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与常温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临床效果相比较,探讨亚低温对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分为亚低温组(50例)和常温对照组(50例),亚低温组术后开始用冰毯机持续降温,维持体温32℃~35℃。配合应用冬眠、镇静、解痉等措施,治疗时间为5~7d。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措施与亚低温组相同。两组患者伤后当天及第1,3,5,7天行头颅CT扫描检查,动态观察损伤脑组织的影像学变化,并作预后分析。结果治疗后3~6个月后,亚低温组恢复良好率为19/50(38%),死亡率4/50(8%)。对照组恢复良好率为12/50(24%),死亡率7/50(1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有效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颖  张敬婷  梁艳 《淮海医药》2015,(1):104-105
目的:探讨亚低温脑保护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疗效及护理对策。方法将我院ICU于2010年1月-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4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23例、对照组23例。亚低温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的同时予以亚低温辅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2组均采用统一的监测项目,积极的护理对策后,根据GLS评估系统评估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2组治疗结果相比,亚低温组恢复良好率明显提高;2组患者预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亚低温辅助治疗,配合积极的护理措施能明显的改善出血后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神经细胞凋亡,能有效地降低出血后6h内患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实施亚低温脑保护临床效果。方法:6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施亚低温脑保护。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和死亡率分别高于、低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等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实施亚低温脑保护,效果显著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王永剑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8):1258-1259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49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25例,均于伤后24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RT)为32.0~35.0℃,脑温度为33.0~35.0℃,持续1~7d。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及血糖变化。对照组24例采取常规治疗方法,降温但未使用冬眠疗法。结果亚低温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伤后早期高ICP、高血糖血症分别显著下降(P〈0.05);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监测亚低温疗法治疗急性脑出血在临床方面的治疗效果.方法 把100例患有脑出血患者随机的分成亚低温对照组以及治疗组,平均每组为50人.对照组为单纯物理外加常规药物和以及药物降温治疗,治疗组不仅利用常规药物治疗,除此之外在辅助作用上还采用亚低温治疗,进行维持3周的观测.结果 有效率以及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用亚低温治疗可以改变并提高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功能,减小致残率以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亚低温疗法护理在CT定向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外科住院的6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及亚低温疗法护理组,亚低温疗法护理组术后采用一般护理、病情观察、并发症护理、引流管护理及亚低温疗法护理等措施;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降温采取物理及药物降温。结果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常规护理组恢复良好3例,中残8例,重残8例,死亡12例;亚低温疗法护理组恢复良好7例,中残12例,重残5例,死亡7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亚低温疗法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降低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符合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宗旨,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7.
李华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113-114
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应用对早期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患者术后采取亚低温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采取常规物理降温方法治疗,观察血清C反应蛋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CRP检测结果情况:术前及术后第一天两组患者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天、第7天检测结果比较观察组比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使用亚低温治疗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血清CRP水平起到抑制炎性反应保护患者脑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96例脑出血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微创血肿清除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05);观察组病死率为4.17%,对照组病死率为12.50%,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再出血发生率为2.08%,对照组发生率为4.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脑出血患者疗效确切,可显著减轻脑损伤程度,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压氧干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作用及治疗时机。方法285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对照组)一般常规治疗;B组和c组在一般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于术后7~14d和15—30d开始高压氧治疗。观察三组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和预后。结果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7—14d,B组与A组、c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5—30d,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B组与c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B组与A组、B组与c组、c组与A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三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压氧干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作用明显,术后7~14d开始应用为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微创钻颅术后病灶中心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外科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期间收治的脑出血患者46例,经采用微创钻颅术和病灶中心亚低温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和和微创钻颅术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外侧亚低温治疗,观察组采用病灶中心低温盐水持续灌注引流4小时后,应用外侧亚低温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72h。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病死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2.60%,病死率8.70%;对照组总有效率60.86%,病死率21.7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钻颅术后行病灶中心亚低温治疗脑出血效果显著,对脑组织起到重要保护作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为治疗脑出血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患者的治疗作用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TSAH患者136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n=70)及对照组(n=66)。亚低温组接受32℃~35℃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除无亚低温治疗外,其余治疗相同。比较2组患者的颅内压(intraeranial pressure,ICP)及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ICP,CVS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亚低温对TSAH患者具有治疗作用。它可以降低TSAH患者的ICP以及CVS的发生率,从而改善TSAH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谭桂琼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8):1148-1150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电解质的影响。方法:将42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分为2组,亚低温组于伤后12h内实施亚低温治疗(32-34℃),时程3~5d: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于降温前和降温24、48、72h及复温后各时段查血电解质,并搜集相应时段的24h尿查电解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降温前和复温后两组血清及尿K^+、Mg^2+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降温24、48、72h时段,亚低温组血清K^+、Mg^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亚低温组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Na^+水平在各时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可能导致低血K^+、Mg^2+。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应及时给予补充和纠正电解质的损失。加强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翟秀丽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2):188-189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脑梗死的护理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实施选择性亚低温治疗,对照组则实施全身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脑部和颈部温度降低至35℃所需时间及治疗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脑部和颈部温度降低至35℃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局部冻伤、低体温、肝功能损伤以及肾功能衰竭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性亚低温治疗脑梗死在保证降温效果的同时,能显著减少并发症,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亚低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稳定较低体温疗法治疗重型脑颅损伤的效果。方法将163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分为3组:(1)稳定较低体温组(55例),将体温控制在35-36℃;(2)亚低温组(54例),体温控制在33-34℃;(3)对照组(54例),给予常规治疗。结果稳定较低体温组预后良好率为52.7%(29,55),死亡率为20.0%(11/55);亚低温组良好率为50.0%(27/54),死亡率为22.2%(12/54);对照组良好率为22.2%(12/54),死亡率为33.3%(18/54);稳定较低体温组的良好率与亚低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稳定较低体温组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亚低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较低体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明显提高患者恢复良好率,并且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亚低温组,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便于操作的方法之一,容易在县级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观察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经颅穿刺引流联合局部亚低温与联合持续亚低温滴灌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08例,均行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经颅穿刺引流,按不同辅助治疗方式随机分为穿刺引流联合局部亚低温组(穿刺引流+局部亚低温)68例、穿刺引流联合持续亚低温滴灌组(穿刺引流+持续亚低温滴灌)66例及对照组(单纯穿刺引流组)组74例。采用Scandinavian中风量表(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评分法评估3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30、60天的临床疗效,采用多田公式计算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的血肿大小。结果治疗7、14d后,与滴灌组和对照组比较,局部亚低温组SSS评分均显著增高(P<0·05);治疗30、60d后,与滴灌组和对照组比较,局部亚低温组SSS评分也显著增高(P<0·05),滴灌组S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也显著增高(P<0·05)。治疗3、7d后,穿刺引流联合局部亚低温组血肿体积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穿刺引流联合局部亚低温组和对照组比较,穿刺引流联合持续亚低温滴灌组血肿体积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经颅穿刺引流联合亚低温治疗能显著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以及血肿的吸收。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神经细胞,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而联合持续亚低温滴灌在早期更快地促进血肿的吸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高血压病脑出血后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高血压病脑出血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常温组和低温组,其中低温组又分出血后2、4、8、12小时四个时间点分别维持亚低温4小时和8小时,N时设正常对照组。取出血部位前后2mm以内的脑组织作标本,做AQP-4免疫组化染色、AQP-4和S-100双重染色及脑含水量测定,同时观察动物行为学变化。结果常温组脑含水量为(89.32±0.34)%,低温组出血后2小时含水量为(81.42±0.58)%,低温组出血后12小时与常温组合水量无显著性差异;常温组AQP-4的表达最多(吸光度0.27±0.04),低温组出血后2小时表达较少(吸光度0.17±0.02),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温组出血后12小时与常温组间无显著性差别;常温组死亡率为50%,低温组出血后12小时为20%,其他组无死亡。结论早期亚低温可有效控制高血压病脑出血后脑水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严重脓毒症患儿重要器官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2007年1月至2013年9月诊断为感染性休克、严重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且住院48 h以上的患儿,共73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32例和常规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肛温34~36℃),记录并分析两组患儿的体温、心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乳酸、血小板(PLT)、凝血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心率、CK、CK-MB、AST、A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BUN、Cr、PLT水平及PT、APTT、院内感染率两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死亡病例院内存活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结论:亚低温对严重脓毒症患儿的心脏和肝脏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查正江  吴霞  陈新生 《安徽医药》2008,12(8):706-707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共78例病人(GCS昏迷≤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40例,均于伤后24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3~35℃,持续1~7d,平均(65.3±28.2)h。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对照组38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5℃,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均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颅内压明显下降(P〈0.05);生命体征、血气、血糖、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无显著性;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身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重度HIE足月新生儿37例随机分为两组,亚低温组19例,对照组18例。两组患儿出生体质量、胎龄、临床分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在生后6 h内给予亚低温治疗,鼻咽部温度维持在3334℃,直肠温度维持在3334℃,直肠温度维持在3334℃,持续72 h后复温,两组其他治疗措施相同。两组均行心电、血压、经皮氧饱和度、鼻咽温度、直肠温度连续监护。检测血电解质、血糖、肝肾功能、血气分析、血小板,并采用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进行神经行为发育评价。结果两组均无出血、严重感染及死亡。亚低温组治疗期间心率平均下降30次/分,血压及呼吸无明显改变,未发现与亚低温相关的心律失常及肺动脉高压。血钠、血钾、血钙在低温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HIE患儿治疗前均有代谢性酸中毒,部分患儿有急性肾功能异常,治疗后均逐渐纠正。两组患儿生后28 d NBNA评分,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身亚低温治疗新生儿HIE无严重不良反应,对预防或减轻神经系统后遗症,提高生存质量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亚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42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应用亚低温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丙泊酚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5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有效率为39.9%,高于对照组的20.0%;试验组死亡率为9.1%,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的意识状态改善强于对照组。结论丙泊酚对促进大面积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疗效,并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