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报道7例少见的食管异位胃黏膜溃疡,对其发病率、临床表现、内镜、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该院收住7例食管异位胃黏膜溃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经食管病变活检证实均为食管异位胃黏膜溃疡,均找到“嵌入癍片”。结论:食管异位胃黏膜溃疡内镜下有特征性表现“嵌入斑片”,病理检查可见炎性增生,酷似恶性肿瘤,易误诊,该病可行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临床和内镜医师对食管近段异位胃黏膜的认识,减少误诊和误诊。方法结合我科近期遇到的1例少见的以呕血为首发表现的食管近段异位胃黏膜病例,进行文献复习,并从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等方面和Barrett食管进行比较系统的比较。结果文献复习表明,虽然食管近段异位胃黏膜和Barrett食管可能有相似的临床表现,诊断也都依赖于胃镜和病理活检检查,但是二者有不同的组织细胞来源、发病机制和临床意义,在治疗和随访意见上也不尽相同。结论食管近段异位胃黏膜是先天性的黏膜病变,也是可能的食管腺癌癌前病变。虽然患者一般症状轻微,但是也可能以呕血、穿孔等较严重的临床症状为首发表现。广大临床和内镜医师有必要加强对此病的认识,进行正确的诊断和处理,避免和Barrett食管相混淆。  相似文献   

3.
上食管异位胃黏膜的内镜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认识食管胃黏膜异住症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征。方法通过胃镜观察上食管胃黏膜异位症的发生情况,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1000余例胃镜检查中发现18例上食管胃黏膜异住,发生率为0.16%;部分患者可出现一些临床症状。结论因其临床少见,在胃镜检查中又很容易漏诊,应引起内镜医生的重视,确诊依赖于胃镜活检术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4.
内镜超声检查对食管胃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对食管、胃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疑诊食管、胃黏膜下隆起病变的患者,经EUS检查诊断后,再经胃镜以高频电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将切除组织作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最后将两诊断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23例食管、贲门隆起病变,25例胃隆起病变,EUS检诊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符合率为81%。结论:EUS检查对食管、胃黏膜下隆起病变的部位、范围及大小能作出准确判断,可作为对病变采取进一步检查、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the duodenal bulb,HGMDB)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总结经内镜、病理检查等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报告、病理报告等。结果共14例患者。男7例,女7例;年龄26~73岁,平均48岁。病程1个月~10余年,患者均以反复上腹部疼痛为首发症状。胃镜下观察所有患者的幽门和十二指肠球部无变形,黏膜未见糜烂、溃疡;球部病变多位于前壁;分别呈扁平斑片状或鹅卵石样隆起、息肉样隆起、菜花样隆起等,表面光滑,色泽偏红、偏白或与附近球部黏膜相仿;靛胭脂染色腺管开口与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相似。病理检查与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固有层均可见胃底腺,有典型的含强嗜酸性颗粒的壁细胞和含嗜碱性颗粒的主细胞。使用H:受体拮抗剂(H2RA)或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可缓解症状;2例患者接受内镜下高频电烧灼术,1例症状明显改善,1例无效。结论HGMDB以中年发病多,性别无差异,常以上腹部疼痛为首发症状;胃镜检查的普及、内镜技术水平的提高及与其他铺助检查手段的联合应用有助于HGMDB的检出;H2RA和PPI等可有效缓解症状,内镜下高频电烧灼术等可能有助于HGMDB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消化内镜下诊治小儿上消化道出血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经内镜检查明确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性质及部位。方法:用电子胃镜检查上消化道出血的患儿。结果:十二指肠球溃疡19例。浅表性胃炎伴糜烂14例,急性胃黏膜病变11例,胃溃疡8例,贫血胃4例,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2例。食管裂孔疝1例,恶性肿瘤1例。结论:胃镜检查是诊治小儿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的最好手段,上消化道出血以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小儿异位胃黏膜症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经病理证实为异位胃黏膜的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诊断Meckel's憩室40例,肠重复畸形11例,回肠异位胃黏膜和脐窦各2例,卵黄管囊肿和脐肠瘘各1例。结论:强酸的分泌和溃疡的形成可能是异位胃黏膜致病的重要因素;异位胃黏膜的存在是诱发肠套叠和下消化道出血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球部胃黏膜异位(HGTDB)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确诊为HGTDB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报告及病理报告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HGT-DB的发病率为0.2%,占同期十二指肠球部隆起病变的5.94%;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下主要为多发小结节样隆起,部位多见于后壁及大弯侧,常靠近幽门管生长;极少发生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光镜下可见分化良好的胃黏膜组织,腺体呈灶状分布,与球部黏膜分界清晰,含有胃腺、主细胞和壁细胞。结论HGTDB是一种少见病,易漏诊,胃镜及病理检查可确诊,具有酸分泌功能,极少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对胃异位胰腺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分析20例来源于黏膜下层的胃黏膜下肿瘤(SMT)患者的超声内镜(EUS)特征,对其行内镜下皮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切除术,并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0例SMT患者EUS诊断胃异位胰腺17例,脂肪瘤3例.病理组织学检查后确诊异位胰腺18例,脂肪瘤2例.EUS诊断准确率达94.4%.结论 超声内镜对胃异位胰腺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内镜切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门静脉高压时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了解胃粘膜的改变,评价急诊内镜检查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1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急诊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116例患者中,Ⅲ度食管静脉曲张76例,合并反流性食管炎15例(12.4%),胃十二指肠溃疡24例(19.0%).急性胃粘膜病变29例(25%)。102例(87.9%)镜下见到出血灶,其中见静脉曲张破裂出血84例(82.3%)。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8例(17.7%)。14例(12.1%)未发现明确出血原因。40例行胃粘膜活检,病理结果均提示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时,行急诊内镜检查是安全的,应积极行急诊内镜检查以明确出血原因。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内镜下黏膜下肿块切除对食管胃黏膜下病变的诊疗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治疗食管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治疗价值及安全性。方法今年以来该科内镜检查发现食管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20例,结合超声内镜检察结果,在内镜下确定食管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可移动后,于病变基底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盐水,使病变基底部与胃壁基层分离,用圈套器套取病变,采用混合电凝电切切除隆起性病变。结果18例病人获得有效的病理诊断,大多数患者病变获得有效切除。结论对于食管、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胃镜下切除术具有良好的诊断与治疗价值,特别对恶性和潜在恶性问质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GMUE)病人的护理。[方法]选择2007年—2008年经内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的15例HGMUE病人,在内镜下行APC治疗,通过严密观察病情,加强术前准备及密切术中配合,并着重加强术后的护理。观察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5例HGMUE病人至复查时14例胃镜下未见复发,1例在原来部位有少量异位胃黏膜上皮残留,术后仅7例出现轻度胸骨后疼痛,未发生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结论]APC是有效治疗HGMUE的新方法,治疗前的心理护理,保证仪器性能良好,治疗过程中密切配合,治疗后注重潜在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胃黏膜下肿瘤的病因、病变部位及超声内镜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对经超声内镜及微创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胃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5例中胃间质瘤55例,脂肪瘤10例,异位胰腺33例,类癌、平滑肌瘤及错构瘤各2例,囊肿1例;病变位于胃窦45例,胃底38例,胃体21例,胃角1例;超声内镜提示病变位于固有肌层55例,黏膜下层45例,黏膜肌层5例。结论胃黏膜下肿瘤的以间质瘤、异位胰腺多见,病变位于胃窦多见,其次为胃底;多数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其次为黏膜下层;超声内镜检查对胃黏膜下肿瘤诊断有较大价值;微创手术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食管皮脂腺异位的内镜表现和病理特点,提高临床、内镜和病理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收治的5例以上消化道症状起病的食管皮脂腺异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文献中的14例食管皮脂腺异位的患者资料,分析该病患者的内镜下表现和病理特点。结果 19例患者中2例无临床症状,其余以上腹部不适、上腹部饱胀、上腹痛、胸骨后哽咽感、进食异物感、反酸和烧心等就诊,其中胸骨后哽咽感、进食异物感与该病相关性强,该病无阳性体征。该病内镜下常见诊断为黄色(斑)瘤(26.32%)、脂肪瘤(15.79%)、食管结节性增生(5.26%)、霉菌性食管炎(5.26%)和食管白斑(5.26%)等,误诊率高,病变多位于食管中下段(84.21%)。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食管皮脂腺异位,病理表现为成熟或幼稚皮脂腺细胞。结论食管皮脂腺异位为少见临床病变,临床无特异症状,误诊率高,应提高鉴别诊断能力,特别是与浅表型食管癌鉴别。该病确诊有赖于内镜及病理活检,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食管贲门同时性多原发癌临床资料,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21例经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的食管贲门多原发癌进行分析。结果 X线钡餐术前确诊3例,内镜及内镜下碘染色病理活检相结合术前确诊9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术后并发症7例。5a生存率25%。结论 内镜及内镜下碘染色病理活检可明显提高诊断率。术前明确诊断,充分准备,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食管多原发癌的5a生存率明显高于食管贲门多原发癌的5a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上消化道转移癌的内镜表现和病理特征,提高内镜和病理医师对其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例以消化道表现为首诊症状的上消化道转移癌患者以及复习相关文献中的7例患者的内镜表现和临床病理特征进行观察。结果 3例患者均以消化道出血、腹部不适等消化道表现为首诊症状而就诊。病例1内镜检查发现食管溃疡性病变,病理诊断为转移癌,考虑肺来源,后经影像检查证实;病例2内镜显示胃体隆起占位,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建议临床进一步检查除外转移性,随后经影像学检查和气管镜活检证实为肺癌转移;病例3内镜检查发现胃和十二指肠多发息肉样病变,病理诊断为转移性肾细胞癌。3例患者均得到正确诊断,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根治性手术治疗。相关文献中的7例患者多为老年人,也均以各种消化道不适症状而首诊,既往无肿瘤病史,内镜检查病变位于胃或十二指肠,病理诊断过程中辅以免疫组化染色均诊断为转移癌,肿瘤原发部位无器官特异性。结论上消化到转移癌非常少见,特别是以胃肠道表现为首发症状的病例极易误诊为原发癌,从而导致错误的治疗,其确诊依赖于内镜和病理检查,并辅以相应的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7.
超声内镜在食管微小平滑肌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微小平滑肌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微小食管平滑肌瘤患者,行超声胃镜检查后分别予高频电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切除组织送组织病理检查.最后对比分析相关资料。结果:24例行超声胃镜检查,显示超声声像以低回声、不均匀回声多见,境界较清楚。12例病变位于黏膜肌层,9例病变位于固有肌层浅层,共21例予高频电切除治疗;3例病变位于固有肌层深层,予外科手术治疗。24例病理检查示平滑肌瘤23例(瘤位于黏膜肌层12例,固有肌层11例)。超声内镜检查诊断准确率95.8%(23/24)。结论:超声胃镜不仅能对食管微小平滑肌瘤作出准确诊断.而且由于其对肿瘤的起源、范围等探查准确,可为后续治疗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应用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某院经内镜检查诊断为CAG的8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病理检查,并将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分析经内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89例患者中经病理检查证实为CAG的67例,其中同时伴随异型增生的有22例,伴随肠上皮化生31例,内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75.28%。内镜下呈现胃黏膜变薄和白相为主的有41例,呈现为胃黏膜粗糙的有13例,呈现为白相为主、胃黏膜变薄和黏膜粗糙的有35例,三种内镜下表现经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63.41%、69.23%、94.29%。其中呈白相为主、胃黏膜变薄和黏膜粗糙的表象患者的病理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P0.05),而呈现为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和呈现为胃黏膜粗糙的两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检查表现以胃黏膜变薄、白相、胃黏膜粗糙为主的CAG患者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高,但内镜检查仍存在一定比例的过度诊断,临床可应用病理学检查与内镜检查相结合,以提高CAG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食管、胃异位胰腺10例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言飞  王合富  郭执乾  孙健 《临床荟萃》1999,14(16):736-737
1991~1998年,我院经胃镜、X线钡剂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食管、胃异位胰腺10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6~44岁。其中食管异位胰腺1例,胃内异位胰腺9例,病灶总数13个。其中1例患者有胸骨后不适、反酸、嗳气,7例患者有上腹痛,2例为空腹及夜间痛,2例为黑便,病程6个月至20年。胃镜下有8例诊断为异位胰腺,2例诊断为胃内息肉。1.2 胃镜检查 10例患者异位胰腺内镜下表现为半球型粘膜隆起或息肉样隆起,其中1例病灶位于食管下段后壁距贲门口  相似文献   

20.
胃镜下食管裂孔疝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内镜下诊断食管裂孔疝63例患者镜下的特点,并与X线造影结果进行对比,探讨内镜对该病的诊断价值。并且研讨食管裂孔疝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密切关系。方法:总结6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检查所见,食管炎分级、病理检查及X线造影检查结果,内镜诊断的符合率,食管裂孔疝并发食管炎的百分率。结果:内镜下诊断食管裂孔疝的63例患者,经X线造影确诊60例,符合率为95.24%,并发食管炎56例,并发率90.5%。结论:食管裂孔疝与内镜下诊断和食管炎的发生有密切关系,X线造影检查具有很高符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