水泥型假体(P〈0.05),5年生存率也高于骨水泥型假体(P〈0.05)。骨水泥型假体置换后6个月,3例发生自发溶骨性疾病,3例2年后发生假体松动,3例5年后发生线性渗透溶;生物型假体置换2年后2例发生自发溶骨性疾病,置换后5年1例发生假体松动。说明生物型假体较骨水泥型假体更能促进中年患者置换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少在5年的随访过程中获得了更令人满意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动力髋螺钉、动力髁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甚至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经皮微创钢板固定,疗效肯定.但此类方法并非适应所有转子间骨折,尤其是年龄在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多为不稳定型,大多合并有内科疾病,内固定失败率较高.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27例,男11例,女16例,平均年龄84.6岁.采用髋关节后外侧改良Gibson入路,将大转子解剖复位,作为测量肢体长度和安装假体的一个重要标志.所有患者均使用骨水泥加长股骨假体柄,除2例合并有髋关节炎的患者行全髋置换外,其余患者均为双动股骨头置换.结果与结论:本组患者均安全渡过手术期,术后开始负重行走时间为置换后7-16 d.27例随访6-48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等,骨折有满意骨痂生长.置换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78-94分,平均达85.4分,优良率达78%.1例因护理不当发生髋关节后脱位,2例在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相应治疗后均痊愈.提示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卧床时间短,能早期负重行走,并发症少,肢体功能恢复佳等优点,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金属大头全髋关节置换(THA)与双极半髋关节置换(BHA)处理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高龄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114例,包括金属大头THA 53例,BHA 61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Harris评分及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评价两种术式后的髋关节功能,影像学观察两种术式后骨溶解及假体松动情况。结果两种术式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HA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金属大头THA(P<0.05);两组术后Harris评分结果类似。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结果表明,术后金属大头THA行走评价方面与BHA类似,但在术后疼痛、术后髋关节活动度方面则优于BHA;影像学结果表明两组术后随访期内均未发生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结论金属大头THA较BHA更适合于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温哥华(Vancouver)B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采用生物型长柄股骨假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收治的80例Vancouver B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床位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骨水泥型长柄股骨假体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生物型长柄股骨假体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治疗效果、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90.00%、77.50%,观察组明显较高(P0.05)。术前两组VAS、Harris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VAS、Harr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50%、22.50%,观察组明显较低(P0.05)。结论非骨水泥长柄股骨假体治疗Vancouver B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疗效较佳,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明显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骨科中心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骨水泥人工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计67例。其中采用普通骨水泥柄半髋或全髋52例,加长骨水泥柄半髋或全髋15例。结果67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5个月,术后均行骨质疏松治疗。Harris评分:优51例,良9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76.1%。结论骨水泥人工髋关节置换可迅速地稳定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断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背景:髓腔解剖交锁股骨假体为圆柱柄,文献报道其临床疗效满意,但也有研究显示有些患者出现大腿痛,骨改建引起的股骨近端骨丢失,以及磨损碎屑相关的骨溶解等。F2L股骨假体为锥形柄,文献报道临床疗效满意,大腿痛的发生率较低。目的:对比观察髓腔解剖交锁与F2L生物型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的中长期疗效。方法:1997年11月至2005年1月采用生物型股骨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60例66髋,52例58髋获得随访。其中采用髓腔解剖交锁生物型股骨假体24例26髋,随访10年3个月至15年5个月;采用F2L生物型股骨假体28例32髋,随访8年3个月-11年1个月。通过临床Harris评分和X射线片进行疗效观察。假体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以股骨假体的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翻修为终点。结果与结论:末次随访时髓腔解剖交锁组和F2L组的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后F2L组大腿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髓腔解剖交锁组(P<0.05)。髓腔解剖交锁组应力遮挡1度21髋(81%),2度5髋(19%);F2L组应力遮挡0度20髋(62%),1度12髋(3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髓腔解剖交锁组的应力遮挡与F2L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F2L组骨溶解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髓腔解剖交锁组(P<0.05)。Kaplan-Meier分析髓腔解剖交锁股骨假体和F2L假体生存率均为1.0(95%可信区间:0.98-1.00)。提示髓腔解剖交锁股骨假体和F2L生物型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长期疗效满意,F2L组大腿痛及骨溶解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髓腔解剖交锁组。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越来越多的高龄髋关节病变患者需要接受全髋置换治疗.但由于老年患者常存在骨质疏松,骨量易丢失,以及骨愈合能力差等问题,在施行全髋置换时,应选择何种固定类型以及何种设计的全髋股骨柄假体最为理想仍存在不同意见.目的:观察高龄患者锥形股骨柄假体全髋置换的中期疗效.方法:选择2002-02/2004-0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70岁以上应用锥形股骨柄假体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患者65例(70髋),术前诊断:股骨颈骨折35例,髋关节骨关节炎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8例,人工股骨头术后松动9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2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例.分别于置换后1周、3,6个月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对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X射线平片进行复查.结果与结论:6例因癌症死亡,4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余55例随访六七年,平均6.5年.末次随访髋关节Hards评分85~95分,平均90分.2髋出现轻度大腿痛,无一髋需行翻修治疗.置换后1年内X射线平片显示假体下沉小于1.5 mm者36髋.此后未再出现假体下沉.置换后3~6个月在Gruen 6区近段羟基磷灰石涂层部位出现典型的骨锚固征及松质骨和皮质骨密度增高影像.此后所有患者包括DorrC型髓腔者均无柄端周围的骨质增生或"底座征",也无股骨近段或远段髓内骨溶解及假体松动.按Engh标准评定全部患者均获骨性固定.提示锥形股骨柄假体的锥形设计特征既可获得置入髓腔后的初始固定,又可获得由于负重行走后的假体适度下沉所产生的二次稳定,用于高龄患者生物型全髋置换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人工股骨头置换后翻修2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2000-02/2007-05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进行髋关节翻修患者21例(21髋),均为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其中男6例,女15例;年龄65~85岁,平均74岁.11例髋臼磨损、4例假体松动、2例松动合并髋臼磨损行全髋关节翻修,髋臼缺损部位行松质骨颗粒充填植骨,2例假体周围骨折患者行复位内固定植入长柄假体加周围植骨,2例感染患者行旷置后二期全髋关节翻修.翻修假体的选择:非骨水泥型假体7例,骨水泥型假体3例,混合型假体7例,2例保留假体柄,2例假体周围骨折仅行股骨侧翻修.平均随访32个月,Harris评分平均79分,翻修采用骨水泥假体比非骨水泥假体效果差.结果提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翻修最常见的原因是髋臼磨损,翻修手术尽量采用非骨水泥假体.  相似文献   

20.
背景:终末期肾病患者由于长期的骨代谢、内分泌异常及使用激素,常易发生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疾病。当需行人工关节置换时相对于常规髋关节置换具有不同的特点。目的:观察生物型或骨水泥型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髋关节疾病的情况。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6年6月至2012年3月问收治15例终末期肾病合并髋关节疾病患者行全髋关节或人工股骨头置换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1例;股骨颈骨折8例(1例为双侧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5例,骨关节炎2例,共16髋。关节置换的方式包括全髋关节置换9髋(生物型5髋,股骨侧为骨水泥型4髋),人工股骨头置换7髋(生物型2髋,骨水泥型5髋)。出院后门诊随访X射线观察假体周围有无透亮区出现和动态变化情况,采用Harris评分和SF-36评分评估关节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置换后随访时间为0.5—4年,呈偏态分布,中位数时间为30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置换前的(53.0±5.8)分增加至末次随访的(86.0±3.8)分。SF-36评分由置换前的(65.0±2.4)分增加至末次随访的(83.0±4.9)分。出院前出现5例并发症,2例置换后透析时出现低血压休克,2例肺部感染,1例伤口延迟愈合,经对症治疗后恢复。置换后随访未见假体松动、脱位、假体感染等并发症。早中期随访结果显示,对于合并终末期。肾病的髋关节疾病患者髋关节置换可以解除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有效改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但部分患者由于本身终末肾病的进展可能会影响置换后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