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痉厥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证.一般以筋脉拘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为痉,或称动风;神志不清、四肢厥冷者为厥,但二者常可并见,故合称痉厥.其成因颇多,而总以温热病引起的痉厥为常见.早在《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对痉和厥就有所论述,在后世医家中,对痉厥证治的论述,则以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较为详尽.吴氏认为,温病出现"神昏痉厥,舌蹇烦躁,统而言之为厥阴病,然有手经足经之分."  相似文献   

2.
温病是由各种温热病邪引起的多种急性热性疾病。其特点为热象偏重,传变较速,易于出现心营症状。而温邪传至心营则标志疾病发展进入急迫险恶重症阶段,如不及早救治,顷刻将有痉、厥、闭、脱之变。本文仅就学习温病及临床实践的体会,将温病顺传心营,逆传心包,温热酿痰蒙闭心营,热  相似文献   

3.
厥症为古代四大症之一,其病证表现为寒厥和热厥两大类。其病机为气机升降出入的严重障碍或虚极欲脱或邪实闭极,为疾病发展至极之变,常表现为闭证、脱证或内闭外脱之证。其病理变化复杂,涉及多个脏器,以心、肾为重心而夹痰夹瘀夹秽浊。中医以手足逆冷或神昏占语或痉厥并见为主症。  相似文献   

4.
从《吴鞠通医案》探温病误治变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鞠通医案》记载了不少疾病的误治变证,作者对医案中温病部分的误治从助热势、伤阴液、碍气机、邪深陷、促逆变等五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痉、厥、闭、脱、出血为误治变症的逆证。  相似文献   

5.
温病中的厥证,是温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属"阳厥"、"热厥"的范围,是外感性疾病致厥的一种.温病在发展到这一阶段时,常常伴有昏迷、呃逆、痉、瘈等症状.就其病机而言,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指出:"火伏阴中而为厥,火出阳分则发热.  相似文献   

6.
温病病因学是研究温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的学说。了解温病发生的原因和发病的条件,就可以设法消除这些原因和条件,进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各种温病。一、邪正关系对温病发生的影响祖国医学认为任何温病的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条件,是由人体正气和致病邪气两个方面斗争的结果所决定的。病邪可以使人发生温病,这是温病发病的外介因素。如风温犯人,最初表现肺卫症状,若治之不当,最易逆传心胞,出现神昏、痉厥、或耗损  相似文献   

7.
三、厥证的主要证型厥证病因繁多,见症复杂,历代分类颇不一致,有以五脏分的肝厥、肾厥;有以病因分的酒厥、色厥、暑厥、中恶等;伤寒、温病分阴阳寒热,杂病分气、血、痰、食诸厥;本文分类原则一是根据病机分类使之有利于辨证论治,二是合伤寒、温病、杂病诸厥为一体,分为寒、热、气、血、痰、食、蛔、水八类.其中,中恶归于寒厥;痛厥归于寒厥或瘀血;暑厥、酒厥归于热厥;色厥归于血厥;肝厥归于气、寒、热之厥;肾厥归于寒厥、热厥.  相似文献   

8.
再谈厥     
拙作《辨厥》一文,归类和辨析《内经》对厥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的论述,和《伤寒论》以及后世文献对厥的分类认识,已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年12期发表。因假期得闲,重读有关著作,又觉对厥的认识意犹未尽,欲深入讨论《内经》与《伤寒论》对寒厥和热噘的异同,以及厥与中风、痉、痫的主要区别,和厥与闭脱的关系,故撰此文,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1 《内经》与《伤寒论》对寒厥和热厥之异同尽管在《内经》与《伤寒论》中都有寒噘和热厥,但细玩之,可以区别如下:病因《内经》强调内因,如《素问·厥论》云:“其厥也,不从外,皆从内也。”以酒色、劳  相似文献   

9.
温病热变最速,用药尤关重要。热在皮毛肌肉,未入胃府化燥,固当辛凉透汗,若热邪内传,汗不外出,内则口燥而渴,舌苔干黄灰滞,若妄用辛温发散,可致津液干枯,而发厥成痉。误用苦寒清火,化燥伤阴,则热闭神昏。误用消导攻下,则痰食阻结,而成动风厥逆之证。惟宜用泻热存津药物,救其津液,外证可得汗而邪有出路,内得清润而病情缓解,这就是吴鞠通所谓:“温病忌汗(指辛温发汗),汗之不唯不解,反生他患。”“只许辛凉解肌,辛温义不可用”。义有“温病小便不利,淡渗不可与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中"厥"的含义有二:一为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一为厥逆,亦称厥冷,系四肢清冷不温,即肢厥.<伤寒论>第337条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逆又分寒厥、热厥.<素问@厥论>首先提出"热厥"一词,"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张仲景论及了外感病阳明实热内结致厥.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中指出温病热厥有三,其论补<内经>、仲景言之未尽.然厥证不同,治疗各异.兹依据<条辨>所论,对温病热厥证治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1.
急性呼吸衰竭是临床的危重急症,常由溺水、电击、外伤、药物中毒、严重感染、休克而致。如抢救不及或不当,常有生命之危。呼吸衰竭属于中医喘、瘀、厥、闭、脱等危重急症的范畴。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昏迷,痉厥等。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1 辨证论治1.1.1 李明富认为:古代文献中有关喘证内容可供ARDS参考。关于急性呼吸窘迫征因外伤引起的,可用《脉因证治》的“四磨汤合四物汤”(人参、槟榔、台乌、沉香、当归、川  相似文献   

12.
温病闭证是指邪热内陷心营(血),闭阻包络,扰乱神明,以高热、神昏、舌蹇、肢厥等为主症,来势凶猛,病情险恶,病死率高的危急重症。历代医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使临证辨证施治更加系统、完备,体现中医药治疗危急重症的优越性,有必要对其病因病机予以澄清。为此,笔者不揣浅陋,以为抛砖引玉。1 热痰闭窍说 此说为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首倡,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温邪逆传膻中,热痰蔽阻空窍……痰乃热薰津液所化”及“昏昏如寐,神愦如迷,痰热内闭,势非轻渺。”和《温热论》 中所云:“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  相似文献   

13.
温病闭症是以高热、神昏、舌謇、肢厥为主要证候表现的危急重证 ,其来势凶猛 ,病情险恶 ,病死率高 ,尤其是当热毒深入营血分时 ,病情更加严重 ,此时若治不得法或者治疗不及时 ,便可造成闭厥不返 ,很快内闭外脱或脱证而危及生命。笔者不揣浅陋 ,拟对其产生的病机关键及其救治进行初步探讨 ,以为抛砖引玉 ,纰缪之处 ,望同道斧正。1 温病营血分闭证的病机关键自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以来 ,不少医家对温病闭证的病因病机都十分重视。多认为它的发生是感邪太过或热炽营伤 ,正虚邪陷 ;或热毒、湿热、痰瘀闭阻包络 ,扰乱神明所…  相似文献   

14.
<正>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下焦篇第十四条曾指出:“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者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笔者认为,此处之“热深厥甚”与通常所指的“热深厥深”含义不同,故不揣浅陋,略陈于次。一、“热深”的含义此处“热深”的含义为热邪深入下焦,劫烁肝肾之阴,而非阳热亢盛,热闭深重之  相似文献   

15.
络病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一门独特的学说,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和现代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指导意义.但对于温病中的络脉病变的治疗方法没有系统的整理研究.温病是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具有发病迅速,病情较重的特点,而且在病变过程中每易引起各系统的功能障碍和功能衰竭,甚至动风痉厥等严重症状,导致死亡或者遗留严重的后遗症.而这些病变皆与各种原因引起的络脉病变有关,因此,研究温病中的络脉病变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对于络病学说和温病的防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太阳病的分类古今均有争议.本文回顾了历代医家对太阳病的认识,提出太阳病指的是邪气在表,正邪交争的一系列病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温病与太阳病的关系、温病与风温的关系,痉、湿、暍病与太阳病的关系等3个古今争议的问题.认为温病是太阳病的一种类型,主方为白虎汤,而风温从属于温病,是因发汗不当而导致的,痉、湿、暍病皆属于...  相似文献   

17.
分外感急性热病(含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经证、温病)、急性腹痛(含太阴病、厥阴病、肠痛、阳明腑实证)、胸痹、血证(含吐血、衄血、理血、尿血、下厥上竭之出血)、厥逆证等共五部分探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之内科急症的证治.  相似文献   

18.
1 病名概念厥脱是厥与脱的综合征,为常见的危重急症。厥,一指肢体或手足逆冷的症状;一指突然失去知觉,不省人事。脱,为多种疾病病情突变时的危重衰竭证候,厥与脱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厥为脱之轻症,脱为厥之变症,两者常易合并出现。是由邪毒内陷,或内伤脏  相似文献   

19.
八角莲治疗乙型脑炎8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迄今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尚无特效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疗效亦不满意。七十年代在学习中医中药的过程中,按照中医的理论,乙脑属温病,“暑温”、“暑风“、“暑痉”、“暑厥”范畴,治则以清热解毒,凉血熄风,化湿开窍为原则。八角莲有  相似文献   

20.
湿温辨证 ,主要是对气分的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的辨证 ,能否正确地掌握辨证的规律 ,准确地把握湿温病证治的要点 ,关系到疗效和预后。湿温病在运用“六经辨证”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卫气营血辨证”中有卫、气、营、血的浅深传变的不同 ,在治疗上则有达卫、转气、利枢、清营、凉血、散血、增液、培气之别。由于热重于湿者易成阴阳里结 ,伤津劫液 ,成痉成厥 ,变证蜂起。而湿重于热者病情进展虽稍缓慢而浊邪久羁 ,脾运受阻。导致胀满 ,泄利 ,黄疸等症。湿温是温病中的一种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关于“卫气营血”的理论 ,可辨别病位 ,区分病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