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新的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的解剖特征和临床应用特点.方法 对10例足跟、跟底、踝部,足中部和胫前区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取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同时测量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发出部位.结果 10例皮瓣中11例全部成活,1例部分坏死.10例成人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发出部位在外踝尖上6.5~7 cm处,9例的腓肠神经以内侧支为主,1例的内侧支和外侧支基本等粗.10例中有9例的优势血管位于内侧支,1例位于外侧支.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在小腿中部穿过深筋膜进入腓肠肌深面.结论 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操作简便,易行,不需要吻合血管,不牺牲主要血管.在修复足跟、跟底、踝部和小腿中下1/3软组织缺损,提供一个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新的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的解剖特征和临床应用特点.方法 对10例足跟、跟底、踝部,足中部和胫前区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取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同时测量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发出部位.结果 10例皮瓣中11例全部成活,1例部分坏死.10例成人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发出部位在外踝尖上6.5~7 cm处,9例的腓肠神经以内侧支为主,1例的内侧支和外侧支基本等粗.10例中有9例的优势血管位于内侧支,1例位于外侧支.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在小腿中部穿过深筋膜进入腓肠肌深面.结论 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操作简便,易行,不需要吻合血管,不牺牲主要血管.在修复足跟、跟底、踝部和小腿中下1/3软组织缺损,提供一个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腓肠神经伴行血管逆行带蒂皮瓣的解剖特征和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对22例足跟、跟底、踝部,足中部和胫前区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取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其中同侧逆行转移17例,交腿移植5例。同时测量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发出部位。结果22例皮瓣中20例全部成活,2例少部分坏死。18例成人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的发出部位在外踝尖上6.5-7cm处,4例小儿在5cm处,22例中17例的腓肠神经以内侧支为主,5例的内侧支和外侧支基本等粗。22例中有20例的优势血管位于内侧支,2例位于外侧支。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在小腿中部穿过深筋膜进入腓肠肌深面。结论腓肠神经伴行血管逆行带蒂皮瓣操作简便,易行,不需要吻合血管,不牺牲主要血管。为基层医院在修复足跟、跟底、踝部和小腿中下1/3软组织缺损,提供一个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4.
探讨腓肠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的可能性。足跟部软组织缺损11例中,慢性溃疡5例,跟骨骨髓炎2例,外伤后跟腱外露皮肤缺损4例。皮瓣面积4cm×3cm~8.0cm×9.5cm皮瓣移植后全部成活。腓肠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是足跟部软组织修复方法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5.
应用以腓肠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慢性溃疡,慢性跟骨骨髓炎,足背皮肤缺损等,共12例。皮岛大小为4.0cm*3.5cm*11.5cm*10.0cm。结果:皮岛全部成活,外形良好,富有弹性,并能恢复保护性感觉。  相似文献   

6.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 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对35例足跟、踝、跟腱和胫前区软组织缺损的病例进行修复;同时观察和测量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发出部位、腓肠神经的支数和行走特点.结果 35例中33例皮瓣生长良好,2例部分坏死.31例成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发出部位在外踝上5~7cm处,4例小儿的发出部位在外踝上5~6cm.腓肠神经有25例是以内侧支为主,10例是内侧支和外侧支基本等粗,而且靠得较近.腓肠神经及营养血管在小腿中部会穿深筋膜进入腓肠肌.以顺行分离皮瓣较可靠,可避免脱套.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运可靠,手术操作及设计简单,切取简便,不损伤小腿的主要血管,不需吻合血管,是修复足跟、内外踝、跟腱处和小腿下1/3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7.
胫后动脉外径大,供血丰富,与胫前动脉、腓动脉存在广泛的吻合,且伴行静脉回流良好,行血管吻合后,容易再通,血管危象少,是临床顺行、逆行皮瓣的良好来源〔1〕。1995年6月以来,我们应用小腿内侧份胫后动脉皮瓣作为桥式皮瓣,与其他皮瓣吻合形成联合皮瓣,在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中,取得一定经验,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资料本组男2例、女1例,年龄18~34岁。3例中烧伤1例,车祸伤2例;皮肤缺损面积最大为35cm×20cm,最小21cm×12cm,平均为27cm×15cm;2例骨暴露,创面积脓。手…  相似文献   

8.
颏下血管蒂岛状皮瓣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使颏下血管蒂岛状皮瓣广泛地应用于修复面部组织缺损。方法 在34侧成人头颈标本上,对颏下区的血液供应和神经分布进行观察。结果 颏下动脉起自面动脉,距其起点5.4cm±0.3cm处发出。起始端外径2.0cm±0.3mm。颏下动脉有2条静脉相伴行,注入面静脉。以面-颏下血管为蒂,可设计成颏下皮瓣、肌皮瓣和骨皮瓣。皮瓣的感觉神经为颈皮神经。结论 皮瓣血管蒂长6.5cm±0.5cm,毗邻口腔颌面部  相似文献   

9.
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较为常见,早期处理不当,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1987年5月~1996年8月,我们采用带蒂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18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16例,女2例。年龄14~45岁,平均28岁。软组织缺损原因:交通事故伤10例,局部机械性创伤5例,火器伤3例。损伤部位:大腿下端前内侧3例,后侧1例,小腿上端10例,中段4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5cmx5on。)~(9cmx17cm),切取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的皮瓣面积:最大10cmx20cm,最小6cmx8cm,供…  相似文献   

10.
潘云川  王和驹 《海南医学》1999,10(4):219-220
目的:报道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的结果,方法:以隐神经相伴行的大隐静脉体表投影的轴线,根据受区所需要大小,部位及旋转点的位置设计逆行岛状皮瓣,结果:临床应用9例,修复下肢远端创面,皮瓣8例成活,1例失败,皮瓣面积最大9cm×10cm,4例经随访1-2年,皮瓣感觉恢复正常,效果满意,结论:根据隐神经的血管构筑与皮肤血供密切相关的特点,设计隐神经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可靠,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1.
我科自1996年5月以来对8例不同原因所造成的皮肤及软组织大块深度缺损,采用各种皮瓣(或肌皮瓣)修复,获得了功能和形态满意的治疗效果。1 临床资料本组共8例,男6例,女2例,年龄5~61岁。缺损范围5cm×5cm~16cm×22cm。其中肿瘤切除术后5例,电击伤1例,慢性溃疡1例,外伤1例;8例均同时伴有深部重要组织(如血管神经、肌腱、骨骼)裸露,另有面颊部洞穿性缺损1例。2 修复方法  2例足跟部基底细胞癌扩大切除术后缺损,分别采用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及跖内侧皮瓣修复。1例足跟部慢性溃疡在外院…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运用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足跟创面12例。皮瓣面积最小5cm×7cm,最大9cm×14cm,皮瓣移植后均成活。随访8个月至2年效果较好。对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创面的临床实用价值,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进行了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用显微外科方法修复瘢痕切除后皮肤及软组织大块缺损,②方法采用带血管蒂的皮瓣或肌皮瓣转移修复及吻合血管的皮瓣或肌皮瓣移植修复,治疗51例皮肤及软组织大块缺损。瘢痕部位为胸前部2例,上肢23例,下肢26例,创面皮肤及软组织缺损最小12cm×6cm,最大24cm×12cm,平均18cm×8cm.皮瓣或肌皮瓣切取面积最小14cm×8cm,最大26cm×14cm,平均20cm×10cm。③结果51例均获得成功,经1~16年的随访,患肢功能均恢复良好。④结论应用带血管蒂或吻合血管的皮瓣或肌皮瓣移植修复皮肤及软组织大块缺损,是一种最为有效和满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 用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岛状皮瓣对21例患者的足背、内外踝、小腿中下段、胫前部皮肤缺损进行修复,同时观察腓肠神经及营养血管的走行特点.结果 完全成活20例,部分坏死1例.结论 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岛状皮瓣切取简便,成功率高,最远可达足前中部,是修复足跟、足背、内外踝、及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特点,为临床设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通过对20侧新鲜小腿进行血管铸型后解剖,观察测量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及与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的位置关系.结果:腓肠神经位置恒定,为多源性血供,且呈节段性分布.腓肠神经在行走全程中,上段有腘窝中间动脉伴行,其直径为(0.06±0.01)cm,并有腓肠肌的肌皮穿支与之吻合;下段有腓肠中间浅动脉伴行供血,其直径为(0.04±0.01)cm,并有腓动脉穿支与之吻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形成了纵行皮神经滋养血管网,在营养神经的同时,还发出小分支供养相应区域的皮肤.在外踝尖上方3~7 cm 范围内,腓动脉穿支数量为2~4支(平均为3支),直径为0.02~0.10 cm,一般0.06 cm 以上的穿支总能找到1条,该穿支血管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蒂皮瓣的解剖学基础.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有多源性、吻合丰富、血供较好的特点,可以设计腓动脉穿支为旋转点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蒂皮瓣,在不牺牲下肢主干血管的情况下,主要应用于小腿中下1/3段、踝周及足部等处皮肤软组织损伤的修复与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用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岛状皮瓣对21例患者的足背、内外踝、小腿中下段、胫前部皮肤缺损进行修复,同时观察腓肠神经及营养血管的走行特点。结果完全成活20例,部分坏死1例。结论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岛状皮瓣切取简便,成功率高,最远可达足前中部,是修复足跟、足背、内外踝、及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17.
足跟部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足跟部皮肤恶性肿瘤的手术切除和修复重建的原则。方法:对9例足跟部恶性黑色素瘤、鳞状细胞癌和慢性溃疡恶变行局部广泛切除,根据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大小,分别选用足外侧皮瓣、足底内侧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及内踝上皮瓣转移修复。结果:9例皮瓣全部成活,在功能及感觉恢复方面,足底内侧皮瓣与足外侧皮瓣最佳,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恢复良好,内踝上皮瓣效果稍差,没有感觉。结论:足跟部皮肤恶性肿瘤应行局部广泛切除术,在切缘阴性的基础上进行修复重建,根据创面大小分别采用足外侧皮瓣、足底内侧皮瓣及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我科自1995年以来应用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修复手外伤软组织缺损1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7~52岁。中指完全脱套手掌部软组织缺损1例,手掌软组织缺损3例,手掌及背侧软组织缺损2例,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多发指骨骨折、手背部皮肤撕脱2例,热贯通伤合并组织失活2例。手术方法:皮瓣供应区取患肢对侧腹部(面积最大为10cm×17cm,最小5cm×8cm),以患肢制动体位为最舒适进行设计。常规彻底清创后,将消毒后纱布放在手的创面区取得印模,进行皮瓣大小的设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用岛状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四肢远端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岛状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四肢远端创伤38例,其中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4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5例,足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例,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8例。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4例,前臂后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4例。术前运用彩色超声血流成像技术探查供血穿支位置、管径、血流及伴行静脉,评价血管质量,为皮瓣设计提供参考。结果 34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远端1cm坏死,1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中末1/3坏死,创面愈合。2例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远端局部坏死,换药后创面愈合。结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足远端创伤,成活率较高,操作简单,可较好地满足手足形态恢复和功能重建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报道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岛状皮瓣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 :运用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岛状皮瓣修复小腿前下段、踝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 9例。结果 :9例中 8例皮瓣全部成活 ,并发部分坏死 1例 (坏死面积 1 .0cm× 1 .3cm) ,无 1例全部坏死。结论 :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岛状皮瓣血液供应可靠 ,不牺牲主要血管 ,手术操作方法简便、安全、可靠 ,是修复小腿前下段、踝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最佳选择之一 ,易于推广普及 ,临床使用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