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笔者对2002年5月至2008年5月我院收治的43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休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讨论其临床及诊治特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垦利县人民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49例,现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49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7例,年龄8~65岁,脑挫裂伤43例,脑干损伤6例,颅内血肿18例,格拉斯哥记分均<8分。  相似文献   

3.
我院从 1996年 5月至 2 0 0 1年 5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15 6例。现将其治疗经过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15 6例 ,其中男性 116例 ,女性 4 0例。年龄 8~ 72岁 ,平均年龄 36 .4岁。伤后至入院时间 30 m in~ 10 h,其中 12 8例为伤后 2~ 5 h(占 82 % )  相似文献   

4.
5.
6.
1999年~2003年共收治86例重型开放性脑损伤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颅脑损伤以交通事故伤[1 ] 、打击伤及坠落伤等较为常见,多数患者伤情较为复杂,病理损伤严重,生命体征有明显变化,病情进展迅速,倘若抢救不及时或因各种原因延误手术时机,则常导致死亡。因此,早期准确地诊断和及时有效地治疗,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2 ]。我院19  相似文献   

8.
<正>重型颅脑损伤是指GCS 3~8分颅脑损伤患者,该型损伤是外伤类疾病致死、致死率最高的病种,有文献报道,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在23.4%~44.7%[1,2]。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医疗设施的完善,部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下也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我科自2007年6月至2010年10月共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  相似文献   

9.
132例重型颅脑损伤救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章勇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7):168-169
目的:分析导致重型颅脑损伤的原因,探讨安全、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5月~2009年5月收治的1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致病原因,总结救治方法。结果:通过及时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患者生存率有很大提高,总有效率达62.88%,死亡率大大降低。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抢救,对症用药,及时手术,加强监护是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途径,能够尽最大可能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的急救经验。方法对36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恢复良好12例,轻残8例,重残4例,死亡12例。结论急救时应迅速评估病情,尽早明确诊断。止血、抗休克是首要抢救措施,复苏时兼顾颅脑损伤与休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药物综合治疗以及抗氧化和去自由基药物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病例要求的病例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2、3周的GCS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如期完成观察,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后在第1、2、3周GCS评分治疗组分别为12.3分、14.8分、15.1分,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缩短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早期应用依达拉奉能够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和分析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经验。方法统计本院6年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总数、发病率及病因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1995年至2001年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285例,GCS3~5分76例,死37例,占48.7%;GCS6~8分209例,死亡44例,占21.1%。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积极防治脑水肿、颅高压及严重并发症可以减少病死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尼莫地平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尼莫地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伤后6h以内入院的成人重型颅脑损伤患20例,接受尼莫地平等综合治疗。另20例按规综合治疗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死亡率,致死率和GCS,GOS等神经功能指标变化情况。随访cmon。结果:尼莫地平治疗组的死亡率,致残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结论:尼莫地平治疗有助于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PICCO在重型颅脑损伤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PICCO(脉搏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指导重型颅脑损伤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48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使用神经科常规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监测CVP指导补液.治疗组应用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液体管理.对两组患者液体复苏效果、GCS评分、撤机时间、外伤性脑梗死发生率以及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1周后,治疗组失血性休克纠正优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撤机时间早于对照组,外伤性脑梗死发生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监测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 2 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救治经验。方法 对我科 1999年 3月至 2 0 0 1年 3月收治的GCS≤ 8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2 8例重型颅脑损伤存活 18例 (6 4 3% ) ,其中恢复良好和中残 12例 ,重残 6例 ,死亡 10例 (35 7% )。结论 尽早清除颅内血肿、去大骨瓣减压 ,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 ,亚低温治疗 ,自体量子血疗法等措施 ,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死亡率 ,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的早期诊断及急救治疗。方法 对38例伴有失血性休克的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失血性休克的原因、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合并伤失血是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38例病人轻度休克7例,中重度休克31例,27例休克得到纠正。开颅手术治疗19列,开颅并开腹手术11例,8例保守治疗,死亡11例占28.9%,其中死于脑干功能衰竭7例,死于休克4例。结论 熟悉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并及时准确处理是挽救此类病人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伤后自第2天始胃管内给予10%GS100ml+美兰1支,观察4h后,尿内若有美兰染色,证明肠道有吸收功能,后给5%GNS500ml持续胃管内泵入,第3天给予百普利鼻饲500ml持续24h泵入,第4天加用能全力500ml持续24h泵入,逐渐增加肠内营养液,1周后达全量;期间胃肠外所需热量均由卡文供给。对照组于受伤2d后予肠外营养支持,等肠鸣音出现后(5~7d)开始渐转为肠内营养。并观察两组血糖、血清总蛋白、谷丙转氨酶、淋巴细胞计数、血生化离子、肝功、肾功,同时观察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结果治疗组的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良好。结论严重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脑损伤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8.
重型颅脑复合伤合并休克的抢救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复合伤合并休克的抢救及护理要点。方法通过对88例重型颅脑复合伤合并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及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变化等;及时补充血容量、电解质,针对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和不同部位的合并伤进行抢救和护理,早期介入康复护理。结果88例患者中,经手术治疗74例,非手术治疗14例,治愈68例,致残14例,死亡6例。结论对重型颅脑复合伤的观察,除观察头部情况外,还应注意评估身体其它部位的伤情,及时止血控制休克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做好各期康复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重型脑外伤早期患者氮平衡改变与营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研究重型脑外伤早期昏迷患的氮平衡改变及营养支持治疗,降低患的病死率和病残率,提高患的生存质量。方法 观察治疗78例重型脑外伤后10天内的排氮量,分析排氮量与病情和体重之间的关系,同时予以胃肠道内或胃肠道外营养补充。结果 患脑外伤后平均每日排氮量188(8—44g),10天内患负氮平衡总量588(28—108g),体重平均减少4.7kg(2.5—6.0kg)。结论 选择适当与合理的营养补充途径和适量的补充蛋白质、微量元素、热量是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与亚低温联合应用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符合标准的急性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40例作为治疗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依达拉奉60 mg·d-1, 共用14 d, 两组均应用FX-2000型冰帽、冰毯使患者体温控制在33℃~35℃,持续48~72 h.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颅脑CT(脑水肿)、颅内压(ICP).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脑水肿(ICP)程度有显著性差异,两组GCS 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疗效更为显著.结论: 应用依达拉奉与亚低温联合治疗急性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疗效显著高于单纯亚低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