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针灸推拿学专业是中医药院校的特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专业.加强学生针灸临床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本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从实践能力训练、针灸基本技能考核及针灸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等方面对学生针灸临床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针灸大成》为明朝杨继洲原著,本书除了广辑前人针灸文献外,更有杨继洲家传及个人的针灸临床经验。其中,尤能反映杨继洲针灸临床水平的当为书中的"杨氏医案"。卷末"杨氏医案"以人名为分别,共计33案,涉及内外妇儿等多科病症。本文通过对此33则医案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杨继洲在临床上的针灸运用经验,期能对现在针灸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彭伟  张沛 《新疆中医药》2008,26(1):69-69
针灸临床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针灸治疗方法的重要环节之一.我科的实习学生主要有针灸推拿专业、中医临床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  相似文献   

4.
针灸医案学是针灸推拿专业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该课程基于历代医家记录的针灸医案文献,内容复杂繁多,较难理解。笔者通过对近年来教学实践的思考,总结归纳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思维指导针灸诊疗的能力,最终提高本专业学生针灸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5.
《光明中医》2021,36(7)
随着当前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如分阶段执业医师考核),提高医学生临床执业能力,岗位胜任能力已然成为新时期医学生培养的核心目标。针灸治疗学作为针灸推拿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开设在大学四年级秋季学期,而在此前,学生已学完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医籍选等针灸推拿专业的基础课程,正是学习思维逐渐从书本走向临床的阶段,而针灸治疗学这门课程为学生从整合理论走向临床奠定了基石。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临床执业及岗位胜任力是此门课程目前的关键目的。  相似文献   

6.
<正>杨继洲,字济时,祖籍三衢(今浙江衢县),明嘉靖万年间(约公元1522~1620年)针灸家。《针灸大成》是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等数位医家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共同努力编著而成。《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针灸学术发展,收集针灸资料全面,理论与实践结合,论述详尽,阐释问题系统性强,记载了杨继洲对中医针灸的理论认识和丰富的临证经验,有非常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便于研习者学习、应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留学生针灸临床教学教改的重点和难点,围绕针灸临证思维的内容和教学对象特点,从理论知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衔接、考核评价等多维度进行了教学探索和实践。充分发挥中医独特的辨证思维优势,突出培养学生针灸临证思维,在中医专业留学生本科班的针灸教学实践中有效提升了留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增强了留学生对针灸的学习兴趣,对促进针灸学的国际化传承、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丽娜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2):2260-2261
针灸古籍中,医案保留最多最详的,首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继洲不仅理论造诣甚高,而且临床经验丰富.整理分析其针灸医案,无论对了解他的学术思想或作为临床借鉴,均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针灸方向七年制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为临床教学提供改革方向.方法 本研究对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针灸方向七年制四个年级学生发放问卷,并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座谈,以反映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果 临床轮训安排方面,中医专业针灸方向七年制平均约48.59% 的学生认为基本合理;时间安排上,平均87.99% 的学生希望增加临床实习的时间;临床实习安排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平均32.08% 的学生认为是轮训科室较少,23.97% 认为是基本临床操作技能时间机会少,18.93% 认为是轮训时间不够,17.25% 认为是带教不规范.结论 合理安排临床轮训时间,严抓临床三基训练,完善针灸专业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加强医德医风的教育和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几个方面是今后对于中医专业针灸方向七年制学生的临床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0.
杨继洲为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有著作《针灸大成》流传于世。《针灸大成》乃明以前中医针灸之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甚深。该书收录诸多著名针灸著作之内容,同时还有杨继洲针刺手法、医案、考卷等,形成了具有杨继洲学术思想特色的"杨继洲针灸"。杨继洲学术思想的形成主要受家族医学背景以及其学医经历和行医实践影响,同时还受易学、儒家思想及道教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针灸专业本科毕业生2个年级81名学生毕业10年的跟踪调查,分析了10年间毕业生从业状况的变化,探讨了目前针灸教育存在问题及现状,并就新世纪针灸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新世纪形势的发展,改革课程设置,增设新的专业,重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高等针灸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查阅文献、调研访谈等方式,对杨兆民教授的从教历程及相关史料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和总结.结果表明办学伊始,杨兆民教授秉承艰苦创业之承门精神,成功探索和实践了巡回教学的针灸人才培养模式;创办针灸专业,组建课程,传承实践教学特色;主编教材,致力于科学创新;承前启后,凝炼针灸成才之心诀.杨兆民教授践行并弘扬了承门现代教育思想,为培养针灸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杨继洲溯源穷流,集针灸诸家之大成,师古而不泥;临证重视经络理论,提出"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总结和创新针刺手法,建立了比较规范和实用的针刺手法体系;倡导针灸药物并重,强调针灸药物综合运用,为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实现针灸科研思维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现有针灸科研思维模式(单因素分析法)的局限和弊端进行剖析。在系统科学及系统工程学理论指导下形成新针灸科研思维模式(现代系统模式),内容包括多因素分析法;优选针灸治疗方案;定量研究,倡导正交设计;优选病症,联用他法等。新科研思维模式可以避免现有科研思维模式的不足,较好解决目前针灸临床与科研互相脱节的矛盾,提高针灸科研质量,促使科研成果高质量服务于临床,进一步提高针灸疗效。为此,应该尽快实现针灸科研思维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针灸临床科研思路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正确的科研思路指导下开展针灸临床科研工作,对促进针灸学术进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针灸临床的科研思路进行了探讨后,提出"验证疗效,寻找规律,阐明机理,指导临床"16字方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改革针灸临床课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理论和临床问题的能力。方法:改革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通过构建针灸医案教学平台,增强学生临床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强化针灸医案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必须选择合适的病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病案上要注重学生在临床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突出辨证,强调整体;要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还要求注意类证鉴别。结果:在病案教学过程中,学生把学过的孤立的专科知识融会贯通,有机结合起来。医案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结论:构建针灸医案教学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针灸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17.
论中医传统思维方法是培养针灸人才的根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瑞  马惠芳  王娜 《中医教育》2005,24(4):27-30
目前中医针灸的教育存在着轻视经典的现象,缺少经典的支持则难以掌握中医独特的思维方法,而中医的灵魂"辨证论治"也就难以真正的实现.因此,针对现在中医教育的不足,提出培养中医针灸人才首先应掌握中医传统的思维方法,其途径是熟读经典、培养中医文化素质、重视临床、加强临床操作技能训练等.只有真正掌握中医思维方法,才能继承中医的精髓,发挥中医针灸的优势,为世界医学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针灸专业技能"全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董勤 《中国针灸》2008,28(4):309-312
社会对针灸临床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决定了针灸专业技能的实训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现行的实训教学多将各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来考察,缺乏课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兼容的完整性、系统性思考,致使学生的技能实训间断,实践机会不足。由此提出建立针灸课程交叉、跨学期、连续性、综合性的实训技能教学体系,同时课程教学又与中期、后期的临床实习有机衔接,将专业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构建一体化全程实训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论杨继洲对灸法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希言  马巧琳 《中国针灸》2006,26(6):451-453
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不仅是针刺手法的大家,也是灸治的名家,对灸法认识独到而深刻,其贡献主要有3个方面:①大量收录各家灸法和治验,博采众家之长,广集明以前灸法之大成。②结合临床经验,对揣穴与体位、施术先后、艾炷大小、壮数多少、点艾火、发灸疮等技术问题进行系统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操作规范。③创新形成杨氏临床灸疗特色,即取穴贵精,以疏通经气;用灸在活,能常中达变;灸必有验,当把握时机;针灸、药物宜结合使用;灸后调摄以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20.
针灸治疗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介绍了近年来针灸治疗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概况,分析了针灸治疗的特点、临床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针灸作为非光性授时因子调整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的可能机制,指出了今后该领域研究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