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DW)的变化情况。方法 用CD— 160 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 13 1例恶性肿瘤患者的RDW值。结果 不同肿瘤的RDW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 (P <0 0 1) ,其中胰腺癌、胆囊癌、肠癌、肝癌、卵巢癌患者RDW升高率达 90 0 %以上 ,且随病情发展和肿瘤转移 ,RDW值呈上升趋势。经手术治疗病情缓解 ,RDW值明显下降。结论 RDW值的改变与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程、转移及疗效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与癌性贫血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分析癌性贫血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水平与血红蛋白(Hb)水平之间的关系,指导临床治疗癌性贫血。方法:对135例癌症患者检测血清EPO及血常规,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EPO含量,以直线相关分析EPO水平与Hb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人血清EPO水平为(18.0±7.36)U/L;癌症患者血清EPO中位数(四分数)为26.50(15.9,56.5)U/L;癌症贫血患者血清EPO中位数(四分数)男性为35.7(16.55,74.55)U/L,女性为44.6(17.3,86)U/L。癌性贫血患者组血清EPO水平高于不伴贫血的癌症患者组和正常人群对照组,P=0.000。肿瘤患者血清EPO与同时检验的Hb水平存在负相关性,r=-0.576。癌症贫血患者EPO水平与1周后Hb升高值之间进行直线相关分析,r=0.381,呈正相关。结论:癌性贫血患者血清EPO高于正常人群血清EPO水平,反映机体自身调节功能,监测EPO对于临床应用人rhEPO治疗癌性贫血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癌性贫血对恶性肿瘤惠者生活质量(QOL)及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对120例实体肿瘤患者进行分析,统计癌性贫血的发生率,分析其与肿瘤类型、肿瘤分期、患者年龄及性别的关系.结果:12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癌性贫血发生率为66.7%.不同病种之间的癌性贫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消化系统肿瘤癌性贫血的发生率最高(80.4%).癌性贫血的发生率随肿瘤分期的升高而升高,而与性别及年龄无关.癌性贫血不仅影响患者的QOL,并且影响患者的生存期.随贫血的加重,QOL下降,生存率减低,生存期缩短.多因素分析显示,癌性贫血是影响肿瘤患者生存的显著预后因素.结论:癌性贫血不仅降低肿瘤患者的QOL,而且还降低生存率,缩短生存期,是影响肿瘤惠者生存的不良预后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血清铜,锌,铜/锌比值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140例患有不同部位恶性肿瘤的患者和100例健康者作了血清铜(SCu)、锌(SZn)的测定。结果表明前者SZn值低于健康组,但肝癌、胃癌组与健康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种恶性肿瘤患者的SCu值与血清铜/锌(SCu/SZn)比值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显著(P<0.05)或非常显著(P<0.01)。18例术后未复发的恶性肿瘤患者,SCu恢复至正常范围,而11例术后复发者,其SCu再次上升。提示SCu可作为恶性肿瘤标志,对临床诊断,特别是疗效和预后评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患者血清红细胞生成素的水平及化疗对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的变化及化疗对其影响。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了49例血液肿瘤和45例非造血系统肿瘤贫血患者血清EPO水平,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并对其中25例急性白血病和31例非造血系统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清EPO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血液肿瘤和非造血系统肿瘤患者的血清EPO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P<0.01);血液肿瘤患者的血清EPO显著高于非造血肿瘤患者(P<0.001);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清EPO水平显著高于化疗前(P<0.001);而非造血系统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清EPO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HB与血清EPO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78,P<0.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内源性EPO水平是增高的,化疗后EPO水平的变化与骨髓红系造血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oluble transferrin receptor,sTfR)水平和癌性贫血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合理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ietin,r-HuEPO)和铁剂治疗癌性贫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ELISA)测定60例癌性贫血患者血清EPO水平和sTfR水平,并将其与52例非癌性贫血患者的测定值及20例正常对照进行比较,以直线相关分析sTfR、EPO水平和Hb之间的关系。结果癌性贫血患者血清EPO、sTfR均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P〈0.01);癌性贫血患者血清EPO显著高于非癌性贫血患者(P〈0.05);癌性贫血患者sTfR高于非癌性贫血患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癌性贫血患者血清EPO、sTfR升高的程度与贫血严重程度一致,与Hb值存在负相关,但与病期无明显相关性;EPO和sTfR之间无相关性。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EPO和sTfR水平能较好地反映其贫血病因,对贫血的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血液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的变化情况。方法:用CD-16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131例恶性肿瘤患的RDW值。结果。不同肿瘤的RDW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显升高(P<0.01)。其中胰腺癌,胆囊癌,肠癌,肝癌、卵巢癌患RDW升高率达90.0%以上,且随病情发展和肿瘤转移,RDW值呈上升趋势,经手术治疗病情缓解,RDW值明显下降,结论:RDW值的改变与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程,转移及疗效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消化系统肿瘤及炎症患者血清TSGF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血清肿瘤相关物质 (TSGF)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正常人、急或慢性消化系统炎症和消化系统良性肿瘤患者作对照 ,测定了多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SGF的含量。结果 各种恶性肿瘤患者之间血清TSGF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组、慢性炎症组及良性肿瘤组 (P <0 .0 1) ,而与急性炎症组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结论 TSGF是鉴别良性和恶性肿瘤的可靠指标 ,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AFP值与HBV感染模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到2011年6月于我院就诊并手术的所有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有217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纳入研究:肝细胞肝癌(HCC)组176例,非HCC组41例.HCC组中HBV感染模式前三位的分别是HBsAg,HBeAb和HBcAb阳性(小三阳)(30.7%),HBsAg和HBcAb阳性(25.6%)及HBsAg,HBeAg和HBcAb阳性(大三阳)(20.5%).HCC组血清AFP值高于非HCC组血清AFP值(P <0.001),但HCC组内HBV感染组与非HBV感染组之间血清AF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 =0.147),三种主要HBV感染模式之间血清AFP值也无统计学差异(P=0.578).同样的,无论在AFP阴性组(<20ng/ml)还是AFP阳性组(≥20ng/ml),三种主要的HBV感染模式之间的血清AFP值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CC的血清AFP值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肝脏恶性肿瘤血清AFP值,但HCC组内HBV的各种感染模式之间AFP值水平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周血红细胞宽度(RDW)检测在食管癌患者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四川省肿瘤医院行根治性切除术的25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血常规检查资料,以同期我院健康体检的2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绘制ROC曲线并寻找RDW诊断食管癌的最佳截断值,依据截断值将食管癌患者分为高RDW和低RDW两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食管癌患者RDW增高有关临床病理因素。结果:食管癌患者的红细胞、血红蛋白、淋巴细胞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而中性粒细胞水平高于对照人群(均P<0.05)。病例组食管癌患者的外周血RDW中位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2.8(12.6~13.0)vs.12.4(12.2~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330, P<0.001)。年龄>60岁、肿瘤分期为Ⅲ-Ⅳ期、有远处转移与RDW的升高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P<0.05),具体表现为:年龄>60岁食管癌患者RDW升高的风险是≤60岁患者的2.989倍,Ⅲ-Ⅳ期食管癌患者RDW升高的风险是Ⅰ-Ⅱ期患者的3.861倍,有发生远处转移的食管癌患者RDW升高的风险是未发生远处转移患者的6.013倍。结论:RDW值测量作为一种快速、简单、经济且易获得的一项生物学指标,可以作为一个食管癌临床诊断及预测食管癌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肿瘤相关贫血对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01~2005年病理确诊的术前胃癌患者,通过检索患者住院病历和随访来获取研究资料,应用SPSS软件处理和分析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669例获生存随访等资料的胃癌患者,术前有无贫血,其生存时间存在显著差异[(23.9±1.7)个月摊.(35.1±2.2)个月,P〈0.01];按胃癌TNM分期计算有无贫血患者的生存时间,在I期胃癌患者中,无贫血和有贫血患者的生存期分别是(79.9±2.0)个月和(63.5±7.1)个月(P〈0.01),但是在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中,未见生存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Cox回归分析表明,有无贫血和胃癌患者预后无显著相关性,而胃癌的肿瘤直径(P=0.009)、肿瘤分化程度(P=0.004)和TNM分期(P〈0.001)与胃癌患者预后显著相关。结论:有肿瘤相关性贫血的胃癌患者生存期短于无贫血患者;影响胃癌患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为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直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恶性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2010年到2013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诊断为直肠癌并行根治性直肠癌切除术患者289例,通过收集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相关资料,经ROC曲线分析将患者分为高RDW组和低RDW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近远期疗效。结果:不同RDW组别间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而高RDW组患者肿瘤直径较大、肿瘤更易发生淋巴脉管浸润且术前巨噬细胞较高(P<0.05)。高RDW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及3年无病生存率均较低RDW组差。进一步通过COX回归分析发现N分期、淋巴脉管浸润、肿瘤分化程度和RDW为根治性直肠癌切除术后患者3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DW是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直肠癌患者预后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Hb)水平下降对乳腺癌辅助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以提高患者的疗效和生存质量(QOL)。方法回顾我院近5年213例乳腺癌患者辅助化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按每周期化疗前Hb测定值的平均值是否小于110 g/L为界,将患者分为贫血组与非贫血组,分析其与疗效、预后的关系。结果随着化疗周期增加,Hb呈下降趋势。贫血组的局部复发率(26.4%)高于非贫血组(12.8%),P=0.013;贫血组的远处转移率较非贫血组有增高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贫血组乳腺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DFS)(33.3%)显著低于非贫血组乳腺癌(60.3%),P〈0.001,分层分析显示贫血对淋巴结阳性组5年无病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44)。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淋巴结状态和Hb水平是无局部复发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贫血降低乳腺癌患者辅助化疗的疗效,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2例AA患者,中位年龄31岁(12~70岁),包括重型AA 11例,非重型AA 11例;12例曾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均无效。从健康供者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静脉输注给患者,每次输注细胞数为1×106/kg,每周输注1~2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学、骨髓活检、外周血CD+3 CD+4、CD+3 CD+8 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临床症状等,观察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22例患者接受BMSC输注的中位次数为16次(5~83次),中位治疗时间13个月(2~33个月),中位随访23个月(2~34个月)。其中1例患者基本治愈,9例缓解,3例明显进步,3例患者贫血和出血症状好转、输血间隔延长,6例无效;总有效率72.7 %(16/22)。3例曾接受标准方案免疫抑制治疗无效的患者中,2例缓解。14例患者在治疗前外周血CD+4/CD+8细胞比值倒置,治疗后10例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BMSC治疗有助于改善AA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短期观察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深入及扩大研究。  相似文献   

15.
280例乳腺癌患者贫血情况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初诊时和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Hb)变化、贫血发生情况及其与临床分期、年龄和治疗等方面的关系。方法:对我院近10年期间住院的28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研究治疗前后Hb值的变化和贫血的发生例数,并按临床分期和年龄分组进行分析。结果:(1)280例患者初诊时贫血发生率25.0%,治疗前后总发生率42.9%。Ⅰ级74例(61.6%),Ⅱ级38例(31.7%),Ⅲ级6例(5.0%),Ⅳ级2例(1.7%)。(2)CMF方案化疗贫血发生率30.4%(17/56),而CAF方案为26.8%(14/41)。(3)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治疗后的Hb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随着分期的提高,贫血发生率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4)贫血发生与年龄密切相关(P〈0.01),老年患者贫血发生率61.5%,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的37.2%(P〈0.01)。(5)贫血程度NCI分级则与临床分期、年龄无明显相关。结论:乳腺癌患者有较高的贫血发生率,贫血的发生与临床分期和治疗有一定相关性,尤其与患者年龄密切相关,老年患者更易发生贫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补肾健脾化瘀法治疗难治性恶性肿瘤化疗后贫血可行性。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70名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拮抗的难治性恶性肿瘤化疗后贫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4例,以补肾健脾化瘀法治疗8周;对照组36例,采用对症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期间(第0、7、14、21、28、35、42、49、56天)的血红蛋白(Hb)、贫血的中医症候临床症状积分、两组输血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的Hb逐步升高,在第21天升高就较明显,在第56天41.17%的患者的难治性贫血获得改善,而对照组仅20%患者的Hb在缓慢恢复,二者统计学有差异(P=0.023);研究组输血率(14.71%)低于对照组(36.11%)(P=0.04)。贫血的中医症候中,研究组食欲不振的改善出现最早,治疗后第7天有55.17%的患者已开始胃纳好转。血瘀症候为较晚出现改善的中医症候,对照组血瘀症候无1例改善;食欲不振、神疲乏力有效率分别为75.86%、66.67%,其临床症候积分值在研究组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相比统计学均有差异(P<0.05),本研究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针对已对EPO拮抗的难治性恶性肿瘤化疗后贫血患者,仅采用对症支持疗法,治疗贫血的客观疗效不佳,血瘀症候无法改善;补肾健脾化瘀法可使41.17%的难治性化疗后贫血患者进一步获益,降低了输血率,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的迅速改善增强了患者治疗的信心,对保障化疗顺利进行有积极的意义,改善血瘀症候可能是治疗难治性化疗后贫血的又一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检测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8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凝血功能的检测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晚期恶性肿瘤组PT、TT、Fib、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PT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不同情况恶性肿瘤患者PT、APTT、TT、D-二聚体及Fib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O.05);发生血栓、栓塞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及Fib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未发生血栓、栓塞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比较,仅D-二聚体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Fib及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对观察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CIK、DC-CIK细胞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与树突状细胞( DC)共培养后对神经母细胞瘤( neuro-blastoma,NB)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方法:取健康人和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加入不同的细胞因子分别诱导出DC和CIK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诱导培养前后DC和CIK细胞的表型,MTT法测定不同组CIK细胞对NB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人PBMC培养后CD3+CD56+淋巴细胞百分比以及对NB细胞株的杀伤活性均显著高于肿瘤患者( P〈0.05)。此外,与单纯CIK细胞相比,DC-CIK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NB细胞株的活性( P〈0.05)。结论:DC-CIK细胞是一种细胞毒作用高于单纯CIK细胞的免疫活性细胞。健康人和肿瘤患者的PBMC经诱导培养获得的CIK细胞有显著差别,为临床进一步提高CIK细胞的治疗效果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HER-2、术前贫血和前白蛋白水平与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经手术病理确诊、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03例Ⅲ~Ⅳ期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临床分期、HER-2、术前血红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作为观察指标。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 rank 检验和Cox 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组间变量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HER-2、贫血、临床分期、前白蛋白水平均与胃癌的预后显著相关(P<0.05);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部位与胃癌生存无相关性。Cox多因素分析显示HER-2过表达、贫血、白蛋白水平和临床分期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1)临床分期、HER-2、贫血和前白蛋白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2)淋巴结转移与胃癌预后相关,但不是独立预后因素。(3)贫血的构成比与HER-2状态及临床分期有关,与前白蛋白无关。  相似文献   

20.
晚期恶性肿瘤血清VEGF含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在晚期恶性肿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40例晚期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鼻咽癌、食管癌)患者血清的VEGF浓度,10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结果:4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VEGF浓度为(477.07±374.10)pg/ml,显著高于健康成人(139.09±133.4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其中治疗前血清VEGF浓度在非小细胞肺癌为(518.53±378.99)pg/ml,食管癌为(399.21±393.69)pg/ml,鼻咽癌为(500.68±348.48)pg/ml,与健康成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1、0.044和0.019)。化疗有效患者的血清VEGF浓度(400.41±332.84)pg/ml显著低于化疗前浓度(777.10±666.0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血清VEGF可作为晚期恶性肿瘤监测病情、判断放疗和预后一个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