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并微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D-二聚体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根据微血管病变情况分为A组(并发微血管病变)和B组(未并发微血管病变),每组50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者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结果 A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低于B组、对照组(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高于B组、对照组(P0.05);B组患者PLT低于对照组(P0.05),而B组与对照组MPV、PDW、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短于B组、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高于B组、对照组(P0.05);B组患者PT、APTT、TT短于对照组,FIB、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并微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D-二聚体异常,存在微循环障碍,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凝血-纤溶状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浆D-二-聚体(D-dimer)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胃炎组、胃溃疡组、健康组比较.结果:胃癌组与胃溃疡组、胃炎组、健康组比较,PT、APTT、TT值缩短,FIB、D-dimer值增高(均P<0.05).低分化胃癌PT、APTT、TT、FIB及D-二聚体与高分化胃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胃癌与中分化胃癌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分化胃癌D-二聚体与高分化胃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胃癌和无淋巴结转移胃癌PT、APTT、TT、FIB及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可能出现复杂的凝血-纤溶系统的改变,检测PT、APTT、TT、FIB及血浆D-二聚体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R)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R则明显升高。重症肺炎患者中,MODS组PT、APTT及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R高于非MODS组;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R则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MODS组PT、APTT及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高于非MODS组;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AP组和正常对照组(NC)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INR)、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IB).结果 重型胰腺炎(SAP)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轻型胰腺炎(MAP)患者的凝血功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AP患者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多器官功能衰竭组与多器官功能衰竭组比较,PT、INR、APTT和FIB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凝血功能的测定在AP患者的疾病进程中,可用于了解患者的微循环障碍情况、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纠正患者的凝血功能、了解病情的演变和发展,为改善疾病的预后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妊娠期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的临床检验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妊娠期高血压综合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待产的6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的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凝血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重型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对并发脑梗死以及病情严重度和预后作出判断.方法 以急诊科收治的205例重型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并发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小板(PLT),同时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Ⅲ.结果 脑梗死组FDP、D-二聚体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PLT低于非脑梗死组,PT、APTT较非脑梗死组延长.死亡组D-二聚体明显高于生存组,PLT明显低于生存组,TT、APTT、PT明显较生存组延长.凝血相关指标异常组APACHEⅢ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 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显著异常,其中PT、APTT、D-二聚体、PLT对病情严重度及是否并发脑梗死有重要的判断价值;早期凝血功能的监测,对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可给予适当的药物或手术干预减少或避免脑梗死以及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宋福江 《山东医药》2014,(29):55-56
目的:探讨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A组)、良性脑部疾病患者(B组)和健康体检者(C组)各50名,检测各组血浆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及D-二聚体(DD)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C组比较,A组血浆PT、TT、APTT、FIB、AT-Ⅲ和DD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而B、C组各指标比较P均>0.05。结论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常伴随高凝与纤溶亢进状态;检测血浆PT、TT、APTT、AT-Ⅲ、FIB和DD对筛查脑胶质母细胞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血清中血凝系列及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所反应的血液高凝状态.方法 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老年重症肺炎患者32例与本院体检中心同期老年健康体检者35例血清中血凝系列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比较.结果 老年重症肺炎血清中血凝系列中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水平,血小板计数(PL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对此类患者早期预防性使用抗凝剂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1年1月~ 2003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128例住院AP患者资料.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INR)、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IB).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的PT、APTT、INR和FIB与轻症急性胰腺炎组(MAP)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与无MODS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1);合并胆源性病变组和非胆源性AP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在出现器官功能衰竭患者中有肝功能衰竭与无肝功能衰竭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 > 0.05).MAP组PT、APTT、FIB值和Ranson积分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P > 0.05);但SAP组和MODS组PT、APTT、FIB值和Ranson积分之间均存在直线相关关系(P < 0.01).结论 AP患者血浆凝血功能障碍可提示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1.
凝血功能异常在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和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AP)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对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入院24小时内对313例AP患者进行APACHEm评分,同时抽取静脉血测定部分凝血活酶活化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III(AT-Ⅲ)以及血小板(PLT)水平。结果(1)APTF、PT、D—dimer与APACHEⅢ评分之间呈正相关(P〈0.05);AT—III、PLT与APACHE III评分之间呈负相关(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T、D—dimer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及死亡预后具有独立预测意义,将PT、D—dimer引入APACHEm评分进行联合评分(PDA评分)。APACHE III评分与PDA评分进行预测价值比较,PDA评分对SIRS的预测灵敏度和特异度较APACHE III评分高,PDA评分对AP患者死亡预后的预测灵敏度和特异度较APACHE III评分高,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AP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明显异常,凝血、抗凝、纤溶指标的紊乱程度与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将PT、D—dimer与APACHE III评分进行联合评分,可以提高AP患者病情早期评估及预后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黄华  张原琪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8):1381-1382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部分血栓前凝血及纤溶系统变化。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60名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外周静脉血,检测患者血细胞(PLT、WBC)、凝血指标(PT、APTT、Fg)、纤溶指标(D-D、FDP),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研究组PLT低于对照组,WBC、PT、APTT、Fg明显高于对照组,D-D阳性率、FDP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患者PT、APTT、Fg差异显著(P<0.05),血小板水平与PT、APTT、Fg呈明显负相关(r=-0.408、-0.517、-0.452,P<0.05);研究组不同程度WBC增多患者,PT、APTT、Fg差异显著(P<0.05),WBC水平与PT、APTT、Fg呈明显正相关(r=0.392、0.533、0.497,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及纤溶功能失调,临床应加强对该指标监测,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调整凝血系统功能,对缓解重症病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凝血及纤溶指标在老年肺炎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临床意义及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007年12月-2012年4月收治的肺炎患者,以同时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查阅病史、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共收集168例老年肺炎,男108例,女60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6.9±7.6)岁。以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68例,其中男52例,女16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5.1±7.0)岁。肺炎组PT、APTT、FIB、D-D、PCT和PDW较对照组升高(P〈0.05),而MPV较对照组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炎组中死亡组FIB、D—D和PLT较存活组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炎组高D-D组死亡率较低D—D组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肺炎患者凝血系统活性增高,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抗凝功能降低,存在高凝状态。观察血浆D—D及FIB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判断老年肺炎的预后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李冬云 《临床肺科杂志》2013,(11):2023-2025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97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A组)和治疗后(B组)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健康体检者(C组)作比较,并分析动脉血气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者FBG及D-D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1),B组患者FBG及D-D显著高于C组(P〈0.01),而PT、APTT、TT差异无显著性(P&gt;0.05);FBG与PaO2呈显著负相关,与PaCO2呈显著正相关,D-D与PaO2呈显著负相关,与PaCO2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COPD的发展过程中,存在高凝状态,监测FBG及D-D的变化,有助于了解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为适时采取有效的抗凝措施改善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术中不同自体血回收方式对患者血液成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成人患者分为A、B两组,均为30例。A组为观察组,全部术野出血用自体血液回收机离心洗涤后于手术结束前回输体内。B组为对照组,不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机,将肝素化后的术野出血直接吸回体外循环系统停机前回输体内,鱼精蛋白拮抗后机器余血打入输血袋,于手术结束前静脉回输。对两组患者麻醉前、体外循环中及术毕静脉血进行血常规及凝血四项指标的测定,记录停机后两组激活凝血时间(ACT)及术后24h内胸腔引流量和输注异体血用量,并对以上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术后24h内胸腔引流量及异体血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和血小板(PLT)均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术毕观察组Hb和Hct值较体外循环中明显回升,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仍略低于术前。④两组术毕PLT、PT、APTT和TT均明显低于术前,但仍在正常范围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循环期间自体血回收对患者血液成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不明显,是一种有效的血液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PR)后72h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35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依复苏最终效果分为A1组25例:初期复苏成功,自主循环(ROSC)建立≥72h但最终死亡;A2组10例:复苏成功,存活出院。于ROSC24h、48h及72h检测VWF、D-二聚体(D-dime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A1组ROSC24hVWF、D-D、PT及APTT水平高于A2组(P0.05),ROSC48h各项指标水平变化达峰值且A1高于A2组;ROSC72hA2组各项指标明显改善与A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跳骤停成功心肺复苏患者存在VWF以及内源外源性凝血功能紊乱。其变化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局部枸橼酸钠抗凝(RCA)在持续低效血液透析滤过(SLEDF)抢救蜂蛰伤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将40例蜂蛰伤后MODS并接受SLEDF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无肝素组和枸橼酸钠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第4天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MODS评分及血小板数目.观察两组患者血管通路及滤器凝血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每次SLEDF治疗前后血钠、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pH值和剩余碱(BE),枸橼酸钠组患者观察治疗前、治疗2、4、6小时和治疗后患者体内及管路游离钙离子(iCa^2+)水平.结果 在治疗前以及治疗第4天,两组APACHEⅡ、MODS评分和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枸橼酸钠组血管通路及滤器凝血程度均低于无肝素组(P<0.05).SLEDF治疗后两组患者血钠、PT和APT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H和BE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枸橼酸钠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体内及管路iCa^2+浓度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SLEDF抢救蜂蛰伤后MODS患者时应用RC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慢性肝炎重度42例、慢加急肝衰竭24例、慢性肝衰竭35例、肝硬化32例和健康人群50例,检测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LCR)和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Fig)。结果与对照组比,各型慢性肝炎组MPV、PDW、P-LCR升高,PLT降低(P〈0.01);慢加急肝衰竭、慢性肝衰竭和肝硬化组MPV、PDW、P-LCR高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LT低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PLT、MPV、PDW和慢性肝衰竭组MPV高于肝硬化组(P〈0.05,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与慢性肝衰竭组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各型慢性肝炎组PT、APTT、TT升高,Fig降低(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慢性肝衰竭组、肝硬化组PT、APTT、TT高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1),Fig低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和慢性肝衰竭组Fig低于肝硬化组,慢性肝衰竭组APTT高于肝硬化组(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与慢性肝衰竭组APTT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反映了患者肝脏损害程度和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19.
背景:血栓栓塞是溃疡性结肠炎(UC)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了解活动期UC凝血状态,可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分析UC活动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与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2年1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收治的UC患者162例。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r丌)、D-二聚体(D-D)、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评估患者临床活动性指数(CAI)和Baron内镜下评分。比较PLT、MPV、PT、APTT、FIB、Tr、D-D在UC不同疾病活动性和不同严重程度间的差异,分析UC活动期PLT、MPV、PT、FIB、D-D与ESR、CRP、CAI、Bar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UC活动期组与缓解期组、正常对照组的PLT、MPV、FIB、D-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UC间D-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UC活动期患者PLT和D-D与ESR、CAI、Baron评分呈正相关,MPV与ESR、Baron评分呈负相关,PT和D-D与CRP呈正相关,FIB与ESR、CRP、Baron评分呈正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C活动期患者MPV与Baron评分呈负相关,FIB与ESR和CRP呈正相关,D-D与ESR和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PLT、MPV、PT、FIB、D-D可作为评价UC活动性的指标,D-D可作为评价UC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彭涛  刘玉兰 《胃肠病学》2010,15(6):335-338
背景:活动期炎症性肠病(IBD)往往伴有高凝状态,高凝状态与炎症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目的:探讨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模型中凝血异常与炎症的关系以及肝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40只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结肠炎组、肝素治疗组和肝素+鱼精蛋白组。后三组以TNBS诱导结肠炎模型,行疾病活动指数(DAI)、大体和组织病理学评分,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AT)活性和血小板计数。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结肠炎组DAI、大体评分和组织病理学评分以及血清TNF-α水平显著增高(P0.05),PT、APTT、AT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血小板计数显著增高(P0.05)。经肝素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肝素+鱼精蛋白组各指标与结肠炎组无明显差异。结论:TNB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中存在凝血异常,肝素可有效控制炎症激活的凝血异常,其抗炎机制可能与抗凝活性相关。鱼精蛋白可中和肝素的抗凝活性同时终止其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