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2.
影响鞍区脑膜瘤全切除的局部病理因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用显微外科技术连续切除鞍上与鞍旁区脑膜瘤38例,术中着重观察了肿瘤附着部位,肿瘤颅底侵犯与颅底外生长,颅内扩展部位及对邻近结构的影响,31例(81.6%)获肿瘤全切除,余获次全或大部分切除,无死亡。本资料表明,肿瘤直接包裹脑底动脉,侵蚀海绵窦,眶上裂,视神经孔与蝶骨体等结构是影响肿瘤全切除或根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鞍结节脑膜瘤起源于鞍结节和视交叉沟部静脉窦的蛛网膜,占颅内肿瘤的4%~10%。由于部位深,毗邻视交叉、垂体柄及下丘脑等重要结构,手术难度大。华山医院神经外科1991年2月~1998年7月共收治鞍结节脑膜瘤68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8例,男14例,女54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43.3岁。病程3个月~6年。主要症状有:头痛、偏盲、单侧或双侧视力减退,月经紊乱和闭经,多饮多尿。有4例以短暂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3例出现嗅觉减退。术前病人都行CT和MRI检查,16例行DSA检查。肿瘤最大为8cm×6cm×4cm,平均3.6cm×…  相似文献   

4.
鞍区及鞍旁脑膜瘤35例显微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鞍区及鞍旁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手术入路及手术效果,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至今收治的35例鞍区及鞍旁脑膜瘤,瘤体最大径为3—6.7cm,平均5.36cm,其中单侧额下经纵裂或不经纵裂入路切除18例,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切除17例。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son I、II)31例,近全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颅高压症状均有缓解,18例有视力视野障碍者,改善11例,无改变5例,变差2例。结论:对于鞍上向前方、上方生长以及鞍内脑膜瘤甚至向蝶窦内生长者,可以采用单侧额下经纵裂入路;而对于向侧方或后方生长的鞍区脑膜瘤,可采用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两者均能获得良好的肿瘤暴露,全切除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童鹰  万曙  詹仁雅  周永庆 《浙江医学》2004,26(9):666-667
鞍结节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5%~10%,与视路、下丘脑及颈内动脉关系密切,手术难度较大.近年来,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使早期诊断成为可能,特别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应用使手术效果得到较大提高,力争全切除肿瘤并使视力、视野得到改善已成为当今手术的目标.现将我院1997年1月~2003年6月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的15例鞍结节脑膜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鞍结节脑膜瘤首先由Steward于1899年在尸检中发现,1916年Cushing首次全切该部位脑膜瘤,1938年Cushing和Eisenhardt根据临床症状提出鞍上“视交叉综合征的概念”,广意的临床症候学概念,肿瘤的部位包括鞍结节、鞍隔、蝶骨平台及前床突。由于这些解剖结构范围不超过3cm,临床上有一些共同点,故统称为鞍结节脑膜瘤,约占颅内脑膜瘤的5%-10%,30岁-60岁为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解剖和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了自1999年6月至2005年12月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2例鞍结节脑膜瘤,手术采用额下入路7例、翼点入路6例、额下和翼点联合入路9例。结果 按Simpson分级:Ⅰ为6例,Ⅱ级为13例,共占86%,Ⅲ级为3例,术后视力改善的有12例21眼,无改变的为7例12眼,3例4眼视力较术前下降。结论 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熟悉鞍区的解剖并具备娴熟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解剖和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了自1999年6月至2005年12月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2例鞍结节脑膜瘤,手术采用额下入路7例、翼点入路6例、额下和翼点联合入路9例.结果按Simpson分级:Ⅰ为6例,Ⅱ级为13例,共占86%,Ⅲ级为3例,术后视力改善的有12例21眼,无改变的为7例12眼,3例4眼视力较术前下降。结论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熟悉鞍区的解剖并具备娴熟的显微外科操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时代鞍结节脑膜瘤的人路.控制出血和肿瘤残留。方法分析12例鞍结节脑膜瘤的治疗效果。结果按SimPson术后切除的彻底性分级:一级8例,二级3例,三级1例。结论术前正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手术人路和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经不同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鞍区脑膜瘤35例。按术中是否需要脑牵拉与脑组织的直观反应,将手术显露程度分四级。Ⅰ级:肿瘤自然显露,毋须脑牵拉便将肿瘤切除12例,占34.3%;Ⅱ级:对脑间断性略加牵拉,去牵拉后,局部外观与未牵拉部无异17例,占48.6%;Ⅲ级:牵拉处脑组织有伤痕3例,占8.6%;Ⅳ好:脑损伤较明显或呈不同程度的肿胀3例,占8.6%。全组Ⅱ~Ⅰ级显露29例,占82.9%,以经眶颧额颞下入路切除鞍旁脑膜瘤时最多见。本显露程度分级可作为衡量颅底肿瘤手术方法是否合理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1.
用显微外科技术连续切除鞍上与鞍旁区脑膜瘤38例,术中着生观察了肿瘤附着部位、肿瘤颅底侵犯与颅底外生长、颅内扩展部位及对邻近结构的影响。31例(81.6%)获肿瘤全切除,余获次全或大部切除,无死亡。本资料表明,肿瘤直接包裹脑底动脉,侵蚀海绵窦、眶上裂、视神经孔与蝶骨体等结构是影响肿瘤全切除或根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连续观察鞍上与鞍旁脑膜瘤38例,男:女=1:1.7,平均年龄39.4岁,平均病程2.5年。肿瘤最长径3.2~7.5cm,其中≥6cm之巨大型肿瘤占47.1%。术前Karnofsky记分51.1±12.4。头痛,视力障碍与记忆损害为三大临床表现。比较二组特征,鞍上脑膜瘤表现双目视力对称性受损,鞍旁脑膜瘤则以患侧视力受损为主,同时多见癫痫,三叉神经受累与颅底及颅底外侵犯。  相似文献   

13.
连续施行鞍上、鞍旁脑膜瘤显微外科切除术34例,发现颈内动脉(ICA)系为肿瘤的主要供血来源。除岩斜坡-蝶区脑膜瘤2例外,按手术显微镜下对肿瘤供血动脉的直接观察与电凝脑膜中动脉(MMA)后肿瘤的血运状况,将其供血分四型:颈外动脉(ECA)为主型2例(6.3%);ECA-ICA供血相当型5例(15.6%);ICA为主型18例(56.1%);ICA单独供血型7例(21%)。肿瘤发生部愈近中线,ICA供血趋势愈明显;ECA主要供血者仅见于鞍旁型脑膜瘤。  相似文献   

14.
以四级分类法评价经不同的手术入路切除鞍区不同部位脑膜瘤38例所获显露程度。结果表明,经眶颧额颁下入路对鞍旁脑膜瘤显露最佳,应作为其首选入路。经翼点入路则对鞍上脑膜瘤显露良好,可作为其首选入路。  相似文献   

15.
经眶颧额颞下联合入路,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鞍旁脑膜瘤18例。肿瘤全切除14例(78%),4例因肿瘤包裹颈内动脉或和入侵海绵窦,仅行次全切除;无死亡,全组术后Karnofsky记分均恢复正常或显著改善。作者认为,本入路便于广泛切除颅底受浸润骨质,毋须牵拉脑组织或牵拉甚微,便可对海绵窦侧壁与其邻近区域提供极好显露,对切除鞍旁脑膜瘤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6.
复习了5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膜瘤和恶性脑膜瘤,其中13例为不典型CT表现脑膜瘤,10例为恶性脑膜瘤。不典型CT表现有:瘤内不均一增强,瘤内有多个无增强的低密度区,瘤周广泛低密度区,肿瘤呈环形增强,肿瘤合并出血。讨论了脑膜瘤不典型CT表现的病理基础及恶性脑膜瘤的CT及血管造影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6月至2008年8月显微手术治疗的26例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Ⅱ)级切除21例,Ⅲ级切除5例。术后视力损害和视野缺损均有不同程度恢复19例,4例视力无改变,3例视力下降,术后偏瘫2例,植物生存1例,无死亡。结论: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肿瘤全切除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采用 ABC 免疫组化技术对82例脑膜瘤活检组织(良性脑膜瘤67例、恶性脑膜瘤15例)进行了三种性激素受体和12种 LR 的测定.结果证实脑膜瘤是性激素的靶组织,ER阳性率74.4%,PR 阳性率75.6%。AR 阳性率29.3%.ER 阳性率与性别有关,女性高于男性;PR 阳性率与组织类型有关,脑膜内皮型阳性率最高,过渡型居中,而纤维母细胞型及砂粒体型阳性率较低;AR 阳性率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关,恶性脑膜瘤中 AR 阳性率高于良性脑膜瘤中 AR 阳性率.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性激素受体在脑膜瘤的生物学行为上所起的作用及对脑膜瘤实施内分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12种 LR 中只有 PSA 受体在良性脑膜瘤中的阳性率高于恶性脑膜瘤,故这一结果可作为良、恶性脑膜瘤诊断的依据.三种性激素受体与 LR 染色结果经配对卡方检验证明无相关性,因此 LR 的测定不能代替性激素受体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显徽手术治疗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6月至2008年8月显徽手术治疗的36例大脑镰旁脑膜瘤。结果:肿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切除分级:Ⅰ级切除28例,占77.8%,Ⅱ级切除8例,占22.2%。无死亡病例。术后36例均得到随访,随访5个月至8年,随访期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大脑镰旁脑膜瘤,肿瘤全切除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