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静脉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marrowmononuclearcells,BMMNCs)治疗脑出血(ICH)大鼠脑损伤的效果及对出血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应用立体定位技术将Ⅳ型胶原酶注人大鼠尾状核纹状体内制作脑出血模型,建模后按随机化原则分为假手术组、ICH组、PBS组、BMMNCs移植组;梯度离心法提取、分离、纯化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ICH6h后经股静脉输注3×10^7BMMNCs或等量PBS缓冲液。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评价脑出血后1d、3d、7d、14d神经行为功能改善情况;干湿重法测定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免疫荧光法检测脑出血侧小胶质细胞活化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结果BMMNCs移植组大鼠的神经缺损症状在出血后7d、14d明显改善,与ICH组及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出血后3d,BMMNCs移植组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78.62±0.97)%]明显降低,与ICH组[(81.09±0.83)%]及PBS组[(80.99±0.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MNCs移植组脑内小胶质细胞活化增殖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数目[(55.8±22.1)个/mm2、(49.6±12.9)个/mm2]均显著低于PBS组[(125.0±20.7)个/mm2、(86.8±13.6)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可明显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与其减轻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活化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骨髓单个细胞移植脊髓半横断大鼠脊髓损伤区域后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表达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胫骨及股骨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建立大鼠脊髓右半横断模型,造模后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于模型建立成功后7d,14d,21d,28d手术的大鼠进行BBB评分从而评估损伤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利用RT-PCR观察MBP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术后各时间点假手术组BBB评分均明显高于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模型组(P<0.05);术后随时间延长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模型组BBB评分逐渐增加,14、21、28d时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BBB评分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PT-PCR测试各时间点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和模型组大鼠脊髓中MBP mRNA的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且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骨髓单个细胞移植可提高脊髓组织中MBP的表达,有助于大鼠半横断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正常与梗死后大鼠来源的骨髓单个核细胞(Nor-BMM NCs;Isch-BMMNCs)移植治疗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的疗效及对血管新生效应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梯度离心法分别提取Nor-BMMNCs及Isch-BMMNCs;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常氧及低氧条件下体外培养BMMNCs的上清液中VEGF、bFGF、Ang-1的表达水平;MCAOld后行股静脉1 × 107BMMNCs或PBS输注并行mNSS;细胞移植后14 d行TTC染色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低氧条件下培养1 d后,Isch-BMMNCs组分泌促血管因子的量[VEGF:(114.2±10.6) pg/ml,bFGF:(133.6 ± 19.7) pg/ml,Ang-1:(131.3±21.9) pg/ml]明显高于Nor-BMMNCs组[VEGF:(96.0±12.6) pg/ml,bFGF:(107.1±19.6) pg/ml,Ang-1:(103.0±17.0)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NSS评分显示,在细胞移植后10d,Isch-BMMNCs组神经缺损症状明显改善,与Nor-BMMNCs组及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移植14 d后,Isch-BMMNCs组微血管数目及脑梗死体积[(372.5±40.1)支/mm2,(18.7±4.5)%]与Nor-BMMNCs组[(314.0 ±40.1)支/mm2,(26.5±7.2)%]及PBS组[(222.3 ±56.7)个/mm2,(34.5±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sch-BMMNC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明显高于Nor-BMMNCs,可能与其分泌促血管因子能力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4.
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骨髓细胞分泌促血管生长因子的能力及培养上清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连续收集4周培养上清。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上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以含有不同浓度上清的培养液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析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加入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各组MTT比色光密度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第1,2,3,4周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上清中VEGF分别为(24.40±7.99,89.28±5.13,115.24±10.08,157.00±15.64)pg/ml。结论: 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可促进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体外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可持续分泌VEGF。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阻滞对大鼠丙泊酚镇静作用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蛛网膜下腔利多卡因组(SL组)、蛛网膜下腔生理盐水组(SS组)、硬膜外利多卡因组(EL组)和硬膜外生理盐水组(ES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阻滞模型,SL组和SS组分别经蛛网膜下腔注射2%利多卡因20止和生理盐水201,μL;EL组和ES组分别经硬膜外腔注射2%利多卡因701μL和生理盐水70μL;随后经尾静脉泵注丙泊酚,比较四组大鼠眼睑反射消失时丙泊酚的用量。用钳夹法测定并比较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阻滞平面。结果40只雄性sD大鼠行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置管后,8只大鼠因模型失败剔除实验。sL组使大鼠眼睑反射消失的丙泊酚用量(7.61±0.81)mg·kg^-1,n=8明显少于ss组(10.13±1.07)mg·k^-1,n=8,P〈0.01;EL组使大鼠眼睑反射消失的丙泊酚用量(7.33±1.01)mg·kg^-1,n=8明显少于ES水组(10.40±1.05)mg·kg^-1,n=8,P〈0.01;而sL组和EL组及ss组和ES组的丙泊酚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组和EL组的阻滞平面分别为剑突下(1.5±0.7)cm和(1.2±0.5)cm,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阻滞均能减少大鼠丙泊酚镇静催眠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研究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骨髓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分成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1例),每组均进行常规化疗,观察组同时口服沙利度胺100mg/d。取患者血浆,使用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2组患者VEGF、VEGFR、bFGF以及MVD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EGF、VEGFR与MVD分别为(212.8±36.2)pg/ml、(1765.4±338.1)pg/ml、(8.31±1.55)n/HP,与对照组的(289.0±31.7)pg,/ml、(1359.9±392.8)pg/ml、(14.21±2.74)n/HP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bFGF分别为(2.10±0.19)pg/ml与(2.12±0.29)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化道反应与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利度胺通过抑制患者体内VEGF的表达与减少MVD而达到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并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不同亚型哮喘患儿的IL-5、IL-17水平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5(IL-5)、IL-17在不同亚型中重度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5例不同亚型中重度哮喘患儿及20例正常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CD3单克隆抗体(0.2mg/L)及CD28单克隆抗体(1mg/L)刺激下分泌的IL-5、IL-17水平,了解IL-5、IL—17与儿童哮喘病情及气道炎症的关系。结果嗜酸细胞型哮喘(EA)组患儿PBMC表达IL-5水平(79.75±13.49)pg/ml显著高于非嗜酸细胞型哮喘(NEA)组(69.73±9.17)pg/ml及正常对照组(51.30±14.33)pg/ml(P〈0.01),NEA组患儿PBMC表达IL-17水平(5684.1±884.74)pg/ml显著高于EA组(4938.1±465.58)pg/ml及正常对照组(2685.0±1081.03)pg/ml(P〈0.01),慢性持续组IL-5、IL-17水平显著高于临床缓解组(P均〈0.05)。结论中重度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5、IL-17表达水平升高,并与临床分期相关,IL-5在EA中的作用较NEA更为突出,IL-17在NEA中的作用较EA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在犬缺血性心力衰竭模型经皮穿刺心外膜下心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修复心肌、再生血管、改善心功能的可能性、安全性及效果.方法:成年雄性家犬,体质量20~30 kg,经皮穿刺球囊封堵前降支建立犬心肌梗死模型手术后10 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立EF<40%为严重缺血性心力衰竭(共14条).随机实验分组:细胞移植组(n=6)及生理盐水注入组(对照组,n=8).细胞移植术前1 d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以DAPI标记.23G超声引导穿刺针尾部连接电极,穿刺入心外膜下心肌,监测电极显示ST段抬高,即注入细胞悬液1.3×106/ml,改变方向,每一点分别注射0.2 ml,共10点.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学检查.结果: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到大量新生细胞,并可见发出绿色荧光的丝状肌丝肌管.光镜下见大量移植的单个核细胞生长,移植细胞间及与宿主细胞间均有闰盘连结.细胞移植组心肌梗死区域肉眼可见大量血管,小血管数量明显增加,心功能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每博输出量增加16.7 ml,EF增加14.7%,左室内径缩小6%.而对照组3个月后,梗死区室壁变薄,仅见纤维瘢痕组织,心腔扩大,心功能明显恶化.移植细胞组术中及术后均安全.结论:犬严重缺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经心外膜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修复心肌、再生血管、改善心功能是可行、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唐洁  苏彬  陈涛  米杰  张健  齐向前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3,(11):957-960,F000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犬经冠脉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后对心功能及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犬急性心肌梗死模型,CM—DiI标记体外分离得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marrowmononuclearcell,BM—MNCs),分为移植组(n=10)和对照组(n=6),于心肌梗死后2h分别经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和生理盐水,冠状动脉结扎后2h及6周时分别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心排m量、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舒张末压)。移植后6周,观察CM—Dil标记的BM—MNCs在心肌内的分布,检测心肌组织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密度。【结果】经冠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6周,梗死边缘区和梗死中心区均可见CM—DiI标记的细胞;血流动力学指标显示,移植组左室舒张末压比对照组显著降低[(5.1±3.07)mmHgVS(11.67±3.42)mmHg,P〈0.01,1mmHg=0.1333kPa],移植组心输出量比对照组显著增加[(3.1±0.89)L/minvs(2.39±0.43)L/rain,P〈0.05];BM—MNCs移植后6周,移植组有明显的血管新生,移植组梗死边缘区血管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19.32±2.47)vs(9.47±1.28),P〈0.01],梗死区血管数量移植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3.44±0.51)VS(3.07±03),P〉0.05]。【结论】经冠脉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后,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促进梗死边缘区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白细胞介素-6(IL-6)受体及白细胞介素-8(IL-8)受体的表达变化。方法将雄性SD大鼠36只完全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1组、模型2组共3组,每组12只。用5%2,4,6-三硝基苯磺酸100mg/kg灌肠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7d后处死模型1组动物,14d后处死模型2组动物。运用Real—Time—PCR法、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IL-6受体及IL-8受体mRNA及其含量的表达。结果模型1组、2组IL-6受体mRNA及含量表达分别为(3.35±0.12)pg/ml、(111.35±25.09)pg/ml及(3.56±0.09)pg/ml、(160.11±15.54)pg/ml;模型1组、2组IL-8受体mRNA及含量表达分别为(3.50±0.19)pg/ml、(160.11±15.54)pg/ml及(3.68±0.16)pg/ml、(185.38±15.42)pg/ml,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活动性UC在炎症诱导下结肠组织中IL-6受体及IL-8受体mRNA及其含量表达增高,IL-6受体及IL-8受体的水平与肠道炎症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对脑梗死小鼠神经元变性死亡的影响。方法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PBS治疗组和BMMCs治疗组。线栓法制作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梯度离心法提取BMMNCs;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评价常氧及低氧培养条件下BMMNCs分泌IL-10、VEGF和IGF-1的能力。脑梗死后6h经尾静脉注射BMMNCs或PBS,脑梗后1,4,7d采用神经功能损害评分表(mNSS)、免疫荧光法、Fluoro—JadeB(FJB)染色进行神经功能、小胶质细胞活性及神经元变性死亡数目的评估。脑梗死后7d,TTC染色评价脑梗死体积。结果(1)BMMNCs在常氧或低氧条件下培养24h后,低氧环境下BMMNCs分泌细胞因子(IL-10、VEGF和IGF-1)的能力明显强于常氧环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PBS治疗组相比,BMMNCs治疗组小鼠在脑梗死后第4,7天的mNSS评分、小胶质细胞的活性、神经元变性死亡数量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MMNCs治疗组小鼠脑梗死体积[(27.8±7.5)%]明显小于PBS治疗组[(37.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P〈0.05)。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IL-10、VEGF和IGF-1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性,明显抑制脑梗死后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减少脑梗死体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吴杰  潘晶晶 《医学研究杂志》2014,43(10):110-114
目的 观察骨髓基质细胞(BMSCs)经颈内动脉移植对短暂脑缺血大鼠的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 5只短暂脑缺血模型大鼠移植标记有18F-FDG的BMSCs,仅用于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观察.16只模型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移植组(n=8)和对照组(n =8),另设假手术组(n=8).移植组由颈内动脉种植BMSCs,对照组种植PBS,假手术组无特殊处理.14天后行脑组织HE染色,VEGF免疫组化染色.另设3个组,于移植后14和90天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BMSCs注射后3h,细胞主要分布于双侧颅内.移植后第14天,HE染色观察,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神经元缺失较少,微血管增生明显.移植组在海马脑组织的VEGF阳性细胞数高于另两组,移植组为12.14±1.53个,对照组为9.53±1.31个,假手术组为7.23±0.7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第14天,移植组的定位航行潜伏期和穿越平台的次数为46.55±6.92s和4.50±1.05次,对照组为44.50±5.09s和5.50±1.05次,假手术组为27.83±5.80s和7.17±1.17次.移植组和对照组的定位航行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的次数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第90天,移植组的定位航行潜伏期和穿越平台的次数为25.85±2.20s和7.50±1.05次,对照组为39.25±4.02s和5.83±0.75次,假手术组为24.62±2.63s和7.67±0.82次.对照组的定位航行潜伏期仍延长,穿越平台的次数仍减少,与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移植可以减少短暂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的丢失,促进脑组织VEGF的表达和血管增生,改善学习和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单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的骨髓有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自2004年5月-2008年2月对解放军总医院第309临床部、徐州市中心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市中医医院、河北唐山工人医院的69例糖尿病足患者(69条患肢)随机分组,骨髓组直接采集自体骨髓200mL,单剂G-CSF动员组在采集骨髓前1d给予G-CSF 2μg/kg,采集骨髓100mL,骨髓组采集200mL,分离骨髓有核细胞,检测骨髓有核细胞总数,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百分比,将分离的骨髓有核细胞移植于患者患肢腓肠肌。结果足部疼痛改善率动员组为89.7%(35/39),骨髓组为90.0%(27/30);两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后腿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动员组1-3d所有患肢(39/39)冷感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骨髓组26/30条患肢在1-10d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患者的患肢经皮氧分压均有不同升高。结论利用单剂G-CSF动员患者骨髓可有效提高骨髓采集物中的有核细胞数量,可减少患者骨髓采集量,不影响糖尿病足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s,BMSCs)移植促进糖尿病大鼠模型中β细胞再生的机制。方法正常sD大鼠给予单次大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65mg/kg)注射,3d后开始监测血糖,连续3d随机血糖〉28mmol/L者选为实验对象。所有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15),BMSC移植组(n=15),BMSC培养上清移植组(n-15)以及BMSC示踪组(以Dil染料标记BMSCs,n=5),分别接受PBS、MSC、MSC培养上清及Dil—BMSC的移植。结果BMSC移植后30d左右血糖水平有明显改善[(20.4±0.98)mmol/L,n=15],胰岛素水平有明显提高[(0.99±0.23)ng/ml,n=15],p细胞质量明显增长。富含BMSC分泌因子的BMSC上清输注后,糖尿病大鼠血糖有一定程度的降低[(26.2±1.53)mmol/L,n=15],胰岛素水平有所恢复[(0.341±0.08)ng/ml,n=15],母细胞质量较对照组有所增加。在胰腺仅检测到小部分BMSC,这部分归巢于胰腺的BMSC中检测不到与胰岛素的共标。结论BMSC的分泌效应为BMSC促进糖尿病动物模型中β细胞再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金属烤瓷材料对龈沟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把采用镍铬合金(T1组)、钛合金(T2组)、钯金合金(T3组)烤瓷冠修复的患者(30颗牙)分为3组,用滤纸条采取修复前和修复后6个月修复牙龈沟液,检测龈沟液量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VEGF的浓度。结果患牙采用金属烤瓷冠修复前,3组龈沟液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龈沟液VEGF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修复前相比,修复后T1及T2组龈沟液量和龈沟液中VEGF水平增高均有统计学意义。T3组龈沟液量和龈沟液中VEGF水平修复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3组修复后与T1、T2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种类金属烤瓷基底材料对牙周组织的刺激程度不同,牙科合金材料对龈沟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联合 rhVEGF 对兔肢体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手术制作兔后肢缺血模型,之后将骨髓基质干细胞和/或 rhVEGF 注射到局部缺血组织中,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结果移植后2周、4周各组微血管计数比较,均为 P ﹤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移植后2周、4周缺血组织中 VEGF 蛋白的变化:各组间比较,P ﹤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联合 rhVEGF 治疗肢体缺血效果显著,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促进 VEGF 分泌,而后者反过来促进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形成新生微血管,加快侧枝循环网络的重建,增加缺血组织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随访情况。方法 AMI患者70例,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各35例,干细胞移植组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连续5 d,第6天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悬液,将采集后的干细胞悬液经overthe wire球囊导管中心腔注入梗死相关动脉(IRA),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照组反给予常规方法(药物与介入)治疗。2组患者在移植前及移植后5.2年(4.85.5年)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形态及心功能变化、室壁节段性运动积分、生存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随访5.2年,干细胞移植组完成随访30例,对照组28例。2组均无死亡病例,对照组因急性左心衰住院6例(21.4%),高于移植组1例(3.3%)(P<0.05)。干细胞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50.0±8.2)%升高至(56.0±8.9)%(P<0.05),左室壁节段性运动积分指数WMSI由(1.219±0.190)下降至(1.111±0.108)(P<0.05),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由(63.8±24.9)ml减少至(53.1±24.6)ml(P<0.05),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无显著性变化,由(134.2±36.7)ml降至(119.2±30.3)ml(P>0.05)。对照组介入术前及术后5.2年LVEF、WMSI、EDV及ESV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AMI可减轻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测先天性心脏病(CHD)和肺动脉高压(PH)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变化,探讨其在CHD肺高压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70例左向右分流CHD患者和20例非CHD患者分别作为CHD患病组及对照组。根据肺动脉压的不同,将CHD患者分为CHD不伴有PH组(25例)、轻度PH组(21例)、中重度PH组(24例)。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中VEGF的浓度。做肺组织活检观察肺血管的病理改变。结果 CHD组血清VEGF水平(2.35±1.03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89±0.25pg/mL,P〈0.05);且VEGF的浓度随着肺动脉压力的升高而增加,CHD不伴有PH组(1.83±0.52pg/mL)、轻度PH组(2.62±0.79pg/mL)及中重度PH组(2.66±1.37pg/mL)VEGF浓度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CHD组血管中膜厚度(mMTPA)较对照组明显增厚(29.45%±13.53%,9.74%±2.86%,P〈0.01)。VEGF的浓度与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肺小动脉中膜厚度呈正相关(r=0.380,P〈0.01;r=0.448,P〈0.05);与血管壁面积/血管总面积(WA/TA)呈正相关(r=0.763,P〈0.01)和血管腔面积/血管总面积(EA/TA)呈负相关(r=-0.691,P〈0.01)。结论 VEGF参与和促进了CHD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