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皮下潜行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与中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进行比较,评价其可行性。方法选择脊柱手术病人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皮下潜行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B组中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记录总穿刺成功率、一次试穿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并均于术后摄胸部平片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的位置,记录导管留置时间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结果 A组穿刺总成功率97.50%,一次试穿成功率90.00%,无误穿动脉、气胸、血胸及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发生,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A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15.2±2.3)d,无导管相关性感染,B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9.5±1.5)d,导管相关性感染4例(10.00%)。 A组导管相关感染率明显低于(P=0.04),而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高于B组(P=0.00)存在明显区别。结论皮下潜行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操作容易、安全性大、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低等特点,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康复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径路。方法: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组31例,B组股静脉穿刺置管组34例,C组PICC穿刺置管组33例,分别从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导管引起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腔堵塞、意外拔管、深静脉血栓、静脉炎、局部血肿)、患者舒适度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PICC组在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等方面都明显优于颈内静脉置管组和股静脉置管组(P〈0.05)。结论:PICC中心静脉脉管是脑卒中康复患者最理想的置管路径。  相似文献   

3.
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CVC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田景华 《职业与健康》2008,24(2):189-190
目的对比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经锁骨下静脉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CVC)在恶性肿瘤病人中临床应用情况及利弊。方法将67例经肘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设为PICC组,89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设为CVC组。分别记录插管成功率、操作所需时间、留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PICC置管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94%,CVC置管组为80%,P〈0.05;PICC置管组平均穿刺时间为(15.20±4.34)min,CVC置管组为(27.71±4.01)min。P〈0、01:PICC置管组平均留管时间为72d,CVC置管组为36d,P〈0.01;PICC管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CVC置管组为33%,P〉0.05。结论PICC组较CV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节省时间和人力,但并发症发生率,中途拔管率与CV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方式成本效益的差异显示,需长期输液的肿瘤患者中,PICC并不能替代CVC。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颈外静脉、股静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进行比较,探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途径。方法对3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共264例进行分析,分别比较穿刺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颈外静脉、股静脉、PICC置管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5.33%、86.95%和92.59%,总的成功率分别为96.15%、95.83%和90.00%,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77%、10.42%和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9%、70.83%和28.33%;,颈外静脉组明显低于另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穿刺途径均穿刺成功率高,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但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颈外静脉组明显低于另外2组,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静脉通道应首选颈外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5.
超声引导下使用微插管鞘技术(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进行上臂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能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点感染、血栓等相关并发症,在国内已逐步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段昌琴 《现代保健》2014,(23):74-76
目的:通过三种PICC穿刺方法在儿童肿瘤疾病中置管的应用,比较三种穿刺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疼痛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选择合适的PICC穿刺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经确诊疾病行化疗的47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13岁,采用美国巴德公司4 F规格的PICC导管,其中28例使用盲穿法(A组)、12例使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B组)、7例留置针改良塞丁格技术(C组)行PICC置管术。观察比较三种穿刺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疼痛情况、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71.43%,B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91.67%,C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100%,三组PICC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0, P=0.0243)。三组患儿疼痛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渗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体外断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置管过程中运用留置针改良塞丁格技术更适用于儿童的PICC置管。  相似文献   

7.
不同置放途径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比两种经不同途径置放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选择需长期输液治疗的患80例,分为A、B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应用双腔或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美国Arrow公司)经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置管,B组应用“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美国B—D公司Peripherally Insen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观察2组置管成功率、流速及导管相关并发症30天。结果 置管成功率相近(P=0.5562):PICC导管置管成功97.5%(39例);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100%(40例)。导管堵塞率有明显差别(P=0.0231):PICC9例(22.5%),锁骨下静脉穿刺2例(5%)。锁骨下静脉置管流速明显快于PICC(P=0.0001)。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两组无明显差异(P=0.1521~0.5562)。气、血胸并发症: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动脉损伤: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导管易位:PICC2例(5%),锁骨下静脉穿刺1例(2.5%)。静脉炎:PICC2例(5%),锁骨下静脉穿刺末发生。导管感染:PICC末发生,锁骨下静脉穿刺2例(5%)。大多数PICC置管可由护士完成,而锁骨下静脉置管全部由医师操作。结论 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流速大,是抢救危重患的首选导管。PICC导管穿刺更安全、易推广;导管堵塞或感染后,能进行原地置换;是长期输液和大剂量长时间化疗的首选中心静脉导管。两种置管途径的导管相关感染率无统计学羌异。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至中心静脉置管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与传统的经锁骨下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VenousCatheter,CVC),在外科病人中长期应用的方便性、优越性及并发症。方法自1997年至1998年期间,对60例外科病人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与60例外科病人经锁骨下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观察指标包括:三种不同型号的单腔PICC导管、导管尖端的置管位置、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CVC)进行相应比较。结果PICC置管成功率为95%(60例置管/63例穿刺)。PICC与CVC置管时间平均为13天(6~98天)与14天(7~104天)。PICC组中,53例病人(88.3%)于治疗结束时拨除导管;3Fr导管(20G穿刺针)阻塞率(4/20,20%)高于4Fr导管(18G穿刺针)阻塞率(2/20,10%)和SFr导管(16G穿刺针)阻塞率(1/20,5%);外周静脉炎的发生率为5%(3/60),PICC导管接头破裂1例(1.7%);置管导管尖端异位5%(3/60)。CVC组中仅1例(1.7%)置管导管尖端异位。两组均无置管所致的导管感染、气胸及血气胸发生。结论PICC可以安全地应用于需要中-长期接受各种输液、肠外营养液、化疗以及抗菌素治疗的病人。这种新方法不但提供了一种可靠、有效的静脉输液  相似文献   

9.
邵茜 《中国卫生产业》2014,(16):144-145,147
目的:观察分析选择不同深静脉置管的应用效果及其并发症情况,以便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接诊的需要静脉置管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均分为X、Y、Z三组,各组40例,其中X组患者采用股静脉置管、Y组患者采用颈静脉置管、Z组患者采用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置管时间上,Z组明显长于A组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置管方式皆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三组患者在动脉损伤、导管脱落、局部渗血、导管破裂、导管堵塞、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感染等方面相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Z组患者在静脉炎发生率上则明显高于其余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股静脉置管、颈静脉置管及PICC置管可以取得相同的效果,对于肿瘤患者(尤其是需化疗)而言,建议采用深静脉置管,不仅能降低患者痛苦,同时可预防化疗药物局部渗漏,加强积极的临床护理,可降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肘正中静脉与颈内静脉PICC置管在妇科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80例,随机分成A组与B组各40例,A组经肘正中静脉行PICC置管,B组经颈内静脉行PICC置管。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及置管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置管成功率两组均为100.0%。操作时间A组(17.23±2.36)min,B组(18.16±2.45)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9,P>0.05)。并发症发生率A组30.0%,B组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P<0.05)。结论经肘正中静脉置管和经颈内静脉行PICC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相当,但经颈内静脉行PICC置管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置管类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腔内心电图(Intracavitaryelectrocardio—graphy,IC-ECG)定位技术辅助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s,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经济价值。方法:将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需要采取静脉PICC置管的患者4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随机(红球与白球)分组,即对照组(常规PICC导管尖端定位,20例),观察组(IC-ECG定位技术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20例),比较分析不同定位技术下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费用、操作时间、血流量、定位准确性、尖端位置正常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渗血、误穿、感染)。结果:观察组定位准确性、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尖端位置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费用更少(P<0.05),但两组血流量、操作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可见,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IC-ECG定位技术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能减少置管费用,同时还能提高一次性成功率,并减少操作时间与血流量,较常规定位技...  相似文献   

12.
两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常规途径中心静脉置管与经周围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优缺点。 方法 :按照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将病人分成两组 ,即NICC组 (常规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组 )和PICC组 (经周围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组 )。比较第一穿刺部位穿刺成功率、穿刺所需时间、病人不适度、穿刺并发症及导管感染发生率。 结果 :PICC组与NICC组相比 ,穿刺成功率高 ,所需时间短 ,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导管感染发生率较高 ,穿刺部位局部刺激症状较重。 结论 :①PICC法操作简单、安全 ,并发症少。②PICC法易合并导管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定时更换导管、加强导管口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③PICC法置管时 ,可导致表浅静脉炎及静脉闭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使用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其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0例肿瘤患者留置PICC管后出现的并发症,找出其中显管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对策。结果:200例患者中34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的并发症为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穿刺点渗血、导管脱出、导管异位,给予相应的护理后均痊愈。结论:肿瘤患者使用PICC后,出现的并发症与患者自身原因及护理有关,注意观察,积极有效的处理并发症,可以减少并发症,延长PICC留置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留置PICC的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情况,为危重症患者提供更多的静脉治疗途径,同时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使PICC置管技术在危重病人中得到合理的应用。方法统计2009年上半年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分析引起导管感染的主要原因,对下半年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病人在更换导管时作全面评估,改为留置PICC,两组病人均采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集束进行护理,导管感染发生率比较进行2检验,分析PICC置管技术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影响。结果 自采用留置PICC代替中心静脉导管换管后,病人出现静脉导管感染率的现象明显减少(由5.4%降至1.7%),p〈0.05。结论预防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人员不仅需要严格执行相关护理指引,还需要护理人员有主动静脉输液治疗的理念,预测护理安全隐患,懂得适时、正确的评估,给予恰当置管方法,才能有效地减少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前臂静脉留置针在乳腺癌静脉化疗中应用效果比较。方法:将66例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33例(PICC置管组),对照组33例(前臂静脉留置针组),观察并记录静脉炎、疼痛及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留置时间及日常生活处理能力。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9%,疼痛率6%,导管并发症率9%,留置时间30~320d,日常生活处理能力正常;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45%,疼痛率36%,留置针并发症率39%,留置时间1~8d,日常生活需人照顾。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乳腺癌静脉化疗中,选用PICC中心静脉置管效果明显优于前臂静脉留置针,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比较两种经外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前端位于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的体外测量方法,以减少血栓、感染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取2012年7-12月肿瘤患者390例成功行PICC置管的患者,根据体外测量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150例、B组240例,A组从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内侧再向下反折至胸柄联合处;B组从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内侧再向下反折至胸柄联合处下缘和第三肋之间,分析两组患者的X线定位结果。结果 A组150例患者中PICC导管前端位于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的有123例,占82.0%,B组240例患者有139例,占57.9%,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发生并发症4例,发生率2.7%,其中感染1例,发生率0.7%,B组患者发生并发症7例,发生率2.9%,其中感染2例,发生率0.8%。结论从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内侧再向下反折至胸柄联合处为目前最佳置管长度的体外测量方法,解剖位置明确、测量较准确、易为临床掌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预防颈部活动受限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10例拟使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颈部活动受限患者分为观察组(n=106)及对照组(n=104)。观察组采用超声探头压迫法,对照组采用指压法,观察两组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情况,X线摄片PICC末端位置正确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PICC异位入颈内静脉的例数 [3例(2.8%)]显著低于对照组[36例(34.6%)](P=0.000)。两组X线摄片PICC末端位置正确率均为100%。观察组无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超声探头压迫法较指压法能降低颈部活动受限患者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概率,而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降低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发生中的效果,为输 液方式的选取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1月采用PICC置管进行输液的29例血液恶性肿瘤 患者为A组,同期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进行输液的29例患者为B组,然后将两组患者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前、后不同时间的血清炎性因子进行比较.结果 B组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3.45%,低于A组的10.34%,导管留置时间为(259.4±14.8)d,长于A组的(80.4±10.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置管后不同时间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也均明显低于A组患者相应时段的水平(P<0.05).结论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降低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发生中的效果好于PICC,患者的炎性反应更为轻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成功和置管后的并发症。方法 对640例有长期输液适应的病人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导管。外径为0.8mm(Fr3)、(Fr4),1.6mm(Fr5)结果 本组穿刺成功率95.1%(包括:穿刺2次成功),失败率为4.9%。609例插管成功后的临床表现:(1)上臂胀感占12%;(2)重症静脉炎在一周左右发生占2.6%;(3)导管异位占3%,经调整后恢复正常位置;(4)导管堵塞率在20天以上90天以内发生的占21.4%。(5)清洗堵塞导管成功率占33.1%,失败率占66.9%。结论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简单,可长期安全保留在血管内,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两种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方法特点及并发症. 方法:采用一次性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单腔中心静脉导管(CVC).观察240例病人中,CVC组120例,应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行锁骨下静脉穿刺至上腔静脉;PICC组120例,应用一次性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 结果:①置管成功率:PICC组117/120,占97.5%;CVC组120/120,占100%.②气、血胸并发症:PICC组无血气胸;CVC组1例,占0.83%.③导管移位:PICC组10例,占8.33%;CVC组1例,占0.83%.④静脉炎发生率:PICC组2例,占1.67%;CVC组无一例发生.⑤导管堵塞:PICC组17例,占14.17%;CVC组9例,占7.5%. 结论:PICC置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部分治疗可取代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在临床上可达到与CVC相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