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1],但本病有一定自限性,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抗感颗粒联合注射用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136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8例患儿采用炎琥宁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组68例患儿采用抗感颗粒联合注射用炎琥宁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3.5%(P<0.05),同时治疗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以及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采用抗感颗粒联合注射用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注射用炎琥宁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高,值得我国医学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重症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对19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98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中,EV71为主要致病病原体。男性多于女性,农村患儿多于城市。3岁以下患儿最多见,患儿年龄最大为10岁,最小为3个月。一年四季均有发病,3~5月、9~11月呈现两个发病高峰。临床特点:皮疹,稽留热、精神差、惊跳、白细胞计数增高、高血糖,呼吸频率、心率增快。有效治疗方法应予积极降颅压,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糖皮质激素抑制炎性反应,机械通气等对症治疗。结论重症HFMD患儿病情进展迅速,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以及心脏损害。动态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尽早发现重症倾向,及进行机械通气、积极改善循环功能状态可改善预后,降低重症HFMD患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抗感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 将21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0例口服抗感颗粒,对照组100例口服酚麻美敏混悬液.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儿在退热时间、缓解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缩短疗程及总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口服抗感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无显著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杨晓蓉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283-284
目的观察抗感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均给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部,4次/日,喷咽峡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感颗粒,1.5袋/次,3次/日。2组均以治疗5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愈率观察组为85.00%,对照组为6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00%,对照组为92.50%,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卡他症状、咽部肿痛、咳嗽等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组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感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点,总结其诊疗经验,探讨高危因素的早期发现、及时阻断病情进展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符合小儿手足口病重症的166例患儿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重症病例的临床特点为多见于3岁以内,病情进展快,多持续高热、精神差、肢体肌阵挛或无力、抽搐、呼吸频率或/和节律改变、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或降低、末梢循环不良,外周血WBC多升高,血糖升高,胸片异常或动态变化快;危重患者可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循环衰竭。病原学检查肠道病毒71(EV71)阳性62.07((54/87例),本组患儿治愈率为95.18%,死亡率为2.4%。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多为EV71感染,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密切观察,早期筛查出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及早干预治疗,在发生神经性肺水肿(NPE)之前提早采取以呼吸支持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抗感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抗感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0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0例口服抗感颗粒,对照组100例予病毒唑口服,其他基础治疗相同。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80%,总有效率92%,两者皆明显优于对照组(48%、75%),均P〈0.01。结论抗感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18例手足口病患儿资料。结果418例手足口病例多发生在3岁以下,主要表现为发热及皮疹,部分病例出现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血糖(GLU)升高。重症病例可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循环衰竭。重症病例治疗困难,病死率达2.9%。68例抽检病例中,EV71阳性23例,CoxAl6阳性2例,其它肠道病毒18例。结论手足口病病原体主要为EV71,多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及早识别重症病例的早期临床征象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5~9月收治的55例重症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55例均出现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半数以上患儿出现惊跳、肢体抖动、精神差和(或)嗜睡,部分患儿出现惊厥,危重型2例,均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肺功能衰竭、顽固性休克。应用利巴韦林、甘露醇、免疫球蛋白、甲基泼尼松龙等综合治疗,治愈38例,好转15例,2例死亡。结论 3岁以内HFMD患儿在病程的第3~5天易发展成重症,出现持续高热、惊跳、肢体抖动、抽搐、嗜睡多提示病情危重;出现频繁抽搐、昏迷、脑疝、呼吸困难、发绀、血性泡沫痰、休克则认为为危重型病例。重症手足口病起病凶险,须早期发现危重征象,并及早给予相关的治疗,以改善患儿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抗感颗粒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记录3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用药前以及用药后1~3d的临床症状,以评分法判定疗效并加以比较。结果使用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总有效率为84.4%。结论好医师抗感颗粒可较显著的改善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可作为治疗儿童呼吸道感染药物的良好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肠道病毒71型(EV71)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1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以婴幼儿为主,临床表现以典型皮疹、易惊、持续高热、肢体抖动、恶心呕吐等为主。重症EV71感染的本质是以脑干脑炎为主的脑炎和脊髓炎,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以对症等综合治疗为主,一旦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应立即采取积极的诊疗措施,将病情控制。结论 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病情重,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是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感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对儿科确诊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80例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多休息,多饮温热水,高热给予降温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抗感颗粒口服,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抗病毒口服。观察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65%,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抗感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起效快、疗效佳、能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总结诊治要点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46例EV71感染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儿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年龄分布以小于3岁的婴幼儿为主,均有发热及皮疹,部分患儿有呼吸、循环系统异常体征,46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脑实质损伤表现,尽早治疗可改善危重症患儿症状,治愈或好转42例(91.3%),死亡4例(8.7%).结论 EV71感染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与脑实质受累部位有关,其中脑干损害致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病情最为凶险,及早发现危重病例并予积极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抗感颗粒治疗62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抗感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前者62例,后者58例.治疗组在对症及抗感染基础上加服抗感颗粒,对照组只对症及抗感染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儿在解热时间和主要症状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抗感颗粒可明显改善症状和缩短疗程,适合1~3岁的小儿口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危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收治的重症、危重症手足口病病例进行分析。结果重症病例的临床特点是多发生于5岁以下患儿,病情进展快,危重症患者可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循环衰竭;采用综合治疗措施目前治愈率为99%,死亡率为1%。结论早期筛查出重症病例,防止重症进展成危重症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肠道病毒71型感染与手足口病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包括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A组和、埃可病毒(ECHOviruses)的某些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近年来,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以EV71最常见。2008年1~5月在安徽省阜阳,2009年2~4月在山东菏泽儿童群体中分别中发生EV71感染流行,部分患儿因伴有心、脑、肺等器官严重并发症经抢救无效死亡,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抗感颗粒(儿童装)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88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口服抗感颗粒;对照组:口服板蓝根颗粒,分别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89.4%,总有效率95.7%,对照组总显效率70.2%,总有效率84.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抗感颗粒疗效确切,安全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阿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和讨论阿昔洛韦对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效果和相关要点。方法:将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61例手足口病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C及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每日外加服用阿昔洛韦并观察其疗效。结果:经过1个疗程有效的隔离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77.4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昔洛韦参与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并可有效地减少局部口腔溃疡,减少病痛,缩短愈合时间,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患儿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2组均行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总有效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红细胞沉降率ESR(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退热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进食量恢复正常(口腔疼痛、流涎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 <0. 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 9%,高于对照组的69. 7%(P <0. 05);治疗后,2组CK-MB、ESR数值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 01);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患儿予以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加行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治疗总有效率,改善临床症状,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7例肠道病毒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病例资料。比较普通病例组和重症病例组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资料。结果: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多见于1~3岁婴幼儿(64.96%),主要症状为皮疹(98.29%)、发热(98.29%)。重症病例发生率较高(占82.05%),多有肢体抖动及易惊(77.78%)。常见并发症有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经对症及抗病毒治疗,重症者早期使用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甘露醇等治疗,治愈113例(96.58%),好转1例(0.85%),死亡3例(2.56%)。结论: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多见于婴幼儿,主要症状为发热、皮疹。重症病例发生率高,多有肢体抖动及易惊。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救治关键在于早期干预,控制进展,减少难治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