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牙源性口腔颌面部感染临床上比较常见。例如急性根尖炎,急性智齿冠周炎,慢性根尖炎急性发作。牙槽脓肿,均造成颌面部急性感染,对牙源性颌面部感染的急性期,施行病灶牙的拔除,能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疗程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特点、病因、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收集8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给予全身联合用药控制感染,治疗全身性疾病,局部切开排脓,治疗病灶牙。结果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成人以牙源性最为常见,儿童以腺源性最为常见。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患严重全身性疾病的患者病程延长,甚至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感染以混合性感染为主,多间隙感染者应积极抗感染治疗,根据情况早期行切开引流术,同时治疗全身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33例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因、诊断进行了分析,探讨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者33例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感染部位、细菌培养结果、致病原因及治疗效果、治愈率进行分析。结果 33例患者中,以牙源性感染(如根尖周炎、冠周炎、颌骨骨髓炎等)24例居首约占72.7%,其次为腺源性感染(如扁桃体炎、涎腺化脓病变、颌面部淋巴结炎等)8例约占24.2%,另有1例外伤性感染(如口腔黏膜溃疡等)仅占3.1%。经治疗后,33例患者痊愈32例,治愈率为97.0%,仅1例出现并发症,经积极治疗后痊愈。结论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以牙源性感染和腺源性感染为主要因素,起病急、病情重,应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用适合的抗生素并与全身治疗、手术治疗或局部治疗进行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41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该病感染的病因以牙源性感染为多见,感染部位主要为颌下间隙感染。41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或症状缓解。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应采取全身抗炎、支持疗法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40例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和诊断进行了分析,认为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以腺源性为主。方法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主要是全身抗炎给予联合用药控制感染及治疗感染牙。局部形成脓肿的切开引流。结果 40例患儿均痊愈,感染源以腺源性(如颌面部淋巴结炎、扁桃体炎、涎腺化脓病变等)28例居首位占70%。其次为牙源性(如冠周炎、根尖周炎、颌骨骨髓炎等)11例占27.5%。外伤性感染(如外伤、口腔黏膜溃疡等)1例占0.25%。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最多,口底间隙、眶下间隙及咬肌间隙次之。结论颌面部感染以混合性感染为主,正确处理原发灶,熟练掌握口腔解剖生理了解儿童本身疾病特点,均能很好解决儿童间隙感染,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炎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76例口腔颌面部炎症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多发于儿童与青年人,以颊间隙感染和牙源性感染为多主,临床治疗有效率为100%。结论口腔颌面部炎症是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应根据其临床特点,采取全身抗炎治疗、支持治疗与局部治疗结合的综合处理。  相似文献   

7.
沈时岳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4):2172-2173
目的:探讨老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5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由内分泌科与口腔颌面外科联合诊治.对其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老年人颌面部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常见为牙源性感染,经多学科联合治疗后,治愈率92.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4.0%。结论:老年口腔颌面部重症间隙感染患者,采用全身加局部治疗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替硝唑是硝基咪唑类衍生物。为了观察替硝唑口服治疗口腔颌面部牙源性感染疾病的疗效,我们自1995年1月起,应用本药进行治疗效果观察,并选用同类药物甲哨唑作对比,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使用珠海丽珠制药厂生产的替硝唑片(商品名:丽珠快眼净),选择口腔颌面部牙源性急染者共120例,男71例,女49例。在120例患者中,牙周炎41例,很尖周炎46例,冠周炎30例,拔牙创面感染3例。患者年龄分布为15~65岁。下列患者不纳入研究:对该类药物有过敏史;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周内使用过任何抗生素者。120例患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60例)和对照…  相似文献   

9.
穆洁  边学襄 《天津医药》2006,34(10):742-743,754
牙源性角化囊肿是最常见的口腔颌面部囊肿之一.其临床特点是早期隐蔽性生长,容易发生感染。此囊肿有特殊的生长方式和术后容易复发的生物行为.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对角化囊肿衬里上皮进行了初步观察.并探讨不同类型衬里上皮与角化囊肿发生部位、感染、复发和癌变的关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致病微生物侵入,引起颌骨、颌周及颜面部软组织的炎症性疾病,多由牙源性、外伤性、腺源性感染所致。我院于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26例,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与感染类型本文共126例,其中男67例,女59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2岁,17~40岁78例(61.9%),41~55岁34例(26.9%),55岁以上14例(11.1%)。126例中以颊间隙感染者居多,52例(41.3%),其余依次为嚼肌间隙感染者33例(26.2%),眶下间隙感染者19例(15.1%),颞间隙感染者8例(6.3%),翼颌间隙感染者3例(2.4%),其他11例(8.7%)。原发病为牙…  相似文献   

11.
颌面部间隙感染多为牙源性或腺源性,尤以牙源性较常见。有报道,糖尿病患者牙周病发病率高,血糖未控制糖尿病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均高于已控制组和健康组,牙周病急性发作时血糖呈一过性增高,促进糖尿病发展[1]。如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且处于未知状态,感染往往反复发作,难以控制,是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住院的重要因素,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我科收治27例颌面部间隙感染合  相似文献   

12.
<正>牙源性皮瘘常发生于颌面部,牙齿出现龋坏、外伤或其他原因尽可出现感染,若治疗不及时,髓腔、根管中炎性牙髓、坏疽牙髓、细菌和脓液等可作为感染源,经根尖孔到达牙槽、颌骨及其周围组织,致使口腔颌面部受到感染。此时,外观常呈突起的肉芽组织包块,没有明显痛感或不适,破溃后常有少量脓血溢出。因无明显的牙病症状,易被误诊为皮脂腺囊肿、疖等其他疾病。虽经脓肿切开配合使用抗菌药物等治疗仍旧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危害着患者的身体和心理  相似文献   

13.
该文分析了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治疗口腔颌面部牙源性感染(OIOFR)方面的研究概况。通过回顾学习与中西医结合诊治OIOFR疾病的相关文献,对其研究的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分析。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在OIOFR方面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愈合周期,还可降低复发率。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为OIOFR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成釉细胞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牙源性肿瘤,约占颌骨牙源性肿瘤的63.2%,目前将其分为实性或多囊性、单囊性和外周性等三种亚型,其中单囊性成釉细胞瘤最受关注。我们近来收治1例含阻生尖牙的单囊性或釉细胞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人口腔颌面部急性感染的临床症状及特点,为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8例老年颌面部急性感染患者全身状况、面部症状、就诊时间、体温及血常规化验进行观察。结果发病到就诊的平均病程为10.39d,就诊时平均体温为(37.09±0.63)℃,白细胞的总数平均为(7.23±2.28)×109/L,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平均为(70.71±8.99)%。结论老年人口腔颌面部急性感染因局部症状不典型,发热反应轻,血常规检查无明显特异性等往往诊治不及时。  相似文献   

16.
口腔感染最常见为草绿色链球菌、厌氧菌单独或混合感染,心瓣膜疾病、免疫损害及人工关节置入患者接受口腔手术后,若发生感染,则危害更大。该文回顾性分析了近年来有关口腔感染的药物敏感性研究,牙源性感染、非牙源性感染、口腔术后局灶性感染等的临床防治进展,以及肝、肾功能损害患者和孕妇等特殊患者的用药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严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2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6例患者,22例治愈,4例死亡,治愈率为84.6%。结论早期切开引流,合理选用抗生素,良好控制血糖,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改善全身状况等,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探讨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的疗效。方法以本院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02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与分析,了解患者感染部位与感染源,进行细菌培养,分析病原菌类型;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行开髓引流术,治疗组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牙源性感染最高,为60例,所占比例为58.82%;其次为腺源性感染27例(26.47%)。颌下间隙感染率最高,38例(37.25%);其次为眶下间隙感染,31例(30.39%)。培养出病原菌株81株,包括革兰阳性菌34例(41.98%);革兰阴性菌47例(58.02%)。观察组治疗有效率、白细胞计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脓肿切开引流术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常见疾病,199o-1996年,我科手术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84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资料中,男49例,女35例。年龄6个月一62岁,平均月岁.牙源性感染7!例,占83.so/o腺源性感染者13例,占16.2%;单间隙感染37人,两个以上间隙感染47例;手术治疗引例,常规药物治疗33例。2治疗方法切开引流,手术切D以平行于皮纹的低位口为首选。对于范围广泛者作多个切口,避免一个低位切口强行分离,减少手术挤压和病人痛苦、脓肿切开后,局部冲洗再做引流,每日冲洗更换引流条,尽量清除脓腔内的炎症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特征和有效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感染部位、病原菌、病理类型,并总结治疗方案及效果。结果 108患者采用综合治疗(即全身治疗配合局部治疗),治愈率93.5%(101/108),3例患者并发败血症,3例并发呼吸道梗阻,1例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感染需及时探明感染部位、感染来源、病原菌,并采用综合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