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丙型肝炎当前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丙肝治疗的最佳方案是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本文首先概述了慢性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分析了慢性丙型肝炎发病对于肝功能与相关血清标志物的影响,探讨了慢性丙型肝炎的常用抗病毒治疗方法,提出了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2.
慢性丙型肝炎(丙肝)治疗的关键问题是消除病毒,阻止病情向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转变。笔者采用维生素E联合苦参碱治疗30例慢性丙肝患者,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慢性丙型肝炎(CHC)是丙肝病毒感染人体所致肝脏炎症性疾病。目前国内外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利巴韦林(IFN+RBV)是最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但此方案疗效依然有限,且副作用限制了其进一步临床应用,因此探讨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并能增加干扰素疗效的药物是目前丙型肝炎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健脾清化方是我院消化科治疗慢性丙肝的协定处方,初步临床观察表明具有保肝、抗病毒、有效减轻干扰素及利巴韦林的副作用等功效。  相似文献   

4.
丙肝合剂联合安珐特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丙肝合剂联合安珐特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丙型肝炎气虚毒瘀型38例,随机分为丙肝合剂联合安珐特治疗组20例和安珐特对照组18例,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肝功能以及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临床疗效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可降低血清ALT、AST、TBIL。治疗后两组ALT、T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HA、PCⅢ显著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丙型肝炎气虚毒瘀型患者,丙肝合剂联合安珐特较单用安珐特治疗,保肝、降酶、抗纤维化的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治疗慢性丙肝的目的是清除或持续抑制体内的HCV,以改善或减轻肝损害、阻止进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HCC,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  相似文献   

6.
丙型肝炎 (丙肝 )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 ,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 ,是欧、美、蒙古等国家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最主要的病因 ,也是我国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因。我国人群中抗 -HCV阳性率约为 1%~ 3% ,因此估计我国的抗 -HCV阳性人群约有3千万 ,丙肝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在感染后极易慢性化 ,约 75 %~80 %的急性丙肝患者转为慢性感染 ,其中大多数人发展为慢性肝炎。蒙药“郁宁 - 8味”具有泻热解毒 ,开郁理气之功效。临床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时降低血清酶作用显著。1 资料和方法病例选择 :治疗前 ,检测抗 -HCV、HBsAg、肝功能、肝胆B超。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运用丙肝冲剂加减联合长效干扰素与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组给予丙肝冲剂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加利巴韦林。2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4周、8周、12周时2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4周、8周、12周时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而2组在3个月内HCV-RNA阴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丙肝冲剂联合干扰素与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近期对临床症状改善的疗效优于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是一种全球性分布的病毒传染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50%可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至少20%可发展为肝硬化,15%可转移为肝癌。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一般认为干扰素是治疗的首选药物,但临床上对其完全有反应者仅占50%左右,且副作用大,费用高,停药易反跳。因此,近年来临床上对丙肝的治疗进行了大量的中医中药方面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丙肝冲剂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丙肝冲剂对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HCV RNA阴转率和下降率的影响。方法将60例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双盲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丙肝冲剂治疗,对照组给予中药安慰剂(丙肝冲剂原方药量的1/10)治疗。治疗12,24,48周后观察并比较2组血HCV RNA阴转率和下降率、肝功能变化及2组中医症状积分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HCV RNA阴转率和下降率均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丙肝冲剂对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α-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是国际公认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丙型肝炎(丙肝)的首选抗病毒药物之一,并且目前仍是唯一被认可对慢性乙肝、丙肝有明确的长期疗效的药物[1-2].  相似文献   

11.
从中医学角度综述了中医对慢性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中医药在临床上对慢性丙型肝炎从经典辨证论治、专方加减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3个方面综述了慢性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治疗的进展,综上所述,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利于改善症状,恢复肝功能,抑制病毒等,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小柴胡汤联合西药治疗丙型肝炎4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性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引起,可以通过血制品、输血、器官移植、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传染引起。丙肝分布较广,容易演变为慢性[1],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慢性丙型肝炎属中医学"疫毒"、"胁痛"、"黄疸"、"癥积"等病证范畴。我们依据文献报道[2-4],尝试应用小柴胡汤联合α-干  相似文献   

13.
丙型肝炎为严重的全球性传染病,西药疗效不理想,本文从中医学角度综述了中医对慢性丙型肝炎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认识;在治疗上从辨证施治、专方专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及针灸治疗等不同领域综述了中医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方面的进展,并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与慢性肝病临床类型和病程的关系。方法:对肝源性糖尿病11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率慢性乙型肝炎为10.2%(101/992),慢性丙型肝炎为12.4%(11/91),慢性乙肝重叠丙肝为60%(3/5)。36.5%(42/115)的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通过保肝、抗病毒、饮食及运动于预和胰岛素治疗,除5例死于肝癌或重型肝炎外,余患者血糖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糖尿病发生率与肝炎病程成正相关;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是独立于慢性肝病之外的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附加危险因素。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症状多不典型,须常规检查空腹、餐后血糖。经保肝、抗病毒、饮食及运动干预和胰岛素治疗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介绍陈建杰教授辨治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多由感受湿热疫毒之邪所致,临证多从湿阻气机、肝郁脾虚、血瘀肾虚辨治,常以丙肝冲剂为其经验方药。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逍遥散联合IFN-α与利巴韦林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肝郁脾虚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与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逍遥散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指标以及血清丙肝标志物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AST、TBil、ALT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治疗组胁肋胀痛、情绪抑郁、食欲不振、食后胃脘胀满、倦怠乏力等主要症状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抗HCV阴转率和HCV R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逍遥散联合IFN-α与利巴韦林治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疗效显著,并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分析总结了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现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今后中医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主要研究方向及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血清瘦素、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筛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60例,归纳其中医证型,分别测定其血清瘦素水平、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含量,设健康对照50例,并将上述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作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湿热中阻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除脾肾阳虚外,其余证型均存在明显的高瘦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其水平依次为脾肾阳虚、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其中湿热中阻型及瘀血阻络型患者更易于脂肪变。结论:湿热中阻是慢性丙肝的主要证型,高瘦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可以作为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提高人们对丙型肝炎传播途径的认识。方法:对住院丙型肝炎病人随机抽出62例进行了传播途径分析。结果:17例有输血、血浆或人血白蛋白等血制品史,占27.3%;2例病人母亲抗HcV阳性,占3.23%;2例病人有丙肝病人密切接触,占3.23%;1例为血液透析科医生,占1.61%;一例有吸毒史,占1.61%;2例病人的父亲母亲患肝癌去世(未查是否患丙肝),占3.23%;其余病人未追问出有明显的危险因素。结论:丙型肝炎是以输血或血制品和静脉穿刺等血源性传播途径为主,另外还有母婴传播、密切接触和职业暴露等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小柴胡汤被广泛用于治疗慢性肝脏疾病。近年来日本在应用该方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以及抑制丙型肝炎向肝硬变、肝癌转变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已证明,小柴胡汤可以有效抑制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抑制或延缓慢性丙型肝炎向肝硬变、肝癌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