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 对比可旋转稳定型假体与单纯铰链型假体治疗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的疗效.方法 选取了80例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9例)给予单纯铰链型假体治疗,观察组(41例)给予可旋转稳定型假体治疗,通过观察2组术后膝关节功能、膝关节伸屈度、术前术后KPS评分及随访期间复发率和并发症情况,比较可旋转稳定型假体与单纯铰链型假体治疗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的疗效.结果 术后6个月,观察组肢体功能总的优良率90.2%,对照组肢体功能总的优良率84.6%,2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膝关节屈伸度方面,2组伸直度均为0.;屈曲度方面,观察组屈曲度较大(P<0.05).术前2组KPS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2组患者KPS均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KPS分值更高(P<0.05).随访期间,2组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方面,共发生2例并发症.结论 可旋转稳定型假体与单纯铰链型假体对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其中,可旋转稳定型假体屈伸范围较大,安装后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易出现假体松动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可旋转稳定型假体与单纯铰链型假体治疗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间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胫骨近端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采用植入可旋转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治疗的5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采用植入单纯铰链型假体治疗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关节功能、疼痛改善、术后并发症和生活质量指标。结果观察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4. 0%,高于对照组的80.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膝关节伸直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观察组关节腔积血3例(6. 0%),对照组中腓总神经损伤4例(8. 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中生理功能、生理职能和情感职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采用可旋转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治疗胫骨近端恶性肿瘤患者可有效改善和提高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人工关节假体治疗膝关节周围骨肿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间东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膝关节周围骨肿瘤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45例。对比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护理组与护理干预组护理前焦虑量表评分与抑郁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与护理前比较,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明显降低,其中护理干预组降低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假体治疗膝关节周围骨肿瘤配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降低焦虑和抑郁情绪,具有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绞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的临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北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治疗的82例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绞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42例作为观察组,采用非绞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HS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HS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8%,对照组为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绞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临床效果满意,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预后良好,可以作为优选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绞链式与非绞链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治疗方式将95例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45),对照组患者接受非绞链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绞链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膝关节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Neer评分优良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异化骨位、感染、坏死及脱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绞链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提高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降低术后感染、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绞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在治疗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62例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试验组患者采用铰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非绞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手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Neer评分情况、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Neer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出现如脱位、头坏死、关节感染、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绞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虽存在一些并发症,但其较常规非绞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好,患者Neer评分情况好,具有一定临床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股骨近端骨肿瘤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情绪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股骨近端骨肿瘤患者,均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个性化心理护理)和对照组(常规心理护理),每组40例。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Lysholm评分标准,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临床疗效和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和SD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心理护理能够有效调节股骨近端骨肿瘤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负面情绪,提高手术疗效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疗效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21年7月于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收治的52例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根据Enneking骨骼肌肉肿瘤术后评分量表得出临床疗效后,通过Logistic回归判断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类型、肿瘤分期、病变累及部位、截骨长度和假体类型等临床资料是否为影响因素。结果 52例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经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后,显效21例,有效19例,无效12例,总体有效率为76.9%(40/52)。临床疗效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病变累及部位和假体类型均不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肿瘤分期、截骨长度显著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肿瘤分期为影响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疗效的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截骨长度不是影响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疗效的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52例患者出现3例感染、1例假体松动、2例关节挛缩,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肿瘤局部复发,并发症发生率为15.4%(8/52)。结论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疗效与肿瘤进展有关,越早进行手术,减少术后并发症,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锻炼联合多模式镇痛在膝部骨肿瘤假体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行该手术治疗的患者22例为对照组,术后给予对症治疗及持续被动活动(CPM)功能锻炼。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38例患者为治疗组,给予综合康复锻炼联合多模式镇痛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回顾资料及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依从性及术后2周、3和6个月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2周、3个月、6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膝关节评分)及膝关节活动范围(RO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综合康复锻炼联合多模式镇痛可提高患者依从性,能够促进膝部骨肿瘤假体置换术后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程康复护理对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下肢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间收治的118例恶性骨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程康复护理组(观察组)和常规康复护理组(对照组),每组59例。在护理前、护理后4周及8周采用Oswestry腰背、下肢功能障碍评分问卷调查表(2.0版本)对两组患者的下肢功能进行评分,护理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评定。出院后随访1年,采用健康测量量表(SF-36)评定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的下肢功能评分、HAMA评分总分、精神性因子以及躯体性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护理措施干预后,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后4周、8周的下肢功能评分、HAMA评分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随访6个月、12个月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下肢功能,缓解焦虑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我管理症状护理模式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108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自我管理症状护理模式干预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干预组(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后,在不同治疗时点(入院第1天、第7天、出院时),采用癌症疲乏量表(CFS)、癌症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ACT)评价两组患者的得分情况。出院后,随访6个月评定生活质量。结果入院第1天,两组患者的CFS、FA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7天和出院时,观察组的CFS评分低于对照组,FACT评分则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的FACT总分及各维度均高于对照组,尤以生理维度及情感维度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患者均无失访,随访6个月、12个月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指标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予以自我管理症状护理模式,可较好地改善术前癌因性疲乏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肿瘤假体联合人工补片技术治疗胫骨近端骨肉瘤术后膝关节主动背伸功能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03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我科治疗且有完整资料的胫骨近端骨肉瘤患者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14.5岁(9~27岁)。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组1为仅采用肿瘤假体置换治疗胫骨近端骨肉瘤(10例),组2为肿瘤假体联合人工补片技术重建髌韧带止点治疗胫骨近端骨肉瘤(10例)。术后6个月测量膝关节主动背伸最大角度,对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1术后膝关节主动背伸角为(14.4±4.84)°,组2术后膝关节主动背伸角为(73.8±8.59)°,组2术后膝关节主动背伸角大于组1术后膝关节主动背伸角(P=5.76E-1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肿瘤假体联合人工补片技术治疗胫骨近端骨肉瘤术后膝关节主动背伸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中药熏蒸加运动疗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行针刺、中药熏蒸加运动疗法的(治疗组)56例,行单纯运动疗法的(对照组)28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估患者疼痛改变,根据Harris评分法标准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前VAS评分8.14±0.94,治疗后1.93±1.08;对照组治疗前 VAS 评分8.03±1.02,治疗后2.71±0.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膝关节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96%(优35例,良14例,中5例,差2例),对照组为82%(优12例,良7例,中4例,差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运动疗法相比,针刺、中药熏蒸加运动疗法对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老年胃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老年胃肠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38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化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化疗。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治疗后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1.6%,对照组为60.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感觉神经异常、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口腔黏膜炎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18.4%、21.0%、50.0%、21.0%、31.6%、18.4%,对照组依次为57.9%、60.5%、73.7%、44.7%、52.6%、39.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PFS和OS依次为(5.5±1.2)、(10.5±2.2)个月,对照组依次为(3.5±1.2)、(8.3±2.3)个月,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老年胃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能有效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双膝人工关节同期置换与选择性单膝置换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 2010 年6月至 2011 年9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因骨性关节炎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 154 例,分为双膝置换组与单膝置换组,通过记录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6个月,1年的 KSS 评分,WOMAC 指数 (西安大略麦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VAS 评分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期间费用 (假体费用除外) 及术后复查影像学表现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并以 SPSS13.0 软件做统计学分析,P<0.05 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双膝置换组患者 51 例 (男8例,女 43 例);单膝置换组患者 103 例 (男 35 例,女 68 例)。术前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时间、VAS 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双膝置换组术后3、6个月,1年的 KSS 评分及 WOMAC 指数与单膝置换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膝关节功能均得以改善,VAS 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男性患者的痛觉阈值普遍较高。平均住院时间双膝组略长 (P<0.05),住院费用 (假体费用除外) 双膝置换组高,(P<0.05)。术后并发症双膝置换组高于单膝组,双膝置换组5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9.80%),肺心脑血管并发症3例 (5.88%),肺栓塞2例 (3.92%)。单膝组并发感染1例 (0.97%)。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同期双膝人工关节置换和选择性单膝置换临床效果相当,但双膝同期置换住院时间长,术后血栓发生率及心肺脑血管并发症高,术前应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试验组,以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患者及正常体检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及凝血酶时间(TT),并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PT和TT与健康体检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PTT和FIB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的PT、TT、AP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TT和FIB的测定在监测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上有一定的意义,其应用价值可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Meta法分析比较关节镜下微创治疗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全面检索国内外关于关节镜下微创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经过特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临床评价指标包括术后Sanders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解剖复位率。采用RevMan5.0软件对纳入试验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随机对照研究文献4篇,共计41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关节镜下经皮切开复位内固定组(arthroscopicreductionandinternalfixation,ARIF组)205例,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组(openreductionandinternalfixation,ORIF组)21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ORIF组相比,ARIF组Sanders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增加[OR=1.78,95%CI(1.07,2.9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切口长度减小[WMD=-12.12,95%CI(-12.69,-11.54),P<0.05]、术中出血量减少[WMD=-61.99,95%CI (-64.21,-59.78),P<0.05]及解剖复位率增高[OR=3.00,95%CI(1.16,7.7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80,95%CI(-0.64,2.24),P>0.05]。结论与ORIF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相比较, ARIF治疗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解剖复位率高及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等优点;但与ORIF组手术时间相比,ARIF组未见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胎盘多肽注射液治疗晚期骨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80例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化疗组)和观察组(化疗联合胎盘多肽注射液组),每组各4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QOL)、免疫功能、体力状况评分(KPS)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QOL评分明显升高,CD+3、CD+4、CD+4/CD+8、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体力较前明显改善,不良反应程度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晚期骨肿瘤患者,胎盘多肽注射液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不良反应及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保肢手术中,应用腓肠肌肌瓣转移重建伸膝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51例,男34例,女17例;年龄12—66岁,平均24.6岁。对所有肿瘤均行扩大性瘤段切除,骨内病灶扩大3cm,软组织肿块外扩大1~2cm,保证完整的肿瘤边界,采用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并向前、向上旋转腓肠肌肌瓣覆盖胫骨假体表面,将腓肠肌内侧头起点与残留髌韧带近端缝合重建伸膝装置,同时,肌瓣内侧与内侧关节囊残壁、内侧副韧带、部分比目鱼肌及腓肠肌离断远端缝合,肌瓣前侧与部分比目鱼肌和胫前肌缝合,肌瓣外侧与部分胫前肌、部分比目鱼肌和腓肠肌离断远端缝合重建伸膝功能。术后定期随访患者,下肢功能通过MSTS评分系统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57个月,平均23.7个月。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深静脉血栓、骨筋膜综合征、膝关节强直等早期并发症。8例(15.7%)骨肉瘤,因肺部广泛转移,于术后18-34个月死亡;3例(5.9%)骨肉瘤术后在软组织内复发,经局部切除术后仍复发,行截肢术。3例(5.9%)迟发性感染,假体取出骨水泥填充。MSTS功能评分为84%(平均分25.2;范围22°29)。膝关节屈曲平均93°(78°~127°),伸膝平均-3°(0°—-10°)。结论胫骨近端瘤段切除假体置换后,应用腓肠肌肌瓣转移与髌韧带缝合既可修复软组织缺损,减少并发症,又可以重建伸膝装置,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中短期随访得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