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眼压高低与儿童近视屈光度数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17年3─7月在河南 安阳城区开展的“安阳儿童眼病研究”随访的小学六年级学生2 126例,年龄为(12.2±0.4)岁。采用 自动电脑验光仪测量睫状肌麻痹后的屈光度并计算等效球镜度(SE),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IOP), 非接触光学测量仪Lenstar LS900获得眼轴长度、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和晶状体厚度等数据。将受检者 的IOP按照三分位数,分为低[IOP<14 mmHg(1 mmHg=0.133 kPa)]、中(14 mmHg≤IOP≤16 mmHg) 和高水平组(IOP>16 mmHg)。正视组的定义为-0.5 D≤SE≤0.5 D,远视组的定义为SE>0.5 D。近 视组的定义为SE<-0.5 D,其中分为低度近视组(-0.5 D≤SE<-3.0 D)、中度近视组(-6.0 D≤SE< -3.0 D)和高度近视组(SE<-6.0 D)。统一纳入右眼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 差分析及线性回归模型分析IOP与屈光度的关系。结果:所有受检者的IOP为(15.06±3.40)mmHg, SE为(-1.36±2.08)D。低、中和高IOP水平组的近视屈光度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63, P=0.021)。低IOP水平组的SE为(-1.22±1.96)D,明显低于高IOP水平组([ -1.52±2.22)D](P=0.021)。 不同屈光不正类别的IO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95,P=0.029)。远视组的IOP最低 [(14.77±3.31)mmHg],高度近视组的IOP最高[(16.32±3.55)mmHg],2组的IOP相差1.55 mmHg (P=0.047)。以IOP为因变量,校正相关因素后的线性回归模型中,显示较高的IOP与较高的近视程 度明显相关(β=-0.168,P=0.013)。结论:较高的眼压与较高的近视程度明显相关,眼压在儿童青少 年近视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作用,但因果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调节滞后与儿童近视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目的:观察并评价调节滞后与儿童近视关系,探讨儿童近视发病机理。方法:使用分光镜动态检影法测定38名年龄6 ̄14岁在学儿童(平均年龄10.1岁)的张力性调节值与调节滞后值。其中19名为正视,19名为近视。通过注射昏暗照明不置于眼前40厘米的DOG视标(0.2cpd)打开调节环,于持续聚焦于-3D目标5分钟之前及之后立即测定张力性调节值,取前后差值作为调节滞后值。统计分析采用组间样本t检验方法。结果: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近视种类与年龄,屈光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青少年近视615只眼采用阿托品麻痹调节后验光,根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屈光学组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假性近视占9.27%,混合性近视占42.28%,真性近视占48.46%。年龄愈小、常态调节下近视屈光度愈低者,假性近视愈多;年龄愈大、常态调节下近视屈光度愈高者,真性近视愈多。  相似文献   

4.
不同阅读距离对儿童近视调节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不同阅读距离对儿童近视调节反应的影响,推测它和近视发生的可能关系。方法应用Shin-NipponNVision-K5001红外线自动验光仪,在阅读距离分别为50cm、33cm、20cm时,测量77例7岁~14岁近视儿童的调节状态。结果在阅读距离为50cm、33cm、20cm时,所需的调节需求分别为(1.90±0.03)D、(2.85±0.05)D和(4.75±0.08)D;调节反应分别为(0.87±0.42)D、(1.76±0.54)D、(3.52±0.66)D,调节滞后则为(1.03±0.36)D、(1.08±0.52)D、(1.23±0.63)D。在近距离阅读中,儿童近视者的调节反应均表现为调节滞后,且随着阅读距离减小,调节滞后增加;三个不同阅读距离间的调节滞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4),其中50cm与20cm、33cm与20cm的阅读距离的调节滞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阅读距离为儿童近视者的调节反应影响因素之一,阅读距离越近者调节滞后越明显,形成远视性离焦越明显,从而可能导致儿童近视的加深。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儿童注视近距与远距视标时的调节功能进行客观检查分析,探讨眼调节功能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4月济南市某小学眼健康筛查中符合纳入标准的105例(105眼)学龄期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分为正视眼组(40例)、假性近视组(33例)、真性近视组(32例)。首先所有受试者检测主观调节反应(BCC)与正/负相对调节(PRA/NRA),然后应用近远调节功能检测系统测量受试者在注视近点25 cm处与远点250 cm处时眼客观调节反应(AR)、调节微波动(AM)与调节滞后(AL),最后所有受试者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 3组受试者BCC、NR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受试者P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正视眼组与真性近视组、假性近视组与真性近视组受试者PR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视眼组与假性近视组受试者PR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近点25 cm处,3组受试者A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正视眼组受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近视人群脉络膜厚度(CT)与屈光度数及眼压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使用频域OCT测量118例近视患者黄斑中心凹及距中心凹0.5、1.0、2.5 mm的颞侧、鼻侧、上方、下方CT,采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记录等效球镜度,取右眼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距离中心凹1.0、2.5 mm的鼻侧脉络膜显著薄于黄斑中心凹及其余3个方位(P<0.01)。黄斑中心凹、距离中心凹0.5 mm和1.0 mm的4个方位CT与等效球镜度均呈负相关(r=-0.330、-0.207、-0.205、-0.272、-0.317、-0.283、-0.269、-0.212、-0.252,P<0.05);距离黄斑中心凹2.5 mm的4个方位CT与等效球镜度不相关。距离黄斑中心凹2.5 mm的鼻侧CT与眼压不相关,其余各位点的CT均与眼压呈负相关(r=-0.295、-0.358、-0.459、-0.675、-0.315、-0.285、-0.314、-0.322、-0.295、-0.392、-0.336、-0.317,P<0.01)。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建立如下方程:黄斑中心凹下CT(μm)=345.22-4.54×眼压(mmHg)-7.57×等效球镜度数(D)(F=12.51,P<0.01)。结论黄斑中心凹及靠近中心凹的各位点的CT随着屈光度数增加而变薄,远离中心凹的CT未受影响。大部分位点的CT随着眼压降低而增厚。  相似文献   

7.
近视已成为全球一个重大的问题,近年来学者们对近视的发展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调节滞后是儿童近视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近视儿童调节反应的变化性高于正视儿童,调节滞后亦重于正视儿童。周边视网膜像处于正视状态或低度远视离焦状态者相对于处于近视离焦状态者发展近视的危险性要高。本文就调节及周边离焦与近视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近视眼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如何客观评价近视的程度,临床上多采用客观散瞳验光法,然而散瞳验光是对整个屈光系统的评价,不能区分屈光不正是轴性、曲率性或其它性质,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视盘近视抓的宽度及范围与近视的程度有一定的关系,现将有关资料分析总结如下:资料和方法:1.资料来源:为1996年3月-1996年9月来我院眼科门诊散瞳检影验光的患者共50例100眼,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在9—55岁,平均年龄18.36岁.2.方法:12岁以前的患者用1%的阿托品眼药膏,涂眼3次/日,连涂3天,13岁以后的患者用0.5%托g比卡胺眼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注视距离、照度以及视标刺激对调节反应的影响,继而从调节反应的角度进一步探讨这些视觉环境因素对近视的发生、发展可能的作用.方法 横断面对比研究.一共对168例早期近视儿童进行了测量.近视儿童配戴其最佳矫正试戴镜,利用SRW-5001K红外线电脑验光仪对其分别在不同距离、不同照明条件以及注视文字/图形视标等条件下进行屈光状态的测量,计算其调节滞后量.对不同距离调节反应的数据比较采用配伍设计资料的两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照度、视标刺激调节反应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注视6 m、1/2 m、1/3 m、1/5 m的调节滞后量分别是(-0.19±0.44)D、(0.67±0.41)D、(0.75±0.55)D、(0.93±0.5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3,P<0.01).在1/3 m处注视文字视标,在173 lx和5 lx照度下测得其调节滞后量则分别为(0.79±0.35)D、(0.90±0.33)D(t=-2.87,P<0.01);在1/3 m处注视图形/文字视标,其调节滞后量分别是(0.71±0.37)D、(0.78±0.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0,P<0.05).结论 注视距离减少与照度下降均能使调节滞后量增加,文字视标刺激较图形视标刺激产生更大的调节滞后量,提示改善这些视觉环境可能有助于防止近视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周边屈光度作为中心屈光度的有效补充,可影响视网膜形态及视网膜成像质量。周边视网膜的离焦信号具有诱发调节的作用,但变化规律尚无定论。实验证据表明周边屈光度对正视化具有调控作用,并具有一定的空间选择性。临床研究提示中心屈光度与周边屈光度之间存在联系。进一步研究周边屈光度与近视进展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快速序列视觉呈现方式(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RSVP)阅读状态下进展性近视、稳定性近视和正视之间调节反应的差异,探讨调节因素在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方法45例受试者参加本实验,分为进展性近视、稳定性近视和正视组,各15例。阅读材料为位于距受试者左眼角膜平面25cm处的电脑显示屏上的一篇中文短文.通过RSVP软件呈现单个字符.字体大小为9pt,文字呈现速度为150字/min。使用SEIKO—WV500自动验光仪测量其开放视野阅读状态下左眼的调节反应。结果所有受试者在4D的调节刺激下,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调节滞后,个体差异较大。进展性近视组的调节反应低于正视组[(2.32±0.43)0VS(3.19±0.53)0,P〈0.01],进展性近视组的调节反应亦低于稳定性近视组[(2.32±0.43)0VS(3.07±0.34)D,P〈0.01],而正视组和稳定性近视组差异无显著性(P=0.441)。结论近距离阅读状态下进展性近视有较高的调节滞后,远视性离焦造成的模糊斑可能是近视的发生发展的促成因素,随着近视发展的稳定.调节反应恢复至一般水平。  相似文献   

12.

眼的调节是指睫状肌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屈光力,使物体在视网膜形成清晰像的过程,当眼的调节能力不足时,成像焦点落于视网膜后的区域,容易形成远视离焦,引起眼轴增长,导致近视的发展,且研究发现多数近视患者通常存在一定程度的调节功能障碍。近视已成为我国的公共健康问题,青少年近视的患病率急剧升高,如何预防及阻止近视的发生、发展是一大难题。既往研究发现眼调节功能障碍与近视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联系,调节功能相关参数的测量对近视的防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综述近视与眼调节功能的相关性,以期为近视的防控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对学龄期近视进展儿童进行调节功能的客观检查与分析,观察调节功能与近视进展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至2018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视光学门诊定期就诊的71名学龄期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受试者近年的屈光度进展速度,按≤0.50 D·a-1、>0.50~1.00 D·a-1、>1.00~1.50 D·a-1、>1.50 D·a-1分为4组,使用人眼调节分析仪对受试者进行调节功能的客观测量与分析,记录不同调节刺激视标下4组的客观调节反应值和客观调节微波动值,并作对比。结果 在所有调节视标上,各组随着调节刺激幅度增加,客观调节反应值也逐渐增加,4组在不同调节刺激视标下的客观调节反应值及平均的客观调节反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0.50 D·a-1、>0.50~1.00 D·a-1、>1.00~1.50 D·a-1、>1.50 D·a-1近视进展速度组调节微波动值分别为(62.2±5.6)D、(62.5±5.3)D、(66.5±6.0)D和(58.0±6.5)D,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24,P=0.001),在+0.50~-0.50 D、-2.00 D调节刺激视标下,4组的客观调节微波动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其余调节刺激视标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对于学龄期儿童的近视进展速度,客观调节微波动值相对于客观调节反应值可能是一个更为敏感的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儿童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戴镜后的眼位、屈光度、视力及双眼单视功能情况。方法随机搜集45例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儿童,随访观察5年,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例眼位正位,1例眼位回退。远视屈光度平均减少 2.16D。84只眼弱视,治愈70只眼(83.33%),进步14只眼(16.67%)。获得Ⅲ级双眼单视功能者37例(82.22%),Ⅱ级5例(11.11%),无双眼单视功能3例(6.67%)。结论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患儿要早治疗、坚持长期戴矫正眼镜,定期检查。  相似文献   

17.

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逐年上升,呈现逐渐低龄化的趋势。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各个视功能对近视及其进展的影响,聚焦调节功能、集合功能以及眼位这三个因素。通过对调节功能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调节反应、正相对调节和负相对调节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探讨了调节功能对近视进展的影响; 同时,从单纯性内、外隐斜,集合不足和集合过度,融像性功能聚散障碍,散开不足和过度几个方面,详细剖析了集合功能对近视进展的影响。最后通过对知觉性眼位和间歇性外隐斜两个方面介绍了眼位对近视进展的影响,以及其他因素对其的影响。文章旨在揭示影响近视及其进展的多方面视功能因素,明确调节功能、集合功能和眼位在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青年人群中近视眼调节功能与正视眼的差异.方法 根据等效球镜度数的不同,将55例(110眼)受试者分为正视组(24眼)、低度近视组(25眼)、中度近视组(36眼)和高度近视组(25眼).使用GRAND-SEIKO WAM-5500开放视野式自动验光仪测量3 D调节刺激下诱发的调节反应量,比较正视眼和低、中、高度...  相似文献   

19.
眼调节各因素与眼屈光不正的相关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评价与眼屈光不正状态可能相关的各项眼调节功能状况 ,探讨眼屈光不正与眼调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对 4 7名学生 94只眼进行屈光不正、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调节准确度 (双眼交叉柱镜FCC法 )检查。然后将各项结果与屈光不正状况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 :被检者的屈光不正度平均值为 (- 2 .4 6± 2 .2 8)D ,调节幅度均值为(7.90± 2 .95 )D ,调节灵敏度为 (17.2 8± 4 .92 )次 /min ,调节准确度均值为 (0 .5 8± 0 .6 0 )D ,其中调节幅度与眼屈光度有显著相关性 (r=0 .377,P≤ 0 .0 5 ) ;调节准确度与眼屈光度有显著相关性 (r=- 0 .4 71,P≤ 0 .0 5 )。结论 :眼的屈光不正与眼调节幅度和眼调节滞后量有显著相关 ;眼的调节灵敏度与屈光不正无明显关系。提示我们可通过训练调节幅度和准确度来减缓近视加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