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目的对患有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的血清锌水平的变化情况及采用补锌方式对其进行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120例患有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病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补锌组,平均每组60例.常规组采用临床常规方式进行治疗;补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进行补锌治疗.结果入院时有65%患儿锌低于正常值.经过治疗,补锌组患儿的肠炎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入院时至入院后11d的血清锌水平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常规组.结论轮状病毒肠炎与缺锌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采用补锌方式对该类患儿进行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察小儿重症肺炎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减轻临床症状及改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所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94例,按不同治疗方法分组,每组47例,行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的为治疗组,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啰音消失时间与阴影吸收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率为95.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4,P<0.05)。结论 小儿重症肺炎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法,可加快小儿肺部阴影吸收、啰音消失及退热速度,并尽快恢复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提高机体免疫力,维护其机体健康,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了解小儿轮状病毒(RV)肠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4年5月我院住院的RV肠炎患儿的年龄、发病日期、症状、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肠道外脏器损害。结果本组RV肠炎发病于11月至次年2月122例(79.22%),12月为最高峰66例(42.86%),6—24m患儿122例(79.22%)。154例RV肠炎患儿100%排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伴呕吐110例(71.43%),伴发热112例(72.73%),100%有脱水症状,酸中毒44例(28.57%),同时合并急性呼吸道感染7l例(46.10%),大便镜检均未见脓细胞、红细胞,脂肪球阳性42例(27.27%)。经静脉补液,补充电解质,口服思密达,保护胃肠粘膜,微生态疗法,口服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病毒唑,阻止病毒复制等治疗,有效率达100%。结论本地区小儿RV肠炎多发生于冬季.6—24m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伴呕吐,发热,脱水,多为等渗性脱水,酸中毒,大便镜检未见脓细胞、红细胞,脂肪球多阳性,是小儿RV肠炎的显著特点。RV还可引起肠道外脏器损害。 相似文献
4.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了解小儿轮状病毒(RV)肠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3年住院的RV肠炎患儿的年龄、发病日期、症状、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发症及院内感染情况。同期住院的非RV肠炎作为对照,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小儿RV肠炎大多数发病于11月-次年2月,主要侵犯6~24m的婴幼儿。院内获得的RV肠炎占全部RV肠炎的24.8%。RV肠炎组水样或蛋花汤样便的发生率67.6%,为非RV肠炎组的1.7倍;呕吐的发生率80.7%,为非RV肠炎组的2.2倍;呕吐发生于腹泻前56.6%,为非RV肠炎组的3.9倍。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都具有极显意义(P<0.001)。两组比较,发病年龄、发热情况、呼吸道症状及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的差异无显意义(P>0.05)。【结论】RV肠炎构成本组小儿腹泻病的主要病因。院内感染是RV肠炎值得重视的感染途径。水样或蛋花汤样便、呕吐发生率高、特别是呕吐常发生于腹泻前是小儿RV肠炎的临床症状特点。 相似文献
5.
炎琥宁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炎琥宁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轮状病毒肠炎患儿22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2例,对照组110例。治疗组采用炎琥宁静点,对照组选用利巴韦林静点,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07%,对照组总有效率74.5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0.68,P〈0.01)。结论:炎琥宁冻干粉针剂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8.
目的:观察静脉推注左卡尼汀对糖尿病肾病(DN)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炎性因子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9例MHD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2例),2组均给予血液透析治疗,每周2~3次,每次4 h,观察组在每次透析结束前5 min静脉推注左卡尼丁注射液,每次1 g,治疗1个月、3个月后,2组采外周血检测炎性因子与红细胞免疫指标.结果:伴随治疗时间延长,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高敏-C反应蛋白逐步下降,对照组下降不明显;观察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上述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病人治疗后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百分比、CD35阳性RBC百分比、超氧化物歧化物水平逐步上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百分比逐步下降;观察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百分比、CD35阳性RBC高于对照组(P<0.05~P<0.01),而治疗1个月、3个月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百分比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MHD治疗的DN病人补充外源性左卡尼汀可明显改善病人微炎性反应状态,同时能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血锌水平变化及补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RV)肠炎血清锌水平的变化及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佐以补锌治疗对RV肠炎的疗效和发病后3月内腹泻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1183例健康儿静脉空腹血清,按年龄(6月~3岁)分组将所得血清值作为东莞地区该年龄段儿童血锌正常值(正常对照组);收集近2 a 172例门诊确诊为RV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172例随机分为两组,补锌治疗组92例和对照组80例(按年龄分段).以正常对照组为对照;观察RV肠炎患病初时血清锌水平;补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葡萄糖酸锌片,比较两组的疗效及补锌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血锌水平变化,评价补锌辅助治疗RV肠炎的临床意义.电话跟踪两组患儿3个月内腹泻的再发情况,分析补锌对于腹泻再发的预防作用.结果 RV肠炎患儿血锌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血锌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补锌治疗组总有效率9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7%,疗效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补锌治疗后治疗组血锌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随访显示,3月内治疗组腹泻发生9人,发生率为9.8%(9/92)对照组腹泻发生为21人,发生率为26.2%(21/80),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RV肠炎患儿血清锌水平降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佐以补锌对于提高RV肠炎的疗效有良好的作用.补锌治疗后,RV肠炎患儿血清锌水平基本恢复正常.随访显示保持血锌水平的正常对减少发病后3月内腹泻的发生率有一定的作用.说明WHO推荐补锌的剂量和疗程同样适合中国小儿RV肠炎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0.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67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玉枝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41(4):791-791
在腹泻病原构成比中,轮状病毒(Rotavirus,RV)约占40%~60%,位居小儿腹泻首位[1].轮状病毒肠炎严重危害小儿健康,深入了解其临床特点,对小儿腹泻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对本院儿科2005年收治的67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免疫状态及并发肠道外损伤的发生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确诊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65例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患儿6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生化法检测患儿肝功能和心肌酶谱;采用ELISA方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患儿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结果 65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发生肠外损伤以呼吸系统最高为49.23%,其次是肝脏和心脏损伤,分别为20%和18.46%。两组肝功能和心肌酶谱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轮状病毒肠炎对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变化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可发生肠道外感染,检测免疫球蛋白、肝功能、心肌酶谱对监测患儿病情变化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背景 轮状病毒肠炎是引起婴幼儿腹泻主要原因,多见于秋冬季节,呈流行性,可导致胃肠道、肝脏等消化系统损害,还可并发呼吸、循环、神经等多个系统损害,重者可致死亡。轮状病毒肠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可出现惊厥、昏迷、肢体瘫痪等症状,其中惊厥是最常见表现,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因此,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并发惊厥原因及临床特点,及早发现并发惊厥相关高危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对预防惊厥发生,减轻脑损害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并发惊厥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小儿内科住院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13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发生惊厥分为惊厥组(47例)与非惊厥组(87例),患儿入院后留取粪便样本,进行大便RV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取空腹静脉血,进行血常规、生化、尿常规检测。记录患儿性别、年龄、呕吐次数、腹泻次数、发热发生率、脱水情况、血钠、血钾、血氯、血钙、血糖、二氧化碳结合力、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并发惊厥的影响因素。结果 惊厥组患儿腹泻次数、CK-MB高于非惊厥组患儿,发热发生率、血钙、血糖、二氧化碳结合力低于非惊厥组患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热〔OR=0.131,95%CI(0.045,0.383)〕、血钙〔OR=66.923,95%CI(5.630,795.468)〕、血糖〔OR=1.958,95%CI(1.316,2.915)〕、CK-MB〔OR=0.989,95%CI(0.979,1.000)〕为RV肠炎并发惊厥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腹泻次数、发热、血钙、血糖、二氧化碳结合力及CK-MB等指标,特别是发热、血钙、血糖及CK-MB变化可能影响惊厥发生。因此,仔细询问病史,及时完善生化检查,及早发现相关危险因素对症治疗,可预防惊厥发生。 相似文献
13.
锌制剂防治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口服补锌对小儿轮状病毒(RV)肠炎的疗效。方法将6~24个月RV肠炎患儿共150例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75例,对照组75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常规治疗,干预组加用葡萄糖酸锌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后1、2、3个月各随访1次观察两组患儿腹泻复发率及重型腹泻复发率。结果干预组显效54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67%;对照组显效41例,有效15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74.67%。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3个月两组腹泻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内重型腹泻复发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RV肠炎在常规治疗方法上加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可缓解症状、减轻病情,缩短腹泻病程,并能预防未来3个月内的腹泻复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拟止泻汤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6年10月至2008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146例婴幼儿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自拟止泻汤联合西医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腹泻停止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以及总病程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均未发现明显治疗副作用。结论:自拟止泻汤联合西医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血清SIL-2R、IL-8和TNF水平在轮状病毒(RV)肠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择取该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0例RV肠炎患儿为实验组,并选择同期来该院体查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两组血清中SIL-2R、IL-8及TNF-A水平进行检测,观察两组各个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RV肠炎患儿在急性期血清中SIL-2R、TNF-A、IL-8水平(45.23±11.23)pg/mL,(122.23±6.75)pg/mL,(526.43±12.54)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8.64±9.62)pg/mL,(68.12±5.46)pg/mL,(197.32±14.24)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轻症组、中症组、重症组RV肠炎患儿血清IL-8、SIL-2R及TNF-A水平亦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者与病情轻重具有关联性。结论血清IL-8、SIL-2R、TNF-A在轮状病毒感染免疫防御与免疫损伤机制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服补锌对治疗和预防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葡萄糖酸锌片20mg/d,连续治疗14d。出院后3个月内随访再次发生腹泻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临床发热、呕吐和腹泻的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访期内治疗组再发5例(11.9%),对照组再发14例(35.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口服补锌辅助治疗儿童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疗效确切,同时可以在短期内预防腹泻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支原体肺炎合并胸腔积液患儿血清与胸腔积液炎性指标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4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28例支原体肺炎合并胸腔积液患儿为A组,28例单纯支原体肺炎患儿为B组,28名健康体检儿童为C组,然后将三组儿童的血清与胸腔积液IL-6、IL-2及TNF-α水平进行比较。结果:A组与B组的血清与胸腔积液IL-6及TNF-α水平均高于C组,A组则高于B组,A组和B组的血清及胸腔积液IL-2低于C组,A组则低于B组,A组中大量积液患儿上述指标波动大于少量及中等量积液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原体肺炎合并胸腔积液患儿血清与胸腔积液炎性指标呈现异常情况,可将其作为了解肺炎及胸腔积液发展转归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化浊行血汤治疗胰岛素抵抗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化浊行血汤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IR)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均口服二甲双胍0.25~0.5 g,每日3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化浊行血汤,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血清炎症因子[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PG、HOMA-IR、CRP、IL-6、TNF-α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化浊行血汤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疗效确切,其机制可能为降低了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