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比较3种前路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分别经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和椎间融合器植入融合术、颈椎前路减压钛网内植骨并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采取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和椎间融合器植入融合术或颈椎前路减压钛网内植骨并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式患者的JOA减分率优于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患者(P<0.05),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和椎间融合器植入融合术与颈椎前路减压钛网内植骨并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式之间减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和椎间融合器植入融合术或颈椎前路减压钛网内植骨并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效果优于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2.
颈前路减压后两种融合方法疗效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PEEK(聚醚醚酮)制作的颈椎融合器及自体髂骨移植进行颈前路减压术后的颈椎椎间融合.评估颈前路减压术后这两种融合方法的效果.方法 2004年7月至2009年2月行颈前路减压及椎间融合手术病例共54例,分为PEEK颈椎椎间融合器组(A组)30例和自体髂骨组(B组)24例.A组共融合49个节段;B组共融合36个节段.比较手术前后JOA(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病变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25~32个月,平均28个月.在1年随访时,A、B两组行减压及植骨手术的颈椎椎间隙均取得完全的植骨融合.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弧度的恢复及JOA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应用PEEK颈椎融合器治疗颈椎病,可以取得与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相同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单节段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近期随访效果。方法对26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颈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通过JOA评分法观察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的情况,通过随访X线照片观察手术节段的融合时间和椎间高度改变,对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患者症状均得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无椎间高度丢失,无症状再发,无融合器移位,术后平均3.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结论该椎间融合器减压融合技术可在术后获得即时稳定,有效重建病变节段椎间高度,避免了传统颈前路椎体开槽减压+植骨融合术的多种并发症,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高振甫 《医药论坛杂志》2013,(2):112-112,114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椎间自体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方法对89例脊髓型颈椎病实施前路减压椎间自体骨融合及钛板内固定手术,评价其疗效,并对患者术后进行随访。结果手术前及手术后的随访使用改进的JOA评分系统,发现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率达到86.3%,椎间自体骨融合率为100%。结论前路减压融合及钛板内固定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颈前路钢板系统-Orion钢板结合钛网容纳自体骨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回顾性调查32例行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自体骨)、Orion钢板内固定术的患者,其中男28例,女4例,平均年龄42、3岁,均为不稳定型下颈椎骨折脱位病例。结果:除1例患者于术后第一周出现钢板及螺钉松动,钛网移位外,其他患者均在围手术期无明显并发症,脊髓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颈椎生理曲度部分或全部恢复。结论: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颈椎生理曲度得到恢复,并能维持有效的椎间高度,促进植骨融合,从而为脊髓功能恢复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45~70岁,平均56.5岁。单节段病变者17例,双节段病变者10例,三节段病变者8例。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85~120min,平均95min。出血量100~190mL,平均140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术后5个月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病例出现。2例患者术后声音嘶哑,1个月后恢复。按JOA评分标准评定,本组优13例,良15例,好转7例。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椎间高度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结论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具有创伤性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植骨融合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路带锁钢板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方法20例颈椎病及颈椎损伤患者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20例患者在超过12个月的随访中全部取得了骨性愈合,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无内固定物损伤、滑脱、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能为固定节段椎体提供可靠的稳定性,提供椎骨融合率,并能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及生理弧度,减少继发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后方均有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应用一期后路单开门及前路减压、植骨及自锁钛板固定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1例前后方均有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一期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和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及自锁钛板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4年,植骨融合时间为13周,无植骨骨块滑脱或塌陷,未见钢板、螺丝钉断裂、松动等。按O dom法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0.5%。结论: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前后同时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恢复满意,前路减压后以髂骨块植入椎间隙、自锁钛板固定可获得良好的术后即刻稳定性,提高了植骨融合率,并可长期保持椎间隙的高度和颈椎的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块植骨术中以前纵韧带复合体重建替代颈前路接骨板与不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接骨板内固定植骨2种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以来颈椎相邻节段病变需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的患者211例,随机分为A组101例和B组110例.A组采用不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钛笼/髂骨块植骨钛板内固定,B组采用保留椎体后壁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块植骨前纵韧带复合体重建稳定髂骨植骨块,观察2组植骨融合率、植骨块滑脱、椎间高度的变化及JOA评分.结果 A组椎间融合率达到96.5%.3例经CT扫描为可疑不全融合,但未出现症状,椎间隙高度平均增加15.4%,3例出现植骨钛笼下沉,2例出现钛板松动.B组椎间融合率达到100%,椎间隙高度平均增加32.4%,未出现植骨块突出、椎间塌陷、嵌入椎管等移位现象.结论 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同样可以达到满意的减压效果,采用椎体前纵韧带复合体重建对植骨块进行稳定,在预防植骨块滑脱、椎间高度丢失、内置物并发症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25例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器(cage)植骨、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3~10个月,观察JOA评分改善率、Odoms临床疗效、植骨融合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末次随访时Odoms临床疗效评定,优8例,良14例,中3例,优良率为88%.JOA评分由术前的7.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12.8分,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54%.末次随访时cage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 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同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2年6月入住本院骨二科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同定术治疗;对其治疗效果及钛网植骨融合情况进行评价,采用JOA评分方法评价脊髓功能。结果45例患者进行6-25个月的随访,平均15个月,无失访者。钛网植骨均在11周左右达到临床愈合,所有病例均在术后3d、12、24、48周行CT扫描,结果湿示JOA脊髓功能评分南术前平均6.8分上升至术后13.5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2,P〈0.05);钛网植骨均与上下椎体融合,可见骨小梁通过。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同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显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Cage)或加用钢板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06年以来应用PEEK材料Cage或加用钢板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7例49节段:单节段11例:C3-4者2例,C4-5者2例,C5-6者6例,C6-7者1例;双节段10例:C4-5和C5-6者6例、C5-6和C6-7者4例;三节段6例:C3-4、C4-5、C5-6者:3例,C4-5、C5-6、C6-7者:3例;Cage植骨融合11例,钢板植骨融合9例,Cage联合钢板融合7例;手术前后应用JOA评分判定手术效果。结果本组平均随访[24.3(6~54)]个月,临床效果:JOA评分术前为平均[6.8±2.2(3~11)]分,术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2.9±1.4(10~15)]分,较术前增加(6.1±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改善率为(59.1±10.5)%(P〈0.05),优良率为81.5%。颈椎生理曲度:末次随访时颈椎生理曲度值较术前增加(7.8±5.1)mm,其中Cage植骨融合、钢板植骨融合、Cage联合钢板融合分别增加(7.7±6.1)mm(、7.0±3.9)mm、(9.1±5.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节段高度:末次随访时分别比术前平均增加(2.7±1.8)mm,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钢板植骨融合、Cage植骨融合及Cage联合钢板融合节段高度分别比术前平均增加(2.3±1.6)mm(、2.8±2.2)mm(、3.0±1.3)mm,P〈0.05,P〈0.05,P〈0.05。椎间融合率:术后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100%,颈椎稳定性好,无下沉、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钢板及螺钉无折断。结论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及加用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满意,能够维持和提高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高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手术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变累及2个椎间隙者27例,3个椎间隙者5例。经颈前路开槽式减压,28例取自体髂骨移植,4例采用钛网内充填减压椎体之松质骨植骨,并行带锁板固定。结果32例中29例随访平均32.5个月,植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后。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手术有效率为93.0%(27/29),优良率为79.0%(23/29),JOA评分由平均术前8.3分上升至术后14.1分。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采用前路开槽式减压及带锁钢板内固定,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应用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取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50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0.3&#177;1.7)d,椎间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经随访治疗优良率为96.0%,患者治疗后JOA评分显著提高。结论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可发挥显著疗效,安全可靠,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治疗后观察其疗效。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部分患者症状基本消失,颈椎活动无明显受限。术后平均改善率为73.4%,其中优14例占53.8%,良7例占26.9%,中4例占15.4%,差1例占3.8%。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椎间高度恢复良好,椎体间均发生融合。结论颈椎前路减压、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直接解除脊髓受压、重建颈椎稳定性,获得较高的融合率,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颈前路减压自体骼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获得随访58例,随访时间平均20.9个月。采用贾连顺的疗效评定法评定临床结果。结果 临床疗效优良率82.75%,植骨融合率为98.9%。结论 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退变性颈椎不稳在脊髓型颈椎病(CS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手术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6年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植骨融合术治疗的CSM合并颈椎失稳患者1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术前均有颈椎不稳,不稳定1个节段6例,2个节段9例,3个节段3例;颈椎不稳主要发生于C3~C4和C4~C5,偶见于C5~C6和C6~C7;18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9个月,患者术后疗效评价(JOA)评分均比术前有显著提高(P<0.01),恢复颈椎生理弧度的效果对颈椎不稳的改善效果而言,融合笼(钛网)植骨植入术优于自体髂骨植入术(P<0.05).结论:退变性颈椎不稳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疾病,而是缓慢进行性发展的力学状态改变,常和CSM伴随发生并加重;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植骨融合术能够纠正颈椎不稳,恢复颈椎序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内镜辅助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强  张朝跃  刘波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9):1271-1272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选择单间隙病变病人35例(35个椎间隙)施行手术,应用椎间盘镜手术系统,取颈椎前入路,镜下完成椎间盘、骨赘及变性的后纵韧带的切除,并同时行椎间融合器的置入和前路钢板内固定术。结果:35例病人手术顺利,无并发症,经12~24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病人的平均JOA评分从9.6提高到13.5。结论:内镜辅助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手术可有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案、疗效及围手术期管理。方法56例老年患者中,50例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6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侧块钢板固定、植骨术;术前、术后采用JOA评分标本进行评定。结果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术前JOA评分4~13分,平均7.6分,术后JOA评分7~16分,平均12.8分,改善率平均为60.22%。结论老年患者病情复杂,合并症多;适当的手术方案和时机可使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提高生活质量;转手术期治疗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