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许川  王荣品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0):1438-1439
目的:总结分析18例肺小细胞未分化癌(SCUC)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方法:收集经手术或纤支镜病理证实的18例SCUC的临床资料,回顾性总结分析CT影像特征。结果:中央型肺癌13例,肿块有分叶者7例.其余肿块平扫与肺不张及肺门肿大淋巴结分界不清,增强检查可区分肿块及累及范围、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外围型肺癌5例,原发灶呈圆形或类圆形结节3例,不规则肿块状1例,小片状1例;边缘光滑3例,浅分叶1例。毛刺1例增强后平均CT值增加35.3 HU;有纵隔及肺门转移3例。结论:MSCT能清楚显示SCUC的累及范围、有无周围组织器官侵犯及淋巴结转移.为临床分期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肺肉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肉瘤的胸部平片及CT表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1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原发性肺肉瘤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14例原发性肺肉瘤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咳嗽11例,胸痛9例,咯血9例,胸闷6例;胸部平片14例均为单发病灶,病灶直径大小4~12.3cm,密度均匀,未见淋巴结肿大,11例呈圆形或椭圆形,10例病灶边缘光滑清楚,4例可见分叶征,无毛刺征;9例做CT检查,病灶直径大小4.9~12.8cm,其中5例密度均匀,4例密度欠匀,可见中心坏死或钙化灶,3例为圆形,6例为不规则形,9例边缘光滑,3例边缘模糊,伴局部侵犯,5例可见明显分叶征,注入对比剂后6例病灶明显强化。结论 原发性肺肉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胸片或CT表现肿块轮廓清楚,边缘光滑,直径多在4cm以上,可有中心坏死、钙化及局部侵犯,增强CT有明显强化,后期可见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3.
李元  武庆利 《北方药学》2014,(5):124-125
目的:总结原发性肺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认识并正确诊断原发性肺淋巴瘤.方法:收集2001年6月-2013年10月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证实的原发性肺淋巴瘤6例患者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CT表现:肿块型4例,肿块呈均匀实变影,呈软组织密度,其中一例实变内见点状钙化,同时纵膈内亦见肿大淋巴结,其中1例舍空气支气管征,肿块周围无毛刺,肿块一般无跨叶分布,结论:炎症型2例,2例均含空气支气管征,支气管壁凹凸不平,大片实变影边缘似火焰征,其中1例分布双肺并有跨叶。  相似文献   

4.
周围型肺癌CT诊断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经病理、手术证实的周围型肺癌CT表现。结果 本组82例周围型肺癌病例,CT表现为肺内肿块或结节,形状呈圆形、类圆形肿块或不规则形结节。肿块直径大于3cm者58例,密度大都均匀,小部分瘤体内可见坏死、液化空洞及钙化;边缘呈分叶征、毛刺征、胸膜粘连、胸膜凹陷征等。肿块直径小于3cm者24例,密度不均匀,可见分叶征、空洞征、毛刺征、棘突、细支气管充气征、支气管血管纠集、胸膜凹陷征,以及较少见蜂窝征等。结论 CT能显示周围型肺癌肿块形态、大小、密度及边缘征象等。也能显示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及其它部位肺癌的转移。HRCT史能显示肺癌病变的细微结构。故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ultis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的MSCT表现.结果 58例患者CT表现为肺内圆形、类圆形块影或结节,或不规则形块影.其中直径大于3 cm的肿块42例,小于3 cm的结节16例,密度均匀或不均匀,部分瘤体内有液化坏死、空泡征、钙化影,肿块边缘可见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邻近胸膜的肿块可见胸膜增厚征、胸膜凹陷征.结论 MSCT能显示周围型肺癌的形态、大小、密度、边缘特征等,同时能显示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以及肺内及胸壁、肋骨转移等.故MS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癌的CT表现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7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癌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在扫描前口服3~~4%泛影葡胺。结果:CT术前肿瘤诊断准确性为92%,诊断肿瘤周围结构侵润。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肺内转移的准确性分别为90%,80%,96%。结论:CT能很好地显示肿瘤的侵犯范围和纵隔淋巴结及肺内转移。对于临床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失误的主要原因为不易诊断正常大小的纵隔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经病理、手术证实的肺癌CT表现。结果:本组92例肺癌病例,中央型55例,周围型37例。其中肺部较隐蔽部位癌肿10例。CT能显示中央型肺癌支气管壁改变及管内外肿块,中央型肺癌引起阻塞性肺炎、阻塞性不张。阻塞性气肿;同时CT不仅能显示周围型肺癌的形态、密度、内部结构、边缘征象等,也能显示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HRCT能更好地显示病变细微结构。结论:CT扫描层次清晰,分辨率高,定位准确,易于显示肺癌肿块形态、边缘征象及内部结构,尤其能显示胸部隐蔽部位病灶及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等,故对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纵隔型肺癌的CT影像特点,提高纵隔型肺癌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从2011年9月至2014年2月期间我院经支气管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29例纵隔型肺癌患者中,中心性肺癌14例,周围型肺癌11例,隐匿性肺癌4例。左上肺11例,左下肺2例,右上肺13例,右下肺3例。CT表现为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CT表现为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其中病灶中央坏死15例,不规则钙化5例;7例患者有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者8例,纵隔淋巴结肿大者11例,淋巴结坏死者5例。结论在纵隔型肺癌在CT表现上具有一定特点,可与纵隔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9.
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研究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提高对纵隔型肺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型肺癌的临床、X线及CT资料,着重分析肿块的位置、大小、边缘特征、肺内改变以及与纵隔的关系。结果36例纵隔型肺癌的肿块紧贴纵隔生长或大部分位于纵隔内,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其中27例位于上纵隔,6例位于中纵隔,3例位于前、中纵隔边缘。临近支气管常有狭窄或闭塞。23例短毛刺,31例分叶,14例原发癌肿与肺门及纵隔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块。病理类型鳞癌22例,小细胞癌9例,腺癌3例,大细胞癌2例。属于中央型肺癌19例,周围型肺癌24例,隐匿型肺癌3例。结论纵隔型肺癌生长与纵隔关系密切相关,但大多仍具有肺癌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CT在鉴别诊断中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更瑞 《医药世界》2010,12(3):248-249
目的:分析误诊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13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3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CT表现分为两种类型:(1)肺门肿块或结节灶并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表现为肿块或结节灶内部密度稍均匀;增强:不均匀强化3例,轻度不均匀分隔样强化2例。(2)单纯纵隔淋巴结肿大,8例共16个,表现为密度均匀,5个见斑点状钙化灶;增强:环状强化14个,轻度均匀强化2个。结论:仔细分析CT征象及结合临床资料特别是实验室检查,能降低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结核误诊率。  相似文献   

11.
28例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X线、CT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东海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1):103-104
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的X线、CT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临床和病理检查已证实的早期无症状周围型小肺癌28例,对其影像学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早期肺癌X线片表现为斑片状、小结节状;CT表现为斑片状、小结节状、轻度分叶状肿块、小毛刺、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大多直径在1—3cm。无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临床症状不明显。结论:熟练掌握上述征象是提高周围型小肺癌早期诊断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郭晓山  王全来 《贵州医药》2009,33(3):213-215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MMP-9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30例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病理及MMP-9免疫组织化学资料。结果30例周围型肺癌中,MMP-9阳性表达18例,阳性率为60%,MMP-9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与病理分级显著相关(P〈0.05)。MMP-9在肿瘤直径〉3cm的表达强度高于肿瘤直径≤3cm者,与肺癌CT征象中深分叶征、棘突征、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毛刺征、胸膜凹陷征无相关性(P〉0.05)。结论MMP-9的表达与CT征象相关,可以在蛋白表达上判断周围型肺癌的侵袭、转移和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影像特点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中CT表现及部分病例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胆囊癌中,肿块型11例,其中3例误诊,壁厚型7例,其中2例误诊,结节型3例,其中1例误诊。21例胆囊癌中伴肝内胆管扩张8例,肝脏浸润7例,十二指肠及结肠肝曲受侵犯1例,合并胆囊结石15例,伴肝十二指肠韧带周围淋巴结转移7例。结论:综合分析各型胆囊癌多层螺旋CT表现对胆囊癌正确诊断及其误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有胸膜凹陷征(pleural indentation,PI)的肺外周结节的CT诊断,提高对胸膜凹陷征及其相关征象的认识。方法:对经手术切除或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58例有PI的肺外周结节的CT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肺外周结节中,周围型肺癌47例,良性结节11例。Ⅰ型、Ⅳ型、Ⅴ型PI及胸膜凹陷相关结节切迹征(nodule notch due to pleural indentation.NNPI)多为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Ⅱ型、Ⅲ型PI多见于结核球等良性病变。结论:P1分型在肺外周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CT征象,提高对该病的正确诊断率。方法搜集临床资料完整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2例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CT表现:①病变呈多形态广基底贴于胸膜,伴局限性胸膜粘连增厚,无胸水及钙化征象;②密度均匀或不均匀;③病灶边缘粗长毛刺;④病变周围密度较淡的模糊斑片状影,位于非胸膜侧。结论对肺部病灶形态、边缘、密度、病灶周围及胸膜改变的综合分析,能提高对本病的正确诊断率,并能与周围型肺癌,结核瘤作出鉴别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6.
常莹  杨敬春  冷振鹏  王萍 《中国医药》2014,(12):1797-180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236例女性乳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肿块大小、纵横比、边缘特征(毛刺征)、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类型、最高流速、阻力系数及腋窝淋巴结状况,应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236例女性乳腺癌手术患者中腋窝淋巴结转移115例、未转移121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原发灶最大径>3cm[比值比(OR)=10.767,P=0.000]、乳晕区及多发病灶(OR=4.092,P=0.004)是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超声变量中原发灶毛刺征(OR=2.122,P=0.006)、Ⅲ级血流(OR=4.030,P=0.007)、穿入血流类型(OR=3.051,D=0.008)和腋窝淋巴结数目(OR=2.687,P=0.001)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数目、位置高度相关.超声检查乳腺癌原发灶位置、毛刺征、血流分级、血流类型及腋窝淋巴结数目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7.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28例临床及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江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8):2477-2478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肺结核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方法对28例已确诊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AIDS合并肺结核常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盗汗、消瘦、呼吸困难、腹泻、浅表淋巴结肿大等。CT表现多为:弥漫粟粒性病变、斑片浸润灶、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空洞及钙化少见。结论AIDS合并肺结核的临床及CT表现多为不典型,其表现与机体免疫状态有关。当AIDS患者肺内出现弥漫粟粒性病变、斑片浸润灶、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时应首先诊断合并肺结核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19(CK19)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对5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CK19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55例肺癌患者外周血液中,38例CK19mRNA表达为阳性,20例正常人外周血液中CK19mRNA均为阴性(X^2=11.35,P〈0.05)。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mRNA阳性与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和肿瘤的分化程度不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有关(X^2=49,P〈0.05)。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mRNA表达较高可能与肺癌转移有关,检测CK19mRNA对于早期判断患者转移和复发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总结食管癌切除胸腹二区淋巴结清扫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86年2月~2007年12月我院对中下段食管癌和上段食管癌分别采用Ivor—Lewis术式,即上腹正中、右胸后外侧二切口切除及Akiyama术式.即右胸后外侧、上腹正中、左颈部三切口切除,并作胸腹二区淋巴结清扫治疗胸段食管癌1690例的临床资料,总结胸腹二区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并随访1、3、5年的生存率。结果:全组手术切除率为97.86%(1690/1727)。全组有淋巴结转移782例,占46.27%,其中胸部淋巴结转移占38.93%(658/1690),腹部淋巴结转移占25.92%(438/1690),胸部淋巴结转移发生于最上纵隔位于气管食管沟及喉返神经旁占20.47%(346/1690),术后共有178例发生230例次各种并发症,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6%(230/1690),其中肺部并发症为第一位,占34.3%,心律失常占17.4%,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8.7%,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7%。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8.2%(1161/1316)、63.5%(634/998)和51.8%(331/639)。无淋巴结转移的5年生存率为65.2%(219/336),有淋巴结转移的5年生存率为32.3%(102/316)。结论:Ivor-Lewis术式和Akiyama术式胸腹腔有良好的显露,淋巴结清扫彻底、方便,尤其对右侧最上纵隔沿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便利。特别对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患者行胸、腹二区淋巴结清扫十分必要,能明显提高术后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的合理清扫方式与范围。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月于本院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45例,回顾性分析了其病例资料,分析术前胸部CT和MRI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同时比较系统采样病例胸内各区淋巴结的转移频度,以及肺门纵隔淋巴结系统采样与单纯采样术的阳性发现率。结果:患者术前CT诊断和术后病理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结果的一致性进行检验,κ为0.351;MRI诊断一致性检验.κ为0.449,优于CT。距离肺门和肺根部最近的11、10、7、5、4区淋巴结的转移频度最高,距离肺根部较远的9、6、3、2、1区淋巴结的转移频率较低。肺门纵隔淋巴结系统采样40例,阳性发现率为85.0%;单纯采样10例,阳性发现率为6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8,P〈0.05)。结论:胸部CT和MRI不应作为术前肺癌N分期的唯一检查,应引入进一步的其他诊断技术,以提高对肺门纵隔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在肺癌术中应主动清除肺门和纵隔各区淋巴结,特别是围绕肺门或肺根部周围的淋巴结,不能忽略淋巴结转移的现象。系统淋巴结采样术较适合肺癌的根治性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