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护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腔是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的一个重要途径。口腔内细菌清除后4—6h又再生长,故应坚持每天口腔护理4次。口腔护理的目的是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预防口腔感染。经口腔明视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是抢救呼吸心跳骤停、呼吸衰竭等病人最常用的抢救方法之一。而机械通气的严重并发症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下简称VAP)的患病率为9%-68%,相关病死率高达50%~70%,严重影响该类病人的救治成功率。口腔细菌移位进入下呼吸道是引起VAP的重要原因之一,下呼吸道细菌培养有67%与口腔细菌培养菌株相同。因此,口腔护理在预防经口气管插管病人的口腔感染和VAP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吕春玲 《工企医刊》2015,(2):1311-1312
目的探讨气囊上方负压吸引和使用洗必泰口腔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将使用呼吸机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病人使用囊上气管插管联合洗必泰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病人使用普通气管插管并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比较哪组病人VAP发生率低。结果使用囊上气管插管进行间断声门下吸引联合使用洗必泰进行口腔护理的患者VAP发生率较使用普通气管插管,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的患者低。结论在使用呼吸机患者中除了应用有效的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外,使用囊上气管插管,进行间断声门下吸引联合使用洗必泰进行口腔护理能有效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是救治严重呼吸衰竭的一种呼吸支持方法,是挽救呼吸衰竭患者生命十分重要的措施,且广泛适用于临床[1].然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容易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2].国外报道,VAP发病率达9%~70%,病死率高达50%~69%;国内VAP发病率为30%~55%[3].机械通气期间,镇静剂的使用抑制了患者咳嗽反射,插管和牙垫的不仅口腔分泌物增多,细菌繁殖能力增强,而且给口腔护理带来诸多不便,这些均有利于口咽部细菌定植.在加拿大16个ICU进行的前瞻性队列结果表明,吸入口咽部定植的病原菌是引发VAP的潜在、相对独立的危险因素[4].本研究通过观察实施口腔护理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咽部以及肺深部菌群变化和VAP发生率改变等方面,探讨口腔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冲洗擦拭法在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口气管插管(OETT)在危重患者救治中应用日益广泛。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粘膜干燥,口腔的自净作用和局部粘膜抵抗力下降,感染机会增加。口腔内的病原体繁殖移位,进入下呼吸道,成为引起肺部感染和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重要原因。由于气管导管和牙垫的存在,以致口腔护理的难度加大,如果采用传统的口腔护理方法,难以对患者口腔舌面、牙齿等部位,以及深部积累的分泌物进行彻底有效的清洁。  相似文献   

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机械通气48 h后发生的院内获得性肺炎.明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本文就近年有关VAP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治疗方面进展综述如下. 一、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 国外文献报道,在ICU内,VAP发生率为5%~68%[1].只要病原体能够到达下呼吸道,就可能发生VAP,最常见的原因是吸入口咽部的微生物,医院环境也是VAP重要的传染源,10%~ 20%行气管插管超过48 h的患者会发生VAP,除了尽快缩短患者气管插管时间,VAP的预防策略主要从3个方面着手,这3个方面也是VAP的主要发病机制,即有细菌定植的分泌物的渗漏、定植在消化道的细菌的移位以及受污染的医务人员的手和仪器设备[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可冲洗式气管套管行气囊上分泌物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细菌学的影响。方法将ICU82例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MV)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普通气管套管组)38例,B组(冲洗式气管套管组)44例;气管切开后每天收集咽拭子、气囊上分泌物、气管套管内呼吸道分泌物行细菌学检查,并记录机械通气天数及VAP发生情况。结果 4d两组VA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4~10天B组(22.7%)VAP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52.6%),两组VA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同种药物的耐药率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采用可冲洗式气管套管行气囊上分泌物吸引可降低VAP的发生率并减少细菌耐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气囊上滞留物病原菌分布并进行耐药性分析,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治VAP.方法 将43例VAP患者气囊上滞留物进行引流,并将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出的339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耐药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3例VAP患者气囊上液分离出20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66株,占82.6%,主要优势菌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26株,占12.9%,主要为金黄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9株,占4.5%;不同病原菌对抗菌药物多药耐药率均较高,但不同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异较大;下呼吸道分泌物共分离出138株病原菌,两者主要病原菌分布、构成比及耐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P气囊上滞留物病原菌分布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均存在多药耐药,气囊上液与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株菌种的一致性且构成比及耐药性类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益口含漱液对机械通气(MV)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细菌学的影响,探讨有效预防VAP的措施.方法 对ICU收治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3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162例,对照组应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试验组应用益口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均4次/d,疗程10 d;插管后每天进行声门下滞留物、气管插管内分泌物细菌学检查,比较两组VAP发生、机械通气及住ICU时间、口腔护理前后口腔细菌培养菌株数.结果 VAP发生率:<4 d对照组23.4%、试验组14.8%,4~10 d对照组27.2%,试验组1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MV时间:对照组(14.2±2.37)d,试验组(8.96±1.09)d,住ICU时间:对照组(15.62±3.06)d,试验组(10.65±2.21)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护理前后口腔内细菌培养病原菌检出数,试验组护理前55株、护理后30株,对照组护理前68株、护理后53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P患者下呼吸道细菌培养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结论 益口含漱液对气管插管MV患者进行口腔护理能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呼吸机管路内细菌与下呼吸道感染时间的相关性,为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入住综合ICU行机械通气的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22例,于上机后在不同时间段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呼吸机湿化罐、进气口及出气口冷凝水集水杯、螺纹管呼气接口内壁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观察不同部位细菌生长情况,记录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等。结果 122例机械通气患者,共收集培养标本1 898份,呼吸机湿化罐、进气口及出气口冷凝水集水杯、螺纹管呼气接口内壁细菌生长率与机械通气时间呈正相关(r=0.8545,0.9636,0.9636,0.9394;P<0.05);出气口冷凝水集水杯细菌出现最早,呼吸机湿化罐细菌出现最晚;各部位与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全部患者中发生VAP19例,VAP发生率15.57%,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VAP发生率逐渐增加,机械通气时间<5d与>7d分组比较,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VAP患者中,出气口冷凝水集水杯、螺纹管呼气端接口端内壁、进气口冷凝水集水杯及呼吸机湿化罐与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一致性分别为66.48%、63.45%、40.26%及54.32%,进气口冷凝水集水杯及呼吸机湿化罐的细菌出现时间与下呼吸道病原菌的出现时间基本一致。结论呼吸机管路细菌污染状况及VAP的发生与机械通气时间均存在相关性,呼吸机管路细菌污染可能是造成VAP发生的原因之一,建议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应用可吸引气管插管及科学的气囊管理,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方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气囊持续充气,对照组气囊定时充气-放气.结果:实验组VAP发生率为16.7%,对照组发生率为38.9%.结论:应用可吸引气管插管和科学的气囊管理是预防VAP发生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呼吸机相关肺炎内源性感染途径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71,自引:14,他引:71  
目的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研究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内源性感染途径在VA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探索和发展全新的VAP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动态采集重症监护病房(ICU)人工气道(artificial airway,AA)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胃腔、口咽部、下呼吸道标本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筛选VAP患者中下呼吸道、胃液和(或)咽拭子标本中所分病原菌生化反应结果相同并有先后定植次序者;通过PFGE方法分析这些病原菌是否具有同源性. 结果 98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52例发生VAP;表型分析52例VAP患者有13例下呼吸道病原菌呈现胃腔→口咽部→下呼吸道的逆向定植次序;3例出现胃腔→下呼吸道的定植次序;病原菌的PFGE同源性分析表明ICU中52例VAP患者有15例(其中14例为晚发性VAP)存在胃腔→下呼吸道逆向内源性感染途径,占VAP发病总数的28.8%;PFGE技术方法为分析病原菌同源性的有效方法. 结论病原菌的PFGE同源性分析表明ICU中VAP患者存在胃腔→下呼吸道逆向内源性感染途径.  相似文献   

12.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在通气相关肺炎危险因素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67,自引:16,他引:51  
目的研究通气相关肺炎(VAP)的致病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58例确诊为通气相关肺炎(VAP)的病例,按同科室、同性别、年龄相同或相近(±5岁),入院时间相同或相近(<1周),病情相似,1∶1配以58例对照探讨VAP的危险因素。结果对20多种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有16种呈显著性差异。对这16种主变量进一步进行多因素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基础病情重(OR=9.40)、留置胃管(OR=8.86)、患者意识状态差(OR=8.39)、气管切开(或插管)时间长(>2周)(OR=6.89)、有颅脑外伤(OR=6.60)、频繁更换呼吸机接头插管(OR=6.44)、应激性溃疡预防用药(OR=5.52)、住院时间长(>1月)(OR=4.31)为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AP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证明存在胃→咽→下呼吸道的逆行感染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发酵菌在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分布及耐药性,为VAP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小儿ICU 68例VAP患儿的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68例VAP患儿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出81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69株,占85.2%,其中非发酵菌50株,占61.7%;前2位非发酵菌为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占62.0%、20.0%,铜绿假单胞菌、脓毒脑膜黄杆菌、鲁氏不动杆菌并列第3,均占6.0%;不同非发酵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异较大,为0~100.0%,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耐药率<10.0%。结论非发酵菌是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最主要致病菌,初始经验性治疗可以优先考虑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胃-咽-下呼吸道逆行感染途径以及观察胃液pH值变化与院内感染性肺炎(Nosocomial Pneumonia,NP)发生的关系。方法 以气管切开或插管病人为研究对象,用防污染标本刷(PSB)采集标本,由细菌表型分型直至质粒DNA、酶切、随机引物PCR(RAPD)等基因分型,前瞻性观察NP的发生情况。结果 11名患存在逆行感染,NP发生率为22%,在胃部分离出病原菌l-2d后,PSB在咽部及下呼吸道也检出相同的细菌,应用质粒图谱、酶切图谱和RAPD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证明其有很高的同源性。将美兰经胃管注入病人胃内,l-2d后在咽部及下呼吸道可检出蓝色分泌物。随着胃液pH值升高,胃内细菌定植增加,NP发生率升高。结论 存在胃-咽-下呼吸道逆行感染途径,NP的发生与胃液pH值显相关。  相似文献   

15.
急诊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江  刘玉英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0):1920-1921
[目的]探讨急诊监护病房(E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群及耐药结果。[方法]对154例VAP临床资料及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革兰阴性菌是VAP的主要致病菌(66.67),主要为假单胞菌属、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其中铜绿假单胞菌为第一位致病菌(23.33),且耐药严重。[结论]革兰阴性杆菌是VAP的主要致病菌,耐药率高,应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6.
院内肺炎逆行感染途径的Southern印迹杂交分析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18  
目的 为确证胃→咽→下呼吸道逆行感染途径存在与否 ,研究胃液 pH值变化与医院感染性肺炎 (NP)发生的关系。方法 以气管切开 (或插管 )患者为研究对象 ,用防污染标本刷 (PSB)采集标本 ,由细菌表型分型 ,直至质粒DNA、酶切、Southern印迹杂交等基因分型 ,前瞻性观察NP的发生情况。结果  11名患者有逆行感染存在 (发生率 2 2 %) ,应用质粒图谱、酶切图谱和Southern印迹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 ,证明其有很高的同源性。结论 存在胃→咽→下呼吸道逆行感染途径 ,NP的发生与胃液 pH值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肺部感染防治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80例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型颅脑损伤需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选择可冲洗套管,对照组选择常规套管,实验组定期对气囊上滞留物冲洗引流,两组分别于气管切开后48h、7d、14d同步行咽试予、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学检测。结果 实验组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为22.5%,对照组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为45.0%;肺部感染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优势菌符合率为63.0%。结论 气囊上滞留物病原菌的移行是导致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引流气囊上滞留物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肺部感染防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0例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型颅脑损伤需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选择可冲洗套管,对照组选择常规套管,实验组定期对气囊上滞留物冲洗引流,两组分别于气管切开后48h、7d、14d同步行咽试子、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学检测。结果实验组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为22.5%,对照组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为45.0%;肺部感染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优势菌符合率为63.0%。结论气囊上滞留物病原菌的移行是导致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引流气囊上滞留物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多中心、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为防治V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154例VAP的临床资料及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的结果.结果 VAP的发生率为36.5%,老年患者占61.0%,晚发性发病占73.38%;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占菌株总数的77.93%;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黄杆菌,嗜麦牙寡养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VAP的主要致病菌;大多数G-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已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应进行全面预防,加强监护,严密动态检测病原菌,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有效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相似文献   

20.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明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的流行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对气管切开并实施机械通气>48 h的261例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定量培养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从气管切开至发生VAP的时间为3~126 d,平均18.2 d;发生VAP 92例,发生率为35.2%,死亡率为35.9%;92例VA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出病原菌276株,病原菌种分布:革兰阴性杆菌170株,占61.6%,主要为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革兰阳性球菌57株,占20.6%,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属,真菌感染占17.8%,主要为假丝酵母菌属;各类病原菌混合感染者88.0%,主要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总敏感性最高,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对氨苄西林、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则有较高的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现象严重,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达100.0%、91.3%,但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尚敏感。结论VAP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且存在较严重的耐药现象,混合感染现象严重,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