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我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自我控制是理解自我本质及其机制的关键,Hare等人[1]指出:"执行自我控制的能力是人类成功和幸福的关键".临床研究指出自我控制可以有效预测精神疾病和不健康行为,例如物质滥用[2]、攻击性行为[3]、酒精依赖[4]等.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指人们克服冲动、习惯或自动化的反应,有意识的掌控自己行为方向的能力[5].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开始关注自我控制,出现了大量考察该现象的实证研究,并提出许多相关的理论模型.Gifford[6]将个体自我控制行为还原为一种选择行为并提出了以生理因素为基础的自我控制模型;Mischel等人[7]以个性的认知-情绪系统模型为基础对自我控制和调节过程中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分析,尤其强调了调节过程中的注意控制策略的重要性;Kuhl等人[8]的行为控制理论将个体的自我控制过程解释为个体放弃以情绪偏好为基础的选择和使用意志策略促进以认知判断为基础的选择过程.  相似文献   

2.
认知行为治疗(CBT)是指对思维过程进行认识、识别、理解和洞察的过程。它的理论依据是:个人的行为、态度和思维建立在他(她)对世界的认识方式上。个人的看法与想法(认知)决定自己的心情以及行动;个人之所以感到情绪困扰,主要是由于其对事、对人、对己的不适当的看法;悲观的看法将导致悲观的情绪与消极的行动,乐观的看法将导致快乐的情绪与积极的行动。认知行为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变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学生自我控制与攻击性结构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我控制量表和攻击性问卷对29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并采取IAT实验程序测量被试内隐攻击性.结果 中学生的思维自控、情绪自控和行为自控与内隐攻击性无显著相关(r=-0.11,r=-0.07,r=-0.03,P>0.05),但对外显攻击性均有显著抑制效应(β=-0.232,β=-0.188,β=-0.231,P<0.05);内隐攻击性对自我控制与外显攻击性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R2=0.007,P>0.05).结论 自我控制可以有效抑制外显攻击性,且这种抑制效应不受个体内隐攻击性高低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他是一个多维度、对层次的心理系统[1] .从结构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具有认知的、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属于认知形式的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控制、自我分析和自我体验等,统称为"自我认识";属于情绪成分的有情绪体验、情绪控制、情绪调节等几个方面;属于意志成分的有意志品质、意志特征等方面[2] .这些具体表现在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之中又具有密切的联系和不可区分性.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研究表明[1],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的自我效能感衍生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它指的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能否与他人进行良好沟通,解决交往障碍,达成交往目的的信心、预期和自我评估[2],对交往行为起着控制和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什么是情绪劳动理论 情绪劳动理论最早由Hochschild提出,情绪劳动主要指对情绪行为的管理,也用来描述在人际互动中为表达情绪而进行的努力、计划和控制.情绪劳动既包括对情绪的内部管理,也包括由此导致的可观察到的行为调节.情绪劳动者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控制自身情绪:其一为表层动作,即指个体调节和控制自身的表情;其二为深层动作,即指个体为表现出应然的情绪而有意识地调控自身情感.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是指通过求询者和咨询员之间的保密性谈话,目的是帮助求询者应付HIV感染带来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以便求询者能做出自己明智抉择。危机是指人类个体或群体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通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和遭遇。危机往往是突发的,出乎人们的预期。如果不能得到很快控制和及时缓解,危机就会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社会的混乱。  相似文献   

8.
叶阳阳  李峰  魏芦梅  吴育红 《安徽医学》2012,33(12):1700-1702
<正>肿瘤治疗的进展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从而使人们更加关注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能帮助肿瘤患者有效克服躯体和心理存在的障碍,已成为预测患者健康行为、疾病应对能力、康复训练和生活质量的强预测指标。1自我效能理论1.1自我效能的概念自我效能理论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Bandura于1977年率先提出,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能否去完成某个行为的预期,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认知与评价[1]。自我效能是一种心理行为的思想和方法,是人类动机、健康和个人成就的基础,通过选择、思维、动机和心身  相似文献   

9.
自我伤害行为这一名词最早由Menninger's在他的著作《Man Against Himself》中正式阐述,并试图解释该行为[1-2].关于自我伤害行为的界定,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依据[3-4].曾经有研究者进行过一些有关的调查,有不低于33个名词曾是自我伤害行为的代名词[5],其中self-injury、para-suicide、self-mutilation、deliberate self-harm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四大名词[6].由于文化差异和环境背景的不同,对自我伤害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在中国文化中,自我伤害行为是指没有自杀意图的、对自己身体造成直接或间接伤害的行为[7].自我伤害行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很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这就需要及早地对自我伤害行为实施识别、治疗及评估风险.在国内外,自我伤害行为都比较常见,且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但对自我伤害行为相关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相似文献   

10.
概念 自我效能理论最早由Bandure提出,指的是个体对控制行为和周围环境能力的一种感知或信念。换言之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管理者的管理自我效能感:就是指管理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机能去完成管理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自我差异,即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或他人期望的差异表示没有达到自己或他人所期待的理想状态,反映了"积极结果没有出现"的消极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会导致各种消极情绪,如抑郁、失望、挫折感、羞耻等[1-2].青少年具有理想主义的特征,往往对自己设定较高的标准,达不到自己的标准就容易产生失望和自我怀疑的情绪.此外,父母和朋友是青少年的重要他人,青少年的现实自我与父母期望、朋友期望之间的差异也会导致各种内部问题行为(焦虑、抑郁等)和外部问题行为(攻击、违纪行为等)[3-5].在早期自我差异研究中,研究者主要以大学生为对象,对青少年的考察较少,而且主要关注的是青少年的现实自我与自身标准之间的差异对其内部问题行为(如焦虑、抑郁)的影响,很少考虑青少年现实自我与父母期望、朋友期望的差异,对外部问题行为和孤独感的考察也很少[6-7].  相似文献   

12.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1-3].中小学教师由于承载着繁重的工作量、过强的考试压力、角色负担过重或角色冲突、不良的同事关系或工作环境等职业压力[4],从而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群体.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体上呈中等水平,其中情绪衰竭及去人性化的程度较重[5-6].  相似文献   

13.
陈建萍 《右江医学》2012,40(1):136-138
<正>情商(EQ)即情感商数,主要是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策能力和对他人情绪识别并适度反应能力组成。情商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情商的高低反映着一个人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情感关系的能力。手术室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高、人际关系复杂。手术室护士在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下,不仅需要面对各种职业、文化背  相似文献   

14.
自伤狂     
自伤行为是精神科的一个症状 ,CCMD - 3[1] 的定义是指有充分证据可以证实系故意采取自我伤害行为 ,其后果可以导致残疾 ,但无意造成死亡的结局。自伤的原因是病人在幻觉、妄想、怪异思维或者抑郁情绪的支配下采取服毒、割腕等方式来伤害自己的身体 ;或在意识障碍之中 ,也可能受宗教苦行习俗的影响而自伤。本文所报告的这例病人的自伤动机“独特” ,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 ,2 1岁、未婚、北京某大学二年级学生 ,因反复出现服毒、割腕半年而自行入精神病医院。家族史中其父亲和叔父有“自伤”的现象 ,个人史 :患者排行老二、自幼家…  相似文献   

15.
自我效能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知形成的对自我行为能力与行为结果的期望的影响[1].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对自己能力的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一种表现.其实质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对自己的某种行为的自信程度,即自己在面临某一具体任务时,是否相信自己或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任务[2].  相似文献   

16.
暴力性行为是一种有意的伤害行为 ,是对生物体的一种情绪发泄方式 [1 ] ,暴力性行为不仅仅是指对身体的攻击 ,也包括各种威胁性的行为和谩骂 ,如猥褒的电话、恐吓、敲墙、拍桌子或扔东西等。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指出诽谤也是一种暴力形式 [2 ]。护士面对的是一群情绪极不稳定的特殊人群 ,如亲人的突然离去、病情的突然恶变、经济拮据、精神障碍 ,以及引发病人和家属不稳定因素的语言和行为 ,都能导致病人或家属产生暴力性行为 ,而娇小、柔弱的护士首先是他们袭击的对象 ,护士如何在工作中保护自己 ,避免暴力性袭击呢 ?1 暴力性行…  相似文献   

17.
韦敬锡 《右江医学》2012,40(5):721-723
<正>应激是指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以及社会、生理、心理因素刺激时,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1],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或状态,其最直接表现为精神极度紧张,也是所有对生物系统导致损耗的非特异性生理、心理反应的总和[2]。心理学家认为,生理学的应激观不够全面与完整,应激还包括心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全科医学》2012,(10):1123
认知行为治疗(CBT)是指对思维过程进行认识、识别、理解和洞察的过程。它的理论依据是:个人的行为、态度和思维建立在他(她)对世界的认识方式上。个人的看法与想法(认知)决定自己的心情以及行动;个人之所以感到情绪困扰,主要是由于其对事、对人、对己的不适当  相似文献   

19.
暴力性行为是一种有意的伤害行为,是对生物体的一种情绪发泄方式[1],暴力性行为不仅仅是指对身体的攻击,也包括各种威胁性的行为和谩骂,如猥褒的电话、恐吓、敲墙、拍桌子或扔东西等.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指出诽谤也是一种暴力形式[2].护士面对的是一群情绪极不稳定的特殊人群,如亲人的突然离去、病情的突然恶变、经济拮据、精神障碍,以及引发病人和家属不稳定因素的语言和行为,都能导致病人或家属产生暴力性行为,而娇小、柔弱的护士首先是他们袭击的对象,护士如何在工作中保护自己,避免暴力性袭击呢?  相似文献   

20.
认识情商在护理管理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商即情绪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EQ),1995年由西方科学家首次提出释义为:人类认知、调节、控制自身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是人民处理冲突矛盾、人际关系、决策等均需要的一种平衡心态以及同情共感的魅力.其包含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内容[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