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青少年子女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主观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对明确诊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名青少年子女,根据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评分情况将其排序,按照27%的划界原则选取心理韧性高、低分组各32名.再分别进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少儿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测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男性、女性子女心理韧性评分均低于普通中学生(P<0.05或0.01).心理韧性高分组精神分裂症患者青少年子女SCSQ积极应对维度评分及总分[( 27.84±8.61)分,(34.61 ±5.49)分],均高于心理韧性低分组[(21.78±6.05)分,(31.07±5.11)分,P<0.01];而消极应对维度评分低于心理韧性低分组(P<0 01).心理韧性高分组精神分裂症患者青少年子女ISLQ评分,除生活环境维度外,其他各维度得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及总分均高于心理韧性低分组(P< 0.05或0.01).心理韧性总分与ISLQ总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及SCSQ总分、积极应对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P<0.01);仅心理韧性目标专注维度与ISLQ认知成分、SCSQ消极应对维度得分无相关性,其他心理韧性各维度得分与ISLQ、SCSQ各维度得分也显著相关(P<0.01或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青少年子女心理韧性相对较差;心理韧性高分组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主观生活质量好于心理韧性低分组;心理韧性与积极应对、主观生活质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级刑警的人格及应对方式特征.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236名黑龙江省中级刑警进行现况调查.结果中级刑警的精神质(P)维度得分[(5.64±3.00)分]明显低于常模[(7.32±3.29)分](P<0.01),内外倾(E)、神经质(N)维度得分[E:(12.67±3.80)分;N:(11.70±4.41)分]明显高于常模[(9.65±4.37)分,(10.23±4.59)分](P<0.01,P<0.01).各年龄组的P分刑警组低于常模(P<0.05),E分刑警组高于常模(P<0.05),40~49岁组N分[(11.66±4.52)分]刑警组高于常模[(9.23±4.74)分](P<0.01).刑警的积极应对方式均分[(1.96±0.45)分]高于常模[(1.78±0.52)分](P<0.01),消极应对方式均分[(1.45±0.61)分]低于常模[(1.59±0.66)分](P<0.01).精神质维度得分与积极应对方式均分呈负相关(r=-0.20,P<0.01),与消极应对方式均分呈正相关(r=0.20,P<0.01).内外倾维度得分与积极应对方式均分呈正相关(r=0.25,P<0.01),神经质维度得分与消极应对方式均分呈正相关(r=0.44,P<0.05).结论黑龙江省中级刑警的人格特征及应对方式与普通人群存在明显不同,有其职业本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首发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之间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制定首发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综合康复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人格特质测量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对150例经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首发恢复期的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17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组与全国常模scl-90:躯体化[(1.83±0.14)分vs.(1.27±0.48)分]、人际敏感[(1.96±0.21)分vs.(1.65±0.51)分]、抑郁[(1.89±0.24)分vs.(1.50±0.59)分]、焦虑[(1.69±0.15)分vs.(1.39±0.43)分]、恐怖[(1.56±0.13)分vs.(1.23±0.41)分]、精神病因子[(1.56±0.14)分vs.(1.23±0.41)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与正常组个性特征:神经质[(3.13±0.15)分vs.(2.61±0.36)分]、外倾性[(2.96±0.31)分vs.(3.19±0.23)分]、宜人性[(3.20±0.25)分vs.(3.48±0.35)分]、责任心[(3.19±0.65)分vs.(3.42±0.16)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与正常组社会支持:主观支持[(23.51±3.62)分vs.(26.29±3.91)分]、客观支持[(7.35±2.07)分vs.(8.91±2.89)分]、对支持的利用[(7.61±1.23)分vs.(8.97±1.35)分]、支持总分[(37.63±6.52)分vs.(43.51±6.32)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与正常组应对方式:积极应对[(27.03±6.05)分vs.(33.75±4.53)分]、消极应对[(32.63±5.31)分vs.(43.51±6.32)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抑郁因子与强迫因子、客观支持与敌对因子、消极应对与敌对、神经质因子正相关.恐怖因子与强迫、抑郁因子,责任心因子与精神病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儿童期虐待对新兵自杀意念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对南京军区某部505名入伍新兵进行儿童受虐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自杀意念量表和贝克绝望量表评定.结果 ①儿童期经历虐待的新兵自杀意念和绝望程度得分[(5.56±4.58)分、(5.93±3.01)分]明显高于无虐待的新兵[(2.11±2.79)分、(3.10±2.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儿童期经历虐待的新兵积极应对得分[(18.98±6.16)分]明显低于无虐待的新兵[(23.27±7.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期经历虐待的新兵消极应对得分[(9.27±5.04)分]明显高于无虐待的新兵[(6.93±4.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儿童期经历虐待的新兵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依次(69.38±10.43)分、(20.16±3.97)分、(25.73±3.68)分、(22.82±5.52)分]均明显低于无虐待组的新兵[依次(75.55±9.67)分、(23.25±2.50)分、(27.56±3.51)分、(24.67±5.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儿童期虐待与自杀意念、绝望程度、消极应对正相关(r=0.379,0.402,0.228),相关均达到显著性(P<0.01);儿童期虐待与积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负相关(r=-0.285,-0.302),相关均达到显著性(P<0.01).结论 儿童期遭受虐待的新兵有更明显的自杀意念;儿童期虐待导致不良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缺乏可能是产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入院1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入院前有无攻击行为分为攻击组和无攻击组,两组分别从年龄、性别、文化、病程、既往攻击行为等一般情况、简明精神病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方面进行单因素对照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经单因素分析,攻击组病程[(7.73±6.67)年]显著长于非攻击组[(5.22±5.47)年](t=2.631,P<0.01);攻击组BPRS中的敌对猜疑因子得分[(13.73±3.098)分]高于非攻击组[(11.47±3.93)分](f=4.063,P<0.01),焦虑因子得分[(7.18±3.583)分]低于非攻击组[(8.70±3.89)分](t=2.679,P<0.01);EPQ的E量表分攻击组[(11.99±4.340)分]显著高于非攻击组[(10.67±4.293)分](t=1.990,P<0.01);攻击组既往有攻击行为的患者所占比例(71.1%)显著高于非攻击组(16%)(x2=39.082,P<0.01).(2)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BPRS中的敌对猜疑因子和既往攻击行为史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主要与其精神症状和既往攻击行为史有关,应积极治疗,控制症状并防止病情反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考察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冷心理理论和热心理理论能力,探究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理论能力的认知特点.方法 在31名青少年分裂症患者和25名正常青少年对照被试中进行行为学测试(Yoni心理理论任务和眼区读心任务),测定青少年分裂症患者在完成心理理论任务时的表现和认知特点.结果 ①在Yoni心理理论测试中,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74.30±11.44)分]与正常青少年对照被试[(83.16±10.07)分]心理理论总分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3,P<0.05);受损主要体现在冷心理理论和热心理理论能力的得分上.②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亚组[(69.85±12.66)分]和阴性亚组[(78.18±8.92)分]的Yoni心理理论得分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04,P<0.05),主要体现在热心理理论能力的得分上的差异.③眼区读心任务中,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17.59±3.13)分]和正常青少年[(18.42±2.98)分]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2,P>0.05).结论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冷热心理理论均受损,青少年精神分裂症阳性亚组相比于阴性亚组的心理理论能力受损更加严重,尤其表现在热心理理论能力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高创伤经历的男性犯罪青少年心理韧性的特点以及与人格、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编创伤经历调查表筛选出高创伤经历的男性犯罪青少年147人,用心理韧性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家庭环境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创伤经历的男性犯罪青少年心理韧性总分为(75.98± 14.03)分,除了目标专注[(3.47±4.23)分]以外,情绪控制[(1.94±2.85)分]、积极认知[(2.31±3.47)分]、家庭支持[(1.89±3.84)分]、人际协助[(2.92±3.38)分]得分均在3分以下,其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和家庭支持维度在文化程度、家庭住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创伤经历的男性犯罪青少年心理韧性各维度与人格(r=-0.357 ~0.175)、家庭环境(-0.185~ 0.272)各维度存在相关关系(P<0.05),神经质、家庭矛盾性、精神质对心理韧性有负向预测作用(β=-2.354,-0.135,-0.194,P<0.05),家庭亲密度对心理韧性有正向预测作用(β=1.389,P<0.001).结论 高创伤经历的男性犯罪青少年心理韧性较差,人格、家庭环境对其心理韧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医务社工介入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09年1月~2012年3月入住广东省第三荣军医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医务社会工作人员进行辅助护理,共进行8周.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ITAQ)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在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评定比较.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SDSS评分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后评分[(3.27±0.54)分比(6.71±1.32)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6.81,P<0.01);观察组干预前后评分[(6.85±1.16)分比(3.27±0.54)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7.01,P< 0.01).②ITAQ评分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后[(18.81±3.51)分比(12.73±4.20)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6.71,P<0.01);观察组干预前后评分[(4.75±1.06)分比(18.81±3.51)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6.77,P< 0.01).③GQOLI-74评分比较: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躯体功能[(65.22±6.42)分比(51.22±6.54)分]、心理功能[(68.12±8.41)分比(50.30±6.35)分]、社会功能[(63.93±6.52)分比(51.12±6.51)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6.71,P<0.01;t=7.83,P<0.01;t=6.55,P<0.01),但物质功能[(50.12±5.77)分比(48.04±6.47)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P>0.05).干预前上述四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医务社工的介入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本研究为其他精神病医院开展医务社工服务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学新生心理韧性与归因、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心理韧性量表、多维度归因因果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977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比较不同人口学变量大学新生心理韧性、归因、应对方式的差异并作相关分析.结果 城镇大学新生心理韧性[(68.88±10.57)分]、学业外归因[ (21.14±6.01)分]及人际外归因[(22.87±6.42)分]高于农村学生[(67.51±10.43)分,(19.81±5.88)分,(21.86±5.88)分,t=2.03,3.48,2.57],高职学生学业内归因[(28.68±5.30)分]和人际内归因[(26.81 ±5.82)分]高于本科学生[(27.61±5.47)分,(25.53±5.92)分,t=3.00,3.30],独生子女心理韧性[(68.88±10.81)分]和学业失败运气[(4.37±2.21)分]高于非独生子女[(67.44±10.18)分,(3.96±2.12)分,t=2.15,3.02];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学业失败外归因、学业成功内归因、家庭住地、学业失败内归因对心理韧性有预测力(β=16.435,-4.919,-0.344,0.308,1.396,-0.182).结论 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合理学业归因的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会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理资本与急诊科医务人员道德勇气及应对方式间的关系,并分析应对方式的调节效应。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4月湖南省长沙市6所三甲综合医院的345例急诊科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资本量表、道德勇气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年龄、工作年限、职称的急诊科医务人员道德勇气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急诊科医务人员心理资本总得分为(85.33±17.18)分,道德勇气总得分为(76.01±13.93)分,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为(25.04±6.13)分,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为(12.81±4.61)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急诊科医务人员道德勇气总分与心理资本得分、积极应对方式得分呈正相关(r=0.677和0.492,均P <0.05)。急诊科医务人员道德勇气总分与消极应对方式得分呈负相关(r=-0.135,P <0.05)。消极应对方式与心理资本交互项负向显著(P <0.05),当积极应对方式处于高分组(高于平均值一个标准差)时,心理资本与道德勇气之间的关系正向显著(P <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护理本科生社会适应与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山东2所医学类高校的758名护理专业本科生,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SA)、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进行问卷调查,并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路径分析.结果 护理本科生社会适应与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均呈显著正相关(r=0.113~0.607,P<0.01),消极应对只与校园适应呈显著负相关(r=-0.117,P<0.01).通过路径分析显示,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对社会适应有直接预测作用(β=0.57,P<0.05;β=0.26,P<0.05;β=0.1,P<0.05),心理弹性、积极应对在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β=0.31,P<0.05;β=0.05,P<0.05).结论 护理本科生的社会适应与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赵丹  龙仕柏  林莉莉 《海南医学》2013,24(21):3170-3171
目的 探讨心理素质训练对聘用人员心理健康特征的影响.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62名聘用人员进行心理测试,并进行训练前后比较.结果 躯体化[(1.30±0.25)分vs (1.18±0.21)分]、强迫[(1.42±0.32)分vs(1.30±0.30)分]、人际关系[(1.38±0.32)分vs (1.20±0.28)分]、抑郁[(1.28±0.26)分vs (1.12±0.20)分]、焦虑[(1.24±0.20)分vs (1.13±0.16)分]5个因子平均得分以及总均分[(1.28±0.18)分vs (1.20±0.14)分],训练后均比训练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应对方式因子中,训练后解决问题[(0.69±0.22)分vs (0.84±0.14)分]和求助[(0.58±0.20)分vs (0.72±0.18)分]两个因子的平均得分明显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理素质训练能显著提高聘用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危重患者家属简易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3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危重患者家属62名,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调查表(SCSQ)、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价,分析简易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结果①危重患者家属的积极应对维度得分[(1.50±0.39)分]低于全国常模[(1.78±0.52)分],消极应对维度得分[(1.83±0.39)分]高于全国常模[(1.59±0.60)分],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积极应对维度与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心理健康状况总分呈负相关,与睡眠和饮食呈正相关;消极应对维度与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呈正相关,与睡眠和饮食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积极应对维度与躯体化、强迫症状、精神病性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极应对维度与敌对、偏执、精神病性、人际敏感性、心理健康状况总分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对方式是影响危重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防御方式的影响.方法以住院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入组146例,按照入组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采用抑郁症常规护理.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防御方式问卷(DSQ)评估抑郁症患者的症状改变和防御方式变化.结果研究组掩饰型因子分、积极应对分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研究组和对照组间掩饰型因子分、积极应对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2组HAMD、HAM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HAMD分与积极应对因子分成负相关(P<0.05),与掩饰型防御方式成正相关(P<0.05),HAMA分与掩饰型防御方式成正相关(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及其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探讨内观疗法对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患者情绪症状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患者按照入组顺序分组,每组各128例.对照组按照精神分裂症治疗常规,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内观疗法,治疗6周.在入组时和出组时分别对患者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防御方式问卷(DS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结果 第6周研究组HAMD、掩饰型因子分、消极应对因子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t = 2.37、2.33、2.36,P<0.05);研究组第6周HAMD、掩饰型因子分、消极应对因子分值显著低于第0周 (t = 2.31、2.42、2.47,P<0.05) ;研究组及对照组第6周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显著低于第0周 (P<0.05).结论 内观疗法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ROY适应模式在产后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6月入住广东省第三荣军医院住院治疗的产后抑郁症患者82例.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护理)和干预组41例(采用ROY适应模式的护理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及健康状况问卷(SF-36)对患者进行调查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Zung SDS评分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12周后得分[(45.68±4.21)分比(57.10±12.25)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2.682,P< 0.01);干预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14.074,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HAMD评分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12周后[(6.87±2.01)分比(21.15±4.86)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2.341,P<0.01);干预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11.074,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SCSQ得分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12周后积极评分[(21.50±5.20)分比(18.71±5.4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0,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比较积极和消极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3.257、6.754,均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④SF-36得分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12周后生理功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0.05).对照组干预前和干预12周后各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干预组干预前和干预12周后得分比较,除生理职能、活力改善外,其余各项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0.01).结论 ROY适应模式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增强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驻岛军人应对方式对心理干预效果的影响。方法采取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nt copy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及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对某部驻岛71名军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心理干预后观察其变化及相关性。结果在干预前,该部驻岛军人SCL-90除偏执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军队常模(P〈0.05或P〈0.01),消极应对分高于常模(P〈0.05)。干预后,该部驻岛军人躯体化、抑郁、焦虑及恐怖等因子分均显著减少(P〈0.05)。躯体化、抑郁及焦虑因子前后差值,与消极应对分呈负相关(P〈0.05);人际关系因子前后差值与积极应对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驻岛军人强化训练过程中,心理问题较多;应对方式会影响心理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运用生活事件量表、A型行为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应付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问卷,测定48例冠心病患者(观察组)病前遭遇的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应付方式、社会支持、患病后的心身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选取50例健康对照组作相同测定。结果观察组患病前所经历的生活事件频数及紧张值、A型行为评分、消极应付方式评分、抑郁及焦虑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积极应付评分、社会支持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具有特殊的心理社会特征和心身健康状况,应采取积极的社会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