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腔滴入抗神经生长因子抗体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炎症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A组)10只,实验组大鼠采用卵清蛋白致敏和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再将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变应性鼻炎组(B组)、抗神经生长因子抗体处理组(C组)、布地奈德治疗组(D组)3组。各组鼻腔给予卵清蛋白激发,每日1次,共7次。C组在激发之前鼻腔给予抗神经生长因子抗体处理,D组在激发之前鼻腔给予布地奈德处理,B组在激发之前鼻腔内以生理盐水代替药物处理。在末次激发之后,通过行为学观察、鼻黏膜病理切片、鼻腔灌洗液和血清中IL-4的含量等指标来评价抗神经生长因子抗体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炎症的影响。结果:C组和D组行为学评分低于B组,A组无特殊反应;B组鼻黏膜呈典型变应性鼻炎病理改变,可见较多嗜酸粒细胞浸润,鼻腔灌洗液上清液和血清中IL-4的含量均高于A组(P<0.05);C组和D组动物的鼻黏膜病理性改变减轻,嗜酸粒细胞浸润减少,鼻腔灌洗液上清液和血清中IL-4的含量较B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鼻腔滴入抗神经生长因子抗体可有效缓解变应性鼻炎大鼠鼻腔局部症状,减轻鼻黏膜病理性改变,并减少大鼠IL-4的合成与分泌。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体质模型中变应性鼻炎的鼻腔黏膜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中药灌饲及同类传代的方法构建不同的体质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及滴鼻的方法构建变应性鼻炎的疾病模型,瑞氏染色计数鼻黏膜组织的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免疫组化检测鼻腔黏膜Eotaxin的表达。结果:寒、热、常体的变应性鼻炎体质模型成功建立,鼻腔黏膜Eotaxin在各组体质的变应性鼻炎中均能表达,且寒体组表达最明显(P0.05),并与鼻黏膜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呈正相关(P0.05)或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体质在变应性鼻炎的免疫调节中起关键作用,能够影响Eotaxin的表达,而Eotaxin募集、趋化了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鼻腔黏膜的浸润和表达,能够反映变应性鼻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P物质在变应性鼻炎中对一氧化氮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物质(substance P,SP)在变应性鼻炎中对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影响.方法:以卵清蛋白建立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然后用SP滴鼻(1次/d)激发变应性鼻炎各组1、2、4、8 d,并与正常组对照,观察其症状和体征.同时观察鼻黏膜病理学变化,并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各组豚鼠的鼻腔灌洗液和血清中NO3-/NO2-的含量确定NO的浓度.结果:SP激发能诱发正常的豚鼠出现相似的变应性鼻炎症状,并能加重模型组豚鼠变应性鼻炎症状和鼻黏膜炎症(P<0.01).模型组SP激发后鼻腔灌洗液和血清中NO含量明显增加,并且随着激发次数的增加,NO有逐渐增高的趋势(P<0.05).结论:在变应性鼻炎中,SP能促进NO在鼻黏膜的产生,引发和加重变应性鼻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变应性鼻炎的豚鼠模型,探讨新型变应原疫苗的治疗效果.方法 70只豚鼠随机分为5组,以卵白蛋白为致敏原建立豚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将泛过敏原与白介素IL-10的重组偶联物作为新型变应原疫苗,经鼻腔给药治疗,观察豚鼠抓鼻、打喷嚏等鼻部症状及其鼻黏膜形态.结果 豚鼠变应性鼻炎模型成功建立,新型变应原疫苗LTT可显著减轻变应性鼻炎鼻部症状(P<0.01),改善鼻黏膜形态结构,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结论 LTT作为新型免疫疫苗,可有效治疗变应性鼻炎,预示该类疫苗在免疫治疗上具有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简单易行的小鼠鼻气道阻力检测方法及鼻灌洗方法。方法雌性小鼠16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变应性鼻炎组(AR组)采用卵清蛋白+氢氧化铝生理盐水混悬液腹腔注射致敏及滴鼻激发致敏,建立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致敏和滴鼻激发。致敏后小鼠麻醉分离气管,近喉部切开气管插入18 G插管至鼻咽部,插管连接"T"形管,再分别连接实验精密注射泵和压力传感器,应用灌注/吸引模型模拟呼气/吸气,检测鼻气道的压力,计算鼻阻力。对小鼠鼻腔进行组胺雾化激发,检测鼻气道反应性。采用一侧鼻腔插管灌洗,对侧鼻腔收集灌洗液的方法,对鼻腔灌洗液进行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处死小鼠后取鼻黏膜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对照组小鼠的基础鼻气道阻力、反应性及鼻激发后的鼻气道阻力、反应性均低于AR组(P均〈0.01);AR组鼻腔灌洗液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细胞总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AR组的鼻黏膜有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管轻度充血水肿。对照组小鼠鼻黏膜无明显异常。结论成功建立了简单易行的小鼠鼻气道阻力检测方法及鼻灌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GATA3对变应性鼻炎大鼠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5的调控作用。方珐取Wistar大鼠32只。随机平均分为A组(对照组)和B组(实验组),B组采用卵清蛋白、氢氧化铝建立大鼠AR模型。通过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第30天取鼻腔灌洗液测定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5浓度;黏膜切片观察鼻腔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转录因子GATA3的表达。结果B组大鼠鼻腔灌洗液中IL-4、IL-5水平分别为(90.5±18.8)pg/mL和(59.6±11.4)pg/mL,明显高于A组(3.8±1.5)pg/mL、(10.8±2.0)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B组大鼠鼻腔黏膜充血、水肿,黏膜层增厚,并有嗜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显示,B组鼻腔黏膜中GATA3表达增加,且与细胞因子IL-4、IL-5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GATA3表达增高与IL-4、IL-5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6):33-36
目的探讨辣椒素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形态、P物质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采用辣椒素滴鼻,记录大鼠喷嚏次数、抓鼻次数、流涕情况评分叠加计分。对比正常组、未治疗组、治疗组鼻黏膜形态,对比治疗后鼻黏膜肥大细胞、P物质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变应性鼻炎症状明显缓解(P0.05),治疗组肥大细胞、P物质含量较未治疗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辣椒素对变应性鼻炎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减少P物质含量、降低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腔激发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鼻腔分泌物中IL-17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螨虫变应原对2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和20例健康人进行鼻腔激发试验,收集鼻腔灌洗液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L-17A水平.结果:在未激发的情况下,两组鼻腔灌洗液IL-17A水平均较低,未见明显差异.激发15 min,1h,6h后变应性鼻炎组鼻腔灌洗液IL-17A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激发24h后变应性鼻炎组IL-17A水平下降,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腔激发可诱导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高表达细胞因子IL-17A,提示IL-17A可能是鼻腔局部炎症的发病介质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碳酸氢钠缓释液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大鼠血清IL-4、IL-10及鼻腔黏膜的影响。方法 10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2%碳酸氢钠缓释液组、清水组。以5%卵清蛋白为致敏原,建立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对造模的大鼠鼻腔通过辅舒良、2%碳酸氢钠缓释液治疗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L-4、IL-10的水平,大鼠鼻黏膜标本经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 2%碳酸氢钠缓释液能有效改善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部症状,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均有明显改善作用,镜下观察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血管扩张、充血明显减轻,纤毛修复。碳酸氢钠组与模型组相比较,IL-4、IL-10水平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碳酸氢钠缓释液能通过降低血清IL-4、IL-10水平,改善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从而改善症状,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糖皮质激素对变应性鼻炎(AR)豚鼠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肥大细胞浸润及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豚鼠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变应性鼻炎组(模型组)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干预组)(n=10)。采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基础致敏及双侧鼻腔局部激发建造豚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干预组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喷鼻治疗。对照组及模型组同期用生理盐水喷鼻处理。豚鼠鼻中隔黏膜予以苏木素—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SP免疫组化分析,显微镜下观察计数鼻中隔黏膜中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程度。光密度半定量分析S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症状学评分满足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有明显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糖皮质差异激素喷鼻治疗干预后,干预组各项指标和症状均有改善。结论局部应用布地奈德有缓解AR症状,并能降低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的浸润程度,减轻组织炎性反应,可能是与通过抑制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SP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1.
鼻敏片对大鼠变应性鼻炎鼻黏膜ICAM-1、VCAM-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鼻敏片对大鼠变应性鼻炎鼻黏膜ICAM-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先用卵清白蛋白经腹腔内注射致敏.然后鼻腔滴入卵清白蛋白,造成变应性鼻炎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鼻敏片低剂量组、鼻敏片高剂量组、开瑞坦组各10只。均治疗15d。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变应性鼻炎各组ICAM-1、VCAM—1的阳性细胞表达数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ICAM-1表达均被鼻敏片和开瑞坦所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VCAM-1的表达均被鼻敏片高剂量组和开瑞坦组具有抑制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敏片能抑制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ICAM—1、VCAM—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玉屏苍耳散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AR)大鼠维甲酸相关孤儿核受体 γt(RORγt)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玉屏苍耳散组,西替利嗪组,每组各10只.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法构建AR大鼠模型.灌胃给药,给药剂量按照大鼠体重计算:玉屏苍耳散组(10 g/kg),西替利嗪(2 mg...  相似文献   

13.
蟑螂致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选用蟑螂作为变应原建立豚鼠变应性鼻炎的动物模型.方法:24只豚鼠随机分为A,B,C3组,A,B组为实验组,每只豚鼠分别用100mg和50mg蟑螂变应原腹腔注射致敏,于实验的第10,14日加强致敏,方法剂量与第1日同.于21日,鼻腔滴入变应原激发,1次/d,连续5d;C组作为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变应原行同样操作.末次激发后观察各组豚鼠行为学差异,后行鼻腔分泌物涂片和鼻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出现鼻痒、喷嚏、流清涕等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评分〉5分),病理检查可见鼻黏膜水肿,血管扩张,固有层内可见以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且与对照组相比,鼻黏膜中嗜酸粒细胞数目显著增加(P〈0.01),而实验高低剂量组之间,鼻黏膜组织及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粒细胞计数亦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选用蟑螂作为变应原能成功建立豚鼠变应性鼻炎的动物模型,且呈剂量依赖性,高剂量可以更有效诱导鼻腔变态反应性炎症,为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治疗及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方法及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田翠玲  唐嗣泉 《四川医学》2009,30(4):447-449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大鼠模型鼻中隔粘膜及肺组织中RANTES的表达及分布。方法采用6—7周SD雌性大鼠20只,按体重随机分成对照组和AR组,每组10只。以卵清蛋白致酶激发制成AR模型,制备大鼠鼻腔粘膜和肺组织标志,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鼻中隔粘膜和肺组织中RANTES的表达及分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R组大鼠鼻腔粘膜及肺组织中RANTES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AR组鼻黏膜和肺组织中的RANTES表达密切相关(r=0.94,P〈0.01)。结论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鼻粘膜和肺组织中均有高表达的RANTES,表明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和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曲池穴注射疗法对大鼠变应性鼻炎组胺的影响。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不予致敏和激发,其余4组大鼠经卵清蛋白溶液致敏和激发后,穴位组曲池穴注射35μL曲安奈德;肌注组以等剂量曲安奈德臀部肌肉注射;生理盐水组曲池穴注射35μL生理盐水。每组注射1次,观察7天。每次滴鼻后30min内记录大鼠喷嚏、抓鼻和流涕情况。取下鼻甲黏膜酶联免疫法测定组胺含量。结果:治疗后穴位组大鼠行为学变化逐渐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肌注组和生理盐水组则无明显改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穴位组组胺值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肌注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模型对照组与肌注组、生理盐水组组胺值相近(P〉0.05)。结论:曲安奈德曲池穴注射疗法能显著降低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组织中的组胺含量,并有效控制变应性鼻炎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玉屏风颗粒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住院治疗的过敏性鼻炎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氯雷他定片每次1片口服,每日1次,连用14 d。治疗组同时联合玉屏风颗粒每次1袋冲服,每日3次,连用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两组患者的喷嚏、鼻塞、流涕、鼻痒的临床症状的缓解时间及随访1个月、2个月后的复发率。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达96.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喷嚏、鼻塞、流涕及鼻痒的症状治疗后均较对照组明显缓解(P<0.05)。研究组患者随访1个月和2个月后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7% vs 27.5%,15.6% vs 37.5%,P<0.05)。结论玉屏风颗粒联合地氯雷他定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过敏性鼻炎血清VCAM-1和IL-6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及白细胞介素-6(IL-6)在过敏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及糖皮质激素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机制。方法选择过敏性鼻炎患者38: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经糖皮质激素全身和局部治疗前、后血清中VCAM-1和IL-6的含量变化,并与健康人比较,同时观察糖皮质激素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效果。结果①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中VCAM-1和IL-6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中VCAM-1和IL-6含量显著下降,下降的程度在两种疾病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VCAM-1和IL-6血清含量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过敏性鼻,炎鼻腔组织VCAM-10IL-6之间经相关性分析,两者呈正相关(r=2.32,P〈0,05)。结论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过敏性鼻炎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抑制VCAM-1和IL-6对过敏性鼻炎起治疗作用,血清中VCAM-1和IL-6的水平变化可作为药物治疗这敏性鼻炎的临床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MMP-9和CC10在小鼠变应性鼻炎中的表达和两者之间是否有相关性。方法用卵清蛋白来建立野生型小鼠和CC10基因敲除小鼠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过碘酸-希夫染色、苏木素-伊红染色,检测小鼠鼻黏膜组织CC10和MPP9表达、杯状细胞、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结果和对照组相比,MMP-9、嗜酸性粒细胞、杯状细胞,在变应性鼻炎小鼠鼻黏膜中表达明显升高,并且在CC10基因敲除小鼠中升高更加显著,均P〈0.01。相反,而和对照小鼠相比,CC10在变应性鼻炎小鼠鼻黏膜中表达明显下降,P〈0.01。MMP-9和CC10表达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7,P〈0.01。结论 MMP-9和CC10参与了小鼠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而且CC10直接或者间接抑制了MMP-9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鼻敏康颗粒对肺气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中Toll样受体2(TLR2)和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氯雷他定组、鼻敏康组。用烟熏法造成肺气虚型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用卵白蛋白(OVA)造成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给药1 w后处死大鼠,剥取鼻黏膜,匀浆后离心,检测上清液中TLR2和TLR4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氯雷他定组与鼻敏康组TLR2、TLR4水平降低(P0.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敏康颗粒对变应性鼻炎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