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性,27岁,杂技演员.因翻车后双肩疼痛活动受限半小时入院.体检:极度痛苦面容,被动体位.双侧肩部肿胀、畸形.肩峰突出,肩峰下空虚,三角肌膨隆消失.喙突下可触及肱骨头.双上肢稍外展,双肩呈外展弹性固定,双肩关节主动及被动活动丧失.双侧Dugas氏征阳性.X线片示:双侧肩关节前脱位合并双侧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诊断明确后立即给予抗体  相似文献   

2.
撞击肩综合征的诊断治疗42例临床浅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摄取肩痛患者双肩肩峰切线位片 ,发现肩峰下异常骨赘增生。探讨撞击肩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 34 4例肩痛患者行肩关节运动功能检查 ,摄双肩关节正位及肩峰切线 X片。对其中 42例肩关节活动受限 ,X片表现出肩峰下异常骨赘增生者行前肩峰成形术 ,切除增生骨赘及喙肩韧带 ,使肩峰下间隙扩大。结果 :42例患者术中发现肩峰下骨赘增生与 X片一致。32例疼痛消失 ,患肩外展≥ 90°角 ;8例肩痛减轻 ;2例无效。结论 :采用肩峰切线位片能够发现肩峰下异常骨赘增生 ,对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方法简单实用 ,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李某,男,41岁,于2006年5月13日不慎从2m高行进中的农用车上坠落,双上肢着地,即觉双肩疼痛、活动受限,遂来院就诊。临床检查:神清、合作,生命体征平稳,双侧肩部肿胀、疼痛,活动明显受限,双肩外观呈方肩畸形,肩峰突出,关节盂空虚,双侧腋窝处可及肱骨头,双肩关节呈弹性固定。Dugas征阳性,Hamilton征阳性,无神经、血管损伤征象。正位X线片示:双肩关节脱位,肱骨头均位于关节盂下,右侧肱骨大结节骨折。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91~1992年4月间,采用前肩峰成形术治疗10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效果良好。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45~62岁,。病程6~22月,10例均无明显外伤史,1例术前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双肩同时患病2例。X线检查:肱骨大结节密度增高1例,冈上肌腱钙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测肩峰的应用解剖学参数,分析锁骨钩状钢板与肩峰下表面形态的匹配性,为锁骨钩状钢板的临床应用及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应用西门子螺旋CT对61例国人行双肩薄层扫描并三维重建,男24例,女37例;年龄20~ 83岁,平均45.2岁.测量肩峰的厚度、长度及宽度,观察肩峰下表面的形态;并比较肩峰下表面形态与钩状钢板的匹配性. 结果 肩峰厚度平均为(0.85±0.1 3)cm,男性平均为(0.94±0.12) cm,女性平均为(0.79±0.10) 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2,P =0.020);肩峰长度平均为(2.08±0.20) cm,男性平均为(2.09±0.21) cm,女性平均为(2.06±0.18) 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1,P=0.129);肩峰宽度平均为(3.81±0.52) cm,男性平均为(4.34±0.32) cm,女性平均为(3.47±0.25)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6,P=0.025). 结论 肩峰的形态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表现在肩峰厚度与宽度方面,现有锁骨钩状钢板的深度偏大,且形态与国人肩峰下表面形态匹配性欠佳,有必要根据性别差异改进器械,同时在使用时注意个体化塑形,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患者 男, 43岁。 1999年 10月 23日被钝物击伤右肩前部。伤后因局部肿痛而制动 ,肿胀消退后,右肩外侧皮肤麻木,肩关节活动障碍,于 1999年 11月 6日收入院。查体 :双肩不对称,右肩前部塌陷、扁平,后部饱满,右侧喙突明显突出,肩峰下间隙及喙突区有触痛,肩关节内旋位弹性固定,右肩三角肌区皮肤痛觉迟钝,肌力 1级,右桡动脉搏动有力。右肩关节 X线正位片示,肱骨头与关节盂对位不良,肩峰下间隙较对侧增宽 1.5 cm(图 1)。肩部 MRI检查示,右肱骨头向后移位, 2/3位于关节盂外,未见关节盂骨折征象。肌电图提示,腋神经不全损伤。诊…  相似文献   

7.
双侧肩关节脱位并双侧肱骨大结节骨折一例报告许达患者男,62岁,建筑工人。因由二搂脚手架上失足坠落,两手先着地,昏迷1小时,清醒后双肩疼痛、肿胀、活动受限1天人院。检查:前额皮肤挫伤2cm×2cm。双侧肩畸形,肩峰下空虚,两侧喙突下可触及脱位的肱骨头,...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27岁,工人。于1995年9月14日,因于别人打架,双手提举一捆重12kg的啤酒砸他人时,当双上肢抬举过肩时,即感双肩关节疼痛难忍,双上肢无力,不能活动。重物落地。查:双肩关节方肩畸形,关节盂空虚,双侧喙突下可触及肱骨头,双肩关节弹性固定,杜加氏征和直尺试验阳性。X线片示:双肩关节脱位,肱骨头位于喙突下,无骨折征象。 治疗 在无麻醉下,用手牵足蹬法分别使左右肱骨头复位。用布绷带将双上肢内收、内旋、屈肘90°位固定于胸壁前3周。3周后去外固定,锻炼肩关节,3个月后双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观察半年无再脱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肩峰下滑囊切除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7年7月-2010年12月,对45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实施了ASD,21例行肩峰成形术,24例肩峰成形同时行肩峰下滑囊切除术,术后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学会肩关节评分标准ASES Scale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评分标准UCLA Scale评价两组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功能.[结果] ASES评分结果术后最终随访肩峰成形+肩峰下滑囊切除组(88.08±3.22)分,高于肩峰成形组(84.57±3.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LA评分结果术后最终随访肩峰成形+肩峰下滑囊切除组(32.42±2.06)分,高于肩峰成形组(30.81±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峰成形组中优4例,良1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5%.肩峰成形+肩峰下滑囊切除组结果中优9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为91.7%.[结论]肩峰撞击综合征导致的SAB慢性炎症反应是引起患者肩痛及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在肩峰下减压术中必须广泛、彻底地切除肩峰下滑囊.  相似文献   

10.
林彩月 《中国骨伤》1996,9(4):59-60
凤阳门骨伤流派治疗锁骨骨折手法介绍林彩月1.患者正坐位,抬头挺胸,双手叉腰,双肩尽量外展;2.一名助手站于患者背后,用双手把持患者双肩三角肌和肩峰部,使患者保持正坐,双肩外展,挺胸抬头的姿势;3.术者(医生)先将一长条形,宽一掌的医用薄棉垫,以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肩峰下间隙的血管分布规律,以避免在肩峰下关节镜手术过程中损伤血管。方法采用经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的新鲜成年尸体5具(10侧),分层次解剖并配合x线摄片及电脑图像处理技术,观测肩峰下间隙各壁的动脉分布情况及其重要的标志性结构,以判定在关节镜手术中具有潜在出血危险的位点。结果肩峰下间隙各壁主要动脉分布情况如下:前壁为胸肩峰动脉的肩峰支(肩峰动脉),后壁为肩胛上动脉后内侧支,内侧壁主要由肩锁关节前、后动脉供血,外侧壁则无明显的主要供血动脉,顶壁为肩锁关节后动脉及肩胛上动脉后内侧支,下壁由肩峰动脉的前囊动脉及肩胛上动脉与旋肩胛动脉的后升支之吻合网供血。结论肩峰下间隙前壁上部的肩峰动脉、后内侧区的肩胛上动脉后内侧支及下壁前部的前囊动脉等在关节镜手术中较易受损。  相似文献   

12.
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部撞击征3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前肩峰成形术治疗38例肩部撞击征。方法:切除肩峰前下部及喙肩韧带,扩大肩峰下间隙,并在间隙内注入2%几丁糖。结果:38例全部治愈,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结论:前肩峰成形术既能有效地消除撞南因素,又可避免全肩峰或个侧肩峰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几丁糖能有效地防止术后肩峰下组织再粘连。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术后并发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影响因素与产生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6月至2016年10月使用钩钢板治疗的肩锁关节脱位RockwoodⅢ型患者共36例,筛选术后并发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18例为实验组,无症状的18例为对照组,摄肩关节Grashey位片,通过肩关节Constant评分比较两组肩关节活动情况,并测量肩峰指数及对肩峰进行分型。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肩关节Constant评分对照组(90.17±1.73)分,明显优于实验组(57.02±1.4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肩峰指数为(0.79±0.07),对照组为(0.56±0.09),P0.05,说明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术后肩峰下撞击征的发生率与肩峰指数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两组的肩峰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中肩峰Ⅲ型占较大比例(66.7%)。结论肩峰指数及肩峰形态对于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术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三维测量接受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肩峰前缘骨赘及肩峰形态,分析肩峰前缘骨赘在不同肩峰类型及肩袖损伤程度组间的差异,探讨肩峰前缘骨赘变化与年龄、肩峰形态及肩关节疾病的关系。 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进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129例。所有患者在关节镜下行肩峰成形术,手术前、后常规拍摄标准肩关节前后位、标准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及肩关节CT薄层平扫,经三维重建后在肩关节三维模型上测量手术前、后肩峰前缘骨赘距离(acromial spur distance,ASD)、肩峰倾斜角(acromial slope angle,ASA)及肩峰弧高度(acromial curvature height,ACH)。 结果术前ASD平均为(4.14±1.89) mm,ASA平均为24.73°±2.19°,ACH平均为(3.71±0.48) mm。研究对象年龄平均为(61.03±7.15)岁。Ⅰ型、Ⅱ型、Ⅲ型肩峰组间的年龄逐渐增大,呈显著正相关。ASD与年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4。ASD在Ⅲ型肩峰组及肩袖完全损伤组较其他组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肩峰类型及肩袖损伤程度组间ASA及ACH没有差异。肩关节镜术后ASD显著减小,P<0.001。Ⅰ型和Ⅱ型肩峰组手术前、后ASA及ACH没有差异,而在Ⅲ型肩峰组则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值分别为0.012及0.038。术后6个月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92.21±4.11)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30.96±2.54)分,与术后ASD变化无相关性(P=0.427)。 结论数字化三维建立模型评估肩峰形态能提高测量的精度和广度。年龄仍然是预测肩峰形态及前缘骨赘的一个重要指标。ASD增大在Ⅲ型钩状肩峰中发生率较高并能改变肩峰原有形态,造成肩峰ASA及ACH增大,引起肩峰撞击及肩袖损伤风险增大。在Ⅲ型肩峰患者镜下手术时应常规行肩峰成形术并特别注意肩峰前缘骨赘的位置以确保恢复肩峰正常形态,而对于Ⅰ型及Ⅱ型肩峰患者镜下应酌情选择行肩峰成形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通过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征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征32例。结果32例获得随访16-20个月。术前Constant评分平均38.4分,UCLA评分平均13.4分;术后Constant评分平均89.9分,UCLA评分平均33.2分。术后与术前相比,在疼痛、活动范围、屈肘、肌力及功能恢复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通过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征的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肩关节镜下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月,对20例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于肩关节镜下行肩峰成形术,术后采用Neer法进行评分。结果术后随访10-25个月,平均15个月,本组患者均未出现关节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及关节腔积血等并发症。肩关节功能术前和术后依据Neer评分系统分别为(78.5±3.0)分及(92.0±2.6)分(P〈0.01)。结论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能有效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间在肩关节镜下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41例,其中男12例,女29例,年龄46~71岁,患者术前均有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痛,所有病例行肩关节镜下清理和肩峰成形术,患者术前及术后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评价其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7个月。观察术后肩关节功能,术前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44.61±5.05)分,末次随访Constant-Murley评分是(78.33±6.44)分(t=22.70,P0.01)。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肩关节清理和肩峰下成形术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可取得良好的早期手术效果,同时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1病例介绍患者男,31岁。乘摩托车摔伤致双臂扭曲撞击致伤,即感双肩疼痛,不能活动。伤后3h入院。检查:胸腹未见异常,双前臂相互搀于胸前,双肩呈“方肩”畸形,略肿痛,弹性固定于肩外展20~30°位,Dugas征阳性,直尺试验阳性,在双腋窝前内可扪及脱位的肱骨头。双侧桡动脉搏动正常,肘、腕及远端手指感觉、活动正常。X线片示双侧肱骨头位于肩胛盂下,未见骨折。诊断为双肩关节盂下脱位。于急诊行复位术,由于患者体重达135kg,体格强壮,故于双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采用Hippocrates法,一次复位成功。双侧肩肱贴胸绷带粘膏悬吊固定,次日即行肢体远端活…  相似文献   

19.
<正>病例1:患者,男性,19岁,癫痫大发作后双肩部疼痛,活动受限1d就诊。既往有癫痫病史,1d癫痫大发作后双肩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双手及腕肘关节活动正常。查体:生命体征无异常,双手感觉及远端血供无异常。双上肢外展、内旋位,双手互托肘部,双侧肩关节肿胀,右侧略重,双侧方肩畸形,肩关节后方膨隆,肩胛盂处空虚感;肩周压痛阳性,双肩关节主动活动受限,被动内收、外旋时疼痛加重。Duga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MRI、超声及X线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自2012-01—2015-09经临床确诊的42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比较MRI与Ⅹ线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病因征象的检出率,比较MRI与超声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直接和间接征象的检出率。结果与MRI检查比较,Ⅹ线Ⅲ型肩峰检出率(χ~2=3.859,P=0.043)及肩峰骨质增生检出率(χ~2=4.200,P=0.04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Ⅹ线与MRI的Ⅰ型肩峰检出率、Ⅱ型肩峰检出率及A-H间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与超声检查对冈上肌肌腱水肿、冈上肌肌腱完全撕裂、肩峰下滑囊增厚、肩峰下滑囊积液及肩关节囊内积液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冈上肌肌腱部分撕裂的检出率较超声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7,P=0.041)。结论Ⅹ线显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病因征象较MRI好。MRI与超声均可显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直接及间接征象,但MRI对冈上肌肌腱部分撕裂的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