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通过观察SARS-CoV感染Lewis大鼠后,病理学、免疫学以及病毒的复制与外排情况变化,探讨其能否作为有效的SARS动物模型.方法 SARS病毒感染9只Lewis大鼠,在感染后不同时间安乐死动物,应用光镜对动物的各脏器进行病理观察研究;用病毒分离和RT-PCR方法检测病毒外排与复制的情况;用ELISA法检测动物产生特异性抗体情况.结果 在SARS-CoV感染Lewis大鼠后,肺组织出现一定的与人类SARS疾病相似的病理改变,在动物体内可检测到活病毒或病毒核酸,并可检测到特异性IgG抗体的存在.结论 Lewis大鼠出现了特异的免疫反应及特征性病理改变,可做为灵长类SARS动物模型的有益补充用于SARS发病机理及疫苗的研发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组猪α干扰素治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8月收治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猪84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头。对照组病猪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病猪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重组猪α干扰素治疗,均治疗6 d,比较2组病猪治疗1 d和3 d时体温及采食量变化,并观察2组病猪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 d时,2组病猪的体温及采食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试验组病猪体温低于对照组,采食量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病猪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时,重组猪α干扰素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促进病猪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SARS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比较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SARS病毒(SARS-CoV)感染动物模型是否适用于SARS肺纤维化发生机制的研究,阐述SARS肺纤维化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用比较医学的研究的方法,将SARS病人肺纤维化的发病特点及可能的机制同目前已经建立的SARS动物模型进行比较。结果不同病种的肺间质纤维化性改变都是从肺泡炎开始,在发展和修复过程中导致的肺纤维化倾向有共同之处。SARS中大约有7.8%的康复者中出现比较严重的肺纤维化后遗症。SARS肺纤维化发生早,病情进展快,病人可于数日内死亡,病理改变严重。SARS-CoV感染动物模型已经建成,出现了拟人SARS的临床、病理学和血清学改变。SARS肺纤维化在模型动物中表现也比较明显,纤维母细胞及胶原纤维明显增多。结论SARS—CoV感染动物模型可以用于SARS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暴发流行已经引起全界医务人员和公众的关注,目前在全球范围已有数千人发病,数百人死亡。此病传染性极强、危害性极大,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形成严重威胁。而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SARS病人病性危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尽管目前SARS在全球范围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SARS或其他呼吸道传染病仍然可能再次袭击人类,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呼吸道感染和肺损伤的研究。目前,尚需深入研究对SARS病毒的病原学的进一步认识、对SARS病毒致肺损伤的机制的深入探讨,以及对SARS造成严重肺损伤的早期干预。本文简述了近年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合对比SARS-CoV感染的恒河猴、布氏田鼠及Lewis大鼠的病理学、免疫学以及病毒的复制与外排情况的变化,来探讨此三种动物在建立SARS模型上的特点。方法SARS病毒感染8只恒河猴、9只Lewis大鼠和20只布氏田鼠,在感染后不同时间安乐死动物,应用光镜对动物的各脏器进行病理观察研究;用病毒分离和RT-PCR方法检测病毒外排与复制的情况;用ELISA法检测动物产生特异性抗体情况。结果在SARS-CoV感染恒河猴、Lewis大鼠和布氏田鼠后,肺组织均出现一定的与人类SARS疾病相似的病理改变,在动物体内均可检测到活病毒或病毒核酸,并可检测到特异性IgG抗体的存在。在病死率上布氏田鼠最高;在病毒的复制与外排方面恒河猴的检出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在抗体产生情况上恒河猴与Lewis大鼠基本相似;在病理变化上恒河猴病变最重且最为复杂,与人类SARS疾病的病理变化最为接近。结论布氏田鼠,Lewis大鼠,特别是恒河猴动物模型可以用于SARS发病机制、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恒河猴动物模型是目前研究SARS疾病最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建立SARS-CoV病毒分离培养方法,确定SARS-CoV病毒感染动物后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组织病毒的复制和存活时间,并比较中国恒河猴和食蟹猴对病毒的敏感性,筛选出对SARS冠状病毒敏感的动物,完善SARS冠状病毒感染猴模型的病毒学指标。方法:SARS-CoV经鼻腔接种实验用猴,定期采集动物的鼻咽拭子、血浆和组织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分离出来的病毒用免疫荧光方法和中和试验等方法进行测定。结果:SARS冠状病毒均可感染恒河猴和食蟹猴,在鼻咽拭子、血浆和组织中可以分离到病毒。结论恒河猴和食蟹猴均可作为SARS感染动物模型,而病毒分离培养可以作为感染模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综合对比 SARS 患者和恒河猴动物模型的病理学改变,为恒河猴动物模型应用于阐明 SARS 病变机制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SARS 病毒感染8只恒河猴,在感染后不同时间安乐死动物,应用光镜、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法对动物的各脏器进行观察研究,并与人类 SRAS 患者的病理改变进行比较。结果人类 SARS 患者的主要病理变化主要包括肺部病变,免疫器官损伤及全身中毒性脏器损伤三方面,恒河猴动物模型出现的病理改变基本符合人类 SARS 病变特点。结论SARS 病毒感染的恒河猴具有类似人类 SARS 的病理改变,可以作为 SARS 发病机制等研究的模型动物。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 了解SARS病毒的组织嗜性和宿主趋向性。②方法 分别将具有明确致病性的22种冠状病毒(包括6株SARS病毒)S蛋白编码序列和22种冠状病毒全基因序列(包括11株SARS病毒)进行对排并绘制系统发生树,观察具有不同组织嗜性和宿主范围的冠状病毒所处的位置,预测SARS病毒的组织嗜性和宿主趋向性。③结果 在依据编码S蛋白序列和全基因序列所绘制的系统发生树中各冠状病毒的分支明确,与其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CBI)中的分类相一致。④结论 SARS病毒县需特病毒的一个新的变种,具有呼吸道上皮嗜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综合对比SARS患者和恒河猴动物模型的病理学改变,为恒河猴动物模型应用于阐明SARS病变机制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SARS病毒感染8只恒河猴,在感染后不同时间安乐死动物,应用光镜、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法对动物的各脏器进行观察研究,并与人类SRAS患者的病理改变进行比较。结果 人类SARS患者的主要病理变化主要包括肺部病变,免疫器官损伤及全身中毒性脏器损伤三方面,恒河猴动物模型出现的病理改变基本符合人类SARS病变特点。结论 SARS病毒感染的恒河猴具有类似人类SARS的病理改变,可以作为SARS发病机制等研究的模型动物。  相似文献   

10.
严伟明  黄加权  宁琴  罗小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11):1151-1154,I0004
目的:利用鼠肝炎3型病毒(MHV-3)建立小鼠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模型,探讨小鼠fgl2凝血酶原酶基因(mfgl2)与SARS肺损伤,尤其是透明膜和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Balb/cJ小鼠气管途径感染MHV-3建立小鼠SARS模型,动态观察小鼠一般情况、组织器官的病理学改变及病毒分布情况;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其肺组织中mfgl2和纤维蛋白的表达。结果:感染小鼠5d内死于以肺损伤为主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肺呈现典型间质性肺炎样改变伴透明膜、血栓形成;所有收集的器官均可检测到病毒的复制;肺支气管浆液腺上皮细胞、间质浸润细胞及肺泡上皮细胞可检测到mfgl2的特异性表达;免疫组化双染色发现肺内透明膜及微血栓形成区域多见mfgl2与纤维蛋白的共沉积。结论:MHV-3诱导的小鼠SARS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人类SARS肺损伤的疾病特征,mfgl2在模型肺组织中的特异性高表达可激活凝血酶原,启动局部凝血过程,导致纤维蛋白的沉积,促进肺内血栓和透明膜的形成,提示mfgl2可能是SARS肺损伤又一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4-苯并芘经气管导管支气管灌注构建猪肺癌模型的可行性.方法购置24头实验猪,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每组12头.实验猪麻醉满意后行气管插管,经气管导管向模型组支气管内注入3,4-苯并芘-玉米油混合液,对照组注入等量玉米油.每周灌注1次,连续16周.于第16周、32周、48周对全部实验猪行肺部CT扫描,观察肺部有无病灶.第48周解剖实验猪肺、食管、胃肠道、肝及脑等脏器,观察有无肿瘤形成,并对肿块及实验猪的肺组织切片进行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分析.结果对照组肺部CT及解剖均未发现肺部肿瘤.模型组中,8头肺部CT显示有不同部位、大小不等的占位性病变,病理学均证实为恶性肿瘤,其中3头中分化腺癌,2头高分化鳞癌,1头肺泡细胞癌,2头腺鳞癌.4头肺部CT无异常,其中一头食管距声门2cm处有-2cm×1.5cm×1.0cm肿块,标本送病理检查证实为食管磷癌.另外3头及对照组肺部CT及解剖均未发现肿瘤.模型组实验猪1a内成功诱发恶性肿瘤,总成瘤率75%,肺部成瘤率为66.66%.结论经气管导管支气管内灌注3,4-苯并芘是一种简便、安全可靠的肺癌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12.
PRRSV人工单独感染及其与PCV2人工联合感染的病理学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褂毽)和断奶仔猪多系统萎缩综合征(PMWS)的病理学变化。方法 用PRRSV ATCCV VR-2332株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联合感染了2头3周龄仔猪,同时设立了3头健康对照猪。在攻毒前后分别于耳缘静脉采血,用Herd Chek IDEXX Kit测其血清抗体。PRRSV和PCV2联合感染猪分别在感染后1周、3周剖杀,PRRSV单独感染猪和健康对照猪分别在感染后1周、2周和3周剖杀。剖杀后采集肺、脾、扁桃体和腹股沟淋巴结,用甲醛溶液固定,组织石蜡切片以观察显微病理变化。结果 剖检结果和石蜡切片结果均显示了试验猪在攻毒后发生程度不一的问质性肺炎及相应的显微病变。结论 PRRSV和PCV2联合感染引起的病变比PRRSV单独感染要严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建立巴马小型猪放射性肺损伤模型,探讨肺组织在放射损伤后的不同时间点病理和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D(pulmonarysurfactant—associatedproteinAandD,SP—A,SP—D)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健康雄性巴马小型猪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和单纯照射组(单照组),行。。C07射线右胸野照射,单照组单次照射剂量为15Gy,空白组为0Gy。于照射后4,8,12周取右肺组织行HE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PCR)检测肺组织中SP—AmRNA和SP—DmRNA的表达量。结果:HE染色结果表明照射4周后,肺泡中有炎性细胞渗出,间质水肿,第8周,肺泡壁增厚,肺泡结构破坏,第12周,肺组织实变,肺间质出现胶原纤维;qPCR检测结果发现单照组肺组织SP—AmRNA和SP-DmRNA的表达量与空白组各时间点相比都明显降低(P〈0.01),单照组各时间点SP—AmRNA和SP—DmRNA的表达量均随时间的推移进行性降低(P〈0.01),以第4周下降最明显。结论:SP—A、SP—D参与了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为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及早期预测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观察气管滴注脂多糖诱导急性肺损伤后小鼠肺组织在蛋白质水平上的改变.方法 小鼠气管内滴注脂多糖制备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48 h后做小鼠肺CT、肺病理切片及测肺湿/干重比用于观察肺损伤程度;并提取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测定,对获取的蛋白图谱进行分析,寻找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 实验组肺CT显示明显炎症表现;病理切片显示小鼠肺组织水肿充血改变明显,肺泡中有大量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肺损伤评分和肺湿/干重比正常组增加;双向电泳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比正常组小鼠的肺组织总蛋白数增加,蛋白质点数为(100±2),其中有21个表达的蛋白差异点,通过蛋白质谱鉴定和生物信息检索结果显示蛋白质过氧化物酶6在实验组和正常组中有明显差异, 其可能与急性肺损伤的发生相关.结论 通过向小鼠气管内滴注脂多糖可以诱发急性肺损伤,蛋白质双向电泳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肺组织中蛋白质过氧化物酶6表达的增加,机制还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筛选对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敏感的小型猪品系, 以用于HP-PRRS活疫苗的评价。方法 本研究选择蓝塘猪、蕨麻小型猪、巴马小型猪、五指山小型猪(白系)接种PRRSV NVDC-JXA1株强毒, 并以本地二元杂猪作为对照。攻毒后每天观察动物精神、食欲、死亡等情况, 死亡动物进行剖检, 并采取肺组织做RT-PCR检测病毒, 连续观察5周, 试验结束时采取存活动物血清分别检测PRRSV抗体。结果 攻毒后各组都有动物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死亡等现象, 死亡动物RT-PCR检测都显示为阳性, 存活动物PRRSV抗体检测阳性。从死亡率看, 巴马小型猪和五指山小型猪白系对PRRSV NVDC-JXA1株强毒的敏感性最高, 并且敏感性超过了对照组二元杂猪。结论 巴马小型猪和五指山小型猪白系对HP-PRRSV敏感, 可用于HP-PRRS活疫苗的检验。  相似文献   

16.
毛小红  方理本 《浙江医学》2010,32(11):1657-1659
目的观察豚鼠2h内吸入香烟烟雾360ml后引起肺气道急性损伤的迟后反应以及低剂量哌替啶对该迟后反应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模型制作:豚鼠经自主吸烟装置吸入75%浓度香烟烟雾60ml,间隔20min,重复吸烟共6次。将豚鼠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分别以0.01、01、1mg·kg^-1哌替啶进行干预)及纳洛酮拮抗组(首次剂量0.4mg·kg^-1,重复剂量0.2mg·kg^-1),观察各组豚鼠肺气道微血管通透性和肺机械功能的变化,检测肺组织内一氧化氮浓度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结果豚鼠吸烟2h后,气道和肺实质的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气道阻力增加以及肺顺应性降低。低剂量哌替啶可以明显抑制香烟烟雾引起的肺气道血管通透性增加,尤以01mg·kg^-1抑制作用最为明显;而预先给予纳洛酮阻断阿片受体,01mg·kg^-1哌替啶的抑制作用几乎消失。吸烟前10min给予0.01、0.1、1mg·kg^-1的哌替啶,可不同程度的抑制吸烟所致的气道阻力增加和肺顺应性降低(P〈0.05或0.01);而预先给予纳洛酮阻断阿片受体,0.1mg·kg^-1哌替啶的抑制作用几乎消失。结论低剂量哌替啶能有效减轻豚鼠2h内吸入香烟烟雾360ml后所引起的神经源性的肺气道急性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7.
机会致病原虫动物模型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机会性致病原虫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卡氏肺孢子虫为机会致病原虫的代表虫种,Wistar大鼠为实验动物。实验课中给实验动物口服免疫抑制剂,学生按时观察实验动物的生理状态变化,并称体重后记录。至第3周取卡氏肺孢子虫肺组织匀浆,经右胸注入部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体内。第6周解剖大鼠观察肺部病理变化,并取肺组织制片检查病原体。结果实验组大鼠口服免疫抑制剂醋酸地塞米松,5周后一般状态较差,有明显的脱毛,咳喘等现象;体重由原来的160~180g下降至120~140g;肺组织印片查到卡氏肺孢子虫。对照组大鼠在实验过程中体重逐渐增加,由原来的160~180g增至190~210g;一般情况良好,肺印片镜检未发现卡氏肺孢子虫。学生在实验报告中记录了观察和检查结果,对机会性致病原虫的致病特点有深刻认识。结论有效的实验操作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与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大鼠肺损伤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AP3 h,AP6 h,AP12 h,AP24 h组,胰胆管逆行注射脱氧胆酸钠,制备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测定血清淀粉酶,测定肺组织MIP-2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胰腺组织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评分。结果:AP 3 h组肺组织中MIP-2的含量即明显升高,6 h达到高峰,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组织中MPO活力3 h开始升高,并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升高;AP 3 h组肺组织及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在6 h及以后时段损伤表现更为严重。本研究结果中肺镜下病理评分与胰腺镜下病理评分(r=0.35,P<0.05)、肺组织MPO活性(r=0.42,P<0.05)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胰腺炎病理过程中,MIP-2作为早期的促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和激活了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介导了肺损伤。  相似文献   

19.
扩髓及髓腔内固定引发肺脂肪栓塞病理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临床股骨骨折内固定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扩髓,髓腔内固定导致的肺脂肪栓塞的病理变化。方法:精雄性SPF大鼠14只。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7只,对照组除扩髓髓腔内固定外,皆同实验组。分别测定两组不同时间的动脉血气,血像,实验后取大鼠左肺行髓过氧化物酶(MPO)检查,大鼠右肺采用肺灌注后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计数骨碎片及骨髓脂肪组织栓塞的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数,白细胞栓子形成的肺内血管数,伴有血管周围水肿(“水肿袖”)的血管数,肺泡水肿,肺泡扩张破坏面积,由此计算出肺损伤分数.结果:(1)运用因气显示两组动物在扩髓髓腔内固定后即150min时,Po2差异显著(P<0.05);(2)MPO差异显著(P<0.05)。(3)肺损伤分数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扩髓髓腔内固定导致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 内骨碎片及骨髓脂肪组织的机械栓塞,以及肺内血管白细胞栓子形成,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等炎性改变,并由此引起肺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