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医疗信息呈现方式对急性脑梗死家属溶栓风险决策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家属432例,采用口头文字呈现方式220例,随机分为积极信息表述116例与消极信息表述104例;采用象形图片呈现方式212例,随机分为积极信息表述106例与消极信息表述106例,比较各组患者家属的选择溶栓治疗比例与溶栓决策时间。结果:口头文字积极信息表述组选择溶栓治疗的比例(82.8%)高于消极信息表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象形图片积极信息表述组选择溶栓治疗的比例(94.3%)高于消极信息表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象形图片表述组选择溶栓治疗的比例(87.7%)高于口头文字表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6)。口头文字积极信息表述组溶栓决策时间(19.7±3.3 min)短于消极信息表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象形图片积极信息表述组溶栓决策时间(11.3±3.7 min)短于消极信息表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象形图片表述组溶栓决策时间(14.1±4.2 min)短于口头文字表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不同信息呈现方式会影响急性脑梗死决策者家属的溶栓风险决策倾向与溶栓决策时间,为提高溶栓率、缩短溶栓决策时间,建议给予象形图片的积极信息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2.
不同信息框架对大学生决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风险偏好的基线水平及正、负信息框架对其决策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Tversky和Kahneman原亚洲疾病问题决策问卷,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大学23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三组:正面框架组、负面框架组和平衡框架组。结果正面框架组被试肯定和风险方案选择百分比分别为32.9%和67.1%;负面框架组为12.3%和87.7%,差异有显著性(P=0.002)。能确认被试风险偏好基线水平的平衡框架中大部分被试仍选择风险方案(29.9%对70.1%)。研究还发现,男女性别之间结果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被试无论在正面还是负面框架下均倾向于风险方案,而且在负面框架下强度更大;被试风险偏好的基线水平表现为风险寻求倾向,而且负面框架对其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大学生风险偏好的基线水平及正、负信息框架对其决策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Tversky和 Kahneman原亚洲疾病问题决策问卷,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大学23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三组:正面框架组、负面框架组和平衡框架组.结果 正面框架组被试肯定和风险方案选择百分比分别为32.9%和67.1%;负面框架组为12.3%和87.7%,差异有显著性(P =0.002).能确认被试风险偏好基线水平的平衡框架中大部分被试仍选择风险方案(29.9%对70.1%).研究还发现,男女性别之间结果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被试无论在正面还是负面框架下均倾向于风险方案,而且在负面框架下强度更大;被试风险偏好的基线水平表现为风险寻求倾向,而且负面框架对其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不同rt-PA静脉溶栓时间对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发病至溶栓时间的长短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发病至溶栓时间为3.0h-4.5h)13例,对照组(发病至溶栓时间<3.0h)1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NISSH评分、90d mRS评分及脑出血转化率,分析两组患者的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 结果 溶栓后7d,两组患者的NISSH评分较均溶栓后24h显著下降(t=2.2,2.0,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溶栓后24h的疗效明显优于研究组(χ2=4.8,P<0.05),两组患者溶栓后7d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出血性脑梗死型和症状性颅内出血型的转化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实质出血型转化率(46.2%)远高于对照组(8.3%),差异存统计学意义(χ2=4.4,P<0.05)。 结论 3小时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的短期神经功能,而3-4.5小时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会增加其脑实质出血的风险,但不对症状性颅内出血造成影响。不同rt-PA静脉溶栓时间对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的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均可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37例发病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高龄(≥80岁)溶栓组75例和非高龄溶栓组262例。并将211例高龄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高龄非溶栓组,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高龄溶栓组与高龄非溶栓组、非高龄溶栓组的基线资料和治疗效果,分析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高龄溶栓组患者基线NIHSS评分、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均高于高龄非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90d良好预后、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IHSS评分≥10分组中,高龄溶栓组患者90d良好预后优于高龄非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症状性脑出血、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龄溶栓组患者90d良好预后劣于非高龄溶栓组,且病死率高于非高龄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并非静脉溶栓90d良好预后的影响因素(OR=0.562,95%CI:0.301~1.047,P>0.05)。结论高龄不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较重的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从静脉溶栓中获益,且并不一定会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信息框架下军校学员特质焦虑及人格特征对风险决策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编的风险决策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对某军校403名学员进行团体心理测评,分析不同信息框架下风险决策的差异.结果 ①正性信息框架下32.18%的被试倾向于保守,67.82%的被试倾向于冒险;负性信息框架下20.63%的被试倾向于保守,79.37%的被试倾向于冒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在负性信息框架下80.71%的被试倾向冒险,而在正性信息框架下仅有67.55%的被试倾向冒险,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两组之间决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性信息框架下,高神经质的被试24.19%倾向于保守方案,75.81%倾向于冒险;低神经质的被试有46.00%倾向于保守,54.00%的被试倾向于冒险,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性信息框架下,两组间比较,决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正性还是负性信息框架,内外向人格的风险决策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负面框架下军校学员个体更倾向于冒险决策,正性信息框架下高神经质人群倾向于冒险决策.  相似文献   

7.
王晶  陈晓楠  梁媛  王玲  罗萍  张银玲 《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130-131,155
目的探讨医疗风险决策信息框架对军校医学专业大学生决策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肺癌治疗决策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293名大学生,将其随机分成三组:正面框架组,负面框架组和平衡框架组。结果正面框架组被试保守和冒险方案选择百分比分别为63.4%和36.6%;负面框架组为24.6%和75.4%,差异具有显著性(χ2=30.550,P=0.000)。确认被试风险偏好基线水平的平衡框架中选择保守和冒险的比例相近(49.5%,50.5%)。与基线水平比较发现,仅在负面框架与基线水平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此外,男女性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军校医学专业大学生在肺癌治疗风险决策情境中的基线水平接近中性,负面信息刺激导致冒险偏好。  相似文献   

8.
框架效应对军校大学生决策判断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信息框架对军校大学生决策的影响。方法被试随机分成三组,分别接受三种不同的信息框架,就自己面临的情景进行方案选择。结果接受正面框架实验情景的被试,两种方案选择人数比例相当(46.3%,53.7%);负面框架组的被试,大部分选择冒险方案(83.1%,16.9%);作为控制组的第二组被试,大部分被试仍选择冒险方案(67.3%,32.7%)。男性被试不论在正面框架还是负面框架中都倾向于冒险行为;而女性被试在正面框架中选择保守和选择冒险的人数比例几乎相等,但在负面框架中倾向于冒险行为的人儿乎足保守行为的3倍。结论当信息从负面呈现时,军校大学生更喜欢冒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选择在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39例和非房颤组12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溶栓后7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颅内出血转化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结果房颤组患者高龄(≥80岁)、颅内出血转化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均P<0.01);但两组在症状性脑出血、90d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NIHSS评分(OR=0.822,95%CI:0.751~0.900,P<0.01)、肺部感染(OR=5.101,95%CI:1.739~14.959,P<0.01)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90d预后良好存在相关性;年龄(OR=1.096,95%CI:1.006~1.194,P<0.05)与颅内出血转化存在相关性;入院时NIHSS评分(OR=1.285,95%CI:1.061~1.556,P<0.05)是90d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房颤动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90d预后良好、颅内出血转化、病死等均未见相关(均P>0.05)。结论心房颤动所致急性脑梗死的比例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房颤不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溶栓治疗仍能获益,同时不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VBA)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不同溶栓时间窗,对62例VBA脑梗死分为两组:<4.5h组和4.5 ~6.0h组,各31例.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不同时间窗及不同年龄组间溶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溶栓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溶栓前显著下降(P<0.05);<4.5h组、4.5~6.0h组溶栓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两组BI指数均较溶栓前显著升高(P<0.05);溶栓后90天,<4.5h组BI指数显著高于4.5 ~6.0h组(P<0.05);4.5~6.0h组<60岁患者的有效率47.1%,显著低于<4.5h组有效率77.4% (P <0.05),而4.5 ~6.0h组年龄≥60岁患者与<4.5h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5h内溶栓不增加出血的风险,而4.5 ~6.0h溶栓中,年龄≥60岁患者出血的风险较低.结论 VBA脑梗死发病6h内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均是安全、有效的,4.5h内溶栓预后相对更好.对于发病4.5 ~6h的患者内不应轻易放弃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中静脉充盈早现征象与溶栓并发脑出血的关系。方法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145例行动脉溶栓治疗,并同时行脑血管造影,依据造影过程中静脉充盈早现征象的有无分为静脉充盈早现组42例和无静脉充盈早现组103例,比较2组并发脑出血的发生率。再将静脉充盈早现组分为丘脑纹状体静脉充盈亚组18例和脑皮质静脉充盈亚组24例,比较该2个亚组并发脑出血的发生率。结果静脉充盈早现组较无静脉充盈早现组并发脑出血的发生率增高(26.2%vs.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626,P<0.01);丘脑纹状体静脉充盈亚组并发脑出血的发生率高于脑皮质静脉充盈亚组(44.4%vs.12.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18.626,P<0.01);丘脑纹状体静脉充盈亚组并发脑出血的发生率高于脑皮质静脉充盈亚组(44.4%vs.12.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3.903,P<0.05)。结论动脉溶栓过程中出现静脉充盈早现征象(尤其是丘脑纹状体静脉)提示溶栓并发脑出血的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不同用法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和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动态变化。方法 :发病 6h内的脑梗塞病人 97例分为大剂量冲击组 44例、小剂量分次给药组 2 8例、对照组 2 5例。在溶栓前后动态记录患者ESS及TT、PT、APTT、FIB、D D、GMP 14 0、FDP等。结果 :溶栓后一个月ESS冲击组由 5 1 81增至 90 89;分次组由 5 3 38增至 77 6 8;对照组由 5 2 8增至 72 8。冲击组、分次组及对照组梗塞灶形成率分别为 34 0 9%、46 43 %、72 0 %。冲击组、分次组对凝血及纤溶指标均有影响 ,以冲击组更明显。结论 :大剂量尿激酶冲击治疗急性脑梗塞在提高疗效、减少梗塞灶的发生率及缩小梗塞体积等方面均优于另二组。TT、FIB和D二聚体可作为溶栓监测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风险和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确诊的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患者,经磁敏感加权成像扫描,根据脑微出血的数量分为A组(轻度组)45例、B组(中度组)68例和C组(重度组)42例,并选取同期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71例)。各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静脉溶栓治疗。利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扫描比较各组治疗后脑微出血和出血性转化情况;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和采用改良RANKIN量表比较各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C组在静脉溶栓后脑微出血比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5),出血性转化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预后情况劣于对照组(P<0.05);A组和B组在静脉溶栓后脑微出血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情况、病死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A组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P>0.05),而B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合并重度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可能会增加出血性转化危险和病死率,影响预后;利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扫描明确患者的脑微出血情况对临床溶栓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早期气压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我科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3例,对脑梗死患者溶栓后24 h进行评估,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8例,观察组85例.对照组行溶栓后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行肢体气压治疗,治疗14 d后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35%)低于对照组(10.26%)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早期行肢体气压治疗,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是中枢神经系统中致死和致残的最重要的血管事件,发病早期进行溶栓治疗是目前公认的减少急性脑梗死不良预后的治疗手段,但溶栓后出血转化却是致命性的。因此,如何降低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风险是脑血管疾病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血栓弹力图技术是一种利用图像动态描记血液凝固和溶解全过程的技术。借助血栓弹力图,可以动态记录溶栓全程的凝血情况,以评估出血风险,尽可能减少溶栓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时期溶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09年3月收治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凡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并记录在下列时间点:溶栓前,溶栓后2、6、24、48、72 h的静脉血进行凝血标志检测。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中超早期溶栓疗效显著,而早期溶栓和晚期溶栓同样有效。结论:急性脑梗死(进展型脑卒中)晚期溶栓治疗与早期是同样有效可行的,而超早期溶栓疗效更显著,提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6 h以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风险情境中的血缘关系对风险决策的影响.方法 采用生死问题决策问卷,以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683名大学生,将其随机分成15组.结果 正、负框架之间出现框架效应的是24组(x2=10.83)、3-3组(x2=20.78)和6-0组(x2=7.47),3组均在负面框架下风险选择人数最多,分别为37(78.7%)、40(93.0%)和37(82.2%),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与基线水平比较发现,仅在正面框架与基线水平间出现效应的是2-4组(x2=5.39)和6-0组(x2=5.8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正面、负面均与基线水平间出现框架效应的是3-3组(x2=4.09;7.91),正面、负面与平衡框架下风险选择人数分别为23(48.9%)、40(93.0%)和32(69.6%),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此外,女性框架效应发生在24组(x2=13.09)、3-3组(x2=18.09)和6-0组(x2=6.189),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男性仅在3-3组出现框架效应(x2=13.09,P<0.01).结论 血缘关系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风险情境中不同的人员构成会导致不同的风险偏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化痰通络法联合尿激酶溶栓对急性脑梗死大鼠不同脑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方法]SD大鼠136只,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尿激酶组、化痰通络法联合尿激酶组,采用自身栓子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分别给予中药灌胃及尿激酶溶栓,Elisa法检测化痰通络法联合尿激酶溶栓对急性脑梗死后6h、72h、7d、14d脑组织PAF、MCP-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化痰通络法联合尿激酶溶栓能明显抑制PAF、MCP-1蛋白的表达。[结论]中药联合溶栓可减少溶栓后再梗死,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AF、MCP-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分析溶栓后预后不良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152例急性重度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均在4.5 h之内,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76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固斑、神经保护及活血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24 h、1周和1月后的NIHSS评分;治疗3月后的mRS评分;治疗1周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例数。依据治疗3月 后mRS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30例)、预后不良组(46例),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24 h、1周及1月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24.684,P<0.001)。治疗3月后,观察组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4.396,P<0.001),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3.636,P<0.001)。治疗1周后,观察组和对照 组分别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和2例,无明显差异(χ2=0.694,P=0.405)。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OR=0.173,P=0.035)、溶栓前收缩压(OR=0.869,P=0.019)及入院时NIHSS评分(OR=0.466,P=0.011)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重度脑梗死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溶栓前收缩压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 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随机血糖升高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8例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第一次血糖随机分为正常组(Glu〈7.8mmol/L)和高血糖组(Glu≥7.8mmol/L),观察两组的溶栓效果、治疗前后MRI缺血半暗带区变化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近期预后。结果两组的溶栓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正常组MRI缺血半暗带区改善及NIHSS评分优于高血糖组;高血糖组在主要脑血管事件(再灌注损伤出血)方面高于正常组。结论随机血糖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缺血半暗带区再灌注较差,可增加脑血管事件概率,近期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