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浙江省1989~1998年麻风新发现病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低流行条件下的麻风病流行病学行征及防治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浙江省近10年新发现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全省年平均发现率为0.063/10万。发病年龄增高:传染源不明者增多以及菌型病人的比例逐年升高是主要的流行特点。发现方式以被动发现为主,病期缩短,Ⅱ级畸残率下降,结论:主要防治对策是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促进主动就诊。  相似文献   

2.
1981~1998年中国麻风病例发现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麻风的发现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与结果.方法根据1981~1998年间全国麻风患者登记资料,对其发现方式进行研究.结果皮肤科就诊、接触者检查、线索调查和普查方式发现的病例比例与年代间存在显著性相关,表现为皮肤科就诊及接触者调查发现的患者比例明显上升,而线索调查及普查发现的患者比例则明显下降.在1997~1998年间,通过皮肤科门诊和自报发现病例成为主要的病例发现方式,分别占发现病例总数的37.3%和28.6 %,而接触者检查仅占9.1%.多菌型患者的自报比例明显高于少菌型患者,少菌型患者通过皮肤科就诊发现的比例(38.0%)显著高于多菌型患者(33.5%).在不同级别城市或农村, 即省会城市、地市和县以下地区中,地市和县以下地区的自报和线索调查发现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省会城市.在卫生服务可及性较好的地区通过皮肤科门诊发现的比例(75.9%)明显高于可及性较差的地区,而在麻风流行地区,自报和线索调查是主要的病例发现方式.尽管通过不同方式发现,绝大多数患者仍然通过麻风专业机构确诊,仅6.5%的患者是通过皮肤科医生发现并确诊.结论本研究提示在鼓励皮肤科医生参与麻风防治的同时对其进行麻风知识培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MDT对控制云南麻风病的患病率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患病率由MDT开展初1978年的0.60‰下降至2001年底的0.03‰。但近20年来,每年仍有400~800例的新病人被发现,本文针对1978年以后新发现病人的各项特征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1991年~2000年麻风病例发现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近10年麻风病例发现情况,评价目前防治策略,并为今后制订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全省的麻风疫情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部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991年~2000年广东省麻风病年发现率及患病率均呈下降趋势,而发现率的年平均下降幅度明显小于患病率的下降;1991年~1995年麻风病年发病率与发现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2.775,P>0.05),但后5年(1996年~2000年)两者比较则有显著性差异(t=6.668,P<0.01);病例的早期发现平均为74.02%,各年变化不大;在病例的发现途径方面,被动发现(门诊,线索)占94.17%,各年比例变化不大。结论:在麻风疫苗实际应用之前,病例发现仍然是控制麻风病的主要手段,今后病例发现仍然是以皮肤专科门诊为主。1991年~2000年的发现率年下降幅度小于患病率,说明要彻底消除麻风病,仍要一定的时间。必须通过加强皮肤专科及相关科医生对麻风病的诊断水平,大众的健康教育宣传等措施,提高麻风的早发现、早治疗来进一步控制及消除麻风。  相似文献   

5.
<正>麻风病联合化疗在云南开展已有30年时间,通过麻风病相关资料可以反映出麻风的传播程度,为以后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现将云南省2009~2013年5年的麻风新发现病例进行分析。材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全国麻风病疫情监测系统(即每例个患者发病时的具体情况和每2个月随访情况适时通过网络上报。结果 2009~2013年5年间云南全省共发现麻风新发患者1 502例,年平均发病300例,男女比例为2.2∶1,平均发病年龄43.4岁,延迟期28.3个月  相似文献   

6.
1989~1998年中国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状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中国近10年来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状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1989~1998年全国各县、市的22437例麻风现症病例初诊登记个案资料,由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疫情监测系统提供数据.结果1989年全国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比为46 .49%,到1998年为32.31%;Ⅱ级畸残比由1989年的25.55%,到1998年的20.23%;有18个省(市)畸残比超过40%.畸残者中,Ⅰ、Ⅱ级畸残分别为37.86%和60.64%,另1.5%为仅有脱眉、面瘫、塌鼻等其他畸残,Ⅱ级畸残人数超过50%的有25个省(市).年龄在15岁以下的畸残比为24%,15~65岁者为39.85%,65岁以上者为53.33%.麻风病期在2年以内发生畸残比为29.85%,超过2年和5年者为48.82%和61.17%.有过麻风反应发生畸残比为52.9 %;神经损害3条以上者发生畸残比为46.1%.少菌型患者的Ⅱ级畸残比(28.99%)明显高于多菌型(22.04%).结论中国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比较高,近10年虽有下降,但其程度无变化.因麻风诊断的延迟、麻风反应及麻风型别的不同,畸残比差异非常明显,与性别、年龄间差异无显著性.早期发现患者,规则进行抗麻风联合化疗,有效处理及控制麻风反应是预防新发患者发生畸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麻风病在三明市流行历史悠久,属于中度流行区,患病率最高为1958年0.23‰.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西双版纳州麻风的流行规律和特征,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进一步做好《消除麻风危害行动规划》的各项防治工作.本文对2001—2010年新发现麻风病例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麻风达标县新发现病例分析及面临形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分析云南省43个麻风病达标县(市)近5年新发现患者情况及目前面临的形势。方法:对43个县(市)1996-2000年新发现麻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结果:有36个达标县(市)新发现麻风患者235例,其中MB181、PB54例,男168例,女67例;Ⅱ级畸残77例(32.77%);皮肤涂片阳性率为77.02%;主动发现75例(31.91%)、被动发现160例(68.09%);病期在2年以内的144例(61.28%);有9个县(市)患病率均起过0.01‰,其中4个月(市)近5年发病率均超过0.5/10万。结论:云南省麻风病达标县(市)疫情又出现反弹,目前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麻风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贵阳市2005-2009年麻风新发病例特征,为制定麻风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贵阳市2005-2009年报告的新发现麻风病例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新发麻风病例63例,平均发现率为0.34/10万;发病年龄以40~60岁为主,占38.10%,儿童发病4.76%,农民占82.54%。新发病例疾病诊断延误期平均为3.7年,畸残率为58.73%。结论早期发现和神经功能监测仍是麻风病防控工作的重点。此外,除继续加大麻风防治知识宣传力度外,还应重视对县、乡两级医院门诊医生的专业培训。  相似文献   

11.
1989~1998年中国儿童麻风发病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儿童麻风的发病和临床特点.方法对1989~1998年中国新发现儿童麻风患者的发病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发病按性别、传染来源、发现方式分析,临床特点按皮损数目、神经损害、麻风反应、畸残、型别和查菌进行分类分析.结果1989~1998年中国新发现麻风病例22437例,其中儿童麻风病例912例(4.1%),男560例,女352例.发病到确诊的平均延迟期为1.13年(909例).传染来源以家内为主,有家庭内接触史者共计631例(69.2 %).发现方式以主动发现为主.儿童麻风确诊时有皮损者883例(96.8%),有神经损害者69 3例(76.0%),有麻风反应者43例(4.7%),Ⅱ级畸残113例(12.4%),皮肤查菌阳性共376例 (41.2%).云贵川儿童麻风482例(4.2%),鲁苏浙儿童麻风23例(1.3%).1989~1998年贵州、四川儿童麻风的比例波动不大,云南儿童麻风比例1998年突然上升至11.6%.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儿童麻风是体现麻风流行程度的敏感指标之一.儿童麻风传染主要来自活动性麻风患者的家庭内接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00-2020年甘肃省麻风新发病例空间分布特征,探测聚集区域,为本地区麻风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ArcGIS10.8和GeoDa1.6软件对甘肃省2000-2020年麻风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其空间分布规律和发病热点区域。结果:2000-2020年,全省14个市州87个县区中有8个市(州)有新病例报告,分布在32个县(区、市),显示了麻风在甘肃省县域“低发散在分布”的特征。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甘肃省麻风发病呈显著的聚集性分布,热点分析显示麻风病高值聚集区主要集中在康县、文县、武都区、徽县等县区。结论:甘肃省麻风疫情存在显著的地区聚集性,疾病高发地区采取有效地针对性措施有利于控制麻风疫情。  相似文献   

13.
通过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收集陕西省2004-2020年麻风病例资料,对新发麻风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纳入了305个麻风新发病例,其中男212例,女93例,MB型麻风272例(89.2%),PB型麻风33例(10.82%)。60岁以上患者49例,20~59岁247例,20以下患者9例。100例(32.8%)有家庭内接触史。42例(13.8%)出现麻风反应,247例(81%)出现神经损害,男性神经损伤率高于女性(86.3% vs 68.8%)。218例(71.5%)出现畸残,其中II级畸残122例,I级畸残96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湖南省西部2个麻风高流行县重复开展消除麻风运动对当地麻风患者发现及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自1997—2002年麻风新发病例,其中包括开展消除麻风运动年份的病例资料,对各年发现病人数,平均确诊年龄,畸残率,延迟期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从1997年至2002年共发现133例患者。平均每年发现22.2例,年发现率2.4/10万。1998年开展LEC时发现的新病人数是接近开展IEC前一年的2倍,以后新发现病人数减少到一个稳定的低水平,在2002年重复开展LEC时,发现数又是接近前一年的2倍。但与1998年首次开展LEC时发现数相比,减少了50%。新发病人的疾病延迟期平均为34.8月,疾病延迟期在开展LEC前后未显示有缩短或延长的趋势。133例患者中,35例有可见畸残(26.3%)。但新发现病人中2级畸残率从1998年的32.0%下降到2002年重复实施LEC时的12%。结论:作者认为重复实施消除麻风运动促进了当地某些流行病学指标的好转。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麻风病流行状况,指导麻风防治工作开展.方法 对1998~2007年新发的542例麻风病例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并对1998前五年、后五年两段进行对比.结果 平均发现率1.82/10万,早期率47.79%、畸残率21.72%、儿童患病比例5.54%,均达不到国家的要求,前、后五年对比下降趋势不明显.结论 该地区麻风病流行形势仍十分严峻,需加大工作力度,特别是发现病人工作力度,才有可能实现国家麻风病防治规划提出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达到基本消灭麻风之后,近年来新病例的发病年龄增高,传染源不明的增多,病期缩短,畸残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7.
18例新发现麻风病例发现方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例新发现麻风病例发现方式分析李锐萍,辜云坤(昆明市盘龙区卫生防疫站,650041)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控制传染,降低发病,确保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关键措施。我区为了及早发现病人,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地开展麻风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实行报病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2001-2020年甘肃省不同防治阶段麻风新发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本地区麻风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描述“2001-2005年麻风防治规划”(“十五”期间)、“2006-2010年麻风防治规划”(“十一五”期间)、“甘肃省消除麻风危害规划(2011-2020年)”(“十年规划”期间)不同防治阶段甘肃省麻风新发病例资料。结果:2001-2020年甘肃省不同防治阶段共新发麻风例117例,年均发现率为0.022/105,总体呈现下降趋势(AAPC=-3.276,P<0.05),局部呈锯齿状分布。“十五”期间年均发现率显著高于“十一五”(Z=-2.227,P=0.026)、2011-2015年(Z=-2.552,P=0.008)、2016-2020年(Z=-2.207,P=0.032)期间。儿童病例占总新发病例的3.42%,在三个防治阶段中均有发现。15~40岁病例呈现下降趋势(χ趋势2=10.583,P=0.001),41~64岁病例呈现上升趋势(χ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云南省1990-2018年新发麻风患者2级畸残情况。方法:对1990-2018年11010例新发麻风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新发病例中2级畸残2647例,2级畸残率24.04%。4006例少菌型患者中2级畸残者1294例(32.3%), 7004例多菌型患者中畸残者1353例(19.3%)。对其中的2202例畸残者进一步分析,单侧和双侧眼部畸残分别为138例和184例,手部单双侧畸残分别为742例和430例,足部单双侧畸残分别为384例和144例。结论:少菌型(PB)比多菌型(MB)麻风患者畸残比例更高,手部畸残明显高于眼部和足部,手部和足部畸残常呈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1990~2005年麻风患者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北京市是麻风病低流行区,但近年来人口流动频繁,至2004年流动人口已增至365万,约占全市人口的1/4。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无可非议地成为麻风病诊治中心。本文将我所近16年来确诊的26例麻风患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